心可舒片双心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200例观察
2014-03-29梁小华
梁小华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系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所导致的缺血性心绞痛。中医将其归属于“胸痹”、“心痛”范围,心血管疾病的病程中常伴有明显或隐匿的心理症状,因此“双心医学”的概念逐渐被医学界所接受,它是研究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新学科。胡大一等心血管病专家提倡的双心医学模式是指在躯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病人伴有的心理障碍进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心身医学研究告诉我们不仅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要重视躯体疾病对病人心理活动的不良影响。通过整体调节和辨证治疗“双心”疾病,往往收到显著疗效。实现了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新模式的转变,在临床治疗中达到“身心同治”。我院心内科于2012年5月—2013年7月,采用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2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均为石家庄市第二医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00例,其中男80例,女120例;年龄58岁~85岁,平均75岁;平均病程7.9年;合并高血压病112例,合并高脂血症105例。对照组195例,其中男83例,女112例;年龄60岁~86岁,平均74岁;平均病程7.8年;合并高血压病110例,合并高脂血症10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疾病等具有均衡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低盐、低脂饮食,卧床休息,吸氧,应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类药物,低分子肝素抗凝及血运重建等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片,每次2片,3次/日,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和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1.5.1 血脂改善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疗效标准[3]。显效:治疗后TC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20%;TG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4 0%;HDL-C上升≥0.26 mmol/L;LDL-C下降≥2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 mmol/L~0.26 mmol/L;LDL-C下降10%~20%。无效:治疗后血脂检测无明显改善或改善未达到有效标准。
1.5.2 心绞痛疗效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1.5.3 心电图疗效 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 m 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恶化: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 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者);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导致,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
1.5.4 中医症状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血脂改善疗效 治疗后,治疗组LDL-C,TC,TG改善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57,5.7,4.54,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改善疗效例(%)
2.2 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例(%)
2.4 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病程长、康复慢,而且易复发,反复住院及疾病本身的不适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及行动,容易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4]。我国在1984年成立第一个心身医学协作治疗组,胡大一教授[5]对2005年1月—2005年2月于北京心血管科就诊的3 260例病人进行量表调查,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在心血管科最常见的冠心病和高血压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和47.2%。抑郁及焦虑都是心脏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1999年Rozanski教授提出,焦虑、抑郁、某些行为特征、社会孤立以及慢性生活应激这5种社会心理因素通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激活交感和内分泌机制以及血小板活性等机制,可促发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引起冠状动脉闭塞、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6]。病人往往需要大量服用多种西药,不仅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负担,同时经济上也难以承受。
中医“双心”治疗冠心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冠心病焦虑抑郁情绪有独特病因病机。冠心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病位在心,血瘀、痰浊、寒凝闭阻心脉,郁而化热,心火偏亢,发为郁证,心可舒片由丹参、三七、葛根、木香、山楂五味中药加工而成,其中丹参功用活血祛瘀止痛,凉血除烦安神,故以丹参为君药,取其活血化瘀安神之功,故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有良好疗效;木香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以木香为臣药,使气行血畅;三七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效,以三七为佐药,助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故有良好缓解心绞痛症状作用;佐以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既助丹参、三七活血散瘀,又能助木香行气止痛,又有降脂作用;葛根具有解肌升阳的作用,故心可舒可消散斑块,从病理生理角度解决冠心病心绞痛的根本问题。
中医治疗双心疾病有其独到之处,而且符合简、便、廉、效的治疗原则,副反应小。临床就诊的有心脏疾患合并抑郁焦虑的病人,大部分经心内科治疗而不适感仍然存在,但通过心理疏导,可减轻病人不必要的担心,本研究验证了心可舒片在双心治疗中的良好作用,效果令人满意。但与西药相比,很多中药的靶向作用弱,起效慢,不适合急救应用,此为中药治疗的主要不足[7]。但更应该看到中医在双心医学上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71.
[4] 邵艳奇,邵艳肖.关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J].医学综述,2009(5):729.
[5]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2-3.
[6] 杨菊贤,卓杨.心理行为因素与心律失常[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19(9):460-462.
[7] 邵念芳,骆丰,许荣廷.冠心病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