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2014-03-28李文砚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文明

李文砚

(淮北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美丽中国”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李文砚

(淮北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建设“美丽中国”是人们对自然和非人自然物的理解、尊重和敬畏。“中国梦”就是要建成具有“生态文明”之美的中国,这也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祈盼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高校有义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生态文明责任教育。高校应紧抓第一课堂的教学价值,第二课堂的传播价值和第三课堂的实践价值,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具有“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美丽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美国中国”理论的主题就是要关注环境,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期,我党的执政方向就是要以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资源利用合理、环境优质的社会,其目标就是要建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要求的经济繁荣和适合人们居住的良好生态环境。“美丽中国”一旦实现,人们的幸福感必将有质的飞跃。美丽中国是十亿中国人的梦,它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各条战线为之奋斗,教育战线也不例外。美丽中国理论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发挥高校的教育堡垒作用,向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高校培养的是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这些人才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在这一历史时刻,应重视对大学生实施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只有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深深地扎根于大学生思想中,他们才能在未来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力军。

1 “美丽中国”的内涵

“美丽中国”理论用最朴实的词表达了十三亿中国人的美好愿望。那么“美丽中国”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答案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找到,那就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这一内涵有两个要点,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①。

1.1 “美丽中国”包涵环境美

人类社会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明白过度开发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体现环境上。人无时无刻不置身于环境,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永恒追求的理想就是美好生活,这一理想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人与自然是相互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环境,而置身于环境中的人也会受环境的影响。如果把人作为主体,把自然作为客体,那两者的关系有三种情况:一是欠开发,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经常过得衣不掩体,食不裹腹的生活;二是过度开发,开发能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这都是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自然会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而变丑陋无比,甚至还会危及人类的生存;三是自然与人和谐共处,即人类对自然开发是合理的,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又不会破坏自然内在的平衡。人类在开发和利用实践中要调整环境的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宜居住、生态空间绿水青山,尽可能让自然有充沛的修复空间,这些最终是为了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②。综上所述,“美丽中国”的环境之美的实现途径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适度开发自然,即我们在谋求丰厚物质资源的同时,要以“保持和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为前提。

1.2 “美丽中国”包涵社会美

作为社会的个体,他既置身于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又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区别于动物界的社会属性。 那么由人组成的社会就成了人与自然的纽带。和谐的社会氛围能激发人们自愿去维护和创造环境,还能在全社会中产生群体效应,即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美丽中国”这一梦想各尽其力。从这层意义上来看,美丽中国理论理应包涵社会文明之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人均水平较低的国家,虽然从总量来看,我国还处于世界前列。但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要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中节省资源,做到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办最尽可能多的事。

1.3 “美丽中国”包涵人之美。

美丽中国一定要有美丽的中国人。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的中国人才能建成美丽中国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社会有机体如想稳定健康的发展,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是否在健康的轨道上。怎样的中国人才能建好美丽中国,学校就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技术能成就未来,但知识与技术如果融于一个人际关系不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身上,其对社会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因此,人与人关系是否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前提。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拥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中国人。

2 “美丽中国”高标准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坚力量,高校不仅要高标准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肩负着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就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和养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仅要实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还要实现国富民强,生活安康的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这些目标的达成,物质建设必不可少,但道德建设也不容忽视。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美丽中国”理论指引下拓宽了视野

“美丽中国”框架中的发展不再只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去考量,而应该从生态视角全盘去考量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注重生态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初步探索,已经深深扎根在那个时期大学生的脑海中,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建设“美国中国”的中坚力量,为建设“美丽中国”已经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经过近二十年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在加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党的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①”。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美丽中国”的生态价值观为重心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今年是正式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开局之年,作为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高级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以“美丽中国”的生态价值取向为重心。多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局限于共产生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遵纪守法等方面,认为社会成员只要有共产主义理想、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到遵纪守法,就是一个好公民。其实这还远远不够,“美丽中国”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更应该让大学生明白社会成员应该有义务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对“生态价值”的认识,让大学生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行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2.3 “美丽中国”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我国已经全面解决了温饱问题,已经进入了全面奔小康的历史纪年。人们为了吃饱穿暖而奔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作为未来直接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大学生更需要有生态文明意识。只有这样,“明日中国”才能成为“美丽中国”。鉴于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需要拓宽。多年来,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偏重于知识与技能课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多数是高效地办事机器,时至今日,高校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开始转变观念,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观念对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只要人的观念转变了,其行为也将转变。高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级知识分子的培养机构,重知识传承与创新意识培养是高校发展之根本,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 “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三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的核心,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战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齐心协力,主动承担生态责任感教育。高等学校由于其培养任务的特殊性,它在这一教育行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相关文献并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三种价值取向有助于实施“美国中国”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3.1 重视“第一课堂”的生态理论的教学价值

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教学,理论教育多以课堂教学来实施。而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多数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马克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教学上。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更需要有多种课程来支撑“美丽中国”理论。比如生态学、生态文化史,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熟悉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懂得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同时还要在各专业教学中挖掘与“生态文明”元素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课内容。

此外,高校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原有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对核心课程的二次开发的内容有二:一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中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二是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突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课程的二次开发并实施,能让大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在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要渗透生态文明制度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3.2 发挥“第二课堂”对生态文化的传播价值

文化传播指的是主体基于某一目的通过语言、姿态、表情、图像和文字等符号传递一种思想、愿望等信息来影响接受者的过程。高校一定要利用好文化的传播价值,来贯彻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落实在具体工作上,主要体现在创建“美丽校园”上。校园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是因为校园生态文化是由大学生自己创造的,他们也是校园生态文化的最大受益者。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原有校舍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现代化水平上都不能满足当代高等教育的需要,因此各高校相继建设新校园。为了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价值,规划校园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规律,通过合理布局、巧妙设计来达到校园中的生态系统平衡,即楼、树、水、桥、亭、广场和草坪与校园主体的动态平衡。此外还要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渗透节能减排,大力推行“低碳校园”建设。低碳校园创建的特征主要有二,一是节约,二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大学生中开展节电、节水等活动,营造节约型和环保型校园建设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引导大学生形成可持续消费理念,将低碳绿色真正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3.3 创建“第三课堂”对生态道德的实践价值

第三课堂的提法中根据侧重点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基于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虚拟课堂,另一类是专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需要一块实验田来验证并强化。第三课堂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当然第三课堂要以多种形式来践履生态理念,训练环保能力,倡导绿色行为。比如各类有关生态文明的讲座、辩论、演讲和知识竞赛,通过这一类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还可借助世界地球日、植树节开展生态主题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可以通过参观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等生态教育场所提升参与环保活动的能力。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http://www.wenming.cn/xxph/sy/xy18d/201211/t20121119_940452.shtml.

②张广昭,陈振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1月11日。

[1]沈满洪.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6):15-16.

[2]刘景义.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大学[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3(1):48.

[3]陈明富.“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美丽愿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5-40.

[4]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1):62-64.

[5]刘佳奇.“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与环境保护新审视[J].学习与实践,2012(12):66-69.

[6]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5.

[责任编辑:余义兵]

G41

A

1674-1104(2014)01-0140-03

10.13420/j.cnki.jczu.2014.01.037

2013-10-08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13SZXM037)。

李文砚(1974-),女,安徽阜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美丽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