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党群关系、工作作风、群众路线的关系

2014-03-28张书林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工作作风群众工作

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党建部,山东 济南 250021)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善于联系群众,党长期执政下面临的最大政治危险又是容易脱离群众。因此,保持血肉联系的党群关系对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之稳固具有生死攸关性。保持血肉联系的党群关系,就必须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切实改进党的工作作风。而在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贯彻落实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八项新规定向纵深推进的态势下,从理论与逻辑上理清党群关系、工作作风、群众路线三者之间的关系状态,也变得刻不容缓。

一、党群关系与工作作风的关系

党的工作作风是党的作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工作作风,是指党组织、党员、干部在从事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风格和工作模式,它是党员、干部的党性和世界观在工作行为、实践行动中的具体体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并将重点对准党的工作作风、聚焦到集中治理党内“四风”上。此举可以说是,抓住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不满意的问题,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并使党的工作作风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全社会关注之焦点。

(一)工作作风的核心是党群关系

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工作作风是党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建设,其核心也要聚焦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正反两面的对比看,培育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党在工作中就会善于组织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争取群众,群众也愿意服从党的领导、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处于良性融洽状态;反之,党的工作作风出现了轨道偏离或严重性问题,在工作中脱离群众、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就会直接或间接激化党群干群矛盾,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处于紧张状态。

换言之,党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属于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价值依据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党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直接反映党群关系状态的一种外在形态,工作作风好坏是党群关系好坏的“晴雨表”。因此,衡量党群关系的好坏,一个重要的外在指标就是看党的工作作风、干部工作作风、党员的工作作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思想认知:现在的党群干群关系没有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那么紧密了。而支撑这种思想认知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他们认为当下党的工作作风、干部的工作作风、党员的工作作风已经与先前有了重大不同。或者不客气地说,工作作风中内涵的良性因素下降,不良因素增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解决问题的步伐远远跟不上问题产生蔓延的步伐。正是由于党在工作作风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又不能及时修复到位,所以相关问题随着党的工作开展、随着党做群众工作的进程而内向侵入,最终在党群关系状态上呈现出来。

认清工作作风的核心是党群关系,对我们有深刻启示。其一,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必须以维护和加强党群血肉联系为基本导向和价值追求,不能脱离党群关系的大局孤立、静止、片面地去看待工作作风问题。其二,尽管保持党群血肉联系所凭借的手段与方式很多,但不能忽视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在其中的功效。之所以说,血肉联系的党群关系之保持与维护不能忽视工作作风的功效,其中的根本机理在于:优良的工作作风有助于实现群众利益、拉近群众感情、赢得群众信任支持,有助于及时发现和修复党群关系上出现的裂痕,从而使党群关系总体和谐、整体密切;反之,不良的工作作风则意味着对群众利益的背离甚至践踏、对群众感情的淡漠、对群众诉求的无视,意味着党群关系上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得不到及时修复,以至于最后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将小矛盾拖成大矛盾,累积形成“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颠覆性错误,从而对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之维护与延续构成致命威胁。

(二)党群关系是工作作风建设的“大环境”

工作作风的加强和改进,需要一定的有利条件、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氛围、需要一个好的基础支撑,而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系状态,恰恰能够承担好这样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融洽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中,党员干部加强改进工作作风就会获得党内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关注,进而刺激党员干部自觉生长加强改进工作作风的主动性和强大动力;反之,如果党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党员干部在紧张的关系状态和氛围中,那就很难自发主动地去改进工作作风,很难有动力去更好地培育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习气。

其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作风,总体上需要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群众的积极性这“两个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并且形成积极性的合力。毛泽东对此深刻指出:“如果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高到高级的程度。”[1](P898)而这种“两个积极性”同向合力的形成,只有也只能在党群关系密切、血肉联系的环境氛围中才能够做到。无数事实表明,如果没有党群血肉联系的环境氛围之营造,两个积极性的同向同时充分发挥将是空的。

其三,党组织、干部、党员工作作风的改进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配合、支持与监督,这种配合的前提是党群关系必须是密切的、融洽的、健康的。从心理学的一般原理来看,如果党群关系是良性的、健康的、紧密的,人民群众才会从内心愿意配合监督支持党员、干部去加强改进工作作风;反之,如果党群、干群关系极度紧张,甚至水火不容,则很难保证群众在心理上有足够的动力自觉去支持党的工作作风改进。

