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014-03-28汪正彬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东南生态旅游民俗

汪正彬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5)

1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渝东南是指重庆的石柱、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等六区县,幅员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380余万人,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集聚区、重庆市重要的民俗生态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2012年4月,重庆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要求发挥民俗生态优势,突出鲜明的生态和民俗特色,将生态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作为重要旅游产品进行系统打造。2012年6月,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渝东南地区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民俗生态旅游。 2013年9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五大功能分区,渝东南被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这一科学定位为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渝东南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情绚丽、生态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厚重,非常适合发展民俗生态旅游。民俗生态旅游在渝东南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石柱黄水,武隆仙女山、芙蓉江,彭水摩围山、阿依河,黔江武陵仙山、小南海,阿蓬江、乌江画廊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品和以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武陵山民俗文化艺术节、清凉黔江旅游文化节、秀山花灯文化艺术节、石柱土家民俗文化节、黄水林海旅游节、彭水娇阿依民族文化艺术节、彭水水上运动大赛、酉阳桃花源土家摆手舞节等节庆活动为主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11年渝东南共接待旅游者近24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4 亿元。到2015年,渝东南旅游业年接待旅游者将超过50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旅游总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旅游从业人员占非农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10%;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0%。其中民俗生态旅游将占据很大的比例。

2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可行性分析

2.1 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独特,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渝东南六区县具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这是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渝东南是喀斯特地貌富集区和重庆的低山、中山分布区,集山、水、林、泉、洞、峡、江等旅游资源于一体,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该区不仅拥有石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大仙女山、白马山、摩围山、大武陵山、桃花源等山岳型旅游资源,而且拥有乌江画廊、芙蓉江、阿依河、小南海、阿蓬江、酉水河、太阳湖、南天湖、郁江等峡谷水域旅游资源和武隆羊角温泉、江口温泉,彭水县坝温泉,黔江官渡温泉,石柱西沱温泉,秀山肖塘温泉、峨溶温泉、石耶温泉等众多的温泉旅游资源,并初步形成了大仙女山旅游区、大武陵山旅游区、大乌江画廊旅游区和黄水森林旅游区等四大生态旅游区。 渝东南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独具魅力的民族歌舞、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秀山花灯、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啰儿调、南溪号子、秀山民歌、酉阳民歌、彭水鞍子苗歌、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婚丧嫁娶、民族饮食、边乡风情等生产生活习俗具有突出的土家族苗族民族风情。龚滩古镇、龙潭古镇、洪安古镇、濯水古镇、黄水古镇、西沱古镇、彭水苗寨等古镇能再现当地少数民族建筑特色和文化。

民俗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程度的大幅提升,文化品味的上升,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旅游意识和旅游行为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文化类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文化旅游消费正逐渐成为人们一种新兴的、受大众喜爱、推崇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热点。渝东南充分利用当地富集奇特的民俗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为实现城乡统筹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顺应区域发展定位,旅游发展得天独厚

在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中,渝东南被定位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这意味着渝东南的首要任务是生态保护,其发展也应该是保护基础上的发展,必须要走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渝东南生态环境优越,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民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渝东南发展民俗生态旅游拥有比发展其他产业更为有利的资源条件和政策优势。渝东南通过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既可以很好地顺应区域发展定位,保护生态环境,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以很好地发展经济,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稳定。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人文旅游资源不可逆性决定了渝东南通过积极发展民俗生态旅游,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3 区域比较优势明显,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渝东南的区域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三个方面。渝东南位于我国中西部结合带,与湘、黔、鄂三省联系密切,具有承西启东的作用。与重庆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凤凰古城、贵州梵净山等著名景区有较强关联性和互补性。随着交通条件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渝东南旅游区位优势日趋明显。渝东南由于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但生态资源和民俗资源丰富独特,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包括渝东南六区县在内的整个武陵山区涵盖了重庆、湖南、湖北、贵州四省市49个区市县,区域总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超过2500余万,渝东南发展民俗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市场优势。

近五年重庆交通建设速度加快,已于2010年提前建成了两环八射,建成高速公路达到2000公里,实现西部省份高速路网密度第一,同时已经启动了第三个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渝怀铁路和渝湘高速相继开通,渝东南旅游外部交通条件已得到大幅改善。随着黔恩高速、黔梁高速、黔遵高速、黔张高速、渝怀铁路二线、黔张常铁路、黔毕昭铁路、黔恩铁路等重要干线高速和铁路建设,渝东南与重庆主城及滇、黔、湘、鄂等周边省市的旅游互动和联系。黔江武陵山机场逐步密切与京、沪、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的航空网线布局,仙女山机场正在论证建设,远距离的航空旅游市场将会逐渐成形。武隆仙女山、黔江小南海、酉阳桃花源等旅游公路的建设也必将提高游客通达便捷程度, 实现与渝东南地区骨干线路、旅游专线的无缝衔接。总体看,渝东南的对内、对外旅游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2.4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条件大为优化

