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池州”背景下的虚拟社会管理
2014-03-28王朋兵
王朋兵
(中共池州市委党校,安徽 池州24700)
“数字池州”背景下的虚拟社会管理
王朋兵
(中共池州市委党校,安徽 池州24700)
智慧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各地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数字池州”建设的现实背景,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对本市虚拟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本地政府主要从顶层设计、制度规范、网站建设、政务工作等方面,推动互联网建设、运用与管理。未来本市虚拟社会管理路径选择应围绕“管”和“理”做功课,创新方式途径,促进“数字池州”、“和谐池州”统一发展、互促共赢。
数字池州;虚拟社会;管理;路径
1 池州市数字城市建设背景
2013年1月,《“数字池州”建设发展规划(2012年—2015年)》出炉,规划为十二五后期池州数字城市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蓝图、主要任务及保障举措,为未来本市智慧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愿景。新时期,聚焦智慧发展正成为我国诸多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流趋势之一。“目前全国已经有28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其中130个已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其成果已在60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与此相应地是,各地政府为推动本地城市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数字城市、网络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等各种城市信息化口号,这些口号反映了各地在信息资源开发、高新技术运用方面所达到的不同技术层次与价值取向。其中,较普遍的宣传口号是数字城市或智慧城市,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有严格区分。综合各种观点来看,本文认为,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统一于城市信息化建设范畴,表现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随着新技术不断突破与更新,数字城市或智慧城市建设内涵相应地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提升过程;若将概念泛化,智慧城市较适于普世的、统一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价值导向,数字城市可视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基础阶段。
信息化建设更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部分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2]38。突出了信息化建设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地位与作用。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其主要任务是“以信息化技术解决城市化高速发展与现代城市管理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2013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数字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为政府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咨询服务,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的服务手段,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现代化水平”[3]。网络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技术手段,它可以为实现城市智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作为管理对象,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池州市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现实背景,以及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对新时期本市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如何应对互联网环境下新技术带来的挑战,趋利避害,实现“数字池州”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互利共赢?如何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本市数字发展、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一个节点在于:以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为中心,利用网络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的虚拟社会管理路径。
2 池州市虚拟社会管理基本现状
2.1 注重顶层设计及制度建设
政府积极参与、推动新技术的发展。目前,“数字池州”建设在实践中正处于夯实基础阶段。市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数字池州”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并围绕目标做整体部署,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运营管理,为政府部门、行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这种定位导向、全局谋划及责任落实,将会为提升本市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从政策高度将虚拟社会管理上升到顶层设计层面。2013年《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完善“社情民意分析研判”制度,“坚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引导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高度重视群众监督、新闻监督、网络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努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报告反映了本市在虚拟社会管理方面的发展与重视程度。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政府积极参与互联网规则的制定,努力实现依法管网。2009年9月,《池州市市长热线网上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办法对受理范围、工作程序、管理与监督做了明确规定。2009年9月,出台《市政府门户网站网民来信办理工作制度》,形成网民来信办理固定的工作机制。为推进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从2010年起,每年度出台《池州市政务公开考核办法》,明确了开展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各项内容要求,并依托“中国·池州”门户网站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2010年11月,为提高本地、本部门的网络舆情办理效率和水平,规范引导和办理程序,《池州市文广新局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办理实施办法》颁布施行。2013年6月,《池州市人民政府网站民声在线管理规则(试行)》出台,畅通民众诉求表达机制。这一系列规则制度旨在规范本地互联网秩序,推动电子政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2.2 依托“中国·池州”门户网站,打造、优化电子政务平台
