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蒂姆·伯顿影视作品的色彩风格与情感表现

2014-03-28王勋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伯顿蒂姆巧克力

王勋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析蒂姆·伯顿影视作品的色彩风格与情感表现

王勋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蒂姆·伯顿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表现手法随性多变、不拘一格,成就了其旖旎多姿的影像世界。对伯顿而言,色彩不仅是增强影片视觉效果、提升电影形式美感的手段,更是生发妙义、叙述幽情的载体,承载着最简单、朴实、纯真的人生愿景。文章从色彩入手,分析了伯顿影视作品的色彩风格与情感表现。

色彩风格;电影;情感表现

近年来,随着蒂姆·伯顿电影风靡全球,其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国内外影评人、文艺评论家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或对伯顿电影的影像风格、艺术主旨与美学特征展开研究,或对其影片的“风格性”画面、“开放性”空间、“自由的”时间、“多效的”声音进行分析,或从他作品的社会意义出发进行剖析。然而,鲜有研究者谈及伯顿电影色彩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以及影片中色彩所表现出的情感内涵。本文将以色彩为切入点,试从色彩风格及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分析伯顿的影视作品。

一、蒂姆·伯顿影视作品的色彩风格

提到蒂姆·伯顿的电影总给人一种黑暗、阴郁的压抑感。研究者们也多以“黑白风”概括其电影的色彩风格。其实,伯顿调配色彩的手段变幻多端,绝非“黑白风”三字所能囊括。

(一)无彩与有彩的交织

好莱坞动画电影有两种主要的配色倾向。一种以迪士尼动画为典型,颜色鲜艳、丰富,适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另一种以奇幻、梦幻类动画为代表,颜色灰暗、深重,刻意营造诡异、神秘的气氛,例如《哈利波特》《指环王》《潘神的迷宫》等等。而蒂姆·伯顿却勇于突破这两种主流模式,探索无彩色与有彩色的交织。色彩一般分为无彩色系与有彩色系。这两大色彩体系的总和就构成了色彩世界的所有颜色。“无彩色系包括黑色、白色及黑白两色相混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系列;有彩色包括可见光谱中的全部色彩。”①黑、白、灰与其他色相鲜明的颜色之间的对比与交织是伯顿电影最常见的一种色彩表现形式,多运用于同一场景或不同场景的转换之间。

第一,同一场景中的对比。在蒂姆·伯顿早期代表作《剪刀手爱德华》中,主人公爱德华居住的古堡与毗邻的小镇被并置在一个场景里,黑灰色古堡与五彩撞色小屋之间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极不协调的色彩搭配暗示着剪刀手这一社会边缘化人物与小镇居民之间必然存在的隔阂与对立。伯顿2005年执导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也有类似的场景:五位获得参观金券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走到巧克力工厂的大门前,突然,大门自动开启,画面也随之被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彩色的,色彩鲜艳的巧克力玩偶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下部则是白色的,小朋友和家长站在雪地里惊奇地观看表演。在此,白色以极高的明度衬托出其他颜色的丰富和亮丽,营造出了一个美妙而奇幻的情境。近期的童话巨制《爱丽丝梦游仙境》里仍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黑灰色的天空衬托着一座红色的哥特式建筑。德国色彩心理学家爱娃·海勒认为:“黑色能够使其他任何颜色的正面象征意义转向对立面。”②影片中的黑色凸显了红色的负面含义,隐喻了红桃皇后血腥恐怖的统治。

第二,不同场景之间的交替。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彩色场景与有彩色场景之间的切换。《剪刀手爱德华》一开场,一位老奶奶给躺在床上的小孙女讲故事:“从前有个长着剪刀手的人,住在古堡里……”。随后,镜头中便出现了一个黑暗、阴森的古堡。接着,镜头一转,一个意大利“马拉罗拉”式的小镇映入眼帘:蓝天,白云,绿草葱葱,灰紫色的柏油路,粉绿、粉红、淡黄、橙绿相间的房子错落有致,一派生机盎然之景。《断头谷》中,镜头多次闪回主人公伊卡布·克莱恩警探的童年。童年的生活绚丽多彩,而哈得逊高地上的断头谷镇却始终阴云密布。《理发师陶德》更是将这种场景之间的色彩对比运用到极致。整部影片在陶德的现在与过去之间反复切换。现实的人生都是灰色的,而过去的生活却是彩色的。在电影中,蒂姆·伯顿善于先用无彩色极力渲染“黎明前的黑暗”,再用有彩色刺破黑暗,带来光明。

