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吉祥图案文化解读

2014-03-28达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吉祥图案图腾图案

达红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丽的装饰图案,建筑的外观、内饰,服饰的图案和装饰,家具的把手与靠背……它们让日常物品变得更加美丽。透过这些美丽而变化万千的图案,人们可以寻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忆,甚至可以追溯探寻到人类原始时代的思维方式,而这种表现往往是通过象征手段来表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丽的装饰图案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

如果将中国的装饰图案与西方的装饰图案进行一个粗略的比较,可以发现,西方的图案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们崇拜的神有关,而中国的图样则更多表现自然万物。这中间的差别主要源自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发展过程中,航海、商业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生产样式更强调个人的力量,在文化的渐进中,对抗也成为主要的人生观念,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他们也保持了一种对立的态度,他们认为存在的万事万物均是暂时的,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神在的天堂才是最美丽、最永恒的世界。他们相信,无论是平日还是遇到困难时,只有神才能对世界对自己进行救赎,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神像往往成为最常见的装饰图案,即使有一些海、树等图案,其意义也与宗教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本身具有吉祥意义的图案并不多见。

而在中国社会中,农耕经济是最主要最稳定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具有稳定悠长绵延的持续性。在世界所有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未曾断裂过。农业生活对于自然的依赖十分强烈,为了有更好的收成,人们必须要精于观察自然,在自然发展过程中找寻人类生产生活的规律,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自然之中,从而培养出与自然和谐亲切的情感。在对自然世界细致直观的了解过程中,中国人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融于自然中,将自然万物人格化、神化,这样的思维使得中国人相信生是永远的,死是暂时的,死往往意味着重生,在盘古神话里,盘古开出天地后,死后的身躯幻化出高山大川、日月星辰,以另一种形式长久存在。中国人在农耕经济形式之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调雨顺即意味着生活平稳富足,天灾亦即人祸的生产形式,使中国人切实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物质、精神功利性的满足。因此中国人更喜欢将自己的祈求、愿望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联的自然图案积极而直接地表达出来。

在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自然、对自身、对未来的认识与期许都不一样,反映在装饰图案上,各个发展时期吉祥图案的倾向性也不一样。

一、源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趋吉避凶的祈愿

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自然界的变化莫测会给先民们带来莫名的恐惧与敬畏,但与此同时,大自然也给人类的生存以丰富的赐与,他们又会对自然产生某些好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出现了神话。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由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他们认为天地万物与自己一样有着生命,又有着超越人类的能力与神性,而且绝大多数“自然神的本性是善良的,多数情况下是为排忧解难、消灾降福的吉物”。在原始的生存条件下,日、月、风、雨、雷、电、水等物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原始社会中天体神的形象十分丰富,他们会把这些自然神的形象作为吉物画在岩石上以及相应的工具、炊具上,以这样的形式希望“趋吉避凶”,所以他们将自然神作为吉物,企图借助神的力量避凶求安,这种观念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血液,世代传承,成为攘灾纳吉的精神根源。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已有大量的吉祥图案,其中以太阳纹、鸟纹等自然纹饰为多,在原始社会里,太阳又称为三足乌,常以鸟的形象出现,鸟纹常常也具有太阳之意。

在人类生活的早期,狩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也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体态,如鳄、鲵、蛇、鸟及某些昆虫等,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而居等,产生了崇拜和幻想。原始人类往往把狩猎的成功与失败、是否遭到猛兽的危害与主宰自然界的神联系起来,看作是神意志的表达,而这些动物就成了神意志的体现。由此产生了原始人的献祭活动,献祭的动物就成为人与神联系的中介,在这些动物身上表达着原始人对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仪式上除了以动物作为祭物外,还要使用大量的祭器和礼器。在这些祭器和礼器上,原始人类以极为虔诚的心情,绘出或刻出他们所崇敬的各种自然形象,如日、月、山、川、云、动植物等。这些彩绘或雕刻虽然是一种摹拟,但不少摹拟对动物进行了夸张,在夸张中体现了创造者的宗教观念。因此,这些由摹拟而形成的图案、饰纹或雕刻不仅与原型动物有了某种差别,而且具有了神圣的宗教含义。到了殷商、春秋时期,青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兽纹更多地出现。

人类在关注崇拜自然、动物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力量,于是他们将目光从自然、动物身上移射到自身,并力图找到自然与自身神秘的联系,于是产生了图腾崇拜。图腾本意是“种族”“家庭”“亲属”等。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从而将保护自身的符号与自身联系起来,图腾成为一个民族的保护神的象征。中国大地上先后出现过众多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如渭河流域的炎帝部落的母系图腾为羊,黄河下游的少昊部落以鸟为图腾。而现今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不少氏族曾以龙为图腾,如远古的黄帝,共工氏,祝融氏,尧、舜、禹的氏族,以及吴、越等氏族。但据专家考证,这些所谓的龙图腾,实际上是与龙形象相近的蛇、鳄、蜥蜴等动物。这些动物在氏族的祭祀中,不仅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而且在形态上也被神化。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动物图腾形象与其他原始宗教中动物崇拜形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到了汉代,中国龙的精神、气质和形态基本定型,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绵延至今。

