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现代锡剧的创作现状研究
2014-03-28杨丽莉
杨丽莉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常州锡剧在清乾隆年间已盛行,由常州滩簧、无锡滩簧合流而成。早期称为“花鼓戏”“花鼓滩簧”“常锡文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常锡剧”,1953年始称“锡剧”。锡剧是华东三大剧种之一,曾风靡上海剧坛,辉煌在沪宁线上。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这一剧种和中国其他乡土音乐一样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要想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保护锡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只有推陈出新,才能使锡剧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能为锡剧在现代文化大舞台中争得一席之地。
在这一创新思路下,常州锡剧从改革开放初期就不断涌现出好的作品,这些作品融入多元文化元素,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仅将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创新,同时积极创作现代新剧目,使常州锡剧界呈现出蓬勃生机。198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兴锡剧”的口号,并成立常州市振兴锡剧领导小组;1989年组建了常州市青年戏剧团;1994年起,以振兴锡剧从青少年抓起为指导思想,全力开展锡剧的普及活动,先后编撰了锡剧音乐教材,录制了音像资料,在全市中小学先后开设锡剧音乐课程。同时,以传统锡剧曲调为基础,结合现代题材的新锡剧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本文以80年代至今创作的常州新锡剧为研究对象,对新锡剧的创作素材、伴奏形式、表演形式以及舞美设计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探究常州现代锡剧在传统锡剧唱腔与现代化元素融合方面的创新以及常州新锡剧的创作现状。
一、常州传统锡剧的发展
(一)传统锡剧的发源
锡剧,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是常州的地方戏,在清乾隆中期(1756—1772)发源于当时常州府治地(俗称“常郡八邑”,范围包括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和靖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锡剧最早称“花鼓戏”或“花鼓滩簧”,后来形成“常州滩簧”(含宜兴滩簧,俗称“常帮”或“常班”)、“无锡滩簧”(含江阴滩簧,俗称“锡帮”或“锡班”)两大主流,是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常州文戏和无锡文戏逐步融合的产物。常州滩簧是在常州山歌小调、宣卷、唱春、南词等基础上,吸入凤阳花鼓的一些表演元素,并吸收了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完善的。常州滩簧的演员对白、曲调以及早期演唱的内容,都与常州地区的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由滩簧到常州文戏,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三个重大演变过程。1921年,常州滩簧改名为常州文戏。1925年,常州滩簧与无锡滩簧合流,统一改称常锡文戏。新中国成立后,定名“常锡剧”,1952年,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到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开始统一称“锡剧”。
(二)锡剧的曲调特点
锡剧音乐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其曲调可分为三类:一是基本曲调,有[簧调]、[大陆调]和[铃铃调]三个基本调腔系;二是辅助曲调,从邻近剧种吸收来的;三是江南民歌和说唱音乐等。锡剧的三个基本调,各有个性,又互为补充。[簧调]深沉委婉,旋律起伏较大,节奏平稳;[大陆调]刚劲豪爽,旋律较平易,节奏变化大,多表现激越之情;[铃铃调]柔美平缓,旋律多级进,节奏宽疏,适于表现细腻的情感。
锡剧曲调源于江南的山歌、小曲,深受道情、苏州弹词和“说因果”的影响,其唱词通俗易懂,词汇和句格与江南长篇叙事民歌相似;唱腔旋律和江南民间曲调接近。在后期的发展中,为了适应表演艺术的要求,逐渐地戏曲化。
