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分析研究

2014-05-10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皖江禀赋长三角

魏 力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分析研究

魏 力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芜湖 241000)

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既是区域间产业调整的互动过程,又是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成熟产业,开发和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目前,虽然皖江城市带通过充分利用安徽省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对皖江城市带与相关地区的资源禀赋的分析,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产业承接;资源禀赋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可以在更广阔的区域上进行产业分工协调,产业转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转移淘汰落后产业已成为发达地区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完成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而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也成为了欠发达地区学习利用先进科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助推器。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取得了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东部10省(市)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9.5%,但在2012年吸纳城镇就业人口达7 225.3万人,占全国的47.4%;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6万亿元,占全国的51.3%。但东部地区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已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人力资源成本和要素成本不断升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增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已开始由主要依靠外需拉动向依靠内需拉动转变,其传统的地理区位优势已逐步减弱。东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均已发生变化,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移淘汰传统的产业,为新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有发展传统产业的良好条件。为了缩小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要素优势,避免东部沿海地区的成熟产业向外转移至东南亚国家,国家加大了产业在国内转移的引导力度,帮助中西部地区梯次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成熟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新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国务院在2010年1月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设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一方面希望通过设立示范区,探索建立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引导成熟产业在国内梯次转移,构建区域分工合作新机制,在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的同时为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腾出空间,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也希望发挥皖江城市带紧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不断聚集发展要素,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融入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巢湖(2011年7月14日撤销地级巢湖市,设立县级巢湖市)、铜陵、安庆、池州,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行政区面积为7.6万平方公里,人口3 000多万人。自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皖江城市带充分利用各方面政策支持,积极打造产业发展载体,加快了承接产业转移步伐。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

自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以来,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在投资审批、财政税收、银行融资、用地指标、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安徽省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出台了40条具体措施(简称“皖江40条”),通过单列新增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专项资金、提高地方税收留存比例等措施支持示范区建设。整合利用皖江城市带内的70个国家、省级经济开发区资源,分别在城市带北部的巢湖市和南部的池州市成立了江北、江南两大集中区,直接由安徽省政府管辖,进一步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对安徽省的经济拉动作用明显。2012年,皖江城市带GDP达到11 396.7亿元,占安徽省的66.2%;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0 433.9亿元,占安徽省的69.3%;工业增加值达到5 709.4 亿元,占安徽省的73.7%;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 724.3亿元,占安徽省的6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 434.3亿元,占安徽省的60.4%;进出口总额341.4亿美元,占安徽省的86.8%;实际利用外资60.8亿美元,占安徽省的70.4%。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皖江城市带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产业发展有了明显进步。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示范区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带内各地的发展,安徽省出台的配套措施也为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各地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各地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由于城市带中各市具有大体相似的区位环境以及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能源等要素条件,同时享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的各项政策优势,难以形成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的产业结构,各地产业同构的现象十分严重。如合肥、马鞍山和芜湖同时发展汽车制造业;合肥、芜湖和滁州均将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瞄准了家电制造业;芜湖、宣城、巢湖和马鞍山都大力发展以水泥为代表的建材产业。由此可见,皖江城市带内产业同构化现象较为突出,这不仅造成了重复建设,加剧了区域内的无序竞争,而且也阻碍着产业的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

2.产业转移所面临的制约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在其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后,相关的产业将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并且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同时,更倾向于向邻近的区域转移,但由于企业在产业转出地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当地形成了多种关联性因素,这些因素在产业转出时就会产生阻力,理论上称之为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

就创新产业而言,创新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较高素质的人才和较为先进的科研设施支持,但这些要素多聚集于经济质量高、生活设施完善、科研院所密集、市场成熟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因此创新产业更多地是选择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而不会选择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皖江城市带内的地区如果将高技术、创新型产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是难以取得较好效果的。

然而对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而言,虽然产业自身具有一定的向更具要素禀赋优势区域转移的愿望,但部分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出于产业转移成本以及对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市场化程度、体制、机制和法制环境等因素考虑,也不会贸然进行产业转移。加之地方政府在“政绩冲动”下,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往往会采取一些行政手段来阻止企业向外转移,或者引导企业向本地区的欠发达地区转移。比如江苏省提出了苏南支持苏北的区域发展政策,广东省在本省北部设立省级承接产业示范园区,鼓励珠三角的成熟产业向粤北转移。

三、皖江城市带与相关地区的资源禀赋分析

由于皖江城市带紧邻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城市带内主要产业聚集区均在长三角经济区辐射半径内,具备积极承接长三角经济区内产业转移、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将皖江城市带产业和要素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

(一)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构建

林毅夫在其《新结构经济学》中提出,某一地区的要素禀赋在任意特定的时刻是给定的,它决定了该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了该国的最优产业结构。当前,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常用要素禀赋系数(EF)来测量某一地区相关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X/ W)/Y/)

在这个计算公式中,X表示地区的第种要素禀赋的含量;Y表示该地区生产总值;W表示世界中第种要素禀赋含量;表示世界生产总值。当>1时,表明地区的第种要素禀赋占据比较优势;当<1时,则表明地区的第种要素禀赋不占据比较优势。

但从皖江城市带的区位优势分析来看,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来自于长三角地区,所以在计算中,本文对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一些调整,使其更能反映皖江城市带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计算中令W表示第种要素禀赋在我国的含量,令表示我国生产总值。

