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创新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4-03-28李志强
李志强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改革开放以来,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预示着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设计体系的转型中,找到中国设计教育的最佳路径。艺术设计教育要借鉴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吸收德国包豪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经验,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使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确立应有的地位。
一、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始于德国的包豪斯学校。二战后的德国,格罗皮乌斯创办了包豪斯设计学校,作为校长的格罗皮乌斯立志在设计和教育上与过去一刀两断,他一直努力追寻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把工艺与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想要用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来改造旧有的艺术学院体系。他从设计教育思路、概念、课程、模式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欧洲现代艺术设计的摇篮。
第二,包豪斯着力构建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在20世纪之初,“设计”还没有一个明晰的现代概念的时候,包豪斯就琢磨建立全新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以色彩和图形区别于传统型艺术教育的训练方法,不再强调绘画技术的娴熟,他们与艺术学院将绘画技能奉若神明的做法截然不同,认为成熟的绘画技巧与设计师培养关系不大。包豪斯还重点研究设计基础如何与设计专业进行衔接,设置了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如设计与材料课程,对以前不为人们关注的处于感性阶段的材料和色彩认识进行理性化和逻辑的建设,使之更符合现代工业社会对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他们还首次通过预科班开设实践课程选拔具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的人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从课程学习中脱颖而出的学生为包豪斯艺术学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三,包豪斯聘请了多位享誉全欧洲的艺术大师担任设计基础和设计专业课程教师。一方面,由于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声誉日盛,吸引了很多有成就的设计师前来加盟,另一方面,包豪斯通过设立各种有特色的课程,千方百计地聘请有成就的教师,这其中有日后成为世界级艺术大师的教师如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克利、伊顿、拉斯金、莫里斯等教授设计基础和设计专业的课程,他们根据课程的要求,大胆构想,付诸实施,同时撰写了多部有影响的设计著作。他们在课程中倡导先进的设计理念,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更新教学手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四,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极其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包豪斯大胆地创新设计实践工场、工作室,形式、功能、材料、制作成为艺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在探讨“形式追求功能”的实践课程中,将学生领入实践设计的第一线——工场,在那里,师生们一起研究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躲进象牙塔,冥思苦想、闭门造车形成设计概念,在功能中寻找设计形式,构造与设计完美结合的路径。如在探索“忠实于原材料”的实践课程中,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将学生带到市场和工厂中,让学生感受观察。包豪斯的设计课堂就是工作坊和工场,他们在木工坊、金工坊、陶艺坊、板材坊与依附于设计的材料、模型、制造打交道,研究材料的属性,而不是纸上谈兵。包豪斯坚持以三种“形式”(材料、制作过程、目的和功能)体现课程的全过程,学生在设计中体验设计与市场、设计与制作的感觉,琢磨材料透露出来的社会信息和时尚流行话语。
第五,包豪斯的艺术设计课程强调“少即是多”。从“少”中确立包豪斯的现代设计理念,以“极简”的姿态站在艺术设计的前沿,抛弃19世纪以来的繁絮与奢华,剥去过度装饰的外表,体现“经济”的视觉效益。在包豪斯的课程中,竭力追求设计的本质,表达直观的理念,培养学生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创造实用、大方、美观的工业设计。
第六,格罗皮乌斯强调学习设计课程要在实践中亲自动手。艺术设计只有通过动手、制作、实践,才能将课程中的想法变为设计的现实,学生也才能在实际的操作中释放自己的能量。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它不能与工业化生产脱节、分离,设计的概念应转换成设计实体,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应由“训练”衍变为“目的”,美术的技能与技巧应该纳入设计的能力培养之中,不能将绘画凌驾于设计之上。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实现了“为艺术而艺术”向“为大众生活而设计”的转变,以实践引领设计的行动,彻底终结自19世纪以来陷入与社会隔离的唯美主义工艺美术,使艺术设计以崭新的形式登场。
包豪斯还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等许多广为人知的真知灼见,将艺术与科学、理念与利益、设计与制作汇集到一点,使设计与机能合二为一。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成功,使德国的工业设计、设计教育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很多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纷纷效仿,包豪斯的办学理念和实践成了艺术设计教育的范例,它培养了大批艺术设计的精英人才,改变了世界的设计教育,也改变了世界的设计。
包豪斯在设计教育上的成功探索,虽然历经一百多年,但直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对照包豪斯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转变观念。最突出的是学科发展的定位不明确,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缺陷。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是在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的基础上创办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方法仍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绘画教育的模式,没有明晰的设计教育目标,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方向、研究范畴、课程结构、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都还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方式尤其是课程进行调整与改革,促使人才培养的方向更加明确,确保艺术设计教育能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提供优秀的设计人才。