锡剧曲调旋律优美抒情、悦耳动听、婉转流畅,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三个基本调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结构,上句叫“起板”,下句叫“落板”;在两句之间,可以穿插或长或短的[清板],[清板]旋律简单,近似朗诵,容易听清演唱的唱词内容。锡剧基本调风格清新,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因此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并被广为传唱。
(三)传统锡剧的发展
“常锡文戏”时期的锡剧,音乐发展迅猛,在[簧调]腔系里,新增了[说头板]、[行路板]、[滚板],并创造了第一个行当唱腔[反弓老旦调];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调腔,如[玲玲调]、[南方调]、[大陆调]、[三角板]等;还借鉴了京剧中的锣头和曲牌。
常州锡剧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持续发展的新局面。1951年,常州专区文联(筹)组建新华实验常锡剧团,作为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戏改工作的实验基地;1953年,华东文化部批准常州市文联新华常锡剧实验剧团为民营公助的剧团,改名为常州市实验锡剧团,从而成为常州地区锡剧艺术的中心①。这一时期曾留下一批经典剧目,涌现了吴雅童、杨企雯等多位具有独特艺术流派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改革开放后,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兴锡剧”的口号,并成立常州市振兴锡剧领导小组。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常州市锡剧剧目创作和艺术生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红楼夜审》被摄制成彩色电影,《攀弓带》《杜鹃红》《七步桥》《老铳》等先后获省锡剧节优秀演出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烟村三月》被拍成戏曲电影,并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少年华罗庚》连演一千多场,经久不衰,成为金坛锡剧团的保留剧目。与此同时,常州市业余锡剧活动也出现了日益繁荣的景象。民间职业、半职业剧团和一些小型演出队纷纷崛起,群众性锡剧演唱活动精彩纷呈,成为常州城乡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锡剧艺术已无法再吸引人们的视线,尤其是现代年轻人,对于传统锡剧的喜爱程度降低很多,锡剧面临着日趋衰落的生存境况。
面对这种现象,常州市采取了很多保护和抢救措施,将锡剧列为常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新挖掘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同时进行现代新锡剧的创作与排演。这些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现代戏,无论从思想上、艺术上还是视听效果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常州新锡剧的创作
改革开放后,常州锡剧受到重视,剧团建设、剧目创作和艺术生产工作日渐加强,创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得到发挥。先后创作了《紫罗兰》《春风万里》《红楼夜审》《十里荷塘》《狠心奶奶糊涂娘》《母子星》《杜鹃红》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这些新锡剧剧目,有些作品是传统剧目的创新改编,有些作品则是以传统锡剧曲调为基础,以现代生活内容为题材的新锡剧创作,这些剧目不仅继承了传统,同时还不断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创新意识,赋予了常州锡剧新的时代气息和活力。
如由冯玉萍导演、王星南作曲的新锡剧《山花俏》,于1991年7月1日由常州市青年锡剧团在常州红星大剧院首演,获得好评;由陶听导演、杨显慧作曲的《小康人家》,1990年在溧阳演出;《孔繁森》由陈正文导演和作曲,1995年6月由武进市锡剧团首演;《母子星》于1986年由常州市锡剧团首演,并参加江苏省第二届锡剧节演出,获剧本二等奖、优秀演出奖等;《杜鹃红》于1993年由常州市青年锡剧团首演,获江苏省第四届锡剧节剧本二等奖、演出一等奖、优秀音乐设计奖等十一项大奖。
此外,常州市青年锡剧团分别在1991年创作了《水土情》;1992年创作了《徐厂长建房》《水淋淋的太阳》等;1995年创作了《孔繁森的故事》。金坛市锡剧团在1990年创作了《雷锋》;1994年创作了《王茂生送礼》和《治病》等。
常州现代新锡剧的发展是以继承传统锡剧为基础,从传统的土壤中汲取养分,融入现代元素的一种创新。
