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至南溪古寨的历史及其文化遗产探究

2014-03-28谈家胜杨修菊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金氏古寨南溪

谈家胜,杨修菊

(池州学院 a.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b.历史文化学系,安徽 池州 247000)

东至南溪古寨的历史及其文化遗产探究

谈家胜a,b,杨修菊b

(池州学院 a.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b.历史文化学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南溪古寨是东至县首个国家级的传统村落,聚居者金氏迁自徽州,明清时期是南溪金氏宗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古寨也是在该时期随着金氏的崛起得以营建、成形,并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蕴藏的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在当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尤显珍贵。

东至县;金氏宗族;古寨历史;文化遗产

东至南溪古寨,位于东至县花园乡境内,北距县城34公里,村庄三面环山,布局独特,一条S形沟渠穿村而过,村落巷弄曲折幽深,整体古朴依然,是池州市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村民皆姓金,谱籍、载南溪金氏乃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子金日磾的后裔。可以说,这一虽谓之古朴实则略显落后的古村落却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珍视。然时人对其形成与发展、历史上南溪金氏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并不十分清晰,本文试作如下探究。

1 南溪金氏的迁徙历史考察

东至南溪金氏自徽州迁徙而来。据《南溪金氏家乘》所载,金氏得姓始祖金日磾第四十五代孙金廷烈循科举入仕,“登唐进士,官新安别驾,遂卜居于歙之黄墩”[1]卷首。金廷烈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末藩镇割据时期,世事纷乱,而徽州历史上是北方大姓避乱南迁之地,一些任职徽州的仕宦也爱其山水,定居徽州。由此推知,金廷烈当是兼顾上述两种因素而卜居于徽州黄墩。金廷烈生子五人,其中第五子金皑诞子二人:金曜、金暄。长子金曜生子金侨,因“唐末避黄巢乱,由徽之黄墩迁建(按:建德县,即今东至县)之南溪”[1]卷首。这一记载与史实基本吻合。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濮州(河南范县)人王仙芝、冤句(山东菏泽)人黄巢分别在河南、山东聚众起义,唐末农民革命战争爆发。自乾符五年(878年)三月至广明元年(880年)七月,黄巢率起义军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南征北战,短短两年间,起义军途径安徽境内两次,北伐期间又盘桓皖南浙西达半年之久。金侨应当于此时自歙州之黄墩迁至池州建德南溪。笔者查阅《祁门金氏统宗谱》,金廷烈及其子嗣分迁情况与《南溪金氏家乘》所记相符,“侨,曜公子,迁池州”[2]卷二。金侨生子日彰,日彰生子金昊,金昊生子德远,德远生子庆节。祖孙五代均居于南溪。以每代二十年计,离金侨始迁南溪已去八十余年。此时期当属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后期,统辖包括池州在内的南唐政权在后周强大的军事攻势下,长江以北土地尽失,后周军队逼近长江北岸,原属杨吴、南唐政权腹地的池州,此时变成了边界,直面江北强大的后周军队,兵戈之忧剧增。在此情况下,始迁南溪的金侨之玄孙金庆节谋思再迁以避祸,但又不忍远离故土。故谱牒记载“公(按:金庆节)值五代之乱,由南溪徙居鹰鱼坑”[1]卷首、“复傍南溪之近地鹰鱼坑迁以避之,卒未敢轻去其乡也”[1]卷首。

据族谱记载,自金庆节徙居鹰鱼坑至金省二回迁南溪故里,中间递传共十代;由金省二再传六世至金璧,前后共计十六代,世系录中金璧以前的谱主生殁年代均无记载。从时间推算上,其间世系传递记录或许有误。以每代间隔二十年计算,传十六代当历时三百二十余年,时代应当处于南宋末年。但金璧“生于元至正丙午年(1366)六月初七日”[1]卷一,已是元末的事。谱牒所载世系可能遗漏至少三、四代。细究之,这一瑕疵,在谱牒中其实已露出端倪。回迁南溪故里的金省二之曾孙金宣一“先年患兵燹,豫以锡匣藏家谱於石室。及公殁后,子寿庆以世泰取阅,则朽腐几半。幸未全泯,故自庆节公以迄休公,尚得以知其世代,皆公之力也”[1]卷一。可见世居鹰鱼坑达数百年的金氏世系,是在“朽腐几半”的旧家谱里爬梳出来,其错讹、遗漏当在所难免。这一瑕疵也无关本文宏旨,不过由此推知,历经两宋,金氏始终定居于鹰鱼坑,人丁不旺,人文不盛,未衍生成一强宗右族。

