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述评

2014-03-28许进杰

创新 2014年5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居民能源

许进杰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已经成为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和主要增长点,且其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1978~2012年,美国居民生活能耗占总能耗比例由18.6%上升到24.7%,而工业能耗占比由40.9%下降到28.7%。2012年,欧盟27国居民生活服务类能耗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29.3%,远超过工业能耗占比的15.3%。①数据来源于欧盟统计局,2013。在我国,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广大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用电器、民用住宅和家用汽车等耗能设备(设施)快速增加,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98kg标准煤上升到2011年的278kg标准煤,增长了2.8倍,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消费规模,使得我国碳排放总量明显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7年,我国CO2排放总量就占据世界总体的四分之一。②资料来源于荷兰环境评估局,2010。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每年有大量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用能结构的改变必将进一步导致能源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是能源消费的终端环节,是工业、建筑业、交通和服务业等产业能源消费的主要驱动因素,它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部门和产业的能源消费。与工业能源消费相比,居民能源消费具有相对独立、用能方式分散、隐蔽性较强等特性,导致长期以来有关居民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政府政策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被忽视和误解,且相关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如何认识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本质特性和作用机理,有效引导和规范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构建绿色、低碳、环保的居民能源消费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资源与环境管理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国外关于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综述

(一)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学者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一国(地区)居民(家庭)的社会调查、数据采集和实验等来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居民能源消费行为主要包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能源及耗能产品的购买、使用和维护等行为,以及出行时的交通行为。[1]国外诸多学者研究居民(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经济因素、宣传教育与信息因素、主观心理因素、家庭特征与人口统计因素等方面,其中经济因素被公认为是影响居民能源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居民或家庭收入和能源价格是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主要经济因素。Herendeen R(1981)、[2]Alan Lewis(1999)、[3]Merih Aydinalp(2004)[4]等学者认为,家庭收入与家庭能源消耗量之间存在明确的正相关关系,其中高收入家庭的直接能源消耗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在家庭能源节约使用方面,Wouter Poortinga(2003)、[5]Wokje Abrahamse(2009)[6]等学者认为,高收入家庭虽然耗能量较高,但他们更愿意通过技术措施节能(如购买更多的节能产品),而低收入家庭更多依靠减少能源使用量来节能。能源价格是居民能源消费的经济成本。Luis Lopes(2005)等学者认为,能源价格是影响居民能源消费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提高能源价格是成功实现能源政策目标的有效手段。[7]但Runa Nesbakken(1999)等认为,高收入家庭比低收入家庭对能源价格上升表现出更高的价格敏感度,年龄较大的居民更容易受能源价格上涨影响而减少能源消费,但是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反应则不那么明显。[8]

2.宣传教育与信息反馈因素

Carlsson-Kanyama(2005)等学者认为,信息来源广泛和关注能源问题的消费者,往往更容易成为能源节约者;通过能源信息宣传和教育可以唤醒居民节能意识,增加居民能源消费知识,对于改善消费者能源利用行为非常重要。[9]尽管大部分学者在信息宣传对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正面影响方面已达成共识,但 Wokje Abrahamse(2005)认为,信息宣传虽然有利于提高居民能源使用方面的知识水平,但不一定导致消费行为的改变和能源资源的节约。节能奖励及其信息反馈作用往往更加显著,增加用能信息的反馈能有效促进居民采取能源节约行为。[10]Martiskainen Mari(2008)等学者认为,能源使用信息反馈深刻影响着家庭用能行为,特别是用能账单明细的能源使用建议,以及有创意的用能说明活动,可以使家庭获得更多的能源消费信息和行为反馈,更能激发居民的节能意识,更可能改变能源消费行为。[11]

3.主观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研究认为,态度、价值观、主观规范和责任感等等变量,是影响居民环境行为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Stern(1999)[12]和 Tommy G.arling(2003)[13]等学者研究认为生态环境价值观与居民节能行为正相关,价值观通过责任归因和个人规范间接地作用于环境行为和消费意愿。Samuelson(1991)、[14]Luis Lopes(2005)[7]等学者认为,环境态度强烈地影响着居民(家庭)的能源行为,积极的环境态度能够促使居民更好地节能。但Scott(2000)等认为,环境态度和感知控制等心理变量可以解释居民节能行为,而对居民能源消费中的购买行为没有影响。[15]Black(1985)等学者则研究认为,社会压力和主观规范对居民的能源节约行为具有比较显著和相对持久的正向影响,通过社会规范传递大众期望和其他人的节能成效,是家庭节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16]