2011年大型原创交响锡剧《天涯歌女》,由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常州日报社与北京好风好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江苏常州锡剧院等六家院团联合演出,以常州籍文化名人、“金嗓子”周璇与严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其个人轨迹折射社会变迁,是一部以地方剧种锡剧为核心,融合魔术、杂技、现代舞、现场交响乐伴奏、合唱团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舞台剧。
从剧本创作开始,《天涯歌女》尝试以年轻观众以及海外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为关注点,改变传统锡剧的音乐手法和舞台空间;在音乐创作上,它尊重传统锡剧的曲调特点和剧种特色,在伴奏乐器上以西洋管弦乐为主,融入交响乐创作元素,打破传统锡剧的结构方式,弥补了传统锡剧音乐零碎、伴奏乐器音色局限性太大的不足,是一次融汇中西音乐元素的极具意义的尝试。2011年11月,在北京上演,获得好评。这个剧目是53年来常州锡剧首次晋京演出,展现了常州锡剧在现代创作新路上的成功探索。
2014年1月19日下午,由溧阳市锡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锡剧《天目湖之恋》在常州武进凤凰谷大剧院首演。该剧由作品多次获文华剧作奖、优秀编剧奖的知名编剧陈明创作剧本,国家一级导演蒋宏贵执导,江苏省锡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吴忠良担任唱腔设计,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倪同芳担纲唱念指导。这部现代锡剧展现了溧阳天目湖翻天覆地的巨变,折射出时代的印痕。
2014年6月,由常州市文广新局策划、常州市锡剧院创排的《紫薇树下》,在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闭幕式上,作为压轴大戏在锡剧的发祥地江苏省常州市首演。
这些原创锡剧的创排,为常州市锡剧界带来了生机,它们不仅从剧本内容上进行创新,在唱腔设计、舞美设计以及表演形式上都有着较大的改革。
三、常州现代锡剧的创新现状
(一)音乐素材的创新
在音乐素材上,常州新锡剧充分尊重锡剧的剧种特色,采用常州的山歌小调和传统锡剧曲调。不同于传统锡剧之处在于,以传统锡剧曲调为基础,大胆借鉴西洋交响乐的音乐结构形式,融入江南小调、合唱和舞蹈音乐等元素,将传统曲调进行中西融合,达到了良好的视听效果。
《天涯歌女》剧目的开场是以管弦乐连续奏出八个重音为前奏,紧接着,女主人公周璇的音乐主题出现。这个主题源于江南小调《四季歌》的曲调,旋律处理得更加细腻丰富。开场曲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多次展开,用丰富的音乐发展手法扩充主题音乐。
除了江南小调的加入,《天涯歌女》的创作素材还运用了电影音乐中的《夜上海》旋律,由萨克斯吹奏,给剧目带来了新鲜感,也赋予了音乐现代化的时代气息。此外,整个剧目还加入了《无锡景》《月圆花好》等人们熟悉的小调,以独唱、合唱和重唱的形式与传统锡剧曲调唱腔相融合,不仅丰富了创作素材,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也独树一帜。
《紫薇树下》,是我国第一部聚焦“空巢老人”现实生活的戏曲作品。该剧的创作素材以[簧调]、[大陆调]、[玲玲调]三大基本调为主,辅以太湖流域的“小调”,如无锡景、九连环、“道情”等曲调,并充分运用脱胎于《拔根芦柴花》的主旋律,营造一种舒缓、情绪饱满、“非常美”的意境。
(二)伴奏乐器及形式的创新
早期的锡剧伴奏乐器仅为一把二胡,后逐渐增加主胡、副胡和琵琶;发展到后期则以江南丝竹为主,有二胡、高音二胡、中胡、低胡、琵琶、扬琴、三弦、萧、笛和唢呐等;后来又加入西洋乐器,如大提琴、小提琴、打击乐器和西洋木管乐器,来弥补民族伴奏乐器音色和音区的不足。
《紫薇树下》的乐队伴奏共用了29件乐器,按民族乐和声配置,将其配器手法运用到锡剧当中。而《天涯歌女》不同于传统锡剧的最大亮点,是创新了音乐伴奏的形式,舍弃江南丝竹,转而与交响乐团合作。交响乐的气势、丰富的音色以及音区的合理性为这部剧目更好地渲染了气氛。
锡剧音乐传统的伴奏风格,受江南民间音乐的影响较大。在剧种形成与发展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音乐伴奏形式。托腔伴奏、随腔伴奏是传统锡剧常用的伴奏方法。托腔伴奏,是锡剧主胡伴奏的总称。主胡在托腔中,以唱腔旋律作为主胡的伴奏旋律,以至唱腔旋律和伴奏旋律基本相同。锡剧音乐的传统伴奏方法是复调伴奏法,多用支声复调伴奏。《天涯歌女》每一场的伴奏音乐,曲作者都会用不同的音调旋律和节奏,与传统锡剧音乐形成对比,每一场的前奏和间奏的乐器使用、曲调运用,也是这部交响锡剧在创作上不同于传统锡剧剧目的地方。
(三)现代锡剧的表演形式创新
锡剧在发展到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参照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表现手段,唱、念、做、打,以及载歌载舞是传统锡剧的主要表现形式。相比较传统戏剧的表演,《天涯歌女》则做了全新的改革。它在整个演出中,融合了舞蹈、戏剧,甚至魔术等表演形式,以不同于传统的服装、道具、舞美等,将锡剧的表演形式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革新。这种创新使传统锡剧与现代艺术手法完美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让整部剧目,不仅好听,同时更重要的是好看。