二、加强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
(一)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设计创新人才
当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设计千变万化,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全球化”与“科技化”的世纪,这是重视知识与创新的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在人文教育和设计教育的融合中提高设计思维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能力,打通人文与艺术设计互相隔离的壁垒,加强知识的融合、方法的贯通、学科的交叉,使学生能够把握学科、专业演变历史内涵,从整体上认识学科发展的方向,培养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设计中提升稳定、持久的创新能力。
以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被称为“工艺美术”,比较重视“技艺”的培养,强调手艺技术、艺术制作的巧思、工艺制作的精雕细琢,相对忽视综合素质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带有师傅带徒弟的痕迹。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沦为技能和技术的“奴隶”,而不会以创新的意识去驾驭和使用设计知识和技能,长此以往,他们的创造灵性和探求欲望在物化的过程中会逐渐泯失。德国包豪斯被后人引申为理论课程体系的内容与我们现代提倡的“通识”教育性质有些相似,他们通过通识教育,建立与设计相关知识系统的完整构建以弥补在专业创新探索中知识的缺陷,通过通识教育,掌握与设计相关的知识。他们开设很多人文知识课程和跨学科的课程,将人文知识与设计史论课程如设计史、设计美学、设计概念结合起来,构成全面完整的知识系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核心课程”。这样做的益处是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设计构想和创造中变得更有活力。我们在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中发现,开设人文课程和设计史论的课程,突出“通识”的作用,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养成自主、综合的思考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对于设计能力的良性发展和设计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构建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我国设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很不完善。长期以来偏重技术的训练,训练方式多为课堂中的纸面练习,而忽视了设计创新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环节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训练,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把实习和实验等重要实践环节置于教学从属地位;很多教师本身就没有实践经验,更缺少对于设计企业设计造型、制作的了解,一些教师只善于教授理论性内容,而对于实践课程知之甚少;另外由于对实践不重视,实践场地缺乏,环境不够完善,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大大地抑制了学生设计个性和设计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专业建设的高度重视实践体系,遵循“厚基础、精专业、高素质、重创新、勤实践”的办学理念,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多开设实践工作室,多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地位,让他们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将科研、设计、工程、项目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实践工作室的设置应考虑课程与社会、市场、企业的衔接,通过实践、实训、实习,使学生尽早了解设计的性质,熟悉企业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
实践工作室应该根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结构建立不同课程、不同类型的实践工作室。针对设计基础课的特点,建立“造型实践技能工作室”,让学生在实训中认识到基础的重要性;针对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设计实践工作室,诸如“产品设计实践技能工作室”“公共艺术设计实践技能工作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专业;针对设计专业课的特点,开设“专业创新实践工作室”,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现才能。通过实践工作室的磨炼,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设计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协调。
在实践课程体系中,要加强设计与技术的统一,通过动手实践,熟练掌握技能,促进“眼”“脑”“心”“手”的协调,形成对想象、设想到未知领域的自觉探索。在实践课程体系中,还要有目的地提高对事物特征、设计概念的正确把握,促使知识向实践延伸,在大量的实践课题中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设计实践所带来的创造可能性。设计实践课程,是视觉设计训练的一种很好手段,脑子想,动手做,“干”与“做”相互配合,用作品、模型、设计实体体现设计思维的具体成果,为实用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还应该将实践项目渗透到每一学年的课程中。一年级比较侧重“设计基础”,可以设置“造型基础课题训练工作坊”,涵盖雕塑、陶艺、雕刻、工艺、版画等多个实践课题,让学生遴选,积极参与到感兴趣的实践课题中去。二年级在设计基础阶段设置“设计基础课题训练工作坊”,让学生感悟造型方法,体验设计形式。塑造模型的实践是学生在空间中“对客观现实的图解和想象”(阿恩海姆语)。三年级进入专业课,在“设计综合的课题工作坊”中,围绕各类设计竞赛课题,让往届有经验的校友参与指导,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步入四年级,学生在“自主设计创新课题工作坊”中,结合企业的真实项目或者毕业设计的课题,在企业设计师和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课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进程和社会需求,在学科、专业、课程的渗透、交叉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课题,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三)在课程中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设计人才
