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足生活需求的建筑功能多样化设计原则

2014-03-28徐德良文剑钢

城市观察 2014年5期
关键词:建筑功能建筑设计空间

◎ 徐德良 文剑钢

一、建筑功能概念的演化过程

从历史上看,建筑的雏形被视为“庇护所”的存在,“巢居”与“穴居”是两种典型的型制,这时期“庇护所”的基本型制尚在不断发展之中,首要目的是能够遮风避雨以及躲避野兽袭击。传统建筑主要功能是满足基本的居住、生活、生产的需求,这时期的建筑主要受到到材料以及技术的限制,建筑往往表现为某种相对固定的用途,单一性和静止性是其主要特征。由于社会的缓慢发展以及对功能过于简单片面的理解,千百年间某些建筑功能几乎不曾变动,建筑设计基本上被解释为造型设计,学院派将此风气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导致建筑的存在与社会生活相脱节。

现代建筑诸大师把被本末倒置的建筑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重新修正,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等言论,并把功能视为建筑设计当中的根本原则。这一时期, 建筑功能所代表的具体生活内容空前丰富。然而,提倡功能的老一代建筑师对功能概念的划分过于绝对化和抽象化,这时期贯彻的普遍思维是一种主客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模式, 忽略了人的精神需求的客观性,行而上地将建筑看作经验主义和范式的产物,体现的是一种抽象和绝对的存在论[1]。

继现代建筑技术主义的一元性和排他性与建筑满足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要求相对立遭批判和质疑之后,一种广义的功能论意识到建筑功能问题的解决不应该来自于阐释者本人,而是更多地来自建筑本身的复杂性、矛盾性、含混性、兼容性、互文性及多元性。广义论者除了扩展功能的概念范畴以外,就功能与建筑使用者行为方式相联系的有限意义这一点上,也作出了不少开拓。

建筑作为一个社会的过程,社会和人类生活有史以来最根本的变化必然会迅速地在建筑中得到反映。在当今时代,对功能概念的深度剖析并形成新的建筑功能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极为必要的。建筑功能的概念既包括有形的使用功能空间,又涵盖无形的精神情感的寄托,同时又是极具深度和广度的。从本质上讲,建筑功能就是指建筑所支持的人的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性质、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建筑的真实目标是人的生活。

二、传统建筑设计模式

(一)传统建筑设计认知模式

建筑界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努力解释着建筑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建筑“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建筑经常被解释为包含“平面、功能、立面、形式美”诸如此类的分门别类,诚然,这种逻辑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科学工作方法。建筑仿佛简单到只有这几个方面,建筑与生活的复杂与有机性并不是简单概括就能解决问题的。其一,建筑包含的方方面面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不是简简单单的;其二,建筑活动的的主角人是有灵性有思维的生物。过去,普遍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势, 那就是将对象和主体分离开来, 将客体世界和人的认识分离开来, 一方面忽略了主体的存在, 另一方面则将世界的存在置若罔闻,完全依靠人的自我想法改变世界。

所以,建筑是一个实际的而非形而上的问题,对于建筑“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观念和评价,而正确的答案则隐藏在建筑与生活的关系当中。传统的建筑设计并不是没有考虑的人的因素,而是对研究主题——建筑与生活——本身的不尊重和蔑视,大多数时候,建筑设计考虑的是有组织的人的活动,欠缺的是作为自由人的内心的真实需求。

(二)传统建筑功能设计原则

1.固步自封的实用性

建筑自发端起,最初的功能是提供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庇护所。人类很早就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建筑思维,理解到建筑的本质在于围台限定所形成的空间。现代主义建筑潮流在经历了无视意义的功能主义之后,越来越多地回到了人的世界,回到了意义。通过对建筑本质的还原,人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建筑是一种人工营造的空间,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寓含人类活动的各种意义。