2 南溪古寨的形成与发展

南溪古寨的奠基者是金省二。据谱系记载“公(按:金省二)由鹰鱼坑复居南溪,自是而永奠焉”[1]卷一,“故谱牒纪代自省二公始焉”[1]卷首。即金省二成为南溪金氏的第一世祖。自此南溪金氏及古寨的发展渐入佳境,其过程如下。

元季干分两支,长房崭露头角。金省二生子云三,金云三生子瑞三、瑞五。长子金瑞三生子宣一;金宣一在世时,值“元末兵象,集众保乡里”[3]卷十五,使“地方赖以安靖”[1]卷一,其事迹载于邑志,此为南溪金氏在地方崭露头角之始。次子金瑞五生子二:宣五、宣六;金宣五四传至金虎、金龙、金彪,“自虎公以下迁徙无考”[1]卷一,金宣六“由南溪徙居十四都,是为伯罗坵湖景潭之始祖也”[1]卷一。由此可知,南溪古寨的形成与发展源自长房金瑞三一支裔脉。进入明朝后,该支人文渐起,终成邑之大族。

明韩金氏喧闹,古寨规模成形。金宣一在世时当属元末明初,二传至其孙金璧,南溪金氏由此开始兴盛。金璧“字仲谦,行艳一,生于元至正丙午年(1366)六月初七日……(明永乐年间)公奉诏训农东鲁,授兖州府教授,阶登仕郎。继累世之后,因而名其里曰‘大成’,其所望於后者深远矣。自是而南溪子姓振振,皆公德厚所致也”[1]卷一。这是南溪金氏首位出任公职的族人,且首度称其故里为“大成”村。金璧生子四人:金声、金玉、金贵、金振,以行辈称之分别为:揆一、揆二、揆三、揆五;加之金宣六之曾孙揆四、揆六,共计六“揆”。南溪金氏自金省二回迁,干分两支,子嗣繁衍至此又分成六房。是故,今南溪金氏宗祠仍供奉金艳一及六“揆”祖像祭祀。因金宣六一房迁往外地,南溪金氏实则由四“揆”延续而来。明嘉靖、万历、隆庆年间,南溪金氏发展愈加繁盛,宗族资财丰裕,文风益炽。如金镃(1461-1531)就于“嘉靖间,石埭县大饥,捐谷二千石助赈”[3]卷十五;金链器(1540-1612)“好义乐施,万历四十三年捐资助造尧城击壤桥”[1]卷三。于宗族大拓田宇,致力经济发展的同时,南溪金氏也颇重视教育,求取功名者也在在有人。如金精器(1550-1611)“除湖广武昌府同知”[1]卷三;金规器(1566-1631)“除知浙江缙云县……知江西龙泉县……转升陕西乾州知州”[1]卷三。也是在此时期,金氏宗族斥资修建文昌阁,“使子孙世世蒙诗书之泽”[1]卷七,敛费修建宗祠“大成祠”,使“远祖以及高曾左昭右穆位次森列,而子姓咸知尊尊而亲亲”[1]卷七。今所见古寨之布局当于此时期成形。

明末清初受挫,设会培元重振。挟持明中叶以来鼎盛的人文锐气,南溪金氏入清后也有个别族人跻身仕途。如金钧器(1580-1654)顺治“丁亥岁(1647)铨授英山县司训”[1]卷三;金学致(1598-1665)“顺治辛卯年(1651)恩选廷试,钦授知县,至丁酉年(1657)任广东四会县”[1]卷三。稽查谱乘,顺治年间以文入仕者,仅此二人。明季金氏的喧闹已呈衰落之象。考究其故,原因有以下两端。

