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融合趋势

2014-03-26于鑫

2014年41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趋势融合

于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趋向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融合的经济走向也愈发明显,在探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实质上只是同一企业的差异性选择。所以两种理论应当有一个统一的基准。因此,对这两种理论在新经济形势背景下的相互融合,我们应当进行更多的探讨与思考,并逐步搭建起将两者合二为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回望我国的贸易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这两者都是因国际分工而产生的,所以,以国际分工理念作为两者融合的基础,是下文研究内容的主要着手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融合;趋势

鉴于两者理论前提的差异性,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其实大体来看是无法相容的,虽然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都对两者进行过许多的探索与尝试,但最终得到的成效都并不理想。以现有的研究结论作为前提,如果我们能够对两种理论发展的现况以及长久以来被传统经济学理论所忽略的国际分工理念重新进行审视,并将国际分工理念在两种贸易理论融合的过程中加以渗透,那么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两种理论也将会更好的融合在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当中。

一、 研究理论的追溯及融合现状

(一) 传统理论的相斥性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设当中,经济市场是完全处于竞争状态的,且所获的回报及竞争的规模都是固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各个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价格差距,决定价格差距的因素是成本差距,决定成本差距的因素是各个国家生产因素及价格方面的差距,而决定生产差距的因素是各个国家的富足程度。所以,正是因为各国之间富足程度及生产要素的差距,才使国家之间在不同类型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价格上的优势及劣势。因此,一个国家通常会对使用充裕生产要素制造出的产品进行出口。而对使用较为稀缺生产要素制造出的产品则会进口。这样一来,国际贸易的大体格局也就依据各国的资源优缺大致决定了下来。可以看出,在传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内,国际贸易并未给国家直接投资理论存留任何可发展的空间。

现今的许多跨国企业,在其自身的对外投资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当中,也都对传统国际贸易的理论的假设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些企业认为,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会加强市场的完全性,但在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当中,市场的不完全性,特别是技术与知识资源的不完善,才是促使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因素。也正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善性,跨国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发挥出其自身在劳动力、技术、知识及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跨国企业在生产、规模及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大面积垄断优势,是能够保证其有利可得的基础前提,也是国际投资理论的支撑。所以不难看出,以上对于国际贸易分析的框架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框架是完全相斥的。

(二) 两者融合的探究

早期将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理论融合到统一分析框架的时候,美国学者是以“产品周期理论”来对企业贸易活动中在出口、许可证形式及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决策进行详细解读的。并且将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与企业生产的区域抉择连接起来。并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区分为新产品时期、产品成熟期以及产品规范化时期。企业想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就必须要考虑到对外的直接投资,当产品进入了规范化时期之后,价格竞争战役的最终结果,就是将产品的转配及生产等工作环节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发明产品的国家则采取进口的措施来获取产品。在后续的发展当中,更有学者放弃了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要素无法在两国之间流动的假设,并引入了第三要素,即是知识,并且提出劳动、资本及知识三种因素可以进行国际性流动的观点,这使得进一步拓展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共通。

此外,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是截至目前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如果用折衷理论来解析国际生产活动的话,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共识来体现,即是“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假如具备公式当中的三个条件,国际直接投资,将会是最好的贸易形式选择,但如果缺少了区位优势,那么可以选择对外贸易,但如果只具有所有权的优势,且地域的优势并不明确,那么则可选择许可证贸易。这些不断完善的理论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之间密切关系的解析,使得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理论整合到统一的分析框架当中,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三)理论研究现况

早期的日本的学者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同时放在了国际分工的框架之下进行细化探究的方式,为我们对于两种理论进行结合的设想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日本学者的基础思路是从传统的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出发的,在H-O理论的基础框架之内,先确定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联,再依据国际分工原则来对施适合的投资产业进行决策。

后期国际上有了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其主要的论点表明:各个国家并不一定要依据本国的资源禀赋来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产生,并不是完全为了对国家资源优劣进行对比,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贸易范围及此收入递增作为驱动的。这时的学者,将重点转移到了国家之间要素的差异,并以此来对跨国公司的产生及国际贸易的结构进行解读。要素禀赋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之间可以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差距较小的国家则可以以业内贸易为主。如果在要素禀赋差异过大且平等的市场贸易已经无法使要素价格达到均等时,国际直接投资则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便有了跨国公司的产生。

之后的美国学者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是以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这一微观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对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进行解读的。其逻辑上的线索是: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决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竞争力又决定了企业的整体竞争规划。所以这一观点是以产业层次为起点,自下而上进行总结的,即从“企业”这一微小层面,逐渐拓展上升到国家这一大层面上。这也是对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式扩展。

