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理国情监测为契机改造地理科学专业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14-03-28戴仕宝周亮广刘成英
吴 见,戴仕宝,王 栋,周亮广,刘成英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以地理国情监测为契机改造地理科学专业
——以滁州学院为例
吴 见,戴仕宝,王 栋,周亮广,刘成英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传统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实践能力弱、就业范围窄、学无所用等。结合当前学科发展趋势,对传统地理科学专业进行改造,以滁州学院为例,在充分分析总结地科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该专业应紧紧抓住地理国情监测这一契机确定专业改革方向,并对改革的可行性与发展目标进行了详细论述和讨论,认为以地理国情监测为契机改造地理科学专业是可行的。可为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向地理国情监测方向转型提供参考。
地理科学;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建设;地方院校;专业改革
地理学是现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促进地理科学专业的良好发展对于建设测绘地理信息优势学科专业群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地理科学专业存在明显的不足,为此对其进行改造,使其与其他专业协调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从谋求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上看,卫星应用工程、无人机应用工程等专业人才在未来市场将十分紧缺,我院已初步具有一定基础,可以率先在全国申报建设。而无论是卫星应用工程还是无人机应用工程,其服务的主要领域都是地理国情监测[1-3]。因此,改造后的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国情监测方向)与其具有良好的联系。
《2013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指出要“改造一批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传统专业”。地理科学是一个传统专业,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需要地理国情监测方向的人才。一个典型的例证是,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开展地理国情普查。随着该项工作的开展,社会对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国情监测方向)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大增加。提出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改造,正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本文以滁州学院为例,阐述了以地理国情监测为契机改造地理科学专业的办学思路。
1 专业基础与发展现状
1.1 专业发展概况
地理科学专业前身是地理教育(师范,专科)专业,2007年招收地理科学(本科,师范)专业学生,目前已有3届毕业生,在校生171人,本科毕业生321人。在办学思路上,从1995年开始思考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问题。在南大教授的指导下,申报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地理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建设”。1998年这一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全国20多所高校地理系,以该成果为依托创建了滁州师专CAI实验室和GIS实验室,获得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资助。
近年来,在应用型本科建设背景下,根据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着力加强了地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在2009—2011年,地信学院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采取了大类培养模式。2012年底,随着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根据我校办学方向,拟调整地理科学专业为非师范类。围绕非师范的地理科学专业建设,开展了大量调研和研讨。
1.2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1.3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设置上,从原来注重地理学知识理论与地理教学技能的训练设置,逐渐转变为以岗位对应技能为轴线,配套设置相应课程和实训的思路,提炼出土地和林业监测两个模块。修订后的课程体系使地理科学专业彻底脱离了“以地理教育人才培养为主、其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向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测绘技术为支撑的土地资源监测、林业资源监测、环境监测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材建设上,积极使用“面向 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近三年使用的优秀教材占培养计划课程的比例达50%以上。另外,大力支持教师编写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自编教材。目前,已经建成“GIS 应用技能”、“GIS 概论”和“中国地理”3 门省级精品课程,“GIS 集成的原理和方法”和“自然地理学”2 门校级精品课程,“遥感概论”、“GIS 项目设计”、“人文地理学”和“数据库原理”4 门校级优质课程,课程建设思路与模式基本形成,能够确保其他课程建设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完成了《GIS应用技能训练》(1~4册)讲义,该系列教材已试行两年,准备逐步出版。
1.4 实践教学改革配套
目前我院已初步形成以“地理技术方法认识性实习—操作课程—课程实验—野外实习—生产实践”为主线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强化3S技术软件操作、野外实践、生产实践等基本教学内容,逐步探索并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目前建成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测绘实验室、遥感实验室等,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更新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达80%以上。
实习基地稳步增加,目前地信学院与北京超图公司、ESRI 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苍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滁州市国土资源局、滁州市城乡规划局、滁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滁州市水文局、滁州市环境监测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签署了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基本满足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和地理科学全部学生进行小学期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论争也即“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之后,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第一次比较著名的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公平思想的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
1.5 学生培养成效
到目前为止,本科毕业生中已有6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余人考取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正式教师编制。在就业方向上已经由过去的教育岗位逐步转向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产业、测绘行业,就业方向明显多样化。本专业学生在各级竞赛中成绩优异,先后获得“全国中学地理新课程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安徽省“职业规划之星(铜奖)”、安徽省首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安徽省第二届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超图杯”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GIS技能大赛制图组三等奖、“超图杯”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GIS技能大赛应用分析组三等奖等好成绩。
1.6 管理制度建设
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在原有师资基础上,采取兼职教师“弹性人才制度”、专任教师“团队建设”和“鼓励创新”等多管齐下的管理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院一直采取“聘用”或“短期任务”的形式从其他重点大学、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优秀人才,逐步建立并完善具有系列量化指标的引进人员考核和成果评价机制。
