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真实的叙写走向突破
——浅析《阳光西海岸》

2014-03-28赵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真实性宁静阳光

赵艳

以真实的叙写走向突破
——浅析《阳光西海岸》

赵艳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旅美作家黄宗之、朱雪梅合著的长篇小说《阳光西海岸》,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两位作者的自身经历,用真实的描写手法将20世纪末一批远赴美国的科研学者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表现出来,集中揭示了他们在那所谓的“阳光西海岸”的喜怒哀乐。男主角刘志翔等人物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作者借由真实的描写手法,完整地展现了其心理和性格,从而构成了海外华人生活书写的新格局与新突破。

美国梦;真实;矛盾;心理变化;性别角度

中国的出国潮可以远溯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期,五四时期出现了第二波出国潮。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受到了外来文化以及物质生活的巨大冲击,无数不满足于现状的国人都决定出国去寻求更好的机遇。旅美作家黄宗之、朱雪梅的长篇小说《阳光西海岸》写的就是20世纪末中国一批科技学者在国外的奋斗史。

《阳光西海岸》的发表引起了国内的热烈反响,主要原因在于全书表现手法上的真实性。拉康曾说:“我们不能忘记,在历史上对真实的追求在精神领域里促进了神秘主义的兴盛、道德家的戒律、禁欲者的历程以及秘密祭礼祭司的发现。”真实性在精神表达上如此关键,对于现代小说的创作更是不可或缺。

在《阳光西海岸》中,作者由点到面地运用了真实性手法,贯穿了全书的始终,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从小说最关键的构成部分来看,书中人物的塑造完美地利用了描写的真实性。无论是男主角刘志翔的性格和心理的变化,还是女主角宁静充满女性柔和色彩的行为和语言,无不融合了作者们的亲身经历,显得真实而可信。往稍大一些的角度来讲,小说将叙述的群体做了很详尽的分类,同为留美的科研学者,然而这一群体中的人们各有各的人生和归宿,虽有同样的身份但命运却不相同。有的享受着所谓的“美国梦”;有的不安于现状,留在美国积极寻求更好的出路;还有一些从“美国梦”中清醒过来,最后回到中国。这样的类型划分详尽而真实,依稀可以看出作者们的自身经历,以及他们对小说叙述群体塑造的严谨。从最大的角度来讲,小说选择的叙述主体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定位为20世纪末的留美科研学者。这一定位使得这部小说不同于所谓的新移民文学,焕发出了它自身独特的魅力。

本文试从这三个角度分析《阳光西海岸》是如何由点到面地运用真实手法塑造小说人物以及情节的。

从小说的中心——人物的塑造来看,男女主人公的形象都很写实,尤其是男主角刘志翔这个人物塑造得相当成功。作者们对他倾注了更多的笔墨,再运用真实的笔触对他细细刻画,使得刘志翔这个人物不管在性格上,还是在思想上、行为上都有血有肉,虽不完美却格外动人。