电子政务建设融入到数字城市建设,是当前各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标志。“从2001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全面推动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务信息化建设”[4]。
池州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主要依托“中国·池州”政府门户网站,打造、优化电子政务平台。“中国·池州”主页有“今日池州”、“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投资服务”五大板块。网站坚持以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为目标,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宗旨,以发布政府信息、拓展网上办事、提供便民服务和开展互动交流为主要内容。网站为1999年全国首批百家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在实践中,这样一个平台有效地助推了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为地方传递信息、服务民生、塑造形象的前沿窗口,成为地方网络媒体的主阵地。目前本网站还以一站式服务为目标,做好站内站外网站衔接工作,在本地区范围内形成了以“中国·池州”为核心纽带的网站群。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优化丰富网络政务平台,拓展延伸电子政务工作。2011年7月,中国·池州站第五版上线,全面提升了网站的实用性、易用性和互动性。本次改版是建设站以来最大的一次升级改造工程,完善了政务信息发布体系、办事服务管理查询体系、政民互动管理与督办体系,以及面向用户的服务体系,开辟一个网上政民互动的渠道,基本建设形成了一个服务型政府数字门户网站。2011年,池州市政府与安徽移动池州分公司合作,共同建设池州市新版数字门户和网络问政系统——池州市人民政府政民互动平台。该平台为池州市所有网民提供无线城市应用功能接入,网民只需通过手机登录,即可实现供电、供水、供气等民生服务定制,为池州市民获取政务信息、办事咨询、参政议政提供了畅通快捷的渠道[5]。2013年6月,政府网站开通了《民声在线》服务栏目,旨在发挥网络平台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这些举措适应了本地形势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了电子政务工作。
2.3 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开创池州市网络管理工作新局面
开放和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本市政务公开工作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部门、区域、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化协同和整体服务,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充分发挥网上办事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积极作用,推进各类政务公开工作,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务系统。围绕推进行政决策和行政权力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基层政务公开、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公开、政务公开载体建设,全面深化政务公开工作。这些举措目标是促进政府工作更加透明,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因成效突出,池州市市政府荣获2012年度“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发挥政府网站政民互动主渠道作用,做好网络问政工作。网络问政有两种形式:一是民间舆论通过网络平台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以及对党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这是自下而上的民间智慧与政府智慧对接过程;二是党和政府利用互联网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服务民生,这是政府自上而下地汲取民间智慧,解决群众问题,实现政民互动无缝对接的过程。池州市政府网站“政民互动”平台专辟民意征集、建言献策、楼长建言栏目,凡政府重大政策、项目出台之前,都要在政府网站公布草案、议案、征求意见稿,借用这类网络平台发挥舆评在本地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如池州城区中学规范用名意见、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数字池州”建设发展规划等,涉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关乎民生的重大项目、议题上马之前,都适时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做好舆评先行工作,提升政府决策民主性、科学性,降低政策风险。此外,政府还重视网络在反映民生问题、联系群众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收集、化解机制,通过网络舆情了解政府施政不足和民生问题;把网络作为联系群众的常态渠道,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利用网络塑造地方形象,促进舆论宣传与引导工作。网络时代,互联网是展示一个地方形象的窗口,依托互联网展示自身,树立城市品牌,打造城市全新形象,正成为各地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新阵地。池州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亮丽名片。市旅委顺势而为,主动运用网络平台打造地方名片,做好旅游宣传与推介工作。“池州旅游”新浪官方微博自2011年末开通以来,一直致力于宣传池州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悠久的人文历史。并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活动,如“百张门票等你拿”、“文艺青年游池州”等活动,有效提高了池州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扩大了池州旅游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领域营销宣传的影响力,提升了地方知名度。创新形式,主动利用网络引导社会舆论。2011年,池州市政府网站开通在线访谈栏目,在市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与群众之间搭建起面对面互动交流平台,适时邀请有关领导与网友就群众关注的地区热点问题进行在线交流,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要发挥好体制内意见领袖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
3 池州市未来虚拟社会管理路径选择
池州市在未来虚拟社会管理领域,于现有基础上,应以服务“数字池州”建设信息化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以打造电子政务、服务民生、促进网上与网下和谐为方向,创新路径,持续深化本市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
3.1 完善人才队伍、制度建设,落实资金保障
主要包括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抓好新闻报道员、舆情信息员、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在人员编制、知识结构、经费使用、培训力度上统筹规划落实。重点应抓好网评员队伍建设,实现官方对舆论的引导权、主导权。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是一个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过程。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本地相关制度规范应做相应的调整和完善,避免立法滞后的问题。本市网络问政立法工作尚有待完善的地方,如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会商、研判机制,完善独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建立线上与线下的长效制度等等。资金保障是做好虚拟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在“数字池州”建设规划中,十大重点工程预算粗略为3300万元资金需求,这仅是技术层面的投入。另外,人才引进、日常运维、管理都需要相应的物质保障。