二、工作作风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党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事业,党所开展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在为人民谋利益。从这个逻辑上讲,党的工作作风与群众路线从来都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内在关联的。在加强改进工作作风的过程中坚持好群众路线,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改进工作作风,是二者应然的关系状态。

(一)群众路线是加强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机制

群众路线本身是完成党的工作任务的重要路线,是展现工作作风状态、完成工作作风建构的有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必须走群众路线,换言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助于推动工作作风的加强与改进。

首先,群众路线是保持发扬优良工作作风的内在机制。党的群众路线与保持发扬党的优良工作作风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P1093-1094)毛泽东提出的这三大作风,后来被系统总结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毛泽东看来,这三大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而这三大作风的保持发扬都必须依赖于党的群众路线。其一,坚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要走群众路线。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指出,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应“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1094-1095)其二,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要走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见之于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不走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就难以真正联系实际、理论就难以联系真实的实际。其三,坚持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要走群众路线。我们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所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党理应自觉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惧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党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其起点与终点都是人民利益,都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可见,保持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也必须坚决走群众路线。

其次,群众路线是助推工作作风改进的动力机制。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是为群众而工作的,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作风的重要推动力是人民群众的监督评价。要切实保持这一推动力的强劲性和持续力量供给,就必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就必须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工作作风建设中来。其一,党的工作作风是在为人民服务的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的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党的工作作风好不好,群众最有切身感受,体验最客观。因此,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就必须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坚持群众路线出现了大问题,党不联系群众、群众也疏远党,那么,群众也就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动力去关注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加强与改进了。其二,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的工作对象与客体,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最有发言权。工作作风好坏依赖于异体评价,不能由党组织、党的干部自体评价。自己说好叫“推销”,别人说好叫“营销”,党的工作作风展示及价值外溢更多地是一个“营销”过程,必须借助于异体评价来提升其现实影响力。这种异体评价,说到底就是靠人民群众来监督评价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而要切实做到依靠群众来评价监督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则意味着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二)工作作风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前提

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与践行好,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依赖一定前提条件的。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党组织、党员干部必须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形成与人民群众在工作过程中的有效互动。从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新八项规定来看,它们都很好地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和践行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首先,三大优良作风的确立推动了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的政党,党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重视唤醒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1922年7月党的二大,响亮地提出“到群众中去”、“不离开群众”的政治口号。1928年党的六大又将党的中心工作定位于“争取群众”上。1929年9月28日,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在论及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时,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指出: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2](P36),“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2](P39)但是,我们党在早期的成长及斗争实践中,由于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所以在革命过程中出现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这样的“一次右倾、三次左倾”的严重性错误,几乎葬送了党的生命和革命前途。好在我们党在长征到达陕北后,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开展了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拟定了全套的整风方案,并于1945年党的七大上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工作作风。

党的三大优良工作作风形成以后,在七大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了充分运用,这种运用又集中体现在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一,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正是得益于这三大优良工作作风,我们党才能够于1947年制定形成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团结凝聚群众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解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分到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从内心激发了对党的感恩与爱戴之情,坚定了跟党走、跟党干革命的信念。其二,在党的优良工作作风影响下,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党组织积极领导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知识分子运动、商户运动等群众性运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的“第二条战线”,将群众路线的精髓充分展示在国统区的“非暴力、不合作”对敌斗争实践中。其三,在解放战争的前线作战中,正是得益于党组织、党员、干部注意从实际出发、善于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所带来的对群众利益之维护,人民群众才自发地以参军、参战、支前等力所能及为党的革命事业工作的热情及干劲予以回报回应。这尤其体现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决战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它们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是群众路线的胜利。

其次,八项新规定推动了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战略高度入手形成了八项新规定。八项新规定,在为党的工作作风注入清风正气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下面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新规定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关系进行分析。

