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中小众现象及其对图书馆服务的促进作用分析
2014-03-28杨文建
杨文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图书馆,重庆 400067)
移动服务的出现是图书馆进一步拓宽服务模式、提升服务面的良好契机。经过数年的发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已经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逐渐成为了图书馆的必然服务项目,作为一种泛在的、不受物理条件限制的服务方式,它的出现进一步带动了移动阅读的发展,也对读者的阅读习惯产生了影响[1]。而随着资源数量庞大、读者背景具有差异性,加上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也使得读者对于信息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突出,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渐渐向小众化阅读发展,移动服务中的小众化服务需求将越来越明显,这也是图书馆秉承“以读者为中心”、顺应读者信息需求模式变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移动阅读中的小众化现象
小众是相对大众而言的,具体到具有移动阅读需求的读者中便是具有相同的阅读兴趣但是数量却相对较少的人群,通常体现为具有一定学科知识背景或共同研究需求的读者[2],或因为专业而小众、或因为偏向而小众,或因为兴趣而小众,然而他们却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完善具有拓展和深度挖掘的作用。
1.1 个性化服务推动了小众阅读
Web2.0的出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便捷的利用网络中的推送工具与个性化服务项目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为小众读者的聚合提供了一个平台,并形成一种局部传播效应,便于信息聚集。“小众”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只是以前信息没有现在如此海量,无法使之成为一种文化[3]。所以部分小众团体将感兴趣的内容向群体外传播,从而形成了网络传播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从而网络成为了小众传播最为便捷的途径和发散渠道。
小众化的特点在于内容的范围更小、读者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由于图书馆服务长期处于大众服务的范畴从而忽略了小众的信息服务需求,虽然大众服务仍然是服务的主流,但是小众传播的范围以及涉及的人群都呈上升趋势。
1.2 数字服务模式使得小众现象日趋明显
服务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读者的需求,但由于图书馆长期以来的运行模式以及物力、人力的诸多因素影响,其服务只能以大众化服务为主线,小众需求仅在满足大众需求的条件下才得以响应。当前,依托于数字服务模式,图书馆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同时提升了服务能力,扩大了服务项目,各种群体的服务需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和满足;同时,方便越来越多的受众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有效地提高了长尾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吸引了更多独特需求的受众,有效地提高了长尾曲线,扩大了曲线之下的面积[4]。
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平台必然朝着多层级、交互能力强等特点的传播平台发展,读者可以通过自己对于平台的利用和小众化传播形成相互影响,扩大移动服务平台的服务效果,同时使得各种传播子渠道之间互为长尾[5],移动阅读中的小众阅读整体呈现如下特点:
1.2.1 小众阅读倾向越来越明显
大众阅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不断形成文化热点,而随着对这些文化热点的关注与传播,受众会逐渐分化、转移,小众化的阅读需求、文化热点也会渐渐的显现出来,然而这些小众化的内容也逐渐脱离了大众传播的形式,但又必须以大众阅读的文化热点为基础。如长尾理论所指出,曲线头部和尾部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工作角色: 信息传播者越靠近尾部,他的业余爱好和正式工作之间的平衡就越难[6]。
然而,随着移动阅读的普及,小众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大众阅读与小众阅读的范围也日渐难辨,不少读者既存在于大众阅读的范畴,又存在于小众阅读的范畴。同时,小众化阅读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读者的学科背景和关注度上来分,越专业则越小众。然而正是这一部分更小众的群体构成了资源建设中的专业需求意向。
1.2.2 大众阅读和小众阅读同时并存
对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而言,读者所接触的都是同样的资源与内容,小众化的需求难以被满足,然而web2.0下的移动阅读却打破了这种无差别覆盖的方式,为少数人的阅读需求在共同内容的条件下提供了小众阅读被满足的可能,而小众阅读也必须以大众阅读为基础。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的小众群体,这些群体常常相互重叠,也常常迥然不同[7]。
阅读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其热门读物也属于社会文化多方角力下的综合兴趣点。在多方需求不能得到平衡的条件下,读者不能在小众化的范畴内得到满足,只能寻求大众化的阅读内容。然而大众阅读只是大众文化需求的基础,每个受众在文化背景、知识背景、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必然导致读者需求朝着小众化方面分化。当前,移动阅读提供了一个满足读者特殊阅读需求的渠道,同时移动阅读在满足基础需求的条件下,也必须要持续满足读者所提出的阅读需求,才能保证读者的使用兴趣。满足小众阅读并非摒弃大众阅读内容,相反,必须要持续提供大众阅读产品这一小众阅读需求的出发点。
1.2.3 小众需求与大众需求力量呈现均衡
当前,网络传播能力大大高于传统传播媒介,大众对于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传统媒介,但是对于热点问题的持续关注度却大幅下降。对于关注小众问题的部分人群来说,他们对于内容的持续关注度大大高于大众。同样,在移动阅读环境中,虽然不时有新的推荐、新的阅读内容呈现,但是大部分读者都存在于小众群体中,而且他们对于小众内容的持续性远大于他们对于热点内容的持续性。小众群体在交流过程中,关注的是小众内容的传播以及对于小众内容的理解。而在小众需求的主体与大众需求的主体逐渐重叠的网络时代,读者对于大众阅读和小众阅读的需求也呈现出均衡趋势。
1.3 移动阅读提供了满足小众需求的渠道
信息技术与数字出版的不断进步为电子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电子书发展的最重大改变在于其数字内容的拓展[8],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图书馆获取所需资源的方法,也即是如何降低选择成本的问题[9],移动服务的出现,恰好为小众读者的需求与图书馆资源的外送提供了渠道,同时也降低了读者的选择成本与图书馆的服务成本。所以,移动服务将小众读者的需求与图书馆资源迅速的连接起来,在推动了图书馆原有资源利用的基础上,也促进了图书馆小众资源的利用与推广,使得小众信息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同时也能使小众读者建立一定的使用预期,推动移动服务自身的发展与图书馆资源的多元化建设。
