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博物馆整合发展策略初探

2014-03-28黄健文徐莹

城市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博物馆空间文化

◎ 黄健文 徐莹

一、引言

博物馆现今的通用名称“Museum”源自于古希腊,蕴含着侍奉缪司及从事研究处所的意思。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则出现在二百多年前的英国,一座名为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 Archaeology)的建筑,改变了自古以来以“收藏”为核心的博物馆主导功能,开启了博物馆向社会民众开放传播知识的发展历程。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订立了广为认可的现代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藏、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①这一定义表明了现代博物馆对公共性、开放性、非盈利性及人本精神的高度重视和追求。

现代博物馆有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共属性,因而也常常在城市建设中被纳入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然而城市公共空间实际上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概念一般定义为“包含城市街道、广场、绿地以及体育场地四个主要元素”②,但随着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发展,建筑空间也经常作为狭义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部分,例如香港城市中的许多街头市场、裙房连廊或商业中心都在法规中被定义为公共空间。③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概念,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其定义为:“一般社会成员均可自由进入并不受约束地进行正常活动的地方场所”④。因此包括街道、广场、绿地、交通空间、滨水空间、自然环境、室内和室外、地上及地下等所有不限时、低门槛的向公众开放的城市空间都被纳入其中。相比之下,广义城市公共空间由于概念宽泛、适应性强,直接涵盖了一系列城市公共建筑,同时也为博物馆等公共建筑整合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机遇。

二、促进博物馆整合发展的城市公共文化艺术动力基础

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促进了公共艺术文化的发展与转变。开放包容的艺术展示、交叉综合的学科交流以及常年不断的行业互动,都让人们逐步感觉到狭义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公共文化艺术活动的局限性,从而把目光转向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广义公共空间。作为广义公共空间重要组成元素的博物馆被人们寄予“厚望”,希望博物馆能进一步靠近公众生活、提供更多休闲服务功能、有效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将传统独立建设的博物馆转变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广义公共空间,其动力基础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

(一)文化资源体系动力基础

在全球化文化竞争和地域化文化保护的合力推动下,世界各国都纷纷针对文化资源体系的规划方法展开了积极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欧美地区率先提出了“文化规划”,其概念被英国德蒙福特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的学者归纳为:城市及社区发展中对文化资源体系的战略性和整体性运用。⑤近年我国有学者根据国情,提出文化规划的中国化定义:文化规划不仅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种规划思想和理念,是城市规划的艺术,代表了以文化的观念来解决城市问题的发展理念。⑥博物馆在我国城市文化规划体系中,不仅是体系的文化消费服务要素,而且还是体系的文化产业引导要素。我国城市文化规划实践虽然开展较晚,但只要建立城市文化资源的整体运作思想,就有利于促进各级博物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而博物馆的转型也将支撑着文化规划对我国城市及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统筹成效,切实带动文化资源的整体优化与合理分布。

(二)艺术文化教育动力基础

博物馆是以通识教育方式辅助公众在学校以外自主学习的理想场所,这种方式在现今全球艺术文化教育发展中占据着愈加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已十分普遍,早在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宣言中,就已经明确表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⑦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识教育不仅在学校得到大力推广,而且也开始结合博物馆的日常运作展开多种形式传授方式,例如展览、影片、幻灯、网络、论坛、讲座、专题研究、学术选拔、工作坊、实习课程、学术组织等。另外,从2008年至2012年,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增加博物馆开放程度的相关政策,如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等等。时至今日,我国的城市博物馆已逐步成为艺术文化教育的重要补充环节,这也将导致博物馆建筑空间向着具有教育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转化。

(三)社区文化生活动力基础

在博物馆建设思想的转变历程当中,1970年代初期的“新博物馆学”运动标志着博物馆与社区关系的重新定义。美国博物馆学家哈理森(Harrison)在其著作《90年代博物馆观念》中指出,“新博物馆学是把关怀社群、社区的需求作为博物馆的最高指导原则。”⑧这种原则到了今天,仍然是一股世界潮流,并且也是我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主题。首先,社区更新改造需要博物馆提供的公益设施,如卫生间、饮水机、休息座椅、绿化植被等;其次,社区需要更多样化的消费服务,如咖啡店、餐厅、纪念品店、电影厅等;再次,社区需要博物馆提供的活动场地,无论是节假日的亲子同乐活动、医疗便民服务,或是新品发布会、婚礼派对场所都可以在博物馆的前广场或大堂举行;还有,社区文化交流也需要博物馆提供平台,方便居民学习和传授技艺,并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作品,如北京东花市社区曾由于其服务中心缺少合适的教室,社区居民无法有效组织学习制作绢花,然而后来在社区博物馆的协助下问题得以解决。社区博物馆为居民提供工作室学习传统工艺,同时也加强了社区的居民感情与凝聚力。⑨

三、基于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博物馆整合策略及相关案例

城市博物馆的整合发展来源于文化资源体系、艺术文化教育以及社区文化生活三方面的动力影响,大力推动着博物馆的规划和设计与城市发生更紧密的关系,从而有效满足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对相关博物馆案例的归纳与梳理,笔者认为博物馆的整合发展策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