在培养制度上,按照大类培养进行教学管理,即前两年开设相同的平台课程,强化学生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进入大三以后,可以重新选择专业。为地理科学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立专业班主任指导制度,即为每个教学班配备了两名班主任,一位由专任辅导员担任,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另一位由专任教师担任,负责解决学生专业学习、实习、实践过程中碰到的专业问题。实行以来,学生学习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小学期实践环节中,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质,受到实践单位的一致好评。
2 以地理国情监测为契机确定地科专业改革方向
2.1 地科专业改革机遇的出现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和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在这个大环境下,曾经有着就业优势的师范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师范生在数量上相对过剩,随着高校的扩招,不仅师范类高校学生数量在增加,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开办了师范类专业。二是师资来源的多元化,从2003年开始,我国启动了教师资格认证制,从教不再是师范生的专利,使得原本在教育行业具有优势的师范本科生顿失优势。三是师范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竞争力较弱,现在师范生的课程内容中纯理论知识较多,实践环节时间较短。四是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过高。目前国内少数几个开设地理科学(非师范)专业的高校,主要是国内部属重点高校,学生毕业主要是进入更高层次继续深造,成为地理科学研究的后备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模式显然不适合大范围推广。
2007年国家提出了“要积极开展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和综合分析工作”,地理科学专业深厚的地理学背景使其具备通过对培养方案和师资队伍的适当优化调整,就能使学生就业方向从主要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向地理国情信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生产管理等工作转变。从长远来看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出的具备从事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和需求都将非常广阔。在此基础上,我院地理科学专业确定了将地理国情监测作为专业发展方向。
2.2 学校转型和学科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2004年升本以来,滁州学院经过几年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学校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实现了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学校原有师范专业在学校办学方向整体调整的大背景下逐渐萎缩和转向,或者转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者转变培养方向,或者停办。
虽然自1995年开始我院就不断加强地理科学(原地理教育)专业办学中的应用型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由于整个社会师范生就业形式的改变,目前我院地理科学专业办学受到的压力越来越显现。经过多次研究论证,认为直接停办地科专业是不行的。首先,地理科学学科具有的地理学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是我院建设测绘地理信息类优势学科群的基础,背离这个基础,就失去了学科群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并且地理科学专业的存在和良性发展是维持一支稳定的地理科学学科人才队伍的关键;其次,我院地理科学专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将人才培养和就业目标过分集中在师范类上造成的,现有的专业定位还仅仅是“地理教育”的延续,而不是社会需要的“地理科学”。地理科学专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适当保持地理教育这一就业方向的同时,对原有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培养适应企业与社会更广泛需求的地理应用型人才。
因此,为使地理科学专业能适应学校转型升级和学科自身良性发展的要求,对地理科学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弱化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性,在招生上消除师范、非师范类专业之分,人才培养上寻找新的就业方向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成为了必然。
3 地理科学专业改造的可行性
3.1 提前谋划转型,关注学科发展
自1995年开始,我院就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增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同时从1997级开始,积极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信信息技术应用”等课程逐步正式纳入地理教育专业正常的教学计划。经批准,在2009—2011年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尝试采用以GIS应用为主导的大类培养模式,大一大二期间地科专业与我院的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等专业设置相同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后两年再加强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基本技能的培养。2012年根据招生政策和就业形式的需要,结合试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制定了强调应用型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
从国家提出地理国情监测这一概念伊始,地理科学专业教师就对其投入了极大关注。2012年全国首个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落户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同年11月,我院即邀请武汉大学地理国情监测教研室主任李建松教授来校参加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方向)建设研讨会。会议认为,直接申报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还不成熟,但依托现有学科专业优势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改造,使之培养出满足地理国情监测需要的地理人才前景光明。另外,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方向)在安徽省各高校都还没有开设,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国情监测方向)的建设对今后填补安徽省专业空白点,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3.2 师资队伍合理,学科支持明显
我院现设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土木工程、旅游管理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硕士学位6人。该团队主要成员既有从事多年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又有长期专注于地理学应用领域研究的学者。在地理科学专业优化调整和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探索,同时,在高分遥感、DEM数字地形建模、区域环境与地表过程模拟、多源空间数据集成与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省内领先技术,能够满足地理国情监测方向教学师资需求。
3.3 实验条件和实践环境初具规模
目前,地信学院拥有一栋6000平方米的实验楼,现有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测绘实验室、遥感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室、无人机航测遥感实验室和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等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总值约1500余万元,教学科研条件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为了满足测绘地理信息优势学科群发展的需要,学校根据国家专业改革试点和安徽省高校振兴计划等项目计划要求还将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在未来三年期间重点建设地理信息技术与工程实验中心下设的9个实验室,即数据采集与处理实验室、地图制图实验室、GIS系统研发实验室、GIS工程设计与监理实验室、测绘工程实验室、地理建模实验室、WebGIS实验室、GIS集成服务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设能够满足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国情监测方向学生实验条件的要求。在安徽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安徽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安徽省环保局、西安煤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单位建立了校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完善了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内容。
4 专业改革建设目标
4.1 总体目标