3.2 规避网络风险,做好舆情监测引导工作
网络舆情监测、引导工作是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池州市为规避网络有害信息风险,政府网站专门开辟了有害信息举报途径,这是依靠社会的监督力量。网络信息监管部门对网上信息内容属性应及时监测甑别、规范引导。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审核机制较薄弱,容易导致大量的非法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社会危害性大。2012年5月,池州地震谣言疯传网络,扰乱民心。面对汹涌舆情,池州市地震局、公安局等部门先后做了三次回应,有效应对可圈可点。但不足之处在于,源头治理不够,导致网上谣言大量出现,应适时加强对本地论坛、贴吧的舆情监测。二是要坚持分类引导的原则。对内容不实的舆情,要及时辟谣;对咨询类舆情,及时跟帖做好政策性解释和答复;对建议类舆情,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科学合理采纳;对要求解决问题的舆情,严格核实,妥善做好化解处置工作。三是要重点做好问题类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利用好两个平台:一是池州政府网“政民互动”平台,包括市长热线、市长信箱、部门信箱等渠道;二是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版,这个平台是各地问题类社情民意的集散地,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利用这个平台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利用好两个平台关键要做到,网上及时回应,网下落实问题。
3.3 积极发展政务微博平台
政务微博近两年来网络问政的主流趋势,从2010年政务微博元年发展至今,政务微博已经从当初倾听民意的初级平台,发展到现今为民办事、服务社会的务实应用阶段。
政务微博分党政机构部门微博和官员个人微博。目前我市党政机构部门微博发展势头尚可,池州旅游、池州市公安局、池州文明网以及池州新闻网等官方微博影响力居前,如“池州旅游”官方微博荣列2012年安徽政务微博前十强。近期,池州市委组织部、池州教育局又相继开通官方微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微博群。在个人微博方面,池州市团市委从2012年初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团干的个人工作微博建设,具有一定代表性。主要不足在于:由于目前政务微博正朝着集群化方向发展,即由多个部门的微博合成办公,但本市部门微博缺少站内衔接,合成办公体系尚未架构。政府官网应建立一个综合平台,将本地区范围内的政务微博集中汇集,成立一个本辖区范围内的微博发布厅,以便于沟通联系。2013年1月17日,首批汇集省直部门、省辖市、县市区和媒体微博的“安徽微博发布厅”在腾讯网和新浪网同时上线,截至目前,成员已达60家,但池州政务微博一直缺席,说明本市政务微博还缺少站外衔接、互动。市宣传部门的政务微博尚需跟进。此外,政务微博的活跃度、透明度也需要提升。
3.4 提升网络媒体知名度、活跃度
网络建设应突出网站品牌效益,树立“品牌立网”意识,彰显本市宜居宜游、绿色低碳地域特色,立足内容建设与服务,打造特色品牌,努力提升本市网络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做好城市网络形象营销工作。提高网络媒体的活跃度,活跃度来源于地方网络媒体的受众度,关键在于政府的公信力。为此,网络媒体信息要做到及时更新,网站建设要与时俱进,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不拖、不推、不瞒,充分保障群众知政、参政、议政等各项权利。
开展和丰富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提高网络媒体的影响力。2012年8月,市宣传部、网宣办主办了网络文明演讲比赛。2013年6月,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展交通违法行为“随手拍”曝光活动。这类活动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创新形式和渠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本地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管理过程中来。多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网络文化建设,也激活了网络媒体的活跃度。
3.5 进一步拓展管理领域
《“数字池州”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应用服务平台,推进人性化服务、网格化覆盖、数字化应用、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综合管理水平。”打造本市重点领域数字化管理应用服务平台,实现网格化覆盖、精细化管理,应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工程,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搭建社区信息交流平台、完善社区网络组织体系、理顺运行机制,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广覆盖、信息化和精细化。街道和社区可建设社区QQ群服务载体,拓展服务渠道。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程,逐步实现市区范围内网格化管理,让每一个网格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和组织节点。另外,对一些重点领域(论坛、贴吧)、重点对象(高校学生群体)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监管工作。注重“源头治理、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防止社会热点事件的形成与扩散,持续优化本地舆论环境。
4 小结
总体上说,做好本市虚拟社会管理工作,既是构建“和谐池州”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数字池州”的现实需求。
从构建“和谐池州”角度看,政府管理人员应学会网络执政,主要是做好“管”和“理”两个方面工作:“管”实质内容就是加强网管体系建设。具体是,以技术为支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为保障,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打造高效、便捷、透明、开放的政务系统。“理”就是引导,积极利用新技术引导虚拟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其中关键是做好网络问政工作,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舆论宣传、民生服务、群众工作、形象维护等事务。
从建设“数字池州”发展战略看,做好本市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的管理诉求。主要体现为,通过打造无缝隙政府,疏通和激活行政流程,消除政府部门壁垒,改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与公众保持直接联系,增强官民互动交流,促进官方智慧与民间智慧的良性互动,实现本地区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推进地区事务公共治理,培育公民社会健康成长。无缝隙政府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正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6]41—48。
[1]孔金辉.智慧城市不再遥不可及[J].中国建设信息,2012(21):17.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吴一戎.中国数字城市总体框架及发展方向[J].建设科技,2011(15):17-18.
[4]胡小明.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资源观念的演变[J].电子政务,2011(8):50.
[5]徐建.政民互动“无缝对接”[N].安徽日报,2011-08-29(B2).
[6]叶裕民.数字化城市与政府治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余义兵]
C916
A
1674-1104(2014)01-0038-04
10.13420/j.cnki.jczu.2014.01.010
2013-09-08
王朋兵(1974-),男,安徽青阳人,中共池州市委党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和新媒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