2.华而不实的主观性

某些设计师面对新的情况,做设计时更多地是靠概念,很少对活生生的生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归纳,于是出现了很多华而不实的建筑。其通过间接的乌托邦传统以及直接的、在现实生活中强制执行艺术方案的方法,从一开始,现代城市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即把城市变成一件高度自律的艺术品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使建筑失去了最原真的意义。

3.自我中心的表现性

对于建筑设计,社会过于注重表面。现实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基本上是往一个不太适合人居住和使用的方向发展。关于什么样的建筑才是适合城市人居住的,这个基本问题甚至存在许多误区。那种以功利为首要契机的审美判断力体系脱离了大众现实生活。由此所造成的后果便是,建筑艺术和审美不再与日常生活发生直接的关联。当代生活美学的主旨,主要是从艺术开始从而回归到生活的本质。

4.属性恒定的片面性

设计师往往按照建筑集中用途将建筑分类、归纳与设计。这种把建筑理解为一种秩序,试图将建筑的某个功能作为关键因素的设计方法,本质上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身就是一种秩序和法则。建筑创作可以采用象征的、抽象的艺术手法,但绝不应该远离生活。建筑发生于生活,建筑功能的定位应当充分考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通过改变可以提高生活品质的环节。

三、当代生活与建筑设计

(一)现实生活与功能美学

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和变换着轨迹,每一个时代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跨越。当今,信息时代的进入、人们的物质财富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文化素养以及个性的解放等因素都促使生活方式呈现出日趋多样化的特点。

当代生活美学的普遍特征是审美价值、观念已引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美学已不再单纯地凌驾于生活之上,生活与美学的关系被重新认识。换言之, 在现代人类学看来, 没有超越人类生活之上的、与人类生活毫无关系的真实实在,审美源于生活,也应回归到生活当中[3]。

(二)建筑设计回归生活本质

每一个时代都会拥有那一时代特征的居住生活模式。当今,信息时代城市化节奏的工作方式,封闭、冷漠的人工空间环境,使人们的心情躁动和郁闷起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迫使人们更希望能拥有愉悦健康的生活。设计出能释放心灵的空间,能使人们享受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使紧张和压力得以释放。人们呼吁人性化、情趣化、生态化的高品质的建筑空间环境[4]。

当代建筑思想应当是多元并存的思想,将传统主义形式、乡间民族风格及波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吸收进来;与此同时,人的价值得到强调,不但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也得到重视。这些思想引导着当代建筑在审美上朝着复杂化、情感化、形象化方向发展,也使得当代建筑艺术向大众化、世俗化推进。人文主义哲学重视人的价值,提倡对人的肯定。怀有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当代建筑师的设计宗旨就是为作为业主的大众服务,把“人”放在首位,体现为“人”服务。当代建筑师应将建筑艺术复归于大众的世俗生活,反映大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5]。

四、建筑功能多样化设计

建筑功能多样化设计是建筑的空间功能提升的一种特殊方法,目的是将传统建筑空间转化为能够承载新时期的活动、行为的空间形式,并提升其原有的功能水平和环境质量。多样化设计的特殊性是由建筑功能满足生理、精神、文化与思想的需求决定的,也是与经济发展、理念变革的时代特点相呼应的。

(一)建筑功能多样化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活动日趋脱离自然空间,人造空间就理所当然地发挥更多的作用,只有在摆脱建筑对人的束缚,不同的活动都能有相应的空间给予支撑,建筑空间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功,也才是人们想要的空间。建筑功能多样化旨在根据人在空间可以产生的活动而设计相应的功能空间,这是建立在人的生理、精神、文化与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经济效益不再是唯一的分类依据,目的是达到建筑的使用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相适应。建筑功能也不单指建筑功能分区,同时要使用方便,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也要能给使用者带来精神上与文化审美上的愉悦感受。

