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射流的彩虹纹影实验研究
2014-03-29吴文堂洪延姬叶继飞蒋冠雷
吴文堂, 洪延姬, 叶继飞, 蒋冠雷
(1. 装备学院 激光推进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1416; 2. 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94)
0 引 言
超声速冲击射流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遇到的普遍问题。由于冲击射流的流场结构非常复杂,包含超声速与亚声速流动,有激波和涡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激波与激波以及激波与剪切层的相互作用。因此,无论是工程应用还是基础研究,冲击射流都极具研究价值。
国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较多,而且比较系统深入。早期的研究者利用纹影技术和表面压力测量技术,研究冲击射流的结构和流动特性,研究表明碰撞区域能否产生滞止泡(Stagnation Bubble)取决于来流条件。一般认为在冲击射流初始阶段,高压气体在喷管唇部迅速膨胀,形成了类似球状的不断向外扩张的起始冲击波,冲击波遇到射流边界以后,形成一道入射激波。此外,起始冲击波遇到平板后发生反射,形成曲面激波,该激波与平板相互作用后发生马赫反射,在曲面激波后面形成了局部高温高压区;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发展,射流激波遇到马赫盘后发生反射,形成反射激波,同时有三角波交点出现,马赫盘向前突起,直径变大;最后整个流场结构趋于稳定。在实验研究方面,Thomas等[1-2]、 Mitchell等[3-4]以及Elavarasan等[5-6]分别采用阴影法、纹影法和PIV流场测量方法,对冲击射流的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国内研究者徐惊雷[8]、姚朝晖[9]等利用PIV方法对冲击射流的流场结构和涡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来看,国内外对于冲击射流的研究比较系统,据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彩虹纹影技术用于冲击射流的实验研究相关工作,鲜有涉及。
利用彩虹纹影测量系统,对高速冲击射流的流场结构和涡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对这一类流场结构的感观认知。
1 测量装置
本研究采用彩虹纹影系统对冲击射流进行实验研究,彩虹纹影是一种新型的纹影技术,其主要特点是获得流场信息量大、非入侵定量测量精度高、成本低,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流动测量技术中的研究热点[9-13]。图1为所使用的彩虹纹影测量系统示意图。该系统组成部分包括:A为氙灯光源及透镜光阑组;B为冷喷射流及控制系统;C为直径为150mm纹影镜组;D为直径为150mm平面反射镜;E为彩虹滤光片和成像系统。
实验中使用的彩虹滤光片制作过程包括两步:第一步是利用Matlab软件设计好所需的滤光片样式;第二步是使用胶卷相机将所设计的滤光片拍摄到胶卷底片上,然后冲洗出来。胶卷为富士Chrome Velvia RVP 50°反转片,反转片的特性在于胶卷底片冲洗出来以后,底片上的颜色为实际景物的颜色,胶卷的ISO度数值越低,颗粒越细腻,生成的滤光片灵敏度越高,但需要的曝光时间越长。彩虹滤光片的厚度不能太大,厚度太大会使实验结果颜色失真,同时也会影响实验系统的灵敏度。本实验中的胶卷底片厚度为0.127mm,这个厚度对其所带出的颜色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对于一面1500mm焦距,直径150mm的反射镜而言,当滤光片的宽度为最大值24mm时,按其最小和最大可能的偏折角计算,滤光片厚度对其色度产生的影响为(见图2):
图1 实验测量系统示意图
(1)
图2 滤光片厚度对测量的影响
显然,由于该值小于理论上每个像素的大小0.025mm,可以认为滤光片的厚度对其色度产生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图3是安装在测量系统中的彩色滤光片实物图。在彩色滤光片的安装过程中,必须保持彩色滤光片的平整,同时保证彩色滤光片的主要色度变化区与狭缝光源的成像平行。
图3 安装在测量系统中的彩色滤光片实物图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利用彩虹纹影测量系统对喷嘴直径Φ=6mm的冲击射流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获得不同时刻的冲击射流的彩虹纹影图像,可以观察到冲击射流的较多有趣的特性。
图4是相同压比η=19.8的条件下,冲击射流与自由射流的彩虹纹影局部图像。冲击射流一般分成三个区域:初始射流区、碰撞区和径向壁面射流区,如图4(a)所示,这三个区域都比较明显。在相同压比条件下,冲击射流产生的马赫盘比自由射流产生的马赫盘大很多。显然,在冲击射流中,喷管出口处的来流流向速度是超声速的,而且还存在膨胀波,周围的来流处在加速阶段,而在碰撞的壁面附近气流流向速度为零,来流必须在一个较短距离内完成这种突然间的变化,因而形成了宽度较大的马赫盘。自由射流不存在这种突然间的变化,因而可以缓慢过渡,形成的马赫盘较小。
(a) Impinging jet (b) Free jet
图5为喷嘴与挡板距离为l=9mm时,三种不同结构冲击射流的彩虹纹影图像以及结构示意图。图5(a)左图是压比较大的冲击射流彩虹纹影实验图像,实验结果中,冲击射流的膨胀波系、射流边界以及产生的马赫盘结构清晰,右图是根据实验结果所画的波系结构示意图,冲击平板的气流在平板壁面附近形成壁面射流,向两边流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种类型的冲击射流是轴对称的,喷管出口的速度是中间高,四周低,因此形成的马赫盘是一个凹型弧形平面,在二维平面上显示为一条弧线和一条直线。图5(b)左图是压比稍小的冲击射流彩虹纹影实验图像,与压力较大的冲击射流结构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是马赫盘变成一个平面,在二维平面上显示为一条直线。图5(c)左图是压比更小的冲击射流彩虹纹影实验图像,与压力较大的冲击射流结构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是马赫盘变成一个凸型弧形平面,在二维平面上显示为一条弧线和一条直线。其原因是压比变小之后,出口速度也迅速减小,同时冲击区的平板壁面形成一个循环流动滞止区,将马赫盘向上顶起,形成滞止泡。
(a)
(b)
(c)
3 结 论