从我国学者的角度来看,以往对于这两种理论的融合探究,滞留在了借鉴与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局面上,直到近期,才有学者提出在比较优势下对两种理论进行融合的观念,并对两方的同一方式及融合渠道进行了探讨。但是,截至目前我国的学者还并没有对这类两种理论的融合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也并未有新的理论框架出现,所以在框架建设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借鉴先进国家的优秀经验,并更好的应用新的理论框架推动两种理念的融合。

二、新融合理论框架的经济学意义

通过以上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融合理论分析框架的具体分析及解读,可以看出其理论框架的经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在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抉择的差异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导致的。生产参数、成本参数、收益参数、及利润参数的多方权衡与对比,则是企业在做出抉择之前必须要实施的实效性研究。在文中的理论分析框架当中,对于每个企业,我们都可以将看成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体,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效益收成与最大的效能发挥,会采取边际分析对每个可能选取的行为模式进行资源分配与计算,之后再从多个模式当中,选取最为合理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融合方式,这样的两部抉择程序方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边际分析模式。

其二,交易收益的最大化与高效率,是市场组织结构成型、改善及逐步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因素。而从国际贸易到国际直接投资、从国内企业到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则是市场组织结果转变过程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分工水平的提升对市场的组织结构转变及后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想要提升分工水平,则只有先对自身的交易效率进行强化与改善才能够做到。正是因为交易资金的存在,才能使企业的专业化决策有了更深层的经济学意义。也只有在专业化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贸易资金时,企业才会从自给自足的状态,逐步转换到分工状态,国际直接投资理念与国际贸易理念能够成型与发展,也都是因为其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及交易效率,使市场组织结构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而其分工的水平,则是决定着国际贸易水平的主导因素,同样的,国际直接投资,也是国际分工所产生的结果,其贸易水平,自然也是由分工水平所决定的。

其三,前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轮,都是从不同的基础解析单位、不同的基础假设,并用不同的基础理念两者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目的、本质及演变做出不同理解的过程,两者基础前提的差别,使得其在研究方式及理论认知方面都产生了差别,是以是两者产生了不可互通性。但在经过具体的分析之后,我们对基本的假设及基本分析单位都进行了统一,并应用同样的基础理念与分析框架来进行探讨,这会使两者的理论内容更加具有互通性,以国际分工作为两者相互连接的纽带,将这两种理论融合进同一系统当中,便可以对企业的具体决策进行更加综合性的分析,进而得到一个从国内市场结构到国际市场结构、从国内企业制度到跨国企业制度的较为完善的演变路线及过程。

其四,前期的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研讨工作,都是在两个的理论框架之下进行的,而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放在同一框架之下进行具体的解读。这样,整体的分析过程将变得更加严谨,进而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这对直到现在为止的研究成果而言,是一个进步。并且能够为后续的经济学相关研究提供更有效的参考。

其五,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每个消费者都必须经由市场来购入所需要的产品,而不能对其自身的供给水平进行选择,也不能够对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进行选择。企业对其专业化水平进行抉择时,通常是由分工所能得到的益处来决定的,而分工则与市场规模呈现出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在个体做出这种的抉择之前,企业这一单位是并不存在的。只有当个体选定了较高的分工水平,并用劳动市场来对分工进行具体的调整时,企业制度才会出现。也只有当个体决定选取劳动市场来对分工进行调整时,企业的生产参数,才能够作为个体生产参数的组合呈现出来。在以上的分析当中,我们则是把企业制度的产生及、转变以及新模式的出现,解读为生产函数随着数值在不同临界点间的转变及在不同分工组织结构间的非连续跳跃,而一个新模式下的企业,一个新的生产参数,就很可能在这样的跳跃过程当中产生出来。

结语

总体来说,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国际化经济发展路线,已经成为了新型国际贸易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基础,两种理论一体化的研究,以国际分工作为基础,一跨国公司作为主体,以竞争优势作为研究角度,则必定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贸易理念一体化研究体系。(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阳代杰.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融合趋势[J].中国经贸,2014(10).

[2]张艳华,赵玉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3(36).

[3]白春梅.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关性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2(3).

[4]曹滨,徐国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趋势及理论解释[J].中国商贸,2010(10).

[5]汪耿.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融合研究[J].现代商业,2011(7).

[6]龚晓莺,杨小勇,成家蔚. 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研究——以中国与东盟为例[J]. 特区经济,2012(07).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趋势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趋势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融合》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初秋唇妆趋势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