2 小众阅读对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启示
对于移动图书馆而言,常用的有新闻推送、信息反馈、交流平台等,用于馆员、读者之间或是群体内部的交流活动,而对于一些内容展示、小众群体零时主题内容展示等等,常常被作为移动图书馆的非核心功能[10]处理,但在小众现象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下,图书馆有必要完善相应的服务。当前,也有业界研究将HTML5和CSS3作为移动阅读服务的主要表现渠道的规范,采用丰富多样的表单和交互功能,提供完善的用户服务[11],从而进一步提升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2.1 完善业务平台
搭建完善的移动业务平台是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前提,移动业务平台要具备资源购置、加工、保存、借阅、内容管理等多种功能[12]。移动阅读的优点之一在于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阅读,能够持续形成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和深入探析,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小众阅读的一员。另外,读者也能形成对于某一主题的见解,甚至是读者之间的发展为讨论,图书馆需要开发相应的资源交流平台,提供小众读者交流的渠道,这种渠道可以是临时。
2.2 即时意见反馈与分析
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对于即时意见具有较强的表达意愿[13]。相对于大众群体而言,小众群体的意见被重视、采纳的难度较大。同时,当前图书馆主要的问题解决方式仍是滞后式的,而滞后式的解决方式会导致小众读者停止向图书馆反应相应的小众问题,如图书馆应当看到小众群体反馈中关于资源利用和建设的相关意见,从细节入手,改变现有的服务,使移动服务更加完善。
2.3 小众问题展示平台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服务都主要针对大众读者需求,在资源建设、问题解决等方面也仅选择最为主要的问题。然而,随着小众读者与大众读者身份的重叠,图书馆需要建立小众化议题展示平台,如博客、论坛等,图书馆应当给小众群体提供必要的展示渠道,方便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既是小众群体寻求认同感的场所,也为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全面性构建了另外一种方式。
2.4 提升内容广泛度
小众阅读的特点在于有一定的专业属性或是参考资料相对较少,在这种阅读环境下,应当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充足的扩展链接,方便读者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查证或是阅读其它资源。当前图书馆购买大量图书版权难度极大,从而或多或少受到资源提供商和软硬件提供商绑定内容与软件的影响,而资源提供商和软硬件提供商也会借机整合图书馆的读者资源,Amazon、Google、盛大等知名资源提供商目前均采用这种模式[14],图书馆也可以利用这种联合构建资源的模式,提升馆藏资源与可利用资源的广泛度。
2.5 提升服务满意度
研究小众阅读的目的在于发现图书馆可能忽略的读者需求与使用习惯,而这种读者需求可以帮助图书馆完善现有的资源结构与配比。目前由于电子全文数量和种类的不足、终端设备的不兼容乃至版权问题的限制,提升小众读者的满意度难度较大[15]。同时,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建立留言板、意见反馈、读者使用调研等版块,实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更好的使图书馆了解读者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全部读者服务。
3 结论
相对于移动阅读而言,小众阅读现象只是其中一部分读者的行为所折射的读者群体关系,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变化使得大众阅读群体与小众阅读群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图书馆需要充分利用读者在大众阅读群体与小众阅读群体的双重身份,从满足读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完善图书馆的资源结构与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Ian Rowlands. Electronic journals and user behavior: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7.29(8):369-396.
[2]Zhang Li yi,Ma Wei.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user’ educational level and mobile reading behavior[J].Library Hi Tech,2011.29(3):424-435.
[3]刘亚奇.畅销书的小众化倾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2,25(12):93-97.
[4]王雪珍.论web2.0技术对文献利用率长尾的提升[J].现代情报,2009,29(2):4-7.
[5]林三芳.长尾理论视域下的新媒体发展[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4):137-139.
[6](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60.
[7]王婷,鲁学博.长尾理论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文化需求中的应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8,(9):79-81.
[8]Anderson B.E-book growth[J].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ian,2009,28(1):74-76.
[9]姜奇平.长尾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51.
[10]王凤.手机图书馆功能需求研究[D].南开大学,2011.
[11]Standards for Web Applications on Mobile: February 2011 Current State and Roadmap[EB/OL].[2013-10-26].http://www.w3.org/2011/02/mobile-web-app-state.html.
[12]付跃安,黄晓斌.试论我国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对策.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33-36.
[13]Ma Ling,Ding Lin.Empirical research of Mobile Reading consumers’behavior intention[J].IEEE,2011:301-305.
[14]刘炜.移动图书馆拟成为信息中介[J].中国教育网络,2011,(4):16-17.
[15]夏翠娟,张燕.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新契机:HTML5和CSS3[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5):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