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基于美术类专业辅导员实践探索
2014-03-28秦波
秦 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对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义、职业守则、职业知识、职业能力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旨在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每天面对的繁琐事务,就是带好学生不出事,当好“孩子王”。这些认识上的错误必然会导致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无的放矢,使得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工作能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是体现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本指标。因此,高校美术专业辅导员必须转变工作观念,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思路,摸索新方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够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1 当前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主要特点
当前,高校学生特别是本专科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1990-1999年期间出生),他们身上明显呈现出不同于上一代人而专属于“90后”的独特思想行为特征。就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典型的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由于现行培养模式对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的考分要求较低,因此,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文化水平、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相对较低。
1.1 理想信念追求表现出随世而为,自我意识强烈
“90后”学生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成长于网络互联时代。社会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和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必然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影响。美术类专业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他们接触到多元文化的机会较多,视野宽、观念活,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理想信念上表现出随世而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实现自我个性化发展,社会化程度不高。
1.2 学习实践重专业轻文化,组织纪律观念淡漠
美术类专业学生比其它专业学生更具自主性和松散性,较为自由散漫,轻文化学习、重专业学习,普遍存在组织观念淡薄、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由于专业教授方式以老师个别辅导为主,学生根据各自创意和个人学习进度相对自由地安排学习及实验实训时间,因此对上下课时间、考勤与课堂秩序概念较为忽视。同时,由于美术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与社会行业结合较紧密,外出写生、参观考察、实习实践等事项较为普遍,加之美术类专业的学费相对较高、学习中的开销相对更大,部分学生要依靠兼职打工来补贴或维持学习生活开支,挤占了正常学习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自制能力较差学生的自由散漫习性。
1.3 思维方式求异创新,不重复别人,非理性较浓
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求异思维强烈,思想敏锐、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他们观念更新快,崇尚自由,反对约束,十分强调突出个人见解、培养和展示个人风格,不愿重复别人,致使其思维呈现出变化多端的特点,但喜欢感情用事,非理性色彩较浓。
1.4 为人处世奔放有余,喜欢乘兴而做、兴尽而止
美术类专业学生处事方式大多突出感性思维、缺乏理性思考,表现在:行为上出现沉稳不足而奔放有余,喜欢乘兴而起、兴尽而停,兴致高的时候可以没日没夜、通宵达旦地画画创作、设计项目,没有兴致的时候可以成天足不出户(寝室)地逃课、打游戏。
1.5 情感丰富,易情绪化,思想偏激,遇事不冷静
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情感丰富、爱憎分明,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且喜形于色,极个别学生甚至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看待和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发展,不能够冷静审视事态变化和恰当稳妥地予以处理。
1.6 学费高家庭负担重,却不知(如何)感恩父母
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他们对父母的愧疚、感激和感恩之情不知如何表达、不知表达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去表达。
2 增强高校美术专业辅导员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举措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工作,是达成具有实效性工作结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正是美术专业学生具备上述思想行为上的专业性特点,更容易为其在校学习和成长安全带来了诸多新命题、新问题和新难题。要提高高校美术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1 坚持“四位一体”思维,实施主体性教育
美术类学生鲜明的专业特点,决定了美术系的学生工作不能完全按照一般的普通高校文理科专业学生工作套路,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另辟蹊径,坚持学生本位、专业本位、需求本位、特色本位的“四位一体”思维方式,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五有”美术学子,引导学生争当情商高、德商好的“中国梦”的筑梦人,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实现学生充分就业,为国家培养输送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艺术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五有”是指有孝道(百善孝为先,滴水涌泉报,小则感恩尊长,大需报效国家)、有理想(坚守信仰,追求理想,争做对社会有用之人,争当优秀校友)、有理论(用丰富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使艺术充满生机与活力)、有理念(不论绘画与设计,都应遵循、坚持直至创生自己的艺术理念)、有理智(不仅要懂得艺术,还要做到理性、智慧,方能描绘艺术人生)。在实施培养“五有”美术学子的过程中,注意了三个方面: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肯定学生。要充分尊重美术类专业学生的自主选择,不要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个性修为过多干预,使其按照自己的特点,实现自主的专业发展。
(2)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诸如学生的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创业等,要关注、关心而不干涉;一旦他们需要老师帮助时,对他们适时伸出援助之手。
