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呼吸机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
2014-03-28梁桂芳孙国臣
梁桂芳 孙国臣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南阳 473010)
车载呼吸机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
梁桂芳 孙国臣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南阳 473010)
目的 探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运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的救治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120例急危重患者分为2组,常规救治的60例为对照组,院前急救及转运途中持续低至中流量给氧;治疗组60例,在院前急救及转运过程中使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对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自主呼吸频率变化及到转运目的地即刻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进行观察比较,并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动脉血氧分压及心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使用呼吸机管理患者预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减少。结论 对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应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可纠正呼吸衰竭,降低能量消耗,控制过度通气,保障患者院前急救疗效及转运安全,减少患者预后并发症的发生。
车载呼吸机;急危重患者;急救;转运
建立有效的通气是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最基本、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应用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对于改善和维持患者的氧合及通气,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氧输送,减少患者的氧耗和呼吸作用,支持呼吸和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延长抢救时间和疾病的长期恢复,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我院近三年来使车载呼吸机在院前急救中使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如下。
表1 应用车载呼吸机及传统方法比较
表2 两种转运方法血氧分压及心率呼吸频率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0例,为我院2010年3月1日至2013年9月1日在院前急救中救治的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12岁,平均年龄(47.3±2.53)岁,其中严重创伤27例,神经系统疾病35例,循环系统疾病32例,呼吸系统疾病26例。
1.2 方法
将自2010年3月1日以来接诊的急危重患者,根据出诊的救护车是否配置车载呼吸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接诊患者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同时应用呼吸机管理,对照组在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同时采用鼻塞式吸管供氧。患者年龄、性别、病种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疗效判定
①有效标准:患者在接诊时或院前急救过程中呼吸微弱或停止的,经抢救及治疗并结合呼吸道管理后恢复正常呼吸,缺氧症状有明显改善;②无效标准:经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患者呼吸功能仍无明显改善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率采用t检验,P<0.01有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2.1 应用车载呼吸机与传统鼻塞式吸氧抢救在院前急救中效果比较见表1。严重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使用车载呼吸机与传统鼻塞给氧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2 两种呼吸道管理方式在到达目的地后动脉血氧分压及心率分别为PaO2(97±12.5),PaCO2(41±8.5),心率由转运前的(113 ±18.7)次/分钟降低到(93±10.6)次/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频率由转运前的(29±5.6)次/分钟降低到(21± 4.5)次/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运前后及组间比较,改善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3 讨 论
呼吸机是借助人工装置辅助呼吸运动,达到增加和改善呼吸功能目的地一种治疗措施或方法。在院前急救中适时应用机械辅助呼吸控制过度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非常重要[1]。在院前急救时,由于情况紧急,周围又缺乏大型抢救设备、转运时间较长等因素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车载呼吸机的配备为重患者,特别是呼吸功能不全及无自主呼吸的患者创造了抢救条件,争取了抢救时间,为患者能够有机会接受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奠定了基础。由于传统的院前急救中采用鼻塞式或面罩吸氧,缺乏对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及无自主呼吸患者的呼吸管理及干预,致使患者在院前急救中因缺乏有效的呼吸控制而丧失抢救机会。车载呼吸机的配备,在院前急救中,用人为产生的呼吸动作代替呼吸中枢、神经、肌肉的作用,更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呼吸动作。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车载呼吸机抢救总有效率为91.7 %(55/60),而传统鼻塞式总抢救成功率为55 %(3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车载呼吸机人为产生的呼吸动作替代呼吸中枢、神经、肌肉的作用,产生、控制和调节呼吸动作[2],对改善呼吸功能,为抢救患者生命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赢得了宝贵时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在院前急救之前及转运到目的地时及时检测血氧及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及呼吸频率等因素,通过比较两种转运方法及每种转运方法转运前后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以明确显示,应用车载呼吸机转运的患者转运后各项指标恢复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转运方式转运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转运方法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应用车载呼吸机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出诊医生护士要熟练掌握车载呼吸机的操作程序及适应证,对呼吸机的模式选择及各项指标调节均能快速准确做出操作;其次,对车载呼吸机使用中各种功能及各项参数值均有充分了解,并能熟练调试程序,对呼吸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做出判断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处理;第三,了解人机对抗的原因及发生机制,当出现人机对抗时能够及时准确做出判断及处理;第四,转运途中应加强监护和呼吸机参数的调整,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观察监护指标时受到影响;心率增快是病情变化的最常见、最敏感指标,当患者出现心率增快或躁动[3-5],要及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避免人际对抗。
总之,随着车载呼吸机的配置,在院前急救及转运中能够对患者及时有效的控制呼吸频率,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为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1] 江基尧,朱诚,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61.
[2] 王一镗.急救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585.
[3] 苏磊,刘云松,秦伟毅,等.危重患者的陆地远程转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4(4):347.
[4] Khunti K,Fisher H,Paul S,et al.Severe hypoglycaemia requiring emergency medical assistance by ambulance services in the East Midlands:a retrospective study[J].Prim Care Diabetes,2013,7(2): 159-165.
[5] Janssen DJ,Burns BJ.Experience of pre-hospital treatment of survivors of falls-related trauma by an Australian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J].Injury,2013,44(5):624-628.
R605.97
:B
:1671-8194(2014)02-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