黑白与彩色在影片中既有“共时性”的并置,又有“历时性”的交替,它们之间频繁的对比、交错构成了蒂姆·伯顿独特的电影色彩美学。

(二)冷色与暖色的对比

色彩的冷暖是指心理对色彩产生的感觉。“色彩的冷暖感通常是由色相差别而决定的。以P.C.C.S色相环为例,其大致范围是红—橙—黄有暖感(暖色系);蓝绿—蓝—蓝紫有冷感(冷色系)。”③冷色和暖色常被蒂姆·伯顿用于烘托人物的性格。《断头谷》中,每当无头骑士出现,冷色的雷光闪电忽明忽暗,映衬着其恐怖的形象若隐若现,烘托出无头骑士的邪恶凶残的本性;而当美丽娇巧的农场主女儿卡翠娜出场,导演多用暖色,以烛光、壁炉火光等暖色光源,衬托了女主角温柔善良的性格。《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桃皇后红发、红唇、红裙,象征着她的暴戾与狂躁;白桃皇后一袭白衣,显得温和可亲。冷白色与暖红色的对比反衬出皇后两姐妹迥然有别的性格特征。

冷和暖的妙用还体现在蒂姆·伯顿影片叙事线索的区别之中。2005年,伯顿创作出蜚声国际的定格动画《僵尸新娘》。影片分为人间与阴间两条线索:导演将幽蓝的冷色用在人间,阴冷灰暗,死气沉沉;而把绚丽的暖色放入阴间,色彩明亮,生机勃勃。影片《大鱼》也是由两条不同时态的叙事线索组成。父子之间存在误解、隔膜的一条线被处理成偏冷的色调,而父亲人生奇异经历的另一条线被处理成偏暖的色调。爱森斯坦说过:“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到贯穿整个影片的色彩‘线索’,否则我们就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有所作为。”④伯顿正是用冷与暖的巧妙穿梭构成其电影明确的色彩线索。

(三)真实与幻想的色彩错配

电影《大鱼》有一句台词:“真实与虚幻,神话与现实根本无法区别。”这句话恰好可以作为蒂姆·伯顿电影艺术的一个注脚。伯顿的电影中常常并存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世界,另一个是虚幻世界。在常人眼中,真实世界清晰可辨,五色缤纷;虚幻世界却无法感知,模糊不清。然而,在伯顿眼里却截然相反。他随性地颠倒错配着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色彩。《僵尸新娘》中,人间的一切都没有色彩,在灰蒙阴沉天气的笼罩下,显得冷冷清清;阴间的万物却温馨绚丽:蓝发白衣的僵尸新娘,蓝色的带刀小矮人,红色的八字胡将军,紫色的保罗,白色的小狗,绿色的蠕虫,红色、蓝色的蜘蛛。在《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现实的世界灰暗消沉;幻想的巧克力工厂却极尽斑斓,绮丽多姿。《大鱼》中,现实的艾许镇外的小路氤氲弥漫,阴暗灰蒙;幻想的丰都镇却晴空万里,绮丽多姿。导演把真实世界过滤成虚无的单色,却以彩色赋予虚拟世界触手可及的真实感,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困惑与心灵震撼。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色彩颠倒、错位可谓蒂姆·伯顿最别具一格的色彩表现形式,隐喻了蒂姆·波顿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与虚幻的沉思。

