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位词“上”的空间维度感知在翻译中的投射

2014-05-09金立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方位词介词隐喻

金立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方位词“上”的空间维度感知在翻译中的投射

金立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身体结构与地球引力等因素使人形成了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它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至关重要,从拓扑学的空间概念出发,汉语中方位词“上”的深层语义范畴蕴含的三层关系在翻译时存在的选词差异及潜在原因获得了以空间维度为视角的全新阐释,同时,对“上”的两种时间隐喻模式的翻译方法的研究也摈弃了以往的常规模式,力图以其空间概念为源头进行重新注解。

方位词;空间维度;深层语义范畴;隐喻模式

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人类不断与周围的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的概念、范畴、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1]。其中空间概念的形成为人们理解时间范畴、数量范畴以及社会范畴奠定了最早的基础。而如何把表示抽象空间概念的方位词用一个具象的模式来概括和阐释,成为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学者方经民曾尝试从参照点的角度对方位词进行研究,他把方位词的参照点划分为选择方位辖域、选择观察点以外的事物位置为参照点的外物参照、选择观察点自身为参照点的自身参照等三种类型,并根据方位辖域的性质,把“方位参照”又分为确切方位参照和模糊方位参照两种。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我们发现汉语中由方位词所构成的“空间”系统与数学上的由原点和坐标轴构成的具象的位置系统很相似,这也为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切入方位词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而几何拓扑学主要是用数学的方法对事物的形状、位置和抽象的几何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并大量应用了维度的概念,该学科认为从三维空间世界切分出来的空间区域本质上也是三维的,但它作为一个认知客体在参照点构架的背景里有可能被凸现认知为不同的维度特征,可能是零维的,也可能是一维的、二维的或三维的[2]。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们开始尝试从空间维度的角度去理解方位词词义的延伸并探索其形成机理,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语言情境和心理感知下,人们对物体的空间维度特征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方位词在使用上是具有民族特性的[3]。而架构于维度感知的差异之上的民族特性为汉语中的方位词在英语翻译中时而出现的对应和不对应的现象提供了全新解释的基础。本文将从空间维度的角度对汉语中方位词“上”的翻译进行初步探讨。

1 “上”的深层语义范畴蕴含的三层关系及翻译

汉语中的方位词“上”在空间维度的感知上涉及到的是两个二维的平面之间的关系,如果设定参照物所在的水平平面为A,目的物所处于的水平平面为B,那么汉语中的“上”的深层语义范畴实际上存在有三层不同的关系:

(1)平面B位于平面A的上方,具有一定的高度,互相不接触。这一层含义也是“上”的本义,《说文》中说:“上,高也”。义指目的物相对于参照物在其高处。如:

通过英汉语言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方位词“上”的空间维度的感知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投射于翻译,可显现其区别。具体而言,在英汉互译中,英语语言中照应汉语中的“上”的三层语义内涵的对应词是存在缺失的,通常与汉语的“上”的第一层语义内涵相对应的是介词over,它所涉及的是两个互不接触的二维平面。因此例a和例b的译文通常为:

a.Li Mianlin was so shocked that he almost shouted out,but before he could utter a voice,Miss Han had held the pot over the others’heads.

b.A dark blue sports shirt is hung over the small bed.

与英语中的介词on语义相关联的是在某一点上有接触的两个二维平面,对应的正是“上”的第二层语义内涵。因此例c和例d的译文通常为:

c.After passing Lumichang Station,I saw her sit on the back seat on the bus.

d.When the bus is near Hengshan Station,the driver took down the cardboard to cover the coins of a little more than 10 yuan on the engine.

而就汉语中“上”的第三层语义内涵而言,英语中则没有直接与之对应的语词,而是借助表示“在···里”的介词in来翻译的,其实介词in在英语中涉及的是三维的空间概念,而汉语中的“在···里”也通常投射在三维物体上,因此,例 e中的“日报上的照片”和例 f中的“墙壁上的窗子”在汉语中是绝对不能被表述为“日报里的照片”和“墙壁里的窗子”的,因为这样表述会产生“包裹在日报里的照片”和“藏匿于墙洞内的窗子”的语义误读。此处之所以可以借助英语中的介词in来翻译汉语中的“日报上的照片”和“墙壁上的窗子”,是因为当水平平面B嵌置于水平平面A之中时,较大的平面A在英语语言的维度认知中被抽象外化为了一个三维的空间。因此例e和例f的译文为:

e.The relative who never reads newspaper saw a photo of Xiao Jing in Wenlin Daily by chance.

f.There is a window with the length of one meter in the wall between the living room and the study in his house.

