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实证研究
——以福建省宁化县淮土乡为例
2014-03-27符小洪
符小洪
(闽江学院 地理科学系,福建 福州 350121)
农村居民点持续发展状态是指农村居民点赖以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资源体系处于不受威胁,农业生产发展条件趋于改善,交通区位、市政设施趋于优化的相对平衡状态。它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交通、环境等众多子系统的综合影响,包括居民点所在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资源与条件、居民点基础与市政设施赖以优化的人口规模、居民点对外联系程度的交通区位等状态。反过来,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的主体,它的适度用地规模、利用方式,不仅影响着农村的基本发展方向,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宏观控制作用,而且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的指标来源以及耕地资源的警戒安全,甚至还对经济社会和景观生态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空间组织形式与相互关系[1]。长期以来,由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负担沉重,人居环境质量很差,自然形成了传统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布局随意分散的现实情况,进而影响了当地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目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从影响因素、用地潜力角度,以及应用GIS、景观生态学、土地经济学理论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特征与布局优化模式及其相关问题探讨[21-2],但从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角度分析居民点发展环境的文献较少。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以宁化县淮土乡为研究区域,建立评价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安全状态的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价与分析,可为山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淮土乡地处闽赣交界的宁化县西南部,武夷山脉西南段。东邻方田乡,南接江西省石城县的罗家乡,西与江西省石城县的朱坑乡、横江镇交界,北连石壁镇。距县城约25km,全乡总面积106km2。该乡因永宁高速公路贯通北部并有连接线与乡镇中心相联系而成为闽赣边贸的重要中心镇之一。
淮土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300~400m,境内地形走向高低复杂多变。有长溪、寨下溪流经,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土质主要为紫色土和红壤两种,耕地以段田为主,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和冰雹。
淮土乡辖有21个建制村,村民小组139个。2013全乡总人口32 516人,是宁化县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5 488元。据2009年宁化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简称“二调”)统计,该乡农村居民点面积315.24h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97m2,有1 173个农村居民点图斑,其中最小图斑面积78.26m2,最大图斑面积7.32hm2。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部门共同提出一项反映可持续发展机理的概念框架,即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简称PSR模型。其中,压力指标用以表征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状态指标用以表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系统状态,响应指标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所采取的对策[13-18]。根据PSR模型原理,考虑指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获取性原则,构建了反映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包括压力指标体系、状态指标体系与响应指标体系3个子系统,共22个评价指标(表1)。其中,压力子系统主要从人口、经济、环境系统的正负反馈角度选取6个指标(X1-X6);状态子系统从农村发展带来的收入提高、市政建设环境改善、居住安全意识角度选取11个指标(X7-X17);而响应子系统从维护居民点持续发展的所采取的积极措施角度选取5个指标(X18-X22)。
表1 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PSR评价指标体系
注:道路通达指数为各村居民点与硬化道路连结程度(也称β指数);土地多样性指数Dm=Ln(n)+∑pi*Ln(pi),n代表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pi代表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比重.
2.2 数据来源分析
本文所涉及数据有3类。一是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数据和宁化县2008-2014年统计年鉴;二是空间数据,主要来源于“二调”数据库;三是定性数据,主要来源于《宁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2006—2020年)》、《宁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相关专项规划。
对于实地调查数据,根据居民点建设、调整意向、布局模式等主题设计并发放调查访问卷获取;对于统计年鉴数据则是根据PSR模型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加工汇总;对于空间数据,是利用GIS软件进行提取、分析,如各村的土地多样性指数,就是利用GIS软件从当地“二调”数据库提取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比重,代入多样性指数公式中进行计算得到的;对于定性数据,主要是根据研究目标需要从土地规划修编资料中分析,作为某些评价指标量化处理的依据。
3 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PSR评价计算
3.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指标确定以后,直接用它们去进行评价是困难的,因为各指标之间的量纲不统一,所以没有可比性。本文采用各指标值与该项指标的平均值相比较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各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果不同,即存在着正相关或负相关两种形式[19]。如果指标数值越大对居民点持续发展越好的指标称为正功效指标;相反的指标称为负功效指标(表1)。具体处理如下式所示:
式中:Yij为i村j指标的标准化值;Xj为j指标的实际值;为j项指标的平均值。
3.2 评价指标的权重与综合得分计算
以淮土乡21个建制村为样本,以其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为变量构建矩阵,采用SPSS17.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矩阵的特征根和相应的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选择主成分并得到因子提取结果和因子回归系数。由于各主成分所包含的信息量不一致且信息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反映了该因子对所有原始变量总方差的解释能力,其值越高,说明指标因子的重要程度越高。故本文用所选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将各个指标因子得分进行综合,得出每个建制村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得分(表2)。公式如下:
式中:Tj为第i建制村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Yij为第i建制村j项指标的标准化分值;Wj为第j项指标在主成分分析中的方差贡献率(即权数)。
3.3 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指数计算