以雄厚的地理学科积淀为基础,以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先进对地观测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地理国情监测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既具有厚实的地理学基础,又掌握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符合地理国情监测需要的地理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对师资队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造,探索地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并努力将地理科学专业打造成以林业、土地资源为主要实践领域的地理国情监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地方乃至全国地理国情监测事业输送人才和提供服务[4-6]。
4.2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办学理念、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上。首先,通过广泛宣传、学习交流、开展研讨等形式,转变传统的地理科学专业办学理念,深刻认识当前地理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理解向非师范转型的必要性,了解地理科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其次,以现有地理科学专业为根本,结合地理国情监测的社会服务需求,制定一套以地理学基础理论和知识为背景,以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为技术支撑,以林业、土地资源为主要实践领域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第三,在现有地理科学师资队伍的基础上,采用“进、转、改”等方式,通过内部人员重组、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建立一支适应地理科学专业改革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扩建等方面。首先,以现有的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以土地和林业为主要建设方向,融入测绘、地信、遥感等新技术,对传统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造与建设。新建课程体系需达到培养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理学知识,掌握土地监测、林业监测等专业技能,具备完成地理国情监测相关专业任务的能力。第二,改革以往的以教材为主导、辅助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自然地理认知实习——林业技能野外实践——土地资源综合调查——地理国情监测专业部门实践——毕业实习”为主线,穿插各类专业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科研项目锻炼,辅助课题理论讲解的教学模式, 落实“先会干,再弄懂”、“早实践、多实践、不断线”的教学理念[7-9]。第三,完善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我校现拥有用于测绘、GIS、遥感方面教学和实践的总值约1200余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100 m2的地质地貌实验室、100 m2的区域环境实验室、1000 m2的机房,以及多家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扩建生态环境综合实习、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地理国情监测专业部门实践基地等,建设地理建模实验室、数据采集与处理实验室、地理国情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第三阶段:逐步形成与相关专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打造地学类优势学科专业群。改造后的地理科学专业可以为我校现有地学类专业(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土木工程、园林)提供更好的支撑,通过研讨及项目合作,逐步推进与相关专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打造地学类优势学科专业群。
5 结论与讨论
目前,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就业面窄、与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吻合度不断下降、岗位需求量不够等。因此,对该专业进行重新思考,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专业方向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地理国情监测是当代的新生事物,一方面具有地理科学的基础性,另一方面涵盖了现代科学先进技术,是地理科学专业改革的理想方向,既能保存地理科学的基础优势,又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不仅能够使得传统地理科学专业发展具有新的思路,而且更能够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因此,从长远来看,对地理科学专业向地理国情监测方向改革发展,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1]李德仁,眭海刚,单杰.论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支撑[J].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12,37(5): 505-512.
[2]雷德容.浅谈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和原则[J].中国测绘,2011(2): 24-29.
[3]乔朝飞.国外地理国情监测概况与启示[J].测绘通报,2011(11): 81-83.
[4]陈建国.关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测绘,2011(2):18-23.
[5]马万钟,杜清运.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6): 104-111.
[6]张勤,樊文锋.测绘与地理国情监测[J].测绘通报,2012(11): 78-80.
[7] 梅晓丹,王延亮,马俊海. 基于“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GIS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 测绘工程,2013,22(5):93-96.
[8]王永弟.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测绘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测绘工程,2014,23(2):77-80.
[9]吴孟泉,张安定,王周龙,等.赛课合一创新GIS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测绘科学,2014,39(7):166-168.
[责任编辑:王文福]
Improving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 major by taking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as an opportunity——Taking Chuzhou college as an example
WU Jian, DAI Shi-bao, WANG Dong, ZHOU Liang-guang, LIU Cheng-ying
(College of Geography Information and Tourism,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China)
Under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science major has some obvious shortages,which causes the problems of week practice ability, narrow scope of employment, useless learning and so on. So the traditional geographic science reform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takes Chuzhou college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fully summarizing the prophase work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is determined by taking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as an opportunity, and the reform feasibility in the direction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and development targe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s. On this basis, a brief discussion is given and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taken as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 major is feasibl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major in the local colleges in the direction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geography scienc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major construction; local colleges
2013-12-30,2014-03-02补充更新
滁州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jyz007);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3B189);滁州学院校级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2qd18)
吴 见(1985-),男,讲师,博士.
G642.0
:A
:1006-7949(2014)010-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