二、蒂姆·伯顿影视作品的情感表现

美国电影学者艾莉森·麦克马汉认为:“在蒂姆·伯顿的职业生涯中,一个被精心维护的哥特式形象充盈着画面,所有的这些都是靠他欲言又止的叙述方式以及自然的内在情感来支撑的。”⑤的确,情感才是支撑伯顿作品的内核。虽然我们无法窥视蒂姆·伯顿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是能透过影片色彩的交融变换、穿插对比去体味他所表达出的情绪与心境。

(一)用童心打造的童话世界

蒂姆·伯顿是一位具有童话情结的导演。他的电影有很多共同之处:奇异的场景、离奇的故事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纯真善良而又孤独封闭的主人公。不论是真人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和《大鱼》,还是动画影片《僵尸新娘》《爱丽丝梦游仙境》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它们都充满了童话色彩。正如他自己到处宣扬的:“我喜欢童话!我要把电影拍得像童话一样!”童年的成长经历是理解伯顿影视作品中童话情结的特定因素。伯顿儿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躲在房间里画画和看电影⑥。在这样一个封闭的世界里,他只能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描绘心中的景象,表达内心的情感,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光怪陆离的色彩,奇形怪状的造型,略显恐怖的鬼怪,这些出自童心的奇思妙想自然也就为伯顿后来影视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美丽的童话需要绚丽、斑斓的色彩去编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和《爱丽丝梦游仙境》两部影片的色彩完美地呈现出蒂姆·伯顿的童话心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简直就是一部色彩辞典。跟随着镜头的脚步,当巧克力工厂主人威利·旺卡先生带着五个孩子参观巧克力工厂时,就预示着这是一次美妙而充满幻想的奇遇旅程。旅途伊始,一行人走到工厂门口,红色帷幕徐徐拉开,出现了色彩缤纷的木偶人和旋转木马。接着,他们走过一段铺着红色地毯的长廊,推开一扇小门,视野不禁为之一阔:翠绿的草地,纯令鲜艳的树木,五颜六色的巧克力豆,褐色的巧克力瀑布,咖啡色的巧克力河流,令人叹为观止。然后,他们乘着玫瑰色的“旺卡塔尼亚”船,通过一条闪烁着彩光、充满惊险景象的通道。惊魂甫定,旺卡先生又引着大家参观了几间白净的巧克力实验室,里面,相同模样的奥伯伦伯小矮人穿着统一而亮丽的各色制服正在辛勤劳动,整个工厂流光溢彩,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色彩浓郁,华丽而又对比鲜明。巍峨耸立的红色宫殿和庄严静穆的白色宫殿,红发红唇的红桃皇后和一袭白裙的白桃皇后,红骑士和白骑士,黑色炸脖龙与蓝衣爱丽丝……红与白、黑与蓝,这些两两相对的人物、角色和场景都按照导演孩童般善恶分明的色彩观展现出来。两部影片中的这些不含杂质、异常饱和的色彩所描绘的纯粹世界,折射出蒂姆·伯顿纯性天然的童心稚趣。

(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巴尔扎克曾说:“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人生充满了艰辛、苦难、痛苦、忧伤、孤独。蒂姆·伯顿的影片似乎正是这种人生悲惨境遇的真实写照。然而,不管伯顿的电影表面上看起来多么黑暗、阴郁,却还是通过色彩表达出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他的影片往往以黑沉、灰冷的颜色开场,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又总会适时出现温暖、绚丽的色彩。例如《断头谷》和《理发师陶德》,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僵尸新娘》。

