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
——基于“顶层设计”视角
2014-03-28王道明
王道明
(安徽医科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2)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
——基于“顶层设计”视角
王道明
(安徽医科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2)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总体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主要目标以及理论基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和终生体育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符合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方向。
顶层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社会适应
2001年开始实施的我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1个春秋,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领域最为广泛和深刻的变革;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实要求;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然选择。此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从“顶层高端”审视,是一次自顶向下、自觉、主动的改革。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启动11年之后,回望、重温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反思总结,对于进一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全面持续健康的推进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顶层设计”及其内涵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来自于系统科学,它的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设想,或者说顶层设计指的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特点是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按图施工”,避免各自为政从而造成工程建设的混乱无序[1]。任何一项改革,都要经过宏观思考、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另外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在于设计者们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对全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和了解,这是在基层所无法达到的。此外,当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规范的时候,也只有上层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2]。为了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的效果如何,有必要作以下的探讨。
2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
2.1 “健康第一”是总体指导思想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育休闲娱乐的时间不断增多,而体力劳动强度逐步降低,社会环境压力、心理压力的增大,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文明时,如何保持人类的身体健康,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体育是最有益、最高效、最有活力的济世良方[3]。由于人类的健康无论是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学校体育是增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又是实施学校体育教育纲领,因此,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2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状况持续恶化,部分指标连续下滑。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将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体育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为了增进健康,是学校体育担负的重要的历史使命。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强健的体魄,是“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基础,是体现中国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知识和锻炼方法,让学生回归操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达到良好的身体状态。
坚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构建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激发运动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是时代的现实诉求。
2.2 “以学生为本”是核心价值观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始终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放在核心地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展学生。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践行我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和谐发展作为根本,开发每个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注重学生的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强调要对人的价值、人的健康、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尊严充分关注,确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受益,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品质,体现了教育的本体性价值观。
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角度,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认识体育锻炼的真谛,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标志着我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
2.3 培养“完整的人”是主要目标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新课标”中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征,分别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实现了对“完整的人”的构建。在设置水平目标内容标准上,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大体框架,不具体规定运动技术动作以及具体运动项目的教学时数比例,而只是总体设计了“目标来统领内容”的教学思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各个学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以达到课程目标,为学校、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创造空间。
这一课程目标体系的确定,是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体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使体育成为生活方式的具体落实。把传授体育技能、知识与教会锻炼方法以及培养情感、锻炼态度有机统一的课程功能改变;打破了按竞技项目内在规律安排课程内容的课程体系,确立了按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和领域,在各个水平目标之间,使学生学习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的课程结构改变;由课程内容单一、陈旧、呆板的现状,变为以“目标统领内容”,增加地方和校本课程内容改变;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课程实施改变;改过去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并重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的改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因地制宜,根据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行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增加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变化,突出课程功能转变的核心地位,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体系。基于“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追求“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实现关键是要改变课程的功能,并通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的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2.4 超越“学科中心”是理论基础
近年来,对于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争论不断,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党玮玺等人研究认为:“我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只提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现象”[3]。陈红新等人研究认为:“我国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应在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校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容并蓄,吸收与借鉴一切国内外的优秀成果,有所取舍、有所创新的推进”[4]。高嵘等则认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主义理论基础是从西方泊来的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5]。孙庆祝等人研究认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6]。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中则明确注明,“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以生物科学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等相关母学科理论为基础的”[7]。董翠香等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改革是建立在以生物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母学科基础上,以教育目标分类原理、掌握学习、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8]。
上述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则认为,我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超越“学科中心”。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显得陈旧、封闭、繁杂、枯燥而缺乏生气。国家级课程备受关注,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则被冷落,凸显出明显的“学科中心”特质。“新课标”本着”以学生为本”,在课程的开发、实践层面上,超越了“学科中心”的视角,柔化学科界限,加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设置了《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为标志的经验型课程,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与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突破了“学科中心”的桎梏,增加了课程的综合性;构建了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制度框架;扩大了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灵活性;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强调情景设置,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超越“学科中心”的理论基础。
3 “顶层设计”整体的关联性、体用一致性
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更离不开“顶层推动”。我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无论从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到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都无处不体现着这是一项从“顶层推动”的系统工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的各个环节相互依托、互为条件、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且注重实践操作性,即体用一致性,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
在目标设计方面,课程目标表明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学习领域目标则回答了怎样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要求的人的问题。培养“完整的人”,是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灵魂,课程改革的各个具体环节都紧紧的围绕这个课程目标进行构建。学习领域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开放性、体系化的实施”路线图”。在内容设计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根据《纲要》和《方案》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使得新课改得到顺利推进。实施“目标统领内容”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同时,及时的启动地方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特色性课程资源。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水平目标,增加课程的可行性。在制度设计层面上,以“政策为导向,制度变革”为核心,不断为深化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保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编写,设计了完备的政策措施。改进考试评价制度,努力体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服务的思想。支持校本教研,推进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实施策略的步骤上,始终贯彻“先破后立,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准确判断,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确保了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平稳进行。
4 结语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健康第一”的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终极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淡化竞技体育教学,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改革了传统的体育考试与评价方式。新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具体目标的设计。它全面系统、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在新一轮体育与健健康康课程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1]竹立家.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J].人民论坛,2011 (1):32-33.
[2]竺乾威.辩证看待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N].北京日报,2013-01-07.
[3]党玮玺,张学忠.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理想与现实的对立[J].体育学刊,2010,17(10):71-74.
[4]陈红新,刘小平.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8(3):109-111.
[5]高嵘,等.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2-83.
[6]刘旻航,孙庆祝,付玉坤.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J].体育科学,2006,26(10):75-80.
[7]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26-56.
[8]董翠香,贾洪洲,季浏.新世纪1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1):120-123.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42
A
1674-1104(2014)01-0158-03
10.13420/j.cnki.jczu.2014.01.043
2013-12-06
王道明(1979-),男,安徽肥东人,安徽医科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