首先,小说以刘志翔作为经历者,从主观视角来阐述故事、推动情节。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故事娓娓道来,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真实性。从引言开始便讲述了“我”在美国的经历,并列举了“我”失去研究室工作的事件,着眼细腻真实而具有吸引力。其次,小说以非常详细的笔墨叙述了刘志翔从去美国到回国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他去美国前处于一种不满于现状、踌躇满志的心理状态,一直觉得在中国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到美国自己一定能大展拳脚。刚到美国时,由于语言不通,无法找到工作,再加上得不到家庭的安慰,刘志翔的心理状态是灰暗颓废的,他一下子由满怀热情到灰心丧气,心理转变特别大,但由于情绪转变的发生受到合理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无法和老板交流、失去母亲、担心工作出错而精神紧绷等,这些因素逐渐累积起来,使刘志翔的心理状态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一转变非但合情而且很合理。这就体现出作者们巧妙地运用了真实性,从真实的因素出发让巨大的心理转变得到认同。刘志翔之后的几次心理变化也是如此,妻子来到美国后,是他心理状态最愉悦的一个时期。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团聚以及拿到绿卡种种乐事在那个时期聚集到一起,但新的矛盾也由此产生。由于对事业的前景产生了疑问,刘志翔发现了“美国梦”的局限,为了寻找更好的未来,他奔忙于各种不同的工作,甚至轻信于人导致最终疏忽了家庭,妻子爱上了别人,此时他的心理状态是万念俱灰,既愤怒又痛苦。在他选择放妻子自由后,他假装洒脱,其实心里很后悔,一方面自尊心作祟不敢询问妻子消息,另一方面想到妻子投入他人怀抱悔恨不已,他一直在两种情绪中挣扎着,此时刘志翔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踌躇不定并且相当纠结。在刘志翔最后找回妻子,决定回国后,他的心理又表现为豁然开朗而且由衷感到轻松幸福了。在这几段时期里,刘志翔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几次起伏,而且每次都波动很大,如果比较前后两次的情绪,根本无法想象这是同一个人的先后状态。先锋派作家余华曾指出:“将同一个人置身到两种不同的时间里,又让他们在某一个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环境里相遇,毫无疑问这不是生活里的现实,这必然是文学里的现实。”正是因为作者们采用了“文学的现实”的手法,使得整个情绪变化过程一点都不显得突兀,而是非常自然。整部小说中刘志翔心理以及行为的转变,可以完整地体现他的性格特征。行为不足、好高骛远、优柔寡断以及前后矛盾等等都是他性格上的缺陷,但小说中也同样展现了刘志翔善良、有义气的品质。真实地描绘一个人的优点以及缺陷才能使这个人物鲜活起来,表现出一个真实的人的个性特征,从这一点来看,真实性的作用功不可没。

宁静是《阳光西海岸》中的女主人公,小说对于她的刻画也很典型地反映了从女性角度对真实性描写手法的运用。一般的小说,作者只有一个,如果是男作者,对小说中女性的描写就会有一定欠缺;作者如果是女性,对小说中男性人物的描写也会有一定的缺陷。而这本小说的作者是一对夫妇,这就使得整本小说在不同性别人物的刻画上,都具有该性别的人物独有的特点。举例来说,宁静这个角色的刻画就是完全体现了一种传统意义上中国女性的细腻柔和、坚强沉静。这种性格特征不管是从宁静的行为还是语言都体现了出来。比如说刘志翔去美国前来北京找宁静,在路上吃了很多苦,宁静很心疼,将刘志翔的双脚捂在怀里。再比如夫妇之间产生裂痕后,俩人发生争吵,宁静很生气,然而她也只是说“你没有权利剥夺我的自由,如果你受不了,你可以走”。还有在刘志翔带孩子离开她后,她就毅然放弃工作,去寻找丈夫和孩子。作者对于宁静着墨并没有刘志翔那么多,然而对她的描写总是从非常细小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一个微小的动作,还是短短的一句话,都通过一种放大的角度详尽而细腻地传达给读者,这些描写都仿佛是亲身经历一般,从这些细微的角度好像可以看见一位感情细腻的女性作者在对读者细细述说她的故事、她的情感,由此将一个温婉体贴的中国女性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将自身行为倾向灌输到角色中去,使角色带有自身代表性的特征,也是作者们在小说人物构建时无意识的真实性的表达。

《阳光西海岸》对文中叙述主体的细致分类也是一大亮点。小说以留美科研学者群体为主要描写对象,作者们基于自身经历,也有可能是目睹周边朋友的生活圈,将这一群体细加分类,分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别。第一类以李晓刚和张燕夫妇为代表,他们在刚到美国的主人公——刘志翔的眼中,是实现了“美国梦”的代表家庭,即李晓刚自己说的“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像样的收入”。他们在刚到美国时也吃了各种各样的苦,如今终于有了稳定的工作,但同时也发现自己每天其实还是在研究室里打工,所谓的“美国梦”也不过是那么回事,但是他们仍然决定在美国生活下去。第二类是以路明为代表的研究者,他们来到美国也有很多年了,但是他们逐渐发现美国并不如当初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为了生存下去,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太多,并且没法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于是他们坚决决定回国。第三类科研学者以王彬彬和赵曼莉两个女性为代表,她们选择放弃原来的专业,转考在美国有较好前途的医生执照,同时她们的家庭都不是那么完整。可以说,这两个女人都是女强人,在美国的土地上,她们得到了很多,但失去的更多。而男主人公刘志翔则不能被这么简单地分类,从他和宁静最后带着孩子回中国来看,可以被分到第二类,但从刘志翔一直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断辗转于不同职业来看,又可以被分为第三类,这里也能体现刘志翔这个人物的矛盾特质。对于小说中描写对象的群体能进行如此细致而深入的分类,与作家夫妇自身有着相似的出国经历以及社会身份有着密切联系,他们身上多多少少有着作家自己的影子,这是一种取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态度,基于真实进行创作,体现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