基于以上基础,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是评价PSR模型中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果,每个子系统中的因子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情况。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再安置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能通过反复管理调控实现优化调整的目标。根据PSR模型原理分析[20],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系统是压力、状态、响应3个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偏颇都会对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综合效益产生影响。所以,这种协调关系在评价中表现为样本的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应相互均衡。本文拟用的协调度指数是体现上述3个子系统之间的共生发展关系,其计算公式如下,计算结果详见表2所示。
式中:P为协调度指数;U1为压力系统的评价指数得分;U2为状态系统的评价指数得分;U3为响应系统的评价指数得分。
表2 淮土乡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PSR评价表
4 结论与讨论
评价分级确定是对评价结果的科学表述。一般地,评价分级是以表2中的协调度指数为基础进行[21]。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以协调度指数为主导,同时考虑综合得分把淮土乡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划分4个评价级,即P≥0.7且T≥70为理想状态;0.5≤P<0.7且-35≤T<70为较好状态;0.4≤P<0.5且-35≤T<70为临界状态;P<0.4且T<-35为较差状态。这样,处于可持续发展理想状态的有淮阳与竹园2个村;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好的有桥头、禾坑、凤山、赤岭、梨树、水东、孙坑等7个村;处于可持续发展临界状态的有青平、仕边、际下、大王、吴陂、团结等6个村;处于可持续发展较差状态的有罗坑、田背、五星、周坑、隘门、寒谷等6个村(表2)。
进一步分析,可得出以下3点结论:第一,从表2可看出,除寒谷村与团结村外(它们以协调度指数进行评价后归类),其他建制村的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以综合得分与以协调度指数评价标准,其结论是一致的,表明影响农村居民点持续发展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具有显然的共生发展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本评价模型中指标选取的合理性。第二,结合宁化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整治区与再安置区空间分布资料(表3与表4),并对照表2的分析,表明居民点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与当地居民对居民点发展的响应态度呈正相关,即纳入整治区的居民点图斑大部分分布在可持续发展状态相对差的村(包括临界与较差状态的),约占全乡整治区面积的66.53%,而被规划作为接受居民再安置的居民点图斑多数分布在可持续发展状态相对好的村(包括理想与较好状态的),约占全乡再安置区面积的85.07%。第三,对照图1看出,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建制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毗邻连片”特点,而且与规划的整治与再安置区(点)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吻合性。这说明本评价结果有利于整治与再安置区的分类实施与优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表3 淮土乡被规划为整治区的农村居民点(2006~2020)
资料来源:根据宁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数据库中资料整理.
表4 淮土乡规划的再安置区(2006-2020)
资料来源:根据宁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数据库中资料整理.
图1 淮土乡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PSR评价与整治安置区分布图
对于山区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价,关键在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很多时候,由于地域差异性及资料的可获取性,使得基于PSR评价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因而指标体系与评价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待进一步商榷。但本文的探索性思考对山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致谢:2012届闽江学院黄宣旺、廖鹏东、蔡定国、肖文铅等同学参与数据收集、整理,还有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的王成超老师对本文予以极大的审阅与支持,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姜 磊,雷国平,张 健,等.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224.
[2]张 鹏,雷国平,李 佳.石油城市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206-209.
[3]关小克,张凤荣,刘春兵,等.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特征及优化布局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3):537-543.
[4]郄瑞卿,刘富民,刘 洪.吉林省磐石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197-201.
[5]郎海如.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8):53-54.
[6]叶艳妹,吴次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8,19(10):54-57.
[7]高燕,叶艳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4,3(3):23-25.
[8]杨庆媛,田永中,王朝科,等.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4):469-478.
[9]赵伟,张正峰.我国区域土地整理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181-182.
[10]张占录,张远索.基于现状调查的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J].地理研究,2010,29(5):891-897.
[11]曹伟.城乡统筹发展下区域土地精明利用模式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1.
[12]石磊.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13]林和山,陈本清,许德伟,等.基于PSR模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例[J].台湾海峡,2012,31(3):420-428.
[14]TongC.ReviewonEnvironmentalIndicatorResearch[J].ResearchonEnvironmentalScience.2000,13(4):53.
[15]詹海斌,吴群.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11,25(4):399-400.
[16]贾良清,欧阳志云,赵同谦,等.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2004,3(4):592-596.
[17]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5):705-710.
[18]曹慧,胡锋,李辉信,等.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77-792.
[19]冯科,郑娟尔,韦仕川,等.GIS和PSR框架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1):121-131.
[20]刘文欣,朱红梅.基于PSR模型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146-150.
[21]曾晓妹.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化研究—以衡南县廖田镇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