4.家庭特征和人口统计因素

家庭特征和人口统计因素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基本状况及其能源消费行为的人口特征。Curtis(1984)等学者认为,住宅越大、房间数量越多、人口数量较多的大家庭往往消费更多的能源,但也更倾向于积极采取节能措施。[17]但Wouter Poortinga(2003)等认为,家庭是否采取节能措施,主要考虑家庭收入和人口数量等,与住宅大小和房间数量无关。[5]Alice Gronhoj(2010)等学者认为,年长消费者而不是年轻消费者是能源密集型的使用者,男性节电多少和他们的配偶感知到不必要的电力消耗程度之间是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另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更愿意接受技术节能。[18]

在国外现有研究中,除了对经济、宣传教育和心理等因素给予较多关注外,一些学者还比较研究了不同国家(地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居民生活习惯对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和作用。Harold Wilhite(1996)认为,社会文化、能源密集型的空间加热和照明等生活习惯,并非因为节能意识的改善而有很大的变化。[19]此外,Wouter Poortinga(2003)认为,节能措施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是影响居民节约能源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居民节能首先看重的是节能策略,其次是节能领域,最后才是出于节能数量的考虑。特别是那些经济使用成本较低、容易实现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节能措施,往往更容易为广大居民和家庭接受。[5]

(二)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引导政策研究

1.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通过采取节能补贴、减免税收、提高价格、征收能源税等政策措施,推动能源消费向节约能源、提高能效、采用清洁能源的方向转变。Cameron T(1985)[20]和 Peter H.G(2004)[21]认为,价格政策、税收优惠和能源补贴政策对居民节能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约束或抑制作用,有利于引导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但也有学者如 Pitts(1981)[22]、Vera Breniriir(2009)[23]等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激励手段,税收优惠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有效。促进居民(家庭)节能减排的政策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节能省时设备后如何分配空闲时间。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同行组织的反馈以及官方的信息反馈,强烈地影响家庭(协会)的能源消费行为和策略。

2.不同类型经济政策影响效果的比较研究

Anna-Lisa(2006)认为,政府政策目标主要是通过影响居民能源消费进程,引导居民采取更谨慎的使用资源、实施更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行为。信息手段是有效的,但其影响需要较长的时间,且需不断更新来引发关注。行政手段的效果立竿见影,但需要政府的持续宣传和执行监管,物理手段强调能源设备和建筑能效的改进,但其效果需要与配套的惩罚性措施保持一致。[24]Wokje Abrahamse(2005)研究认为,各种节能消费信息提高了居民的知识水平,但其不一定导致环境行为的改变和能源消费的节约;经济奖励虽然鼓励了节约能源,但其效果短暂;信息反馈特别是频繁不断的能源消费信息的反馈效果很显著。[10]

二、国内关于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对能源消费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整体能源问题和高耗能企业、部门和产业的能源利用及其效率等问题,相对而言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关注比较少。近些年我国学者关于居民(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居民能源消费问题研究

这方面侧重关注家庭能源消费情况的社会调查和消费需求预测分析。张文渊(2000)、[25]程川和陈蓓(2004)、[26]陆慧和卢黎(2006)[27]等学者分别对我国江苏、重庆等农村地区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品种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家庭收入的相关性、农户选择家庭常用能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于航(2006)[28]和陈利顺(2008)[29]分别对上海市和大连市的城市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在运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构建能源消费需求预测模型等方面,刘虹(2002)、[30]陈迅(2008)、[31]王腊芳(2010)[32]等基于投入产出的家庭能源消费分析模型、能源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通过运用回归分析法和协整分析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能源需求变化趋势。

(二)居民节能行为与节能政策研究

与国外关于居民能源消费研究相比,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是从社会调研视角对居民节能意识与节能行为开展调查研究。樊丽明和郭琪(2007)、[33]刘毅(2009)[34]等通过社会调查对我国城镇居民节能意识和行为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东部地区居民节能意识最高,中西部地区节能潜力较大,城市居民整体节能意识较强。研究还发现,环境关注度、生活习惯、消费心理和经济因素是居民节能行为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家庭规模、住宅类型和家庭收入等家庭特征因素对居民节能行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居民(家庭)对未来节能和提高能效的信心受收入影响最大。在促进居民节能政策和手段方面,刘树杰(2005)[35]和焦有梅(2009)[36]等研究认为,推动城乡居民主动节能降耗必须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尽快建立与消费者耗用的供电系统成本相适应的居民电价结构。此外,加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实现农村居民用能结构向清洁化、商品化和市场化转变,也是促进居民节能的有效途径。

