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

2014-03-28胡建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者共同体

胡建华



论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

胡建华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涪陵 408100)

共同体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具有独特的作用,并且其构建的路径是多元的,因此,从规范分析的角度而言,为了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构建,应在确立共同的职业理想,强化与实现“职业身份认同”,完善与强化职业归属感、组织文化观教育等方面着手。在此基础上,各类高校还需结合各自校情,构建各具特色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共同体,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构建意义;实现路径

一、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一)“共同体”概念的历史流变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共同体的意义很早就受到重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与共同体的善是同等重要的,人们是基于在一个共同体中对共同善的共同追求,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或善的[1]72-78。“共同体”,其英文为Community,其前缀“Com”为拉丁文,是“一起”、“共同”之意,后面部分为“Munis”,为伊特鲁亚语单词,是“承担”之意[2]。鲍曼认为“共同体(Community)”这个词是一种“感觉(Feel)[3]1。迄今为止,社会学家有关“共同体”的定义,尽管多达90多种,但是一些学者认为没有共同体理论,也没有令人满意的关于共同体定义[4]16-24。学术界普遍达成的共识是,共同体来源于德语,最初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德国学者滕尼斯认为个体与个体会形成强有力的、结合更加紧密的关系,但是这要基于大家共处在一个充满了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中。为此,他使用“共同体”这个概念,以此强调人们之间的紧密关系、精神意识的共同及对共同体特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5]。也有学者认为,共同体是基于自然的意愿结合在一起的个人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有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并且在这个集合体中,大家都负有遵守共有理念和理想的义务[6]189。

同时,共同体这个概念经历了社会到社区的两个历史阶段的重要转变。腾尼斯等人认为,虽然共同体在人类发展史上要早于社会,但是共同体被人们认识却要晚于社会。社会作为一种人的群体,与共同体一样,其相互间生活和居住在一起,人们之间和平共处[7]3。波普兰认为共同体是在思想和行动上根据普遍的道德标准而聚集在一起的团体,这种团体大量地表现为以群体、组织及团队等形式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8]72-75。张广利则认为,社会生活共同体,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一个大集体,这个大集体由若干社会个人、群体及组织组成,并且形成互动,这个大集体在生活上互相联系,并且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与需求,以及具有共同的集体认同意识[9]。

在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于1932来华讲学之前,我国学者一直将“Community”和“Society”都翻译成“社会”。针对帕克提出的“Community is not Society”这句话,费孝通等学者才将“Society”翻译成社会,而将“Community”翻译成社区,并被中国社会学界一直沿用至今[10]。张广利认为,各种形式的社区组织是社会生活共同体[9]。赵健认为,社会生活共同体除应突出其地理属性外,还应重视其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属性[11]。针对社区定义存在的模糊之处,特别是其到底是行政区划抑或是一种社会关系(群体或组织)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见解,美国早期社会学家麦基弗(MacIver Robert M)将社会(Society)、社区(Community)、社团(Association)分为三个不同的范畴进行了比较和辨别,他认为社会是代表人际关系的一个整体系统;社区则是指人们在村庄、城镇、市区等地任何共同生活的区域[12]91-94。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先进,社区特别是城市社区的共同体色彩逐渐淡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了。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其《现代性的后果》以及《第三条道路》中,都不断强调一种“脱域的共同体”概念。他认为,脱域(Disembdeding)是现代性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性的一个特点,即是指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受到远距离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日益加剧,又不断地从生活形式内‘抽出’,通过时空重组以此来实现与重构其原来的情境[10]。

可见,共同体这个概念其在原始意义上的涵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与外延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在对共同体概念进行纵向的时间性与横向的不同学科发展领域的学术性梳理与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共同体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概念,将其置身于不同的学科发展环境与语境之中,其内涵与外延是各不相同、极其丰富的。对此,本文将共同体这一概念放在高校教学管理领域进行梳理与考察,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这一概念具有独特的内涵与特征。

(二)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结合上述社会学与教育管理学关于共同体内涵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所谓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是以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为基础,教育管理者全员参与为前提,以“分工、合作、发展、共享”为核心精神,以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理想为纽带,以促进教学管理者个体、教学管理组织整体以及学校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教学管理的互动协作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职业关系集合体。