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知识、技能与能力培养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其中,技能与能力又密不可分。1998年,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为了了解就业市场对工业设计教育的要求,对许多艺术设计公司和企业进行了调查,他们精心设计了调查项目,尤其一一列举了工业设计本科生应该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涉及专业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多达26个,他们通过调研对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的重要性分门别类地作出评估,排前几名的项目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概念草图;口头及书面的表达;材料与生产工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设计理论……。从这个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设计单位非常看重实际创造能力、手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综合理论素质。这些素质和要求也是我国企业特别期盼的。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深入研究应用型教育体系,以面向企业、依托学科的应用性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理念为指导,对课程体系结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和整合,在技能训练课程中,将设计师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要求贯穿到课程中去。
(1)培养学生敏锐的设计感受能力。在以技能为主的设计基础课程中,培养强烈的敏锐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变化着的生活给设计带来的影响,处处用设计的视角去发现人们未知的时尚元素、文化元素和形式元素,到社会和生活中感受设计观念、设计产品可能或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升设计领悟能力。
(2)培养学生追根究源的探索精神。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有好奇心,除了多看、多问、多思考外,还要探求设计的内在规律,通过某一新的形式、新的造型溯本求源,演绎其意义,寻找创造性的设计路径,引发新的想法。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应针对设计产品的外形、造型、功能、人机工程等多与学生研讨,一起探索,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深入分析产品的内在涵义,努力揭示形式奥秘。
(3)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一切设计元素都来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发现,多看书,接触不同文化,广泛吸收设计知识,蓄存设计创意,多与同学互相切磋,产生思想的碰撞。设计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摸索而来的,设计师应该全面掌握设计理论,学会洞悉他人的设计动机,通过思考去理解、领悟。不断实践,不断尝试,设计创新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4)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在综合理论课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由于学生学习生活十分单调,从小到大,对艺术设计的认识极为有限,即使在大学也是从书本到书本,很少到企业、商场研究商品、广告、招贴、环艺,留心观察成功或失败的设计作品。因此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眼界,认真学习人文知识和专业理论,多研究大师的设计作品,多看各种设计展览,多关注生活中的设计,利用网络多听学术讲座。在设计中有意识地提高设计文化和设计品质,广泛吸收他人的设计成果,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的设计手绘能力。手绘能力在艺术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设计师的动手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善于运用草图直接表达设计形态及概念;第二是善于利用手绘来提高计算机作为设计辅助手段的效果,多形式、多方位直观表达设计效果;第三是直观的手绘形象便于与客户交流创意。因此,设计师应该提高手绘能力,显示设计素养,体现设计语言的魅力。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包括空间思维训练、主题选择与设计预设、图纸表达。手绘能力高的人,能使设计富有特色,使复杂的图形清晰明了,将工程图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关系准确、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其他人。现在艺术设计课程对速写和手绘不够重视,一部分人认为,手绘能力不一定代表设计能力,随着3D、草图大师的推出,空间思维的表达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依赖电脑表达,手绘的作用降低了。其实不然,任何一个设计概念、形象、思路、主题,都可以通过手绘来传达,手绘是设计师对自然认识的结果,是对形体与空间审美性质领悟的结果。要培养设计师的能力,就要加强速写的训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能力,勤学苦练,利用速写去表现事物潜在的形式变异,创造出具有意义的视觉形象,达到对自然世界多层次的认识,获得创意设计思路和相应的审美表现。
(6)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应该开设口头表达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才的提高是由人的内在综合素质决定的,需要冷静客观的分析,敏捷快速的反应,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还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口头表达是交流设计思想,表达设计理念,与企业、客户沟通的重要能力,设计离不开与人交流,唯有清晰准确地表达,设计师才能使自己的设计构想和意图获得别人的认可。因此高校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加强与设计管理、设计市场、设计技术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经常组织设计演讲、设计辩论、设计讨论、设计咨询等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清晰准确地表达设计观念、设计主张,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艺术设计课程创新有利于艺术设计教育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包豪斯的办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艺术设计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
[1] [美]威廉·斯莫克.包豪斯理想[M].周明瑞,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 杭间.设计的善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茜.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3):122-124.
[4] 徐从先.包豪斯的教育学遗产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J].装饰,2009(12):138 -139.
[5] [法]杰郝德·莫里耶.法国文化政策[M].陈丽如,译.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