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市幸福社区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3-28张永新张振英郑立敏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长春市居民

张永新,张振英,郑立敏

(1.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103;2.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科研处,吉林 长春 130103)

幸福社区建设是幸福长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幸福长春的基础。2012年5月,长春市启动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全市各社区从群众最迫切、最期待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扎扎实实为群众服务,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一、长春市幸福社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长春市幸福社区的创建把居民幸福作为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通过“三化七有”,即居民自治法治化、公共服务有序化、社会事务管理规范化;有健全的组织体系、有完善的服务体系、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有优秀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有优美的生活环境、有丰富的居民活动、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自创建活动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政府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社区工作者努力奋斗,幸福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第一,社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区硬件建设是制约幸福社区创建的“短板”,因此,长春市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建设的力度。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全市396个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基本达到500平方米以上,108个社区用房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里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数字化教室、书画室等各种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第二,社区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在全市社区中普遍增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娱乐设施,如养老托幼所、便民超市、早市夜市、缴费网点等,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形成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各社区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社区推出亲情化养老服务,建立了“十分钟助老服务圈”,创造了家庭自助式、邻里互助式、功能输出式、外力援助式等多种服务方式。南关区鸿城街道东风社区实行养老服务“宅急送”,15钟内到达60岁以上老人家中,服务项目包括家政、代交水电费、照料等40多个小项。社区为居民开展的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如徒步走、净月一日游、广场舞大赛、趣味运动会、秧歌赛等等,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第三,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各城区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积极采取不同的创建模式,成效显著。例如,南关区全面实行网格化三级平台服务管理模式,使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形成了“问题发现在社区、矛盾解决在社区、信息反馈在社区、综治维稳在社区、民生改善在社区、党建服务在社区”的工作模式。二道区深化亲情式网络化管理服务机制,建立了以连心服务驿站为核心的“五心”(即:热心关注居民生活、细心提供周到服务、尽心开展网络管理、耐心解决群众难题、诚心构建幸福社区)服务模式等等,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第四,居民民主自治水平提升。全市各社区在建立健全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楼道长)等自治组织的基础上,广泛建立起民情恳谈会、民意听证会、民事调解会、民主评议会等“新四会”制度,不断完善居民选举制度、居务公开、社区服务承诺制度以及居民代表联系制度,畅通了社区民主自治的活动渠道。各社区通过开展“一居一特”、“一居一品”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引导社区居民从自己家中走出来,互相交流、增进了解、消除隔阂。

第五,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共组建了1600余个社区社会组织,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工联动的社区服务组织建设模式,更提高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效率。如宽城区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集登记、审批、孵化、监管、评估为一体,为社会组织提供场所设备、项目指导、资金筹集、人才招募等服务,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社区服务品质的提升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当前长春市幸福社区建设的发展阻力

第一,社区服务项目范围有待拓展。随着民生的不断发展和百姓利益的满足,百姓的需求不断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发展,幸福的诉求不断增加,现有的社区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当前,长春市的社区服务项目大都集中在社区保洁、社区绿化、老年人照顾、孤残儿童照顾、残疾人照顾、贫困家庭救助、职业介绍等方面,而对于社区居民急需的一些专业服务,诸如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辅导、问题青少年的行为矫治与辅导、暴力家庭与单亲家庭成员的辅导和治疗、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的辅导、居民的康复辅导、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等知识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至今没有或很少开展起来,这方面专业人才的供给也极其短缺。此外,供给方式单一与人性化服务质量的矛盾以及供给主导型的服务与贴近居民需求的矛盾亟需解决,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但现实中很难满足老年人的这些服务需求。

第二,居民的参与意识比较淡薄。由于长春市的社区建设大多数还停留在政府推动阶段,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多数还是依赖政府组织的单一渠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居民“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参与意识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社区居民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对社区民主不过问,不参与,甚至不支持。在社区参与中主要表现为:文娱宣教活动参与多,社区政治事务参与少;社区民主自治事务被动参与多,主动参与少。这直接导致社区自治管理的低效与弱化。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社区利益机制的缺失。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居民之所以参与社区管理,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二是居民缺乏社区意识。社区意识主要包括社区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两项指标,国内外通常以这两项指标来衡量社区意识的强弱。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的单位制造就了人们对国家和单位的全面依赖,这种个人对单位的全面依附所产生的个人强烈的单位认同意识和单位参与意识,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清除。三是社区提供给居民参与的渠道和机制不健全。在社区治理中,往往是管理机构觉得有必要时才召集居民开会、布置任务,居民代表只是被动地听从安排,使得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总之,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参与意识、参与方式以及参与的有效性是影响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