作为高等教育视野下的共同体,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和谐共生性。教学管理共同体使得共同体成员之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共同成长。第二,具有平等合作性。教学管理共同体成员之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职业情感。第三,具有互动生成发展的持续性。教学管理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在追求共同的职业目标及参与共同的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使共同体具有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二、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构建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学管理者在高校整体发展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高校教学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的管理项目及复杂而丰富的教学管理内容,要确保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特别是在目前高校面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发展中,随着专业的扩展及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迫切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这支队伍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熟悉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掌握并能熟悉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进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和重视教学管理者在高校整体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构建则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明确教学管理者在高校整体发展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与尊重教学管理者在高校中的主人翁地位,砥砺各教学管理者在工作中围绕教学管理的目标积极主动地承担职责,更广泛地发挥其职权,组织更多的人对教学管理者的问题予以重视,关心教学管理共同体组织,使大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在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中能够集思广益,从而在不断解决围绕教学管理问题的过程中也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日益成长与发展。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建立也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角色意识的转变和转换。各教学管理者在高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与展现,从而促使其不断地提高其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每个教学管理者都得以发展的背景下,从而也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教学管理整体系统,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也会得到不断地发展与提高。由此可见,教学管理者是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主体,高校所有的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当充分重视教学管理过程管理者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构建,无疑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的主体性地位的发展与巩固,这势必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充分发挥管理者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最终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职业发展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高校教学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内容。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高司[1998]33号)文件,一般来讲,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同时包括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这主要涉及到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13]。可见,高校教学管理者日常的管理工作,虽然其表现出来的内容繁琐,看似形式简单,但是真正将教学管理工作做好,不仅需要管理者管理专业的知识及其教学管理所涉及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也事关高校教学管理者职业发展专业化的发展问题。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构建势在必行,通过教学管理共同体这个管理平台的构建,可为高校教学管理者营造一个紧密围绕教学管理问题的共同环境氛围,教学管理者可以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传统教学问题解决方式的单一化与重复性,在教学管理者共同的行动中促使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职业发展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团体职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文化是高校教学管理团体职业文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就是要突出管理者的中心地位,重视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需求与愿望的满足,在充分调动起教学管理者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构建就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团体职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有利于为共同体的成员提供一个团体职业文化平台组织环境,在这个职业平台发展环境里,管理者成员有共同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与职业奋斗目标,彼此之间可以经常围绕教学管理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协作,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目标与任务。时间一长,高校教学管理团体职业文化就会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这种团体职业文化有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种职业文化以共同体管理成员之间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为基础,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围绕教学管理工作互相影响、相互鼓励、和谐共处、共同进步为中心内容。高校教学管理团体职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推动和影响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不仅为管理者在“相互信任、互相协作及共同管理”的职业氛围中实施柔性管理提供了文化基础,而且也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思想观念、管理思维方式、工作精神状态、职业心理素质、管理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等综合素质实施显性与隐性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职业文化基础。

(四)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职业效能的提高

托马斯·萨乔万于1994年曾经撰文指出,作为对团队成员进行管理的两种主要的团队形式组织与共同体,这两种团队形式对其成员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共同体对其成员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团队规范、价值观、专业精神、团队精神及成员在协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相互依赖性等内在控制形式予以实现。相较之下,组织这种管理形式对其成员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单一、僵硬、呆板的外在控制手段予以实现的[14]59。可见,通过教学管理共同体这种组织形式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学管理成员更深刻地认识到责任及义务等团队规范对教学管理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教学管理共同体中自觉地予以遵守;有利于管理者在共同体这个教学组织里培养和塑造重协作、重责任感的团队精神及专业精神;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职业效能的提高,在良好的团队精神引领下,不仅可以形成高校教学管理的良好工作氛围及工作作风,而且也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组织的管理职业效能。

三、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实现的路径探析

对于共同体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学术界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有学者认为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四大基本条件:共同理解、共同愿景、互动合作及安全与自由[15]15-16。对此,笔者从高等教育的视域下,认为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离不开三个基本的要素:职业身份的认同、共同职业理想及共同的职业归属感。在此基础上,各类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各具特色、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共同体,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但是,从普适性价值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路径宜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

(一)构建前提:确立共同的职业理想

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系统过程,具有规范性、连贯性、规律性等特征。整体上看,高校教学管理过程具有松—紧—松等反复循环发展的工作氛围特性。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是一个协作系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真正的协作则需要管理者确立与认可共同的职业理想。如果没有共同的职业理想,教学管理共同体可能是一个松散的偶合人群,而不是真正的职业管理共同体。反过来讲,在确立了共同的职业理想的基础上,又必须确保共同的职业理想不断得以发展与巩固。这就必然要求根据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共同体这个组织对管理者实行刚性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双性管理。在加强刚性管理同时,尤其应重视柔性管理的综合运用。围绕共同职业理想的实现,在主观的价值观方面对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是刚性的。在基于大家共同职业理想的基础上,对教学管理者实施柔性管理,确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每个教学管理者都能基于共同的职业理想自觉地履行管理工作职责,同时在教学管理的一些非本质性事务方面多给予管理者自主权,充分尊重管理者的处理意见。在一些宏观而又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应让管理者积极参与决策,给更多管理者表现的空间,通过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合作、沟通、交流与分享,使各教学管理者在共同体内既是积极而独立的管理个体,又是各自管理工作范围内的自主者与领导者。在高校教学管理松紧适度的工作环境中,学校既为共同体中各管理者提供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又使各管理者在各自的教学管理系统中自主灵活、创造性开展工作。这样,在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中,各管理者在不断地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基础上逐步促成共同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巩固及发展,从而为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构建奠定有力的前提条件。