影片首先渲染出一种冰冷忧郁的气氛:幽蓝的蝴蝶翩翩飞向窗外,然而,外面的世界并不多彩多姿,有的只是黑与灰拼凑的天空、云朵、建筑和人,阴沉的天气仿佛凝滞了万物的生命与活力。就在我们被这压抑、凄凉的氛围包裹得快要喘不过气的时候,在人间与阴间交界处的树林里,僵尸新娘艾米莉出现了。穿着白色婚纱,手拿捧花的僵尸新娘顷刻间打破了画面灰暗的色彩。随后,维克多被带入阴间,影片的色彩也在这一刻被彻底点亮:绿意盎然的酒馆里,蓝色带刀小矮人、红胡子将军、紫色的保罗悉数登场;紫色背景的舞台上,骷髅们用歌声诉说着艾米莉生前的悲惨遭遇,在绿色追光灯的照射下,骷髅白骨不再显得阴森、恐怖,反倒令人觉得亲切、可爱。色彩使鬼的世界具有了“人情味”。影片的高潮部分,当阴间的骷髅来到人间准备见证僵尸新娘和维克多婚礼的时候,无彩的人间也因为他们的到来而变得灿烂。红黄蓝紫绿,举行婚礼的教堂顿时五彩缤纷,将影片推向情绪的顶点。就在人们准备祝福他们的时候,僵尸新娘终究还是放弃了维克多而成全了他和人间女友艾弗格拉的双宿双栖,自己最后化为蓝色的蝴蝶飞向属于她的那个美丽世界。全片以灰色为铺垫,借僵尸新娘带入色彩,引出绚丽的阴间,最终以阴间的灿烂照亮了现实的灰暗,影片中的色彩随着剧情的起伏穿插、变换、交融,真切自然地表达出伯顿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三)温馨浪漫的情感世界

蒂姆·伯顿电影作品中的色彩散发着温馨浪漫之情,总能让我们徜徉在色与彩编织的世界里去感受人世间朴实、真挚的情感。《大鱼》就是这样一部关于父子间亲情的影片。父亲爱德华总是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儿子威尔却认为父亲在无聊地虚构人生。父子之间数次谈话的场景都被处理成冷色调,暗示他们之间疏离的关系。而在父亲弥留之际,老父与儿子敞开了心扉,儿子为父亲讲述了他的人生结局。原先偏冷的色彩瞬间变为暖色,温暖的黄色消融了父子之间多年的隔膜。伯顿内心深处那一份柔软的亲情也随着这一片暖黄自然地流淌出来。《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也让观众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伯顿的温情。电影以红色作为主线,贯穿整部影片,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大红色的巧克力包装纸和巧克力车,玫瑰红色的“旺卡塔尼亚”船,一身品红色制服的小矮人,紫红色礼服的巧克力工厂老板,暗红格子衬衫的小主人公查理。红色在这部影片中代表幸运、幸福、梦想和美满。伯顿用富有变化与感染力的红色传达着脉脉温情与拳拳爱意,并且把红色与人、物结合起来,达到了更为传神的象征效果。

三、结语

巴拉兹·贝拉曾说:“电影中的色彩逼真的摄影为艺术开辟了一个巨大神奇的、将影响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新的感觉世界。”⑦蒂姆·伯顿以随性多变、不拘一格的色彩表现形式创造了旖旎多姿的影像世界,对他而言,色彩不仅是增强影片视觉效果、提升电影形式美感的表现手段,更是生发妙义、叙述幽情的载体,承载着最简单、朴实、纯真的人生愿景。伯顿的电影色彩已不再是单纯附着于道具、场景、环境、角色的造型因素,而是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情绪元素。因而,在谈论蒂姆·伯顿电影的情节、故事、影像风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时,我们不应忽视其通过色彩所寄予的情感。

注释:

①王磊、卢嘉:《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②[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吴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110页。

③吴镇保、张闻彩:《色彩理论与应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25页。

④[俄]C 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富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第363页。

⑤[美]艾莉森·麦克马汉:《蒂姆·伯顿的电影世界》,姜静楠译,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85页。

⑥林静:《黑暗童话中的精灵——论蒂姆·伯顿电影风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⑦[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第250-251页。

责任编辑:庄亚华

J905

A

1673-0887(2014)06-0057-04

10.3969/j.issn.1673-0887.2014.06.013

2014-09-18

王勋(1982—),男,讲师。

2012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2zjjh037)

猜你喜欢

伯顿蒂姆巧克力
共有多少巧克力
吃不完的巧克力
蒂姆·伯顿定格动画电影中的哥特艺术风格分析
玻璃和镜子
占卜不靠谱——蒂姆丢了一只鸡
“巧克力”吃醋了
圣犬
分发巧克力
一次就好威利·伯顿
鸿雁往来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