明末左良玉兵祸,给金氏打击较大。如金学驾(1621-1645)“值左逆抄掠乡村,公杀贼脱母力尽而卒”[1]卷三;此事《道光建德县志》记载更详,“金学驾,性孝,年十五楚兵(按:左良玉叛兵)掠其乡,学驾负母出避,甫行即遇贼,学驾释母负使走,以身遮道,格杀数人,贼退,学驾亦力尽而死”[3]卷十六。这种劫掠之祸给南溪金氏一定的冲击,经济元气大伤,一时难以振兴。如金际陶,康熙庚戌年(1670)生,离左良玉兵祸已去二十五年,原“家世醇厚,儒林宗仰……先生之兄早逝,家贫壁立”[1]卷六,难以复振。

明清鼎革之际,一些传统士大夫忠于明朝而不愿仕清,金氏族人中也有持此道者。如上述金际陶之父“金通帛公,博学宏通,隐居不遇,乡族共推有道处士”[1]卷六。此处文字颇有玩味,透露出忠明耻清的意味。清朝虽然倡修宗族谱牒,但规定所修族谱须呈送官府检阅是否有不雅之词。故,清修族谱绝不敢有耻清不仕的言辞。对于祖上这种行为,或隐匿不录,或言辞隐晦。“乡族共推有道处士”便透露出这一信息。因此,清顺治年间,金氏以文入仕者仅有两人便可以理解了。

清康熙年间,局势已定。但经历左良玉兵祸及明清鼎革之乱,南溪金氏一时沉寂不兴。上述金际陶生活在康、雍时期,只得“历馆代耕,食贫甘淡……乃乡试八次,莫获一售”[1]卷六,这一状况已引起宗族的焦虑。乾隆十四年(1749),由金作韶牵头,联合金廷章、金持敬等八位族人,“劝蠲设会,名曰培元”[1]卷六,期以振兴家族气运。培元会会址设于大成祠内,每月两会,每会一天,督促宗族子弟“凡读书者承兹培养,务各刻苦研练,纸窗篝火,旦夕揣摩,遇大小试,定期拔帜先登,勿负祖宗并合族至意”[1]卷一。在这种举族督学的体制刺激下,南溪金氏的气运渐有起色。其中较为典型者是金晋侯(1723-1799),乾隆庚辰年(1760),“公由肄业天文生……(选)送国子监……推升博士;甲寅,京察一等,复奉上宪保举,练达勤慎,擢升(钦天监)中官正,例赠奉直大夫”[1]卷十。可以说,至迟在乾隆时期,南溪金氏复又重振起来。时任职池州的同宗金垣生赞誉南溪金氏“丁满数千,亩则过之;其中发科名登仕籍与德行文章并表著”[1]卷首,成为建德县大宗右族。

晚清民国兵燹频仍,古寨盛况不再。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誓师起义,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爆发。自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十三日,太平军首先攻克东流镇起,至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太平军先后七次攻克池州,与清军激战数十次[4]。南溪金氏作为地方大族,也参与到组织乡勇与太平军作战的行列中来。时任建德县教谕的龙凤武说“且值兵戈时,金姓独愤义勇,首倡团练”[1]卷首,堵御太平军,亡者众多,谱籍里“公难出”记载在在不少,南溪古寨也遭受了战祸的蹂躏,处于“荒烟蔓草”[1]卷十五之中,一片凄凉。这一惨状,族人金点在其《感遇癸亥》[1]卷七诗文中作了细述,此录如下:

五百年来劫数中,一家饿毙恨无穷;

可怜白叟生难保,不幸黄童命也终;

棠树花残悲冷月,鸳鸯梦断泣凄风;

