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技术对提高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力的疗效评定
2014-03-28冯喆胡晓丽王妍
冯喆,胡晓丽,王妍
悬吊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强化躯干肌肉、强化非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等手段,提高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控制能力,加强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导,提高肌力[1]。其治疗系统包括肌肉放松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感觉运动的协调训练、肌肉势能训练等。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中痉挛性偏瘫十分常见,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肩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尺偏,拇指内收,脊柱侧弯于患侧,患侧骨盆上提,患侧下肢内旋,膝反张,尖足伴内、外翻。下肢常因废用性萎缩而短缩。对于治疗此类型患儿主要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按摩、中药浴熏洗、灸疗、物理电治疗等方法。悬吊技术配合上述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01/2013-0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治疗中心收治痉挛性偏瘫患儿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8岁,其中3~4岁22例,~6岁14例,~8岁4例。4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8岁,平均5.5岁;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8岁,平均5.5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年龄3~8岁;(3)痉挛性偏瘫,可独立行走,患侧下肢无弹跳能力;(4)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混合型脑瘫;(2)痉挛性偏瘫伴智力障碍、癫痫、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3)遗传代谢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者;(4)不能配合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康复训练及治疗的手法,给予患儿PT运动治疗,被动牵拉以扩大关节活动度,诱发主动运动以提高各肌群肌力。抑制异常姿势,促通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每日2次,每次30 min。予OT作业疗法治疗降低上肢肌张力,提高手指的精细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每日1次,每次30 min。同时配合按摩、针灸、药浴等治疗,疗程为3个月。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悬吊运动训练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通过悬吊的无重力和不稳定的锻炼机制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患侧肌力。有主要以下训练动作:(1)蹬踏训练:将踏板放于悬吊带中,患儿患侧足部放于踏板上,双上肢握住悬吊绳,通过下肢向上蹬的力量来完成此动作。可根据患儿能力来调节踏板高度。(2)伸髋肌群训练:患儿仰卧,患侧下肢踝部置于悬吊带中,嘱其抬臀、伸髋、伸膝、背屈,健侧下肢同时抬起与患侧平行,动作应缓慢并保持。(3)屈髋屈膝训练:患儿俯卧,将双侧踝部置于悬吊绳中固定并抬高,双上肢支撑,使其身体成一直线,嘱患儿屈髋屈膝后再伸展下肢。(4)蹲起训练:患儿双上肢抱胸,健侧下肢踝部置于悬吊带中,患侧下肢作屈膝、伸膝运动。其他训练动作再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上述训练每组10个,共3组。悬吊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疗程3个月。
1.6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M88项[3,4]自拟。(1)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较前进步≥10分或提高15%以上;(2)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提高10分以下或疗效提高1%~14%;(3)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没有提高或分数减少。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n(%),n=20]
表1结果表明,两组患儿下肢肌力均有提高,观察组患儿肌力及运动能力均高于对照组。经Whitney秩和检验,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t检验,观察组积分差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 讨论
痉挛性偏瘫患儿习惯于利用健侧肢体,患肢活动受限,长期下去患儿因缺乏活动能力和运动的体会使两侧肢体差距明显。立位时常用健侧支撑身体,伸肌张力发育不好,足跟一着地,膝关节就发生屈曲而不能支撑身体。当患肢上抬屈曲时,髋、膝、踝关节均屈曲,下肢外展。步行时由于重心向前移动,体质量负荷在足部,髋关节伸展不充分,出现膝反张。如果足跟接触地面时,骨盆向后回旋,髋关节轻度屈曲,出现把患侧向后拖拉的步行姿势[5]。两侧肌力差距明显,患侧下肢多数无弹跳能力,腰部的稳定肌群肌力均较差,而悬吊技术可加强中央躯干、骨盆和髋部深层肌肉的力量,也就是常说的核心力量,而人体的重心位于人体的核心区域,核心肌群通过维持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保证了人体的重心平稳,在上下肢体的力量传递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的核心稳定性有利于痉挛性偏瘫患儿四肢的发育。悬吊训练的优势表现为:(1)可以训练平时康复训练很少练习到的深层的稳定肌群[6];(2)可改善肌肉的协调收缩能力[7];(3)在不稳定的悬吊绳上进行闭链训练可以刺激感觉运动器官,提高感觉和运动的协调能力[8];(4)可纠正患儿的骨盆问题和脊柱畸形;(5)可大幅度提高患儿患侧的肌力及运动能力。本次研究观察组患儿应用悬吊训练与传统的康复训练同时进行2个月后,经粗大运动发育量表检测后运动能力及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的患儿的患侧下肢均能完成单腿弹跳。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均有所改善,其程度高于对照组。
本次研究表明在应用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并配合悬吊训练治疗小儿脑瘫中的痉挛性偏瘫,能够大大提高患儿的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提高患儿的运动的稳定性及协调能力,改善患儿的异常运动模式,通过完全的主动运动来有效的提高患儿患侧的肌力提高其运动能力。因此,悬吊训练已经成为脑瘫康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手段。
[1] 陈岚岚,王健.腰痛运动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76-279.
[2] 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3] Russell DJ,Rosenbaum PL,Cadman DT,et al.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a mean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therapy[J].Dev Med Child Neurol,1989,31(3):341-352.
[4] Russell DJ,Rosenbaum PL,Cadman C,et al.Manual for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a measure of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cerebral palsy[M].Hamilton,Ontario,Canada:Mcmaster University,1990.
[5] 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4-155.
[6] 高宝龙,荣湘江,梁丹丹,等.悬吊运动技术对运动引起的腰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2):1095-1097.
[7] 卫小梅,郭铁成.悬吊运动疗法——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4):281-283.
[8] 郭险峰,关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治疗(下)[J].中国医刊,2010,45(5):7-10.
(收稿日期:20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