其一,求真务实搞调研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八项规定在搞调查研究方面强调:搞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下基层搞调查研究,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这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求真务实搞调研。什么样的调研才叫求真务实呢?很显然,真正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必须是真正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基础上的直接联系群众的调研,必须是求群众生产生活规律之真、务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之实的调研。显然,要实现这样的调查研究,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其二,精简高效抓会风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八项规定在会风方面强调: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这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精简高效抓会风。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以及贯彻落实,主要是靠开会。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但是,会议的实效并不在于会议的周期、长短、形式、花样,而重在会议是否把该表达的意思都表达清楚了,所谓封建朝堂之上的“有本奏来、无本退朝”就是此意。如果把会议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忽视了,过分地去追求会议的形式,则很可能会出现将小会开成大会、将短会开成长会、将主题讲话变成人人发言的情况。如此以来,就会出现将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用到开会上,而会议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的弊端。解决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参与到对会议的评判中去,让群众去认定什么样的会议才是必须开的、什么样的会议才是不必开的,让群众评述会议应该怎么开、不应该怎么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关于改进会风的新规定,在客观上推动了各级党组织自觉地去贯彻群众路线。

其三,大张旗鼓改文风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八项规定在文风方面强调: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这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大张旗鼓改文风。党的领导是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领导,因此我们的行文顺序之主体是自上而下的。也因此,对文风问题最深有体会和感触的是基层、是群众。我们的文风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产生活,人民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改进文风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注重联系群众、按群众意见要求办、契合群众口味,这就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不断推进文风建设的大众化。

其四,规范出访不折腾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八项规定在领导人出访方面强调:要规范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这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规范出访不折腾。领导人出访所花费的是国家税收收入、所动用的是国家财政。国家税收是公款,“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国家税收收入是公共收入,公共收入必须用到公共事务中去、必须服务于公权。领导人出访是公共事务、是公权行为,“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所以,领导人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出访,这本身就是对公款负责、对公权负责、对公众负责的表现,这本身就是在很好地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其五,改进警卫工作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八项规定在领导人外出的安全保卫方面强调:要改进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这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改进警卫工作密切联系群众。领导同志外出不仅有人身安全方面的要求,更是带着要到基层、群众、实际工作中搞调查研究,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活动目的。因此,警卫工作必须努力在保护领导同志安全、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这两个方面实现共赢。领导同志是人民的公仆,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须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必须利用一切机会与人民群众加强联系。如果领导人外出“警卫过度”或“过度警卫”,人民群众被拒斥到领导同志的视线之外,与领导同志加强联系与沟通的优质渠道就被完全阻隔了;领导同志要想接触真正的普通群众,也变得的几乎不可能。这就很容易致使领导同志下基层成了一场从真空到真空的游戏,接触不了“地气”,体察不了民情、了解不了民意,失去了联系群众的大好机会,也无法推动群众路线的深入贯彻落实。

其六,新闻报道要适中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八项规定在领导人活动的新闻报道方面强调:要改进新闻报道,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这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新闻报道要适中。新闻报道所凭借的载体是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这些媒体既承担着报道领导同志活动的职能,也承担着报道关注民生和社会事务的职能。由于新闻媒体容量、版面的有限性,由于媒体议程设置对关注兴奋点的排他性,新闻媒体如果对领导同志的报道过多过滥、如果报道耗时过长、如果报道过分占据媒体的显要位置,充斥于电视黄金时段、报纸头版头条、广播重点波段、网络首页空间,那么,相应地对民生事务的关注量就会减少、层次也会降低。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而不是更多地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更多地体现人本与民本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讲,八项规定之一提出新闻报道要适中,意在将新闻报道的版面、时长更多地留给民生事务,这在客观上就很好地推动了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其七,文稿发表应慎重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八项规定关于领导同志发表文稿的问题强调指出: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这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文稿发表应慎重。这主要是因为领导同志所发表的文稿,并不是单纯的个人观点、意志之体现,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党的声音;而且,文稿发表过多过滥,既损害党的权威,引起群众反感,也有为个人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之嫌。因此,领导同志慎重发表文稿是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是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要求。

其八,艰苦奋斗在行动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八项规定在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方面强调: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这方面的规定初看起来是干部生活作风的要求,其实它是与干部工作作风内在相通的,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是内在相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把13亿中国人民的正能量都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需要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形成强大合力。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倡导艰苦奋斗传统、大兴艰苦奋斗之风,通过回归艰苦奋斗传统进一步拉近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距离、心理距离,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践行艰苦奋斗传统的所作所为中进一步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与信心。