二、文人生活理想与市民追求的文化标识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后,随着秦始皇等帝王对长生的追求,方士地位得以提高,随着天下大规模的求仙活动,仙术对于社会、政治、美术、人们的思想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以神仙思想为主导的吉祥图案在各种装饰品中频繁出现。

南北朝时期,汉代时传入中国的佛教以及曹魏以来兴起的玄学均得到广泛的传播,有佛教意味的莲花、卷草纹的图样大量出现。在体现三纲五常的忠臣、烈女、神话传说和吉祥题材中,也融入了大量的佛、道、玄等内容。

隋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生活的稳定,人们将关注的重点由动物移向了自身生存的环境,开始面向自然、贴近自身的生活,大量采用了以各种花草为主的植物鸟禽纹样,人们享受着花木的美态、芬芳的气息、充沛的活力,不自觉地发生移情,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花木一样高洁芬芳,特别是文人,将屈原的香草美人传承并发展,用花草树木来比君子之德,体现自己对高尚的思想品格及精神境界的追求。在这种优美的“比德”表达方式下,植物在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学中不仅是欣赏的对象,也是寄托人们思想感情的主要媒介物。中国文人将花木的生态、花貌、叶容、姿态与色彩等引起的情感来识别其个性与属性。宋代张敏叔以十二花为十二客:牡丹,赏客;梅花,清客;菊花,寿客;瑞香,佳客;丁香,素客;兰花,幽客;莲花,静客;茶花,雅客;桂花,仙客;蔷薇,野客;茉莉,远客;芍药,近客。这十二客都成为文人笔下重要的题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在这儿就成为主人回归田园,没有俗态,与自然天地精神往来的寄托物。松竹梅因其岁寒不凋而开花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与竹同谦、与菊同野、与莲同洁成为保持精神独立、品行坚强的代名词。肖人所说的“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点出了各花木的不同德行。

特别是两宋时代,文人地位特殊,中国花鸟画空前发展,绘画多富贵祥瑞,赋予了植物图案更多的高雅脱俗的道德品格寓意。蕴含着高洁品性的植物成为文人重要的诗题与画题,人们将这种比德移进日常的生活之中,将植物图案作为自己生活中重要的装饰图案。

由唐而宋,中国市井文化也得到充分发展,美妙的比德表达方式体现到百姓的生活中,在中国园林,中国人住宅、家具等处都可见到植物的装饰图案,这些装饰图案不仅有自然植物美丽的外形,而且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学标题,同时巧妙地运用中国语言中的谐音方式,更直接地传递着百姓对美与洁的共同追求与向往。与此同时,市民的民间信仰与风俗节令文化,人们驱鬼逐妖、追求吉利平安的市井心态,促使人们将花草纹样、祥禽瑞兽和仙人神物组合,构成丰富的吉祥图案,使人感受华丽的姿态和丰富的活力,从而实现祈求神灵、镇鬼压邪的美好愿望。

三、封建道德伦理的图解

明清时代,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暮年,统治阶级加强了封建政治伦理的教化,程朱理学渗透到民间,在长期儒学思想的引导下,中国人特别重视德,通过各种方式提升道德品格。同时,技术的发展,使得图案可以反映丰富的内容,因此,与“内圣外王”有关的圣君贤臣、烈女孝子、三纲五常等与儒教有关的伦理故事也成为人们喜欢使用的装饰图案,比较常见的有“尧舜禅让”“文王拜贤”“郭子仪拜寿”“二十四孝”“二十八贤”等故事。这些生动的图案充分体现了封建伦理和价值观念,装饰图案也更加规整与精细。

此外,明清两代造园之风的盛行,使生活的艺术化、诗意化也得以普及,表现清雅文化的装饰图案也得到大量的使用并向民间普及。如象征文人风雅、修养,同时也象征着生活安适、康宁幸福的文人必备的“古琴”“棋盘”“线装书”“立轴画”,象征着高雅之士精神的“林和靖放鹤”“苏轼种竹”“周茂叔爱莲”“倪云林洗桐”等也成为常见的装饰图样。

明清时代手工技艺的成熟,使图案可以反映丰富的内容,而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的发展,使吉祥图案的祈求吉祥的意义得到充分发挥,巧妙地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手法,基本构成了“一句吉语一图案”的表现形式,甚至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在日常生活和喜庆场合中被广泛应用,如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祈求的“春牛图”,代表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松鹤长春图”,祈愿幸福和美的“五福图”“和合二仙图”,这样的一种文化定型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装饰内容。

综观中国吉祥图案的发展,无论是皇家、文人与民间,其装饰图案都是以吉祥为主题的艺术形式,而创造中国装饰图案时,始终关注人生、关注实用、追求特质和精神上的功利,这也成为“驱魔辟邪”“安居平安”的心理物化形式。

[1]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 [明]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 曹琳娣.凝固的诗·苏州园林[M].上海:三联书店,2001.

[4] 陈从周.中国园林[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5] 易思羽.中国符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 刘森林.中华装饰传统民居装饰意匠[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7] 唐家路,孙磊.中国吉祥装饰[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8] 沈斌.中国花鸟装饰[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9] 刘秋霖.中华吉祥画与传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吉祥图案图腾图案
《这条比较傻》等
基于雕版印花技术的民间吉祥图案再设计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体现分析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吉祥图案在现代包装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