第三,资金的供给和运作方式比较单一。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社区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但目前多元化的投入主体并未形成,资金的供给和运作方式单一。一是社区建设的资金主要靠政府的资金投入,例如,二道区社区建设政府资金注入约占90%,自筹资金约占10%,社会捐助的数量则很少。二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并没有落实到位。当前,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政府下沉职能,但各部门应拨付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并未完全到位,造成社区服务经费不足。三是社区居委会不能进行独立的财经核算,提供服务和开展活动的经费受到限制,大多时候还要靠社区书记向驻社区单位化缘,拉赞助,影响服务质量。

第四,社区工作者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是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既有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人员,又有街道和职能部门招聘的下片人员,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导致人员管理难以统筹协调,考核评议缺乏统一规定。二是虽然从事社区工作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多数社区工作者未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比较欠缺工作方法和技巧,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尤其是运用现代化办公能力较弱。三是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不高,对年轻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也容易造成人才流失。

三、推进长春市幸福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今后幸福社区的建设工作必须针对问题,抓住重点、难点,选择突破口,最终实现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加强居民自治体系、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

第一,以项目化运作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社区服务是幸福社区建设中的核心指标,只有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才能更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一是授权居民参与社区服务项目的决策、实施、管理和监督全过程,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拓展社区服务范围,传播社区服务。二是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格局,形成社区服务机制多样化。重点是构建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以及那些链接而来的商业性服务机构在社区服务中运作机制,实现政府主体事业化、社会主体公益化、市场主体营利性的运作方式。三是社区服务操作人性化,要关心人的生活品质、服务的可及性及人的尊严。

第二,积极构建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因此,在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首先,政府必须发挥掌舵的作用,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定位应是社区管理的组织者,履行的是对社区建设的掌舵功能,即制定法律制度、政策来支持社区工作,拨款支持社区工作,培育社会自治组织。其次,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介入幸福社区建设,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工“三社”联动的社区服务组织建设模式,将政府管不到,百姓管不了的事务交给社区社会组织全权处理。再次,居民参与是幸福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一是培育居民社区意识,提高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社区网站、QQ群、社区通报、社区展板等信息平台,提供充分的社区信息,增加居民对社区事务、环境、动态的认识与了解,努力提高百姓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拓宽社区居民参与渠道。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居民论坛、民情恳谈会、民意听证会、民事调解会、民主评议会等,充分调动居民民主自治,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并将方式方法规范化与制度化。三是实施“红细胞工程”,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和引导社区辖区单位、各种社团、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楼院自治组织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四是研究社会动员机制,来动员社会志愿的资源、非资本化的资源参与社区建设。大量的社会组织和具有公民意识和公益精神的民众,是一个社会民生领域里的重要力量,问题在于社会有没有一个机制去激活他们,如果你能激活他们,他们就成为解决民生领域问题的最重要的力量。因此我们还要下大力气研究社会组织的发育制度、慈善事业的发展制度、志愿者服务等制度。

第三,不断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和效能。长春市社区普遍推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依托数字化信息平台,按照一定的人口和地域规模,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格,在每个网格内配备专(兼)职的网格长、综治协管员、志愿者队伍,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巡查,及时排查、梳理和上报群众在社会治安、物业管理、城市环境、民事纠纷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跟踪和反馈。这种精细化、前置化、无缝化、扁平化、信息化的社会服务管理新运营模式,实现了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以及居民诉求“全响应”,把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端。在今后的幸福社区建设中,我们要继续把信息化、科技化作为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的有力支撑,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处置能力,真正做到“推开社区一扇门,办理百姓所有事”。

第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一是适应社会需求多样性要求,探索创建功能型党组织。依据党员特长,科学整合社区党员资源,从以楼群为依托设置党支部向以社区中具有不同功能的群众性组织为依托设置党支部延伸和拓展,使不同党员才尽其用、不同支部各具特色。例如创业型、服务型党支部,或某协会党支部、平安巡逻队党支部、义工联合会党支部等等。二是以开放的思维谋划社区党建工作,加强党建手段创新。按照“小型、灵活、务实”的原则,以整个区域为单位,根据党员的实际需求,每次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开展党的活动,广泛吸纳区域内其他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群众参与。探索党员QQ群、党建博客、党建微博、网络组织生活等新手段改进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使党员组织活动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第五,推进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以专业化、专职化的“两化”建设为目标,加快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聚才、留人、栓心、干事的良好氛围。一是借鉴先进城市成功经验并结合长春实际,制订出台《长春市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方案(试行)》《长春市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方案(试行)》《长春市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职位设置及薪酬待遇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对社工教育培训、岗位设置、薪酬待遇进行明确规定。二是有计划、分层次地实现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大规模专业培训,通过参加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方式,对在岗或将要上岗人员进行必要的社工专业培训,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水平,完成非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到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过渡与转变。三是建立有可操作性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机制,对不同工作岗位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分类评价。四是全面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水平,建立符合社会工作人才特点、体现工作业绩、鼓励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长春市居民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登泰山
石器时代的居民
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文化九台 幸福绽放
——长春市九台区首届全民艺术节
高台居民
拾荒助学子 温暖众少年长春市
长春市吉航汽车维修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