(一)发展策略一:集聚共享

集聚共享的发展策略包含了两方面的步骤,一方面是在城市整体范围内博物馆应呈现出“整体均衡”的布局基础,另一方面是在城市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与周边公共文化资源形成“适度集聚”的步行可达共享区域。这种发展策略在欧洲和日本的城市中常有体现:

1.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

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有一片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码头区,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衰败,亟待通过新的城市更新项目助其复兴。伦敦政府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讨后,决定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带动工业遗址的更新,改变区域的萧条景象,并借此解决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继2000年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开放使用之后,一系列文化项目也相继拉开帷幕:达利作品纪念馆(Dali Universe)、海沃美术馆(Hayward Gallery)、 托波尔斯基世纪展(Topolski Century),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伊丽莎白国家剧院,以及一系列小剧场、画廊、艺术工作室等。⑩

2. 德国柏林博物馆岛

柏林施普雷河的河道交汇处,座落着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博物馆岛,这个地区曾在二次大战中遭受严重毁坏,直至东西德统一以后,岛上的所有历史建筑才得以被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重新修复。博物馆岛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岛上的博物馆群由柏林老博物馆联同其后的新博物馆、老国家艺术画廊、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及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 Museum)组成。⑪这五个博物馆形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岛上只需购票一次便可以通览全部展馆,让观众在展馆之间畅行无阻,形成对博物馆岛强烈的整体感觉。

3. 日本东京上野公园

东京名园上野公园,历史上曾是德川幕府的家庙以及一些诸侯的私邸,19世纪70年代被改为日本第一座城市公园。上野公园不仅景色秀美,更在历史人文方面有深厚的积淀。除了遗留于公园内的大量历史建筑以外,公园还自开园伊始同步启动博物馆的建设,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长期文化经营,聚集了众多博物馆设施,如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国立科学博物馆、东京文化会馆、上野之森美术馆、法隆寺宝物馆等,因此公园也被称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森林”。

(二)发展策略二:混合使用

土地混合使用是城市用地集约化的主要手段,在西方城市博物馆规划和设计的常见手法。美国城市土地学会曾在1987年赋予了土地混合使用的定义:一项连贯的、具有多种在功能或形态上实现整合的土地使用模式。⑫这种发展策略有利于适应城市建设的各种实际条件,特别是能够满足中、小型博物馆对于地块以及建筑的混合使用需求,其主要存在两种模式:模式A是博物馆以独立建筑体形式与其他性质的建筑在同一用地中进行建设;模式B是博物馆在用地中与其他性质的建筑整合设计,形成功能综合体,即博物馆附属于该综合体的某个组成体块或楼层中。

1. 模式A:韩国首尔罗丹博物馆

首尔的三星生命大厦用地当中建设的罗丹博物馆(Rodin Museum),以其钢结构支撑的全玻璃屋面和有机形态的墙体组合,成为三星生命大厦的大量玻璃建筑群体中的一个亮点部分。三星生命大厦建筑群体除了罗丹博物馆以外,还有生命大厦主楼以及附设Cinex电影院的三星购物广场,观众可以在欣赏完罗丹的作品以后去购物,或看电影放松心情。整块建设用地以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标志性入口,并通过由地下一层美食街和地下二层商场所组成的购物广场对用地建筑群组加以连接。可以说,建筑师通过位于3座主要建筑底部的插入体形式、材料和设计创造出一种都市化场所。⑬

2. 模式B:日本东京森艺术中心

森艺术中心所在的东京六本木新城,是一座集商业服务、办公、住宅、酒店、文化教育、电影娱乐及广播中心于一身的超大型建筑综合体,此项目源自于六本木地区在日本经济泡沫后出现的功能退化问题。六本木新城再开发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打造“城市中的城市”为开发目的,并以展现公共领域的艺术、景观、生活为发展重点。⑭在2003 年建成使用后,项目地块中的以博物馆功能为主题的“森艺术中心”(Mori Tower)就成为了新城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地标。54层的森艺术中心大楼内容纳了博物馆、美术馆、俱乐部、学校等多样化的文化教育功能,并且大楼与多层次的室外园林及宽阔宜人的景观步道交织在一起,为这个高密度的“城中城”增添了别具艺术气息的绿色城市公共空间。

(三)发展策略三:走向开敞

博物馆除了作为独立个体或附属部分存在于城市之中,实质上还有走向开敞空间、融入户外公共空间的选择。这种选择大致分为融入自然景观元素和融入历史文化聚落两种情况。融入自然景观元素的策略,侧重根据用地的现实状况、展品类型及条件还有展馆概念主题表达等因素,综合判定户外空间为博物馆主体形态;融入历史文化聚落的策略,则是将博物馆转化为展示历史与服务公众兼备的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整合概念,也可以看作是历史文化地段内的城市空间博物馆。