(二)功能多样化设计原则

1.层级兼容原则

兼容性是指为回应首要用途而发展起来的第二类多样性的功能用途,寻求一种与多层次关系相适应的空间,主要是服务于因首要用途而聚集起来的个人和人群[6]。这类人群具有某种共性,这就为交流提供了最基础的一个前提,兼容性旨在为这种公共行为提供功能空间;当然也包括为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提供一个可能。如果这第二类多样性只单一地服务于首要用途而成为辅助空间的概念,那么不管这是什么形式的用途,注定是无效的。在计划将一种潜在的新用途融入到一个建筑时,首先要有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即如何从根源上克服这个建筑内部功能单调统一化的问题。

2.实用主导原则

它是应对建筑设计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然而这绝不等同于我们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就能产生正确的解决方法,而取决于这个建筑的固有本质。我们的思维对事物的选择是有秩序的,抓住建筑的类型和主要功能,会有助于产生更加合理的设计,理解首要用途的必要性与其他一些次要方面的正确关系,才能更加全面地做设计。实用主导原则是从人的切实需要考虑建筑各功能空间的合理定位,目的是为人的活动提供舒适的建筑空间,是“物唯人用”思想的体现。

3.整体优化原则

整体设计原则思路是突破建筑传统的设计模式:封闭、厚重、森严、功能单一等,创造出多功能型、开放型的建筑模式。总的来看,属性恒定的设计方法过分关注建筑的“个体存在”,忽略了建筑容括的各个要素的“所有关系”。忽视建筑立面与功能的关系、功能空间与非空能空间的关系、个体使用者与整体人群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

4.多义综合原则

新时期的建筑空间,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特性,它往往集人们的交往、休闲、娱乐、购物、餐饮、教育、健身、文体活动等等为一体。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使建筑空间内涵丰富而具有多义性与不定性、复杂性与矛盾性。人们的行为活动多样而不定,它们常常不仅是“是”与“否”的两极运动,往往是矛盾的并存而具有“且”的含义。空间的多义性表现在:人们在室内又希望室外的空气、阳光;在室外又希望遮风雨;在公共场所又希望安宁。空间的矛盾性表现在:有与无,围与透;室内与室外;自然与人工;有限尺度与无限意境……建筑空间因此具有多层、丰富、不确切的含义[7]。

5.人性生态原则

人类精神追求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建筑设计应充分遵循人性化设计宗旨,顾及人的精神感受。人性生态概念中最重要环节就是休闲。在休闲的状态中,人才得以与自然同质共戏, 人性才得以返于自然之真, 是休闲与审美合一。休闲领域的拓展, 使人生更加富有情趣, 也使这个时代的更加富有人情味。当建筑设计被吸纳进城市复杂的经济建设中的时候,卷入到形式多样的标志性建筑、地标性建筑的各种选择中,它们就会开始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上丧失自己的完整性和特性。

(三)空间设计具体措施

1.空间构成的多样化设计

空间构成的多样化主要是指转变对构成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形式及其组合形式设计的传统观念,将空间置于复杂的、混沌的、跳跃的、有机的、多元的境地,营造人们渴望并能够到达的空间、超凡脱俗具有生活气息的空间、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空间[8]。

日本冈崎Montblanc别墅,建筑的特点是超越了传统屋顶作为“屋盖”的限制,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层高的优势,将其设计成半封闭的阳光室,在充分享受阳光的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私密性。设计师巧妙的设计,不仅满足了住宅基本的使用需求,灵活多变的空间设计提高了建筑空间的品位,又使得空间变得富有生活情调,同时具有美的感受。

2.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

空间布局的人性化主要是指解构以逻各斯主义为中心的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布局,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就是颠覆中心,把对个体的人的关怀放在首要的地位,而非追求形而上学的“单一性”,根据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差异性考虑建筑空间布局,这种建筑空间布局才是对人的本真关怀[9]。