昊天何事多磨难,两眼时时泪血红。

经此浩劫,南溪金氏盛况不再。先前“人烟户口不下数千余人,至咸丰初年,粤匪倡乱,南溪团练乡勇与贼相持,男妇尽节甚众”[1]卷首,直至光绪末年,南溪金氏才“生齿渐繁,人丁日盛,或他徙,或宦游,支分派别,难以悉数”[1]卷首。虽然难以悉数,但再也未出现历史上数千人团聚一村,“难以悉数”当是作序者的笔兴之词,直至今天,我们深入村落调研时,古寨也仅存170余户,人丁才近千口。历史上举族重教问学,功名昌达的盛况也不再出现。民国年间,战乱频仍,古寨的发展再受局限。抗日战争期间,南溪古寨因其独特的隐蔽环境,建德县国民政府于1941-1944年迁址南溪。据调查,县政府办公地点就设在葵五公祠堂内(现已毁),国民党建德县党部设在葵五公祠堂旁边一徽派民居内,该房屋现仍保存完好。建德县初级中学(按:今东至县第一中学前身)也于1942年迁至南溪金氏宗族的大成祠办学。解放后,因受极左的政治影响,历经战火浩劫幸存下来的一些古建筑,却被视为封建性东西而被摧毁。所幸古寨的整体风貌并未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古寨历史文化也可通过史学工作者发掘出来,成为古寨进一步建设发展的文化资源。

3 南溪古寨的文化遗产

洗净铅华始见真。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的陈迹渐渐稀少,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也愈显重要。当我们审视并拨开南溪古寨历史帷幔后,发现其蕴藏的文化遗产也颇为丰富,主要如下。

其一,村落。南溪古寨的村落布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选址布局的共性,也有着其隐蔽、自卫的功能个性。古寨三面环山,数条山溪自然汇聚于村首形成水口,这一环境正符合传统中国村落选址布局注重前有来龙后有依山的风水文化要求;走进村落,一条S型沟渠贯穿村落,从村落的历史和沟渠两边的垒石来看,最迟在元末明初由人工开挖而成,至少是拓宽原有的溪水渠道。村舍环沟渠而建,巷弄曲折幽深,如同迷宫,折射出易经八卦中阴阳换转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极强的自卫功能。这一极具特色的古村落在皖南山区较为少见,值得保护。

其二,大成祠。祠堂是传统村落的核心建筑,是古人祭祀祖先凝聚族人的重要议事和举办仪式的场所。昔时南溪古寨建有大小祠堂15幢,皆多毁佚,唯宗祠——大成祠保存的较为完整,是典型的明代建筑,现已被辟为安徽省重点文保单位。其整体建筑面积达1200平米,为徽派硬山式屋顶建筑,两边各耸立7个山墙且对称分布,前后三进,门楣宽敞高大,天井庭院宽敞明亮,内有88根落地朝天柱支撑楼宇,规制宏大,建筑用材考究,构建雕刻彰显独特个性,整体组合气势恢宏。据我们考证,大成祠始建于明隆庆丁卯年(1567),隆庆己巳年(1569)建成。今大成祠内匾牌介绍该祠“始建于公元1583年”,实误。