(二)构建基础:不断强化与实现“职业身份认同”

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成员的构成不仅直接影响到共同体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各管理成员的成长与发展。共同体意味着成员必须具有某种相同性,但是这种相同性有别于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性特征已经发展到语言、身份及文化等方方面面。在这些共同性特征中,笔者认为应着力强化各管理者的职业身份认同这一共同特征,这不仅为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还有利于消除各种模糊的共同性特征的干扰,最大程度地团结与凝聚各管理者全身心投入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各管理者由于分工的不同,管理者个体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必然存在,必须正视和重视这些差异性,才能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整体协调与发展。在承认管理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加强管理者的职业身份认同感,有利于发挥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整体性功能与效应,克服管理者因工作分工、专业发展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性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弊端;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矛盾的缓和,促进共同体内各成员的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克服各管理者异质性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的弊端,促进各管理者的充分沟通与互动,真正构建起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实现共同体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价值。

(三)重要纽带:不断完善与强化职业归属感组织文化观教育

归属感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主要包括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满意与依恋程度。人在群体中必然有与其他个体在态度、情感、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相似性的高低决定个人对群体归属感的程度高低[16]9-10。对此,在教学管理共同体中,这种归属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反映在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这个组织里,这种归属感主要体现为各管理者成员对组织的共同理解,这种共同理解实际上是管理者的归属感组织文化观。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对这种归属感组织文化观教育予以完善与强化,这不仅是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得以建立与维系的重要纽带,而且是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一种自然语言,一种核心竞争力。通过这种共同理解的职业归属感的完善与强化,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创建、维护及更新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组织文化,不断夯实职业归属感组织文化观教育,使个体在与组织熔合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共同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共同体组织体现着一种“熔合过程”,组织在熔合过程中于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个体,与之相适应的个体亦在某种程度上发展着组织[17]10-11。教学管理者从代表学校执行职能的分管教学副校长、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到各系(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以及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包括学生教学信息站二级学院学生会学习部等)。这是一个由不同管理层次、不同管理岗位的教学管理者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这些成员不仅作为教学管理共同体队伍的一员,而且也是学校其他组织的成员[18]。教学管理共同体就是要把分布在不同组织的教学管理者熔合到一起,通过组织的目标和共同的职业归属感让大家自愿加入到这个共同体中来,通过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实现共同体成员各自职业理想目标的同时,也使得共同体的职业理想目标得以实现。共同体成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信任、合作、和谐等优良文化品质,不仅是职业归属感组织文化观的基础,而且也日益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组织文化重要内容与新特点。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有其独特的内涵与特征。新形势下,需在全面分析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构建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特征及各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视角正确客观分析高校教学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条件,宜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构建的理想路径的探究,探索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构建标准与特点,努力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共同体构建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有序与持续发展。

[1]龚群.自由主义的自我观与社群主义的共同体观念[J].世界哲学,2007(5).

[2][美]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译序.

[3]泽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周濂.政治社会、多元共同体与幸福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Poplin, D. E. Communities: A survey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M].New York: Macmillan, 1979.

[9]张广利.社会生活共同体就是社区组织吗?[N].解放日报,2007-11-01.

[10]杨超.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求实,2000(12).

[11]赵健.学习共同体[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2]Mac Iver, R. M. Community a sociological study[M].London: MacmillanandCo.,Limited,1917.

[13]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Z].教育部教高[1998]33号文件.

[14]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5]王彦明.教学共同体:一种社会学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16]邹明.孤独与人的社会性需要[J].心理与健康,2007(8).

[17][美]Fred C. Lunenburg Allan C. Omstein.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孙志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18]申仁洪,闫加友.我国特殊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基于制度伦理的考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责任编辑:于开红)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Community (CTMC)

HU Jianhua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Community (CTMC) has its unique function and role to play and diverse ways to establish. A standardized analysis shows that, by determining common career ambition, strengthening and realizing “career identification” and launching into cultural view education to improve career belongingness, CTMC can be pushed further. On this basis, ever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hall practically establish CTMC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verall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can be guaranteed organizationally.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community;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ment; the path to realize

2013-12-20

胡建华(1976-),男,重庆涪陵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

长江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高校二级系(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G2007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G637

A

1009-8135(2014)02-0156-05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管理者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共同体的战斗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