2007《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作出了明确定位,确定了努力把渝东南地区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的目标任务。2008年《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文本》对渝东南未来十年建成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背景、发展思路、发展战略、产品建设和营销宣传等工作进行了分解和细化;2009年10月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正式成立,对于推动各地将分散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渝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1年10月《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再次明确将渝东南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2012年4月重庆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渝东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2012年6月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重庆要在西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突出特色,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扶贫开发、民族团结进步两大任务,切实加快渝东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2013年9月渝东南被定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适逢其时,大有可为。同时,渝东南的武隆、酉阳、黔江、石柱等区县相当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或者支柱产业,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当地旅游业的开发建设,而民俗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各区县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

3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旅游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方式。渝东南是重庆的生态保护发展区,基础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民俗生态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渝东南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良好,民俗资源优越,该区肩负着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艰巨任务,发展民俗生态旅游实现该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旅游发展需要适度超前;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和周边省市的激烈竞争决定了应该采取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开发和联合营销。

3.1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

从发展程度上分析,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在发展初期,发展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从规划编制、产业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监督、统筹协调等都需要各级政府的强势介入和有力主导,才能真正推动民俗生态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第一,重庆市政府立足对渝东南地区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科学定位,始终坚持生态环保的规划理念,牢牢依托渝东南丰富、独特的民俗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国际国内的知名规划机构和生态、文化专家,科学制定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选择、空间布局、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总体形象,从根本上保障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第二,充分体现和保障民俗生态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科学制定鼓励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土地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吸引为中小企业和当地农户参与,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在核心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加强市级财政和渝东南各区县财政对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的预算,加快交通、水电、通讯、接待、购物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第四,建议成立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研究组织、协调机制和管理机构,加强民俗生态旅游资源普查定级、旅游产品开发,对重大项目产业布局、重大活动市场营销工作实行统筹协调,加强信息交换和共享。

3.2 适度超前型旅游发展模式

从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可以将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划分为滞后型旅游发展模式和超前型旅游发展模式。滞后型旅游发展模式是指经济优先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发展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超前型旅游发展模式是指通过优先发展旅游业达到拉动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

渝东南发展民俗生态旅游,适合采用适度超前型旅游发展模式。适度超前型旅游发展模式是指把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对待,坚持适度超前,增加投入,使旅游业发展速度略快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传统产业。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旅游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不同于工业发展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通过积极发展旅游业可以超越该地区生产力发展阶段,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渝东南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然而,渝东南生态旅游资源和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特色鲜明,应该以吸引和满足重庆主城游客和周边省市游客为重点,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通过优先发展民俗生态旅游,达到扩大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目的。

3.3 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开发模式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产品一体化是指以该区域富集的民俗、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渝湘高速和渝怀铁路等交通干线为纽带,全力突显渝东南生态山水和民族风情两大特色,有机整合该区域内六区县核心的民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互补,串点成线,协同开发,联合营销,开发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点项目,全力打造具有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精品景区和拳头产品,实现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对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产品进行一体化开发,不仅可以杜绝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复开发,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协调、均衡发展,而且可以打造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整体形象,最终构建起国内外知名的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3.4 区域旅游联合营销模式(营销方式)

渝东南与鄂西的恩施、湘西、黔东北的铜仁等区域同属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该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也是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进行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和民俗资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以湘西凤凰古城、德夯大峡谷,湖北恩施大峡谷、神农溪,贵州梵净山等为代表的周边省市民俗生态旅游已经树立起了较为知名的旅游形象,奠定了较好的市场地位。渝东南在民俗生态旅游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克服各自为政的行政壁垒,树立大营销理念,从管理机构组建、营销资金保障、旅游信息共享、旅游形象打造等方面加强各区县内部的旅游合作,实施区域联合营销。第一,倡议建立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管理专门机构,负责与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解决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和营销相关问题;制定和实施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重大节庆活动的营销策划、实施、推介和宣传工作。第二,由市级财政和区县财政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出资设立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民俗生态旅游资源调研、重点项目开发、特色旅游线路设计、节庆活动策划和对外营销宣传等方面。第三,尽快建立渝东南旅游信息门户网,创新信息分享和交换平台,及时通报,信息共享,适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渝东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旅游线路、住宿餐饮、重大节庆活动等相关信息,实现信息一体化服务。第四,共同打造渝东南武陵世外桃源、乌江风情画廊民俗生态旅游总体形象。在政府主导下,突出渝东南民俗和生态两大特色,综合运用网络、电视、名人、刊物、户外、节庆等方式系统推介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

[1]张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兼论四川旅游跨越式发展之路[N].中国旅游报,2009,10.

[2]赵小鲁.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文本[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重庆市旅游局.重庆市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意见出台[N].2012.

[4]汪娇.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猜你喜欢

东南生态旅游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