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态产品探究
——从内在规定性和经济特性的视角
2014-03-28高丹桂
高丹桂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步入一个全新时期。在此背景下,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深化公共生态产品等重要概念的理论认知,兼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产品及公共生态产品的概念
(一)生态产品
党的十八大报告集中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1]。“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并成了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尽管报告对生态产品已有表述,但并未详述什么是生态产品。因此,当前对于生态产品的认识存在着比较多的争议。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认为生态产品就是绿色产品,是遵守生态规律按照生态种养方法生产出来的农林牧渔商品,或者以动植物为主要材质的加工制成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生态鱼、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产品,同时也经常看到生态竹席、生态衣帽等加工制成品。社会约定俗成的“生态产品”,事实上是典型的私人产品。然而,这些私人产品之所以被赋予了“生态概念”,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生产、消费过程都具有生态文明的理念,具有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等特点。比如,生态养鱼就不再是对江河湖泊等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是农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当然,必须指出有些所谓的生态产品打着生态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反生态”的事。
第二,认为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这种观点认为,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必需品。如果人类遵守生态规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那么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产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生态产品”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也认为生态产品与自然生态环境是同一个层面的宏观概念[3]。
其实,上述两种概念是可以并存不悖的。第一种概念是相对微观的,对生态产品的认知是基于生产、生活的微观而又具体的视角。第二种概念是相对宏观的,对生态产品的认知是基于人与自然生态的联系这种宏观、抽象的视角。第一种概念认识的生态产品是一种私人产品,第二种概念认识的生态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笔者认为,生态产品本身就具有两个方面。党的十八报告中指出的生态产品,不应仅理解其中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两个方面的概念是辩证统一的。私人生态产品是基础,公共生态产品是保障。如果没有私人生态产品,人类生产、生活就是“反生态”的,不可持续的。正因为有了私人生态产品大行其道,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才能相互促进。如果没有公共生态产品,人们就会失去基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人们也就没有一个真正与生态和谐相处的空间,“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再丰富的私人生态产品就无从消费,更不要说从消费私人生态产品中获得效用了。
(二)公共生态产品
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两大基本属性。公共产品则不具有排他性或者竞争性,或者两者都不具有。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比如国防、灯塔等。在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两种属性中,只具有一种,另一种表现不充分的产品是准公共产品,也叫混合品:第一类是具有非排他性,但非竞争性不充分,比如教育;第二类具有非竞争性,但非排他性不充分,比如公路、桥梁等。公共生态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生态产品,主要指生态产品中的第二类——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这类生态产品,比如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安静的环境,具有非排他性,大家都能享受;也具有非竞争性,你享受了这些生态公共产品,几乎对总量没有实际性减少,更不会影响别人享受。因此,公共生态产品除了具有一切公共产品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以外,还具有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定性。换言之,公共生态产品与普通生态产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本身属于生态系统,其生产、消费过程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
二、需求方及类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
(一)需求方规模经济
对于规模经济的经典定义是,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但是,规模经济不仅是生产方、供给方存在的经济现象,它也广泛存在于消费方、需求方。需求方规模经济是指产品价值,或者产品的效用随着购买这种产品及其兼容产品的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不断增加。需求方规模经济不同于一般教科书中的供给方规模经济。之所以出现需求规模经济,主要原因在于需求产品具有非独占性、消费共生性。需求产品的消费由个人消费的效用比由社会整体消费时个人获得的效用还低。这似乎与我们日常观察相悖。但需求方规模经济确实广泛存在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等范畴。需求方规模经济这个概念的出现与互联网发展紧密相关。需求方规模经济是对网络效应理性认识的升华。信息是现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产品。人们生产和使用信息,不是为了独享,而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分享,这个过程要依靠社会。当互联网技术成熟后,社会网络就有了高效便捷的物质基础。基于互联网交流、分享信息时,当只有少数用户时,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交流分享的信息产品十分有限;当用户数量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更大价值的信息,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情况被称为网络效应[4]。网络效应最本质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
(二)类需求方规模经济
有些产品并不能严格满足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定义——个人消费的效用反而比社会整体消费时个人所获效用还低。但是,只要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都至少满足——大家一齐消费时个人所获效用并不比个人单独消费时低。其实,所有的纯公共产品都具有这种特性。这种特性虽然不如信息、知识需求方规模经济显著,但也具有类似的情况,是一种类需求方规模经济。公共生态产品具有类需求方规模经济特性。比如,大家共享宜居气候时,个人获得的效用并不比个人独享宜居气候时的效用低;当然,共享也不一定比独享的效用高。但必须指出,公共生态产品是“产品”概念,而不是“自然品”概念。公共生态产品是经过努力,有所成本付出,才改善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真正生态文明的范畴。没有经过人为改造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是生态文明范畴。这里所指的公共生态产品,是指付出了成本,特别是有公共财政投入,才改善的自然生态环境。人们在消费它们时,独享并不比共享的效用高。但可以肯定独享的人均成本肯定高于共享的人均成本,独享的社会效益肯定低于共享时的社会效益。
三、公共生态产品内在规定性和经济特性的政策启示
公共生态产品既具有普通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又具有显著的类需求方规模经济的特性,特别是它还必须遵循生态规律。这些特性对于增强公共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政策性启示意义。
(一)坚持共建原则,让全民参与建设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而制定的规划[5]。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与人居保障功能。其中生态调节功能是典型的公共服务,是纯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全国或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功能。生态调节功能作为纯公共产品,有非常强的正外部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简言之,为之投资获得的社会、生态效益是全民共享的。因此,生态调节功能不是某地区某些人的事,而是全国的大事,必须要有中央财政投入全民参与。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满足人类居住需要和城镇建设的功能,这种生态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二)坚持公益原则,让全民共享生态公共产品和服务
公共生态产品也有非常强的类需求方规模经济。这就是说,享受生态环境调节或保障人居环境外部性的人越多,生态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单位成本就越低。仅仅从经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量,全民享有生态公共产品是最优选择。相反,如果不考虑公共生态产品的类需求方规模经济,在调节生态环境或者保障人居环境时只考虑特定人群、特定区域,既有违生态系统性,又加大了生态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生态公共产品必须要坚持公益原则,让全民共享生态公共产品和服务。
综上所述,生态公共产品不仅是理论范畴,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内容。生态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生态性的内在规定性,同时也具有类需求方规模经济的特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要不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显然,制定生态文明公共政策,要遵循生态公共产品的内在规定性和经济特性;坚持共建、公益原则,既要让全民参与生态功能区建设,也要让全民共享公共生态服务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伟民.“生态产品”理念是规划中的一个创新[EB/OL]. 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06/08/content_22736629.htm.
[3]刘瑞.“生态产品”是公共产品,不是陈光标的“空气”[EB/OL].http://finance.huanqiu.com/data/2012-12/3404708.html.
[4]郭强.互联网经济中的规模经济与网络外部性[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全国生态功能区规划[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