(3)因材施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美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建立学生个案库,为学生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成长方向,分层分类地构建学生成长导航方案。除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辅导员还要根据教育内容的差异、教育环境的差异以及教育者自身的差异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2.2 打造沟通教育平台,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要多渠道构建师生沟通平台,经常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掌握学生的现实表现;同时,探索创建“家-校”快速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协调功能。在沟通教育中要注重沟通渠道的有效性、沟通阵地的广泛性、沟通互动的和谐性、沟通效果的科学性。
要切实加强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服务与教师的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如,发挥好团总支和学生会领头作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建立学生宿舍管理体系,谋划校外及毕业生(校友)自律体系等。
此外,要优化现有教育工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上交互性疏导与现实面对面引导密切结合起来,打造多元化的教育引导环境,增强沟通交流和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好QQ好友、QQ群、博客、手机短信、微信、微博、飞信、微课、MOOC等载体和平台的正面作用,实现与大学生充分交流、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2.3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才培育载体
美术类专业的实践性相当强,与社会行业企业的结合非常紧密,因此,要紧紧围绕专业和专业建设开展团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专业实践中培养、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修为、思想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美术类专业学生具有“重专业学习”的特点,只有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活动,方可真正吸引他们参与,进而才能达到培养教育的目的。为此,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加强社会实践,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五有”美术学子的作用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学习、实验实训、写生考察、团学活动、勤工助学、就业创业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集合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
2.4 拓展德育实施空间,构建德育体验模式
传统“说教”的德育模式,在当前新形势下效果不理想,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效果更微乎其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德育体验模式,组织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实施道德行为。诸如,组织学生参观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爱国教育基地,参观孝老爱亲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今天我当家”、“一天一元钱生活费”、“盲人过街”等生活体验活动,让大学生能够获取对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的感性理解并提高认识,从而促进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有效培养和树立,并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美好人格。
2.5 关注特殊学生群体,体现教师人文关怀
因为美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费用较高,学生的心气儿较高,自尊心特别强,辅导员要从新生开始全方位掌握学生情况,特别要做好几类大学生群体的工作,如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变故学生、病态身体学生、心理障碍学生、恋爱郁闷学生、就业受挫学生、性格古怪学生、上网成瘾学生、经常逃课学生、校外住宿学生、长期兼职学生等。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并适时开展心理咨询,弥补高校辅导员工作顾及不到或无法顾及的地方,实施人文关怀,实现雪中送炭。
2.6 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处理突发防患未然
高校辅导员要着眼长远、着手当前,要坚持教育引导与管理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工作中应该做好计划、突出重点,要善于总结提炼,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并处理好各种突偶发事件。
2.7 指导服务就业创业,帮助学生充分就业
高校辅导员要当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就业政策的宣讲者、就业信息的捕捉传递者、就业创业的服务者、就业心理障碍的疏导者。从新生进校开始,辅导员就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毕业并成功实现就业、创业创造条件;要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学术和创业氛围;要紧贴专业开展美术文化节等专业性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专业学习和今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有效帮助学生最终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2.8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成为学生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强弱,将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是辅导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确立威信的重要基础。美术类专业辅导员要对美术领域的科学理论切实加强学习,要有所选择地开展科学研究,要注重对文学、艺术、体育等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增强艺术素养,保持年轻的心态,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努力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只有踏实认真干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工作事实成效赢得广大师生、家长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认可和重视,方可切实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从而逐步实现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进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庄瑾,杨浩.把握“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吴红.试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及教育管理原则与要求[J].铜陵学院学报,2009,(5).
[3]闫政远.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特点分析与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美术大观,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