利用彩虹纹影测量系统,对不同距离不同压比的冲击射流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一些效果较好的冲击射流实验结果,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利用彩虹纹影系统获得了清晰的冲击射流实验照片,很好地呈现了冲击射流的波系结构,也证明了彩虹纹影系统的高分辨率和灵敏度;
(2) 通过对三种不同结构的冲击射流的波系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冲击射流的形成与来流条件相关,也与喷管喷口与冲击壁面的距离相关。在喷嘴与挡板距离较大时,形成的射流结构与自由射流相似,壁面附近的射流区域不明显。随着距离减小,冲击射流在壁面冲击区附近射流比较剧烈。距离进一步减小时,出现滞止泡等结构;
(3) 发展的彩虹纹影系统,为研究超声速流场显示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1]Thomas D. Supersonic rectangular jet impingement noise experiments[J]. AIAA Journal, 1991, 29(7): 1051-1057.
[2]Sheplakm M, Spina E. F. Control of high-speed impinging jet resonance[J]. AIAA Journal, 1994, 32(8): 1583-1588.
[3]Daniel Mitchell, Damon Honnery, Julio Soria. Optical measurements in free and impinging underexpanded jets[C]. 13th Int Symp on Applications of Laser Techniques to Fluid Mechanics, Lisbon, Portugal, 26-29 June, 2006.
[4]Krothapalli A. Flow field and noise characteristics of a supersonic impinging jet[J].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99, 392: 155-181.
[5]Elavarasan R, Krothapilli A, Venkatakrishnan L, et al. Suppression of self-sustained oscillations in a superonic imping jet[J]. AIAA Journal, 2001, 39(12): 2366-2373.
[6]Kumar R, Wiley A, Venkatakrishnan L. Role of coherent structures in supersonic impinging jet noise and its control[R]. AIAA 2010-3873.
[7]Xu Jinglei, Lin Chunfeng, Liu Kaili, et al. PIV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unsteady flowfield of overexpanded supersonic impinging jet atMa=3[R]. AIAA 2010-6991.
[8]姚朝晖, 侯秀洲, 郝鹏飞. 超声速冲击射流的PIV实验研究[J]. 实验流体力学, 2007, 21(4): 32-35.
Yao Zhaohui, Hou Xiuzhou, Hao Pengfei. PIV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upersonic impinging jet[J]. Journal of Experiments in Fluid Mechanics, 2007, 21(4): 32-35.
[9]Kolhe P S, Oleksandr Ivanchenko, et al.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of density,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fields in a supersonic free jet using rainbow schlieren deflectometry[C]. AIAA/ASME/SAE/ASEE Inc. 46th AIAA Aerospace Sciences Meeting and Exhibit, Reno, Nevada: 2008-237.
[10] Yamamoto Hideki, Irie Masayuki, et al, Application of rainbow schlieren deflectometry for axisymmetric supersonic jets[J].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10, 19 (3): 218-221.
[11] Miyazato Yoshiaki, Irie Masayuki, et al. Quantitative flow visualization of correctly expanded supersonic jets by rainbow schlieren deflectometry[C]. AIAA/ASME/ SAE/ASEE Inc. 48th AIAA Aerospace Sciences Meeting Including the New Horizons Forum and Aerospace Exposition, Orlando, Florida, 2010-1218.
[12] Jiang Guanlei, Hong Yanji, Ye Jifei, et al. Validity of rainbow schlieren with quantitative density measurment in supersonic jet[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cal Instruments and Technology: Optoelectron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Systems, Beijing, 2011.
[13] Wu Wentang, Hong Yanji, Ye Jifei,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rainbow schlieren method in free underexpanded jets[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 313: 750-753.
作者简介:
吴文堂(1987-),男,湖南龙山县人,博士生。研究方向:流动控制与流动显示。通信地址:北京市怀柔区3380信箱86号(101416)。E-mail:aricwwt@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