汉语中“上”的第三层语义内涵还包含了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由于参照物所在的平面A发生凹陷而导致的目的物所处的平面B和平面A之间形成局部嵌置的状态,如:

在例 g和例h中,沙滩和脸所处的平面A在来自目的物的外力的作用下均会发生凹陷,从而导致目的物所处的平面B局部嵌陷于平面A中,此时,发生凹陷的二维平面A在英语语言的感知中被抽象外化为三维空间,所以,例g和例h中的“上”在翻译时也是用与三维空间相联系的介词in来表述的:

g.At dust,I walked in the beach,which is as smooth and solid as a mirror,after changing my clothes.

h.Mr.Wu didn’t follow the orders and ran forward to beat the policeman in the face with a fist.

2 “上”的两种时间隐喻模式及翻译

人类的语言从意义到形式对空间概念都描写得相当精细,而在不同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以及习俗等的沉积下形成的空间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其它部分的认知,这种影响也投射到了对时间范畴的认识上,具体体现为人们对时间的很多表述常常起源于对空间的隐喻[4]。汉语中的“上”就经常被用在表示时间的隐喻中,因为“上”在空间维度的感知上凸显为二维,表达的是空间中的区域的关系,而不是空间中的点的关系,所以与“上”共现的时间词通常表示的也是时间域(一个可以延续的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隐喻模式有两种:

A.时间词(表示时间域)+“上”,如:

i.我十八岁上便解作活计。(普济《五灯会元·径山宗果禅师法嗣》)

j.伤口第七日上就可以拆线了。(《百度新闻》)

笔者认为,此处的十八岁(可以延续一年)和第七日(可以从早上延续到晚上)皆被视为时间域,“十八岁上”和“第七日上”指的是包含于十八岁和第七日所表示的时间域内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在时间隐喻中的这种用法来源于它在表示空间关系时的第三层语义内涵,即目的物所在的平面B嵌置于参照物所在的平面A之中,整体形成一个平面。总之,“时间词(表示时间域)+上”的结构整体语义指向是在某个时间域内的任意一时间点,因为英语语义中表示“上”的方位的介词on和over都没有时间上的隐喻用法,所以例i和例j中的“上”在翻译中借助了英语中用来表示时间轴上某一点的介词at:

i.I began to do some small jobs at eighteen years old.

j.The bandage on the wound can be removed at the 7th day.

B.“上”+时间词(表示时间域),如:

k.这还不是最恶劣的,上星期另一个班的男生还曾经在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字时从后面用弹弓向老师射击。(王朔《我是你爸爸》)

l.考卷发下来果然很简单,考题也比上学期少。(王朔《看上去很美》)》

当星期和学期这样的表示时间域的时间词在“上”的后面时,整体结构的语义指向是表示一个过去的时间域。结构中用“上”来隐喻“己经过去的时间”。笔者认为,这一隐喻的认知来源于古人把时间比作流水的影像,《论语·子罕》记载了孔子曾在大河边感叹时间的流逝:“逝者如斯夫!”(时光的流逝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啊!)如果以站在河边上的人的观察点为参照点的话,那么此时“上”的时间隐喻如图1所示:

图1 “上”的时间隐喻图

时间像河水一样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即从上往下流,也就是说,到当时的观察点为止己经过的时间为“上”,到当时的观察点为止未经过的时间为“下”[5]。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对“上”的认知起源于古代的书写习惯,因为古人的书写习惯是从上往下,所以已经写过的字处在上方,还未写过的字处在下方,投射到时间的感知上便体现为“上”对于“己经过去的时间”的隐喻。

在英语中,与“上”有关的介词on和over都没有时间上的隐喻用法,倒是表示“向…上”的副词up可以用于时间上的隐喻,但是它表达的是一个动态的从现在到将来的时间上的渐近关系,与“己经过去的时间”无关,如:The ceremony is coming up.(典礼即将开始。)[6]因此如要弥补表达“已经过去的时间”这一缺失语义,最终必须借助表示“刚过去”的形容词last来翻译例k和例l中的“上”:

k.This is not the worst situation as a boy in another class ever shot at the teacher with a slingshot when she turned back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last week.

l.The exam paper with fewer questions than last semester turned out to be very easy after it had been given out.

3 结论

方位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理解语言系统的全貌,就不能忽略方位词对相关语言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本文仅讨论了方位词“上”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情境下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心理感知差异而导致的维度上的不完全一致及相应的翻译对策,其实,如何从空间维度的角度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机制来对英汉语言中所有的方位词的相似性、相异点以及翻译时变通的方法作出说明,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1]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林金坤.拓扑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绪可望.汉英空间构式对比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朴珉秀.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Lera Boroditsky.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 Conceptions of Time [J].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43:1-22.

[责任编辑:余义兵]

H059

A

1674-1104(2014)01-0115-03

10.13420/j.cnki.jczu.2014.01.029

2013-09-05

金立(1977-),女,安徽黄山人,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方位词介词隐喻
介词和介词短语
有讲究的方位词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动物们的聚会
介词不能这样用
汉语方位词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