最后,从整部小说创作主体的选择这个最大的角度来说,作者们选择了留美科研学者作为叙述主体,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真实性。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早期移民作家便开始进行了华文文学的创作。他们所选择的创作主体种类很多,但主人公一般还是集中为学生、普通知识分子或者是远赴海外的打工族等底层的人们。举例来说,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叙述对象是旅美留学生群体,《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主人公则是普通的留美知识分子。再比如在张翎的《金山》中,男主人公便是远赴海外“捞生活”的打工族。还有像严歌苓的《扶桑》,女主角扶桑是一个不幸流落到美国的中国妓女等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受到不同文化和生活的冲击,要么物质匮乏,要么精神困苦,总之各有各的不幸。而黄宗之、朱雪梅所著的《阳光西海岸》则不同,他们笔下的主人公是一批在中国已有自己的事业和成绩的科研学者。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在国内也有着不错的地位和美满的家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地位,希望前往国外,寻找更好的人生机遇以实现自身价值。但他们也同样遇到了海外求学的学子以及普通知识分子和出国的下层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得不到美国社会的认可。《阳光西海岸》中的刘志翔和宁静夫妇就是这种留美科研学者的典型。在留洋风潮的吹拂下以及出于对现实生活不如意的思量,刘志翔决定去美国闯荡一番,并且坚信自己在国外一定会有一番不同的际遇,妻子也为他描述中的“美国梦”所倾倒,于是变卖家产送他出国。语言不通、同事们直接的排挤以及对事业生活的愁苦堆积在一起,使刘志翔在美国的生活分外艰难,但在接来了妻子后,俩人开始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生活出现了转机,事业也渐渐走上了正轨。然而这样过于安逸的打工生活让刘志翔夫妇对留美生活产生了疑问,同时他们发现自己家庭因为各种颠簸出现了裂缝,刘志翔与宁静夫妇终于发现所谓“美国梦”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最终决定回国。小说对于叙述主体的选择是非常精到的,由于作者身份与主体身份的类似以及借鉴了作者个人的经历,使文章中主人公的个性相当独特并具有代表性,并从主角身上引申开来,描绘了主角身边形象鲜明的留美科研学者的群体,显得格外真实而具有说服力,有力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与思考。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见出黄宗之和朱雪梅所著《阳光西海岸》对真实描写手法的熟练运用。这种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他们对整个小说宏观大局的掌握上,而且也从形形色色的叙述群体上体现了出来,人物形象鲜明,小说也更为动人。此外,两位作者从本人留美科研学者身份出发,将亲身经历融入主人公经历之中,使得全著表达更贴近实际而具有震撼力,再加上作者性别的互补,不同性别的人物被塑造得更为细腻而传神。

综上所述,《阳光西海岸》在小说真实性手法的运用上非常精到,将其渗透到小说的每个重要环节和细微角落,以这种独特手法构成了海外华人生活的新格局与新突破。

[1][法]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余华.文学中的现实[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3]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4]於梨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

[5]张翎.金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严歌苓.扶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7][美]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丁泓,余徵,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8]李明彦.祛魅的悖论:先锋文学的“精神真实”与“神秘主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48-151.

[9]赵凌河.真实与虚伪的悖论:谈余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真实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2(3):118-124.

责任编辑:庄亚华

I206

A

1673-0887(2014)01-0022-03

2013-02-16

赵艳(1992—),女,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真实性宁静阳光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宁静之宅
走,出发!
《巷口的宁静》
广告的真实性
走在阳光路上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