华盛顿西雅图联邦中心南楼办公楼,建筑特色在于围绕中庭绿化空间展开平面布局,摆脱办公建筑一贯采用的单调、枯燥的线性排列模式,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协作的工作环境。中庭的玻璃顶可天然采光,内部点缀的绿化以及休闲桌椅的布置,为工作人员的闲暇时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体现了为办公空间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氛围的宗旨。围绕中庭的工作室都采用落地玻璃幕设计,在有利于交流的同时又渲染了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工作室之间的错位排列设计为个人私密空间提供了保障,同时又最大程度利用了中央开放空间,建造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集体社区。

3.空间视觉的艺术化设计

空间视觉的艺术化主要是指对构成空间环境气氛的建筑物的尺度与比例、空间序列、特定形式符号、适宜材料、光与色彩、内部陈设等进行艺术化设计,达到满足审美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的目的。

4.空间体验的情感化设计

空间体验的情感化主要是指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更加关注空间使用者在空间中活动的情绪变化,通过各种具体的建筑空问的处理手法让使用者体验到不同空间类型特征,从而使空间气氛更加突出。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其建筑形体由简单的几何形体合成,色彩朴素,造型清新简洁而庄重典雅。博物馆内部多处采用三角形的结构,空间层层叠加,互相渗透,中央大厅上为玻璃顶,天光自上而下,一端有有纵横跨越的栈桥和两层高的中庭,一端有或跳出或凹进的空间,参观者在其中走动,宛如置身于苏州园林的流动的空间中,步移景异,空间景象变化万端,创造了室内丰富的空间形态。

5.空间属性的自然化设计

空间属性的自然化主要是指提倡建筑设计应该追求返朴归真的效果,在设计中运用天然材料、追求空间环境的自然化等。这种注重自然品格的空间设计手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另一方面,天然材料所特有的质感和色彩也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动,使人们的审美感知与审美表象结合在一起,获得舒心愉悦的快感。

西双版纳景洪市酒店,建筑场地周围大量种植植被,外轮廓线条摒弃硬朗的直线条,采用柔和的曲线设计,建筑形体犹如生长的地块中的一颗巨大的竹笋。建筑外围护接近木材的颜色,表面效果如同编织的竹篮,虚实相印,营造了活跃的室内空间氛围。建筑空间摆脱自我封闭的姿态,一面完全敞开,面向自然,拥抱自然。各楼层之间都有可上下连通的楼梯,空间过度自然、衔接连贯,结合局部绿色空间的设计,整个建筑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之中。建筑设计的宗旨是倡导自然、人文与生态景观要素的统一,促进生态、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

五、结语

建筑功能的演化是历史性的动态过程,实现建筑功能的多样化是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将建筑与人有机地融合与统一,才能摆脱“人为物役”的困境,从而使建筑更好的为人服务,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10]。建筑多功能化设计是建筑改善生活的一个方面,综合考虑了物质、生理、审美、文化的需求,立足于满足大众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使建筑真正成为大众活动的容器。功能多样化的建筑设计的要点是合理性的创新设计,是建立在建筑师崇高的职业素养与独特个性基石之上的;功能多样化的主要策略需考虑功能构成、平面布局、空间感受、环境氛围等在内的综合要素,是建立在建筑师丰富的阅历和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往前进步的,建筑的发展也从未停止过,创新建筑将始终离不开与人、环境、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1]向科.关于建筑功能的再思考[J].中外建筑,2003(04).

[2]丹尼尔·李布斯金(著),吴家恒(译).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1).

[3]王慧.当代美学的“生活论”转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4]李小海.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功能演变研究[D].天津大学,2006.

[5]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6]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5(05).

[7]韩冬青.论建筑功能的动态特征[J].建筑学报,1996(04).

[8]陈晓晴,夏玉英.体育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J].山西建筑,2007(10).

[9]吴道民.医院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D].同济大学,2007.

[10]胡利辉.我们做的是“房子”,不是“建筑概念”——张杰访谈[J].美术观察,2011(10).

猜你喜欢

建筑功能建筑设计空间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新型建筑功能材料专题引言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研究
浅谈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地震灾区过渡安置建筑功能分类与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