(三)居民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生活)研究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特别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中国公开发布减少CO2排放目标与承诺以来,低碳消费(生活)及低碳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在低碳消费的内涵与特点方面,刘敏(2009)、[37]任志芬和王雪飞(2010)[38]等研究认为,低碳消费是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性消费,是对不合理消费行为的摒弃,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生活消费方式应遵循适度、和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消费结构低碳化是低碳生活消费的重要特点。在低碳生活消费的目的和意义方面,张一鹏(2009)[39]和吴铀生(2010)[40]研究认为,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履行低碳减排责任、应对气候变暖的必然行为选择。而在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的发展途径和对策建议方面,陈晓春(2009)、[41]冯周卓(2010)[42]等学者认为,我国低碳经济引导下的低碳消费行为和策略,是引导家庭合理消费、文明消费、学习型消费并追求消费正义等。居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政府、企业、公共媒体及公共教育机构、消费者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促使居民和家庭生活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三、现有研究评述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现有研究评述

围绕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引导政策,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实证研究和政策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观点和对策,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厘清和解决的争议性问题。

首先,绝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家庭收入和能源价格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宣传教育和能源信息反馈因素的作用也达成了较多共识,但是主观心理、家庭特征和人口统计特征等影响因素的作用则存在较大争议。

其次,通过对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政策效果的调查分析,以及不同政策工具的比较研究,探讨引导居民节约能源的低碳环保消费节能行为,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但这些不同政策对能源消费行为的引导效果仍存在较大争议。

第三,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逐渐从经济因素拓展到主观心理、经济因素和情境因素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研究方法也从早期主要运用经济学方法和宏观统计数据分析,转向采取居民调查、数据采集和构建模型开展实证研究。

围绕居民低碳(生活)消费、低碳经济以及居民节能行为等能源消费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初步探讨,在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行为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或建议,但深入系统的调查分析和实证检验还不多。

首先,重视城市居民节能意识和节能行为的社会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关注城市家庭人口统计因素对居民节能行为的影响,但对其行为的作用机理和路径选择等还缺乏深入探讨。对农村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注重的主要是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缺乏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其次,以国外研究成果为基础,重视国外现有研究量表和计量模型的检验、借鉴和吸收,对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观念、价值偏好、社会规范、政策引导等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还不多。

第三,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涵盖了从消费意图、行为选择、具体实施到惯例形成等不同发展阶段。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仅考虑能源消费行为的实施阶段,很少深入阐释消费行为的动因、约束和路径等深层次问题,进而无法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引导能源消费和管理实践的公共政策提供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二)我国未来相关研究展望

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且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的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总能源利用效率为33%,单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国的4倍、欧盟的6倍、日本的10倍。[43]能源资源短缺、能源消耗总量巨大及其利用效率低下,以及技术进步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与调整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比西方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一方面,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加快转变,必将进一步扩大生活能源消费需求,推动我国能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后备资源日益凸显紧缺和不足,居民消费增长与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在我国能源总消耗所占比例的不断提升,意味着深入研究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系统探讨能源需求引导政策,是实现我国从传统的能源供给管理向能源需求管理转变,引导和修正能源消费主体行为,促进能源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应然与必然之举。

首先,消费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没有能源等资源作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以及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各种生态(环境)服务,就很难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居民“消费”的内涵、特性及其自然、生态和环境属性与内在本质,及其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特殊含义,是充分认识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特质,解决能源需求管理实践中缺乏有效政策依据的理论前提。

其次,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居民能源消费问题,通过跨学科整合建立综合行为模型,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框架来研究居民家庭能源消费行为,必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事实上,只有通过科学、合理运用跨学科分析居民能源消费问题,才能较全面地探寻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找到行之有效的能源需求管理和行为引导政策。在我国,通过社会调查研究居民能源消费问题的综合行为模型,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证检验极为必要。可以说,开展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综合行为研究,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消费行为模式,已成为我国实施能源需求管理,发掘节能减排潜力的重要方向。

第三,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城乡差别、居民消费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个人及家庭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国外学者关于居民(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研究结论,必须在中国特有情境和历史条件下做进一步的考察。目前,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我国谨慎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关于居民节能行为的研究成果和政策措施,加强城乡居民能源消费行为规律和政策实践的本土化研究。所有这些,对于我国引导和规范居民能源消费行为,调整优化能源供给与需求结构,有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能源消费与能源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Van Diepen A.Households and Their Spatial-Energetic Practices:Searching for Sustainable Urban Forms[D].Netherlands:University of Groningen,2000.