其三,社坛与社神碑。社坛乃祭祀社稷之神的场所,社神即土地之神。明代基层行政组织实行里甲制度,但统治者似乎意识到基层的行政或者经济控制必须与文化传统相联系才更为有效,于是作为传统祭祀活动的社与里甲制度又结合起来,形成“里社”。即“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5]。在国家政权的催动下,每社必须设坛一所,即社坛。南溪社坛遗址即在大成祠后面的小山上人工平整的一块平地,约30余平米,今已草木丛生;社神碑立于社坛中央,通高近2米,上刻“南溪社神”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左下方一行小楷写着“万历三十六年(1608)戊申孟秋建”。此社坛遗址及社神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颇为丰富,不仅是明代“里社”制度的具体遗存,也证明了南溪金氏在万历朝(含)以前的社祭活动中,并无具体的社神偶像,仅仅立碑以示,说明了在明代中期以前,古人的社神崇拜偶像化并不普遍;但自明中叶起,民间的社神祭祀出现具象化的趋势,如徽州“府城内及歙各乡皆有社,春祈秋报,礼仪颇丰。但易坛以屋,而肖社公之像而祀之,不如式耳”[6]。“不如式耳”意即不合规矩,不合时宜。这一在官方看来“不如式”的现象在民间却渐渐普及化,社坛逐渐淡出,社屋代之而起。社屋实际上就是社庙,小者如村落边的土地庙,与一村一族相联系,供奉着土地神 (俗称土地公或土地爷),大者如贵池的青山庙,则涵盖着若干相关的村族,供奉着昭明太子、佛道神灵等。留于后世者多是这类建筑。南溪社神碑及社坛遗址,在目前乡野里已极为罕见,也显得极为珍贵。它是明代社坛祭祀的完整实物遗存,对研究明代里社祭祀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上述物质性文化遗产较为幸运,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毁失于上世纪50-70年代极左政治背景下的物质文化尚有文昌阁、节孝牌坊,一些非物质性的民俗文化如“八月十三出会”(庙会)、正月初一至元宵节的“灯舞”活动、春季插秧季节的“糊仓”和六月初一“安苗”等习俗文化,也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消亡。这些虽已毁失但传承着历史记忆、留存着农耕文明的文化史迹和事像,亟待学界和政府共同努力,去发掘、抢救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4 结语

综上来看,南溪古寨是历史上金姓宗族聚族而居的实态遗存体。从南溪金氏宗族的发展及古寨的形成历史来看,它们与时局世运密切相关,也折射出历史上皖南宗族社会的发展历程;他们所创造出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颇为丰富,其村落选址、祠堂建设、社稷祭祀等实物遗存,体现了传统宗族社会营建与发展的一般共性,而古寨布局、庙会习俗等文化又颇具特色,彰显南溪金氏独特个性。南溪金氏所创造的出来的这种集个性与共性于一体的文化事像,既显得珍贵,也佐证了笔者先前所持的“宗族社会聚落一方,也经营一方,它们从事着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生产,是地域文化(明)形成的基础,也是创造地域文化(明)的主体”[7]的论点。今天,皖南各市正在实施国家级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古寨的历史及其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1]建德南溪金氏家乘[O].宣统三年(1911)刻本.

[2]祁门金氏统宗谱[O].宣统三年(1911)刻本.

[3]道光建德县志[O].道光五年抄本复印件,东至县方志办藏.

[4]池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池州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5][清]张廷玉.明史:卷四十九:礼三[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明]彭泽,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7]谈家胜.宗族社会与地域文明——以安徽贵池南山刘氏为例[J].东南文化,2011(3):75-79.

[责任编辑:余义兵]

A Probe in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Ancient Stockaded Village in Nanxi Dongzhi

Tan Jiashenga,Yang Xiujub
(a.Research Center of Wannan Folk Culture;b.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Anhui 247000)

Nanxi ancient stockaded village is the first national ancient village in Dongzhi County,the inhabitants Jin originate from Huizhou.With the great prosperity of Nanxi Jin clansma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ancient stockaded village was established and well preserved.Its profound culture heritage plays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Wan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Model Region”.

Dongzhi County;Jin Clansman;Ancient Stockaded Village History;Culture Heritage

K207

A

1674-1104(2014)01-0015-04

10.13420/j.cnki.jczu.2014.01.004

2013-11-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ZS038);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XKY201201);安徽省省级C类重点学科“专门史”建设项目。

谈家胜(1966-),男,安徽东至人,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文化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皖南区域文化研究;杨修菊(1980-),女,山东临沂人,池州学院历史文化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皖南社会史研究。

猜你喜欢

金氏古寨南溪
干杯!
石崆寨览胜
张家畈新村
侦探日记
绥宁大园古苗寨
Flow structures and hydrodynamics of unsteady cavitating flows around hydrofoil at various angles of attack *
环保古寨——文斗
最后放手的人最疼
人生智慧与生存哲学的讲述——《聊斋志异》中《邵女》之主题解读
“万人大创业”万人振奋 扶贫济困显金氏提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