三、党群关系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工作路线、领导路线。在长期执政的当下,在党面临脱离群众最大危险的情势下,我们党要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重构党群血肉联系状态就必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在一切思想与行动中自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群众路线是党群关系建构的工具依托

学术界多维度的论证分析,理论界多层面的调查研究表明:如果群众路线得以坚持贯彻得好,相应地,党群关系就会呈现出良性状态;反之,则情况正好相反。因此,坚持群众路线是构建良性党群关系的工具与手段,换言之,构建良性党群关系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目的所在。我们建构血肉联系的良性党群关系,就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第一次明确表述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众是根本手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根本方法。那么,这样概念内涵的群众路线与党群关系有何种关联性呢?

首先,“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群关系的价值指向。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古人才特别推崇“敬德保民”,信奉“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也才特别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基于此,党群关系的建构,首要的是要在价值取向上要对准“一切为了群众”,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首先考虑的应当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应当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第一首选的考虑,是思想上贴近群众的第一步,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原则指导。

其次,“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群关系的建构手段。良性健康党群关系的建构,主动权在党手中、主导权在人民群众手中。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在将国民党与我们党的力量进行对比之后,确认“人民的革命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优势”。他断言:“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P1096)因此,密切党群关系就必须坚持做到“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群关系建构中的作用。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要坚信只有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卓有成效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才能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共同致力于党群关系的改善与优化。

再次,“从群众中来”是党群关系的逻辑起点。良性健康的党群关系需要党群坦诚相待、彼此交心,它是建构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而不是建构在虚构与虚伪基础上的。而要在党群关系建构中自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必须切实把握群众的真实情况、真实需求、真实情感,就必须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来”要求我们党在制定决策时必须广泛地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准确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和决策要求,倾听群众的呼声,将人民群众的决策要求集中起来,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决策。它实际上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3](P294)可见,从群众中来是一个典型的发扬民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整理和提炼的过程。为使“从群众中来”更真实、更准确,“来”的真正是群众的心声、呼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报告提出了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新要求,成为全党同志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自觉做到“从群众中来”的重要指针。

最后,“到群众中去”是党群关系的逻辑归宿。保持党群血肉联系最后应落脚到,把通过集中群众的意见建议要求形成的决策、沉淀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再贯彻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以充分实现并及时进行修正。可见,到群众中去是引导群众掌握政策、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对此,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1](P899)

(二)党群关系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环境支撑

实践经验证明:党群关系状态好的地方,群众路线的推开要顺利得多;党群关系好的时期,群众路线的推开也较为容易。这说明,良性健康的党群关系状态,是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前提基础、有利环境要素。从更好地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入手切实打造良性健康的党群关系状态,应着力把握以下基本点。

首先,采取恰当的群众工作方法。密切党群关系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必须因时因地因势采取最合适的工作方法去争取群众、动员群众。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我们“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适合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4](P140)恰当的群众工作方法,其核心要求是实事求是、一切从群众实际出发,而不是脱离群众实际的命令主义与尾巴主义错误。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1](P1095)“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1](P1095)可见,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群众工作方法,也从根本上背离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它对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是有害的。

其次,将党的政策变为群众自觉行动。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路径是在群众中贯彻落实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马克思强调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P9)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切实贯彻落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物质的力量,才标志着党的领导的最终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6](P1319)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将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自觉行动,这无疑就是典型的“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再次,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最讲实惠、最讲利益实现的。因此,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工作能不能做好、党群关系能不能搞好,都要依赖于党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我们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就应“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4](P136)而且,我们越是能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就越能够充分体现“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之本质。

最后,密切联系群众不是“唯群众论”。密切联系群众不是迷信群众、盲信群众、轻信群众,不是“唯群众论”,必须注意区分群众中的正确意见与错误意见,而不能笼统地、不加分析地、一味地坚持认为“群众要怎样办就怎样办”或者“群众咋办就咋对”。对群众的意见不分对错地全盘接受、照单全收,这实际上是“仅仅强调了党应当执行群众意见的方面,而忽视了党应当教育群众和领导群众的方面”。[6](P1310)我们对群众意见建议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6](P1310)坚持做到这一点,也才是理性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工作作风群众工作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任弼时:培养正确的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是一种艺术
任弼时:培养正确的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是一种艺术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结合“三严三实”探索职业发展之路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