1. 融入自然景观元素:箱根雕刻森林美术馆

日本箱根雕刻森林美术馆是其国内首家户外美术馆,以国际知名雕塑大师的雕刻展品为展览主题,其中包括米罗、亨利摩尔、罗丹、杰克梅地、台湾的朱铭和杨英风、日本的佐藤忠良等雕塑名家的共达四百多件的作品。这些作品被布置在一个7万平方米的公园之内,雕刻与山林环境相互呼应、巧妙融合,受到了观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⑮这种与自然景观要素高度整合的博物馆设计方式,在随后的多种主题博物馆中都得到了运用,如欧洲犹太遇害者纪念碑群、上野之森美术馆、美原高原美术馆等。

2. 融入历史文化聚落:安仁建川博物馆

位于我国四川省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安仁建川博物馆,是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安仁古镇新区开发项目中的启动工程。地区政府及投资者希望通过项目展示古镇已有的多样化历史文化资源,并且以此带动古镇周边新区的建设发展。博物馆在规划设计理念中强调避免单一的功能分区,造成古镇活力的丧失,因此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将其划分为博物馆聚落,聚落将“抗日战争”、“文革艺术品”和“民俗”三个主题的博物馆拆解为 20 余个分馆, 分别混杂于规划后约 500 亩范围内的各组街坊之中,并由 20 余位建筑师分别对包含商业、居住、博物馆的街坊组团进行设计。⑯

(四)发展策略四:转化消极

在现代城市高速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之中,总会由于一些非人性化规划设计观念所导致的城市消极空间出现,如废弃的工业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的边缘以及建设用地的“剩余边角”等等。博物馆对于城市消极空间的介入与整合,是对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有效补充,也是博物馆作为文化触媒在城市各个角落中传播的最佳机遇。通过博物馆对城市消极空间的整合,使其重新转化为具有积极意义的城市资源,并且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空间秩序重整及环境质量优化。这种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矿业遗址的复兴;对用地周边环境的优化;对边角空置场所的利用。对工矿业遗址复兴方面在我国已有不少实例出现,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苏州河艺术区、广州红砖厂创意园等,在此不再详述。而后两方面有以下两个典型实例可作参考:

1. 优化废墟用地环境: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德国科隆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Kolumba Diocesan Museum)可以说是一个建立在废墟上的建筑,这片废墟包括了罗马和中世纪的石头建筑废墟、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旧天主教哥特式教堂的残余部分,以及一座1950年建成的小型教堂。博物馆建筑虽然紧邻街道却散发着静谧的气息,“这一系列迷宫般的90度转折帮助访客从繁忙的街道过渡到内心的平静,在前厅右侧,一扇钢制大门后面就是建筑的灵魂——800平方米的遗迹大厅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⑰建筑师通过简洁利落的建筑体量,对场地中的遗址、碎片和建筑三部分加以整合。新的展示空间依靠细长立柱架放在老教堂的上部,新的灰砖墙体精心缝合了老教堂的残余立面,这些新旧整合的设计手法在尊重原有废墟的同时,也使废墟转化为一个新旧整合的亮点。

2. 利用桥底空置场所:法国巴黎巴士底艺术栈桥

位于法国巴黎十二区中心巴士底大街上的艺术栈桥,是由昔日的铁路高架栈桥所改建。铁路于1969年停用,高架栈桥从那时起成为了废弃的设施,直至1982年才在城市东区发展规划中被列为城市绿色轴线,并于1994年改造完成。高架栈桥总长约1.5公里,桥底共有72个拱形孔洞,这些拱洞如何加以改造利用,成为了项目巧妙保存历史遗产并赋予其时代活力的关键环节。主持改造项目的建筑师提出了回应地区特征的手工业文化展示主题,“栈桥所处的12区是巴黎的传统手工业地区,为了体现这一特征,除在栈桥顶部的铁路遗址上开辟出一条供人散步的林荫道外,还将每个桥拱改建为手工业作坊和展室。”⑱拱洞通过改造,不仅可以提供总共近1万平方米的使用空间,而且每个拱洞都配有地下室和夹层空间,从而极大的丰富了使用功能类型,其中包括展示空间、画廊、特色商铺、咖啡厅、工作室、教室等,甚至有的还作为艺术家的住所,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巴黎手工艺者和艺术家社团的重要栖息之所。⑲

四、小结

通过以上博物馆整合发展的相关典型案例梳理,我们可以了解现代博物馆在城市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影响下,存在着集聚共享、混合使用、走向开敞、转化消极的这四种类型的发展策略,当然这只是对典型案例的初步归纳和探索,对于所有存在的发展策略来说总会有所遗漏,但是仅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到博物馆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的方式和领域在不断更新和扩大,从初期的两者空间简单并置,发展到现在涉及功能组织和空间布局的积极整合,并可预见未来更多的整合机遇发生。这些整合发展策略在改变博物馆自身空间形态和运作模式的同时,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扩大带来无尽可能。

注释:

①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②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③木下光(Hikaru Kinoshita).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香港街头市场.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④黄健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⑤DMU. Course Prospectus for MA in European Cultural Planning. De Montfort University, 1995

⑥黄鹤.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⑦张子康,罗怡.美术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⑧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⑨张文珺.论南京绒花的博物馆化保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2): 70.

⑩[英]诺曼·穆尔(Roman Moore).奇特新世界:世界著名城市规划与建筑[M].李家坤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博物馆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博物馆
谁远谁近?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