[2]Herendeen R,Ford C,Hannon B.Energy cost of living 1972-1973[J].Energy,1981,(6).

[3]Alan Lewis.Reducing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ield Stud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9,(19).

[4]Merih Aydinalp,V.Ismet Ugursal,Alan S.Fung.Modeling of the space and domestic hot-water heatin genergy-consumption in the residential sector using neural networks[J].Applied Energy,2004,(79).

[5]Wouter Poortinga,Linda Steg,Charles Vlek and Gerwin Wiersma.Household preferences for energy-saving measures:A conjoint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3,(24).

[6]Wokje Abrahamse,Linda Steg.How do socio-demographic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relate to households’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use and savings?[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9,(30).

[7]Luis Lopes,Shuichi Hokoi,Hisashi Miura,Kondo Shuhei.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s in Japanese residential buildings—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surveyed results[J].Energy and Buildings,2005,(37).

[8]Runa Nesbakken.Price sensitivity of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Norway[J].Energy Economics,1999,(21).

[9]Carlsson-Kanyama A.,Linden A.,Eriksson B.Residential energy behavior:does generation mat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5,(29).

[10]Wokje Abrahamse,Linda Steg,Charles Vlek,Talib Rothengatter,A review of intervention studies aimed at household energy conserv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5,(25).

[11]Martiskainen Mari.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behavioural change—the UK perspective[C].Proceedings of the SCORE 2008 Conference"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Framework for action",Belgium.2008.

[12]Stern P.C.,Dietz T.,Abel T.,Guagnano G.A.,Kalof L.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ism[J].Research in Human Ecology,1999,6(2).

[13]Tommy Garling,Satoshi Fujii,Anita G.arling,Cecilia Jakobsson.Moderating effects of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on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n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3,(23).

[14]Samuelson,C.,M.Biek.Attitudes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1,21(7).

[15]Scott,D.,Parker,P.,Rowlands,I.H.Determinants of energy efficiency behaviours in the home[J].Environments,2000,28(3).

[16]Black,J.S.,Stern,P.C.,J.Elworth.Person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ies on household energy adapta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5,70(1).

[17]Curtis,R,P.Simpson-Housley,S.Drever.Household energy conservation[J].Energy Policy,1984,12(4).

[18]Alice Gronhoj.Electricity saving in households—A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J].Energy Policy,2010,(38).

[19]Harold Wilhite.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household energy use behavior in Japan and Norway[J].Energy Policy,1996,24(9).

[20]Cameron,T.A nested logit model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by owners of existing single family dwelling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6(2).

[21]Peter H.G.Berkhout,Ada Ferrer Carbonell,Jos C.Muskens.The ex post impact of an energy tax on household energy demand[J].Energy Economics,2004,(26).

[22]Pitts,R,J.Wittenbach.Tax credits as a means of influencing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1,(8).

[23]Vera Breniriir,Denise Young.Time-saving innovations,time allocation,and energy use:Evidence from Canadian household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

[24]Anna-Lisa Linden,Annika Carlsson-Kanyama,Bjorn Eriksson.Efficient and inefficient aspects of residential energy behavior:What are the policy instruments for change?[J].Energy Policy,2006,(34).

[25]张文渊.淮海农场家庭生活用能和能源消费的分析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0,(1).

[26]程川,陈蓓,任绍光.重庆农村不同家庭能源消费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4,(5).

[27]陆慧,卢黎.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3).

[28]于航,刘淑娟,李袆或,于靓.从上海市民的居住生活习惯看能源消费特征[J].上海节能,2006,(6).

[29]陈利顺.城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评价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8,(12).

[30]刘虹.未来我国民用能源消费及其走势分析[J].中国能源,2002,(1).

[31]陈迅,哀海蔚.中国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索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8,(5).

[32]王腊芳.能源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33]樊丽明,郭琪.公众节能行为的税收调节研究[J].财贸经济,2007,(7).

[34]刘毅.居民节能意识及节能行为调查分析[J].电力需求管理,2009,11(4).

[35]刘树杰.促进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价政策研究[J].中国物价,2005,(8,10).

[36]焦有梅,白慧仁,蔡飞.山西城乡居民生活节能潜力与途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2).

[37]刘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5).

[38]任志芬.低碳经济引领下的消费问题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4).

[39]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

[40]吴铀生.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41]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2).

[42]冯周卓,袁宝龙.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困境与政策引领[J].上海城市管理,2010,(3).

[43]吴斌.转变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绿色时报,2012-12-11.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居民能源
石器时代的居民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