一个区域所拥有的要素禀赋种类繁多,本文只选取了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土地、环境、劳动力、资金、开放程度、农业、基础设施、通讯、教育、旅游资源、科研水平等进行分析。其中,土地资源以土地面积计算,农业资源以粮食产量计算,人力资源以常住人口数计算,教育资源以高校毕业人数计算,资本资源以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环境资源以森林面积计算,开放程度以对外依存度计算,交通设施资源以公路、铁路里程数计算,通讯资源以邮电业务总量计算,旅游资源以旅游收入计算,科研水平以专利授权数计算。

长三角地区是皖江城市带所承接产业的主要转出地,邻近的湖北省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的主要竞争对象,皖江城市带需要准确定位自己在三地中的比较优势,才能有效地承接相关产业的转移。为此,本文将分别对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地区、湖北省的资源禀赋优势进行计算。计算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和湖北等相关省市2012年统计年鉴。但由于相关数据的缺乏,在计算中所使用的皖江城市带数据并未包括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二)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资源禀赋比较

EF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交通资源环境资源 皖江城市带1.011 31.255 20.882 50.586 6 长三角7.186 53.687 90.464 70.161 9 EF开放资源土地资源农业资源通讯资源 皖江城市带16.652 10.368 71.296 40.642 3 长三角 7.758 20.100 10.345 51.102 5 EF高技术人才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 皖江城市带1.327 51.064 02.412 5 长三角0.684 90.512 92.599 3

从计算结果来看,长三角的高技术人才资源和交通资源低于1,但就高技术人才资源而言,在计算中采用了长三角当地毕业生人数,未能考虑到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对全国人才的吸引、聚集效应,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就交通资源而言,在计算中只采用了铁路、公路里程数,未能考虑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航运优势,也导致结果出现偏差。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环境资源、农业资源均低于1,说明其在这些方面缺乏比较优势。尤其是在土地资源方面,长三角地区仅略高于0.1,综合这些方面的情况来看,长三角地区已不再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高污染、原材料加工等行业企业。而皖江城市带虽然在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环境资源等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或者优势不明显,但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仍然具有相对优势,可以承接长三角地区内相关的产业转移。但由于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在技术、资金资源方面存在着劣势,因此可能出现本地区内现有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现象。

(三)皖江城市带与湖北省资源禀赋比较

EF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交通资源环境资源 皖江城市带1.011 31.255 20.882 50.586 6 湖北省0.436 61.284 71.135 5- EF开放资源土地资源农业资源通讯资源 皖江城市带16.652 10.368 71.29640.642 3 湖北省10.563 70.458 910.3120.192 4 EF高技术人才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 皖江城市带1.327 51.064 02.412 5 湖北省14.299 010.365 02.4836

从计算结果看,皖江城市带与湖北省相比,在劳动力资源、高技术人才、农业资源方面处于明显劣势(EF差值分别为-0.3、-10.9、-8.9);在资金资源、交通资源、土地资源方面大体相当(EF差值分别为-0.03、-0.25、-0.09),而在技术资源、通讯资源方面则有一定的优势(EF差值分别为0.58、0.45)。总体看来,湖北省人口众多、高校密集,在劳动力、高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明显,具备吸引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但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势,所以皖江城市带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吸引、发展电子元件配套、精加工等需要一定技术基础的产业。同时考虑到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应当推动城镇化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生活质量,吸引外地人才来此兴业创业,弥补自身人才短板。

四、对 策

(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

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某一区域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块状经济”的发展,即注重区域发展的差异化和互补化,实现“一乡一业”,避免区域间同构化发展,造成低水平竞争。皖江城市带在发展中更应注意这一问题,沿江的六座城市应当充分发挥水资源富集的优势,承接和发展高耗能、高耗水的现代产业;同时利用其地处长江沿线的航运优势,发展物流业、冶炼、大宗商品制造等行业。比如安庆可以发展石化产业和轻纺织业,池州、铜陵可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而作为皖江城市带核心的合肥和芜湖市,则可以有效利用自身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结构较优的优势,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强对皖江城市带其它区域产业的配套服务能力,着力打造区域内的研发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金融服务平台和物流中心。

(二)加大宣传,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

皖江城市带在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后,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较为优良,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还出现了硬资源跟着软资源走的现象。因此,应该利用好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这一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示范区的政策、资金、税收等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政府职能改革的部署,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向行政转变,规范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能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皖江城市带产业承载能力。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丁家云,雷勋平.皖江城市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策研究——以铜陵市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0(2).

[3]陈华彬.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基于郎溪县的调查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4]李易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经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2010(5).

[5]汪玉桥.城镇化建设与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

(责任编辑:于开红)

An Analysis of the Industry Transfer at Wanjiang City Belt

WEI Li

Industrial transfer is both a regional interactive process and a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By undertaking the mature industry in developed areas, less developed regions can promote the local economy by developing the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cheap labor. Nowadays, Wanjiang City belt has made full use of a series of supporting measures issued in Anhui Province, and has made some industrial shift, but it is also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By an analysis of the industry shift in Wanjiang City Belt and the related areas with the method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can be found.

Wanjiang City Belt;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y undertaking; resources endowment

2013-12-28

魏 力(1982-),男,安徽凤台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经济应用数学、区域经济学。

F207

A

1009-8135(2014)02-0037-04

猜你喜欢

皖江禀赋长三角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