第五场中有一幕周璇被流言蜚语所击倒的戏,出现了四位手捧鲜花的男子,他们团团围住周璇,当观众还不明所以的时候,鲜花突然消失,而四位男子身上的西装也变为纸质的长袍,笑脸面具瞬间变为可怕的狰狞面孔。这种魔术表演形式的运用,使观众眼前一亮,感受到了现代艺术手段与锡剧结合的魅力。
原创锡剧《紫薇树下》在表演形式及演唱唱词上最大的特点,是将传统锡剧中数量极少的伴唱进行了扩容,全剧共设计了20多段,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以及剧中人物内心外化,同时以歌队的形式呈现,对传统锡剧而言,是一次大胆的创新。
(四)舞美设计的创新
常锡文戏时期,采用的是守旧和一桌一椅的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除部分传统剧目外,一般多参照话剧的舞美设计,古装戏化妆兼用越剧小头面和京剧小头面②。
《天涯歌女》的舞美设计可谓是让观众大饱眼福。序幕一开场,在交响乐队现场伴奏和合唱《四季歌》中,周璇的经典剧照和3D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不断闪现,这些现代化的手段更加艺术和直观地呈现了本剧女主人公的形象。其后有一场,舞台场景换为百乐门、黄包车、烟贩子、身着旗袍的小姐太太们踱步十里洋场的一幕,道具、舞台灯光以及背景的设计,这些只有电视屏幕上才有的场景,都一一搬到了舞台上,使人们有种时空转换的错觉,犹如身临其境。这部剧目在舞美设计方面,从年轻人的审美视角出发,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力图精致和现代,是对传统锡剧舞美设计上的一次挑战和突破。
《天目湖之恋》在灯光和舞美上也都有创新,尤其在大场面的处理上显得气势非常宏大。这是不同于传统锡剧的舞美处理,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锡剧的舞台效果达到最佳的一种革新。
四、结语
常州的现代锡剧创作不断地涌现出好的作品,这些作品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剧组创作人员将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创新,同时积极挖掘新时代的创作题材,利用现代舞美手段将锡剧打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精品之作,使常州锡剧界呈现出改革创新的蓬勃生机。近期创排的《天涯歌女》《天目湖之恋》《紫薇树下》等剧作,在现代锡剧创作之路上无疑是成功之作,是经典之作。它们以传统锡剧唱腔为基础,将交响乐伴奏、新素材的运用、现代化的表演形式和舞美设计与传统锡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传统锡剧委婉清丽、圆润悠扬的唱腔特点,使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常州的现代锡剧创作在剧本写作、音乐素材的运用、伴奏乐器的运用以及舞台美术设计方面的创新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保护和传承传统锡剧艺术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改革,才能使常州锡剧这一文化瑰宝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注释:
①《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常州卷》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常州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68-69页。
②刘廷新、柳飞、李凌燕等:《常州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年。
[1] 《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常州卷》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常州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68-69.
[2] 刘廷新,柳飞,李凌燕,等.常州传统音乐舞蹈艺术[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3] 常州市文化局.常州文化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4] 邵志强.常州戏剧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5] 王染野.滩簧考述:兼谈锡剧的总源头[J].艺术百家,1988(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