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督中外诸军事考论①

2014-03-26李宜春

关键词:都督大将军刺史

李宜春

(宁波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称谓。虽然不少史论者对此措意,也有一些较好的成果,如祝总斌结合史实对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童超认为,委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代表皇帝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尚书台下设五兵尚书作为常设性的军事行政主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施行都督制,构成了魏晋南北朝军事领导体制的主要历史特点。但笔者觉得,现有成果论断有值得商榷之处,包括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范围,以及內辅体制中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地位等。本文拟结合史实,详论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军事、政治作用,以揭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中枢体制、宰相体制和军事领导体制的一些特点。

一、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的缘起

《文献通考》卷308在叙述三国时期辅相情况时说,魏、蜀、吴三国,“其平尚书事、录尚书事、领中外诸军事,总国事,皆为宰相之任”。“领中外诸军事”即都督中外诸军事,是这一时期存在的一个特有名号,加此名号者,具备浓厚的內辅色彩。

都督的称谓起源很早。西汉于宣帝神爵二年(前60)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汉代又有督军御史,监督州郡军事行动。如东汉顺帝时,御史中丞冯绲持节督扬、徐二州兵,镇压九江盗贼,后又以中郎将督军。节,表示朝廷赋予的权力。董卓之乱后,州郡拥兵割据称雄,有以将军兼督数州或都督某州的称号。献帝建安二年(197),袁绍为大将军,赐弓矢节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这是最早见于史籍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本是军职,都带有将军或中郎将等军号,如曹操以程昱为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这种都督就成了统治地方的军政长官。除了作为统帅、主将的名号,都督还指偏裨将校,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都督。

曹操在统一战争中,陆续在重要地区建立军镇,逐渐形成都督区。建安初年,曹操以钟繇为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驻长安。建安十七年,又以夏侯渊督诸军,驻长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征孙权还,以伏波将军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屯居巢。延康元年(220),曹丕即魏王位,将沿边诸州分为五个都督区,以曹真都督雍、凉,曹仁都督荆、扬、益,曹休都督扬州,臧霸都督青州,吴质都督幽、并州。吴、蜀也各在其边境建立都督区。曹魏初置都督区时,都督与刺史各置,少数都督兼任所驻州刺史。晋惠帝后,都督例兼所驻州的刺史。都督兼刺史者兼治军民,所属州郡政务也常受其干预。晋时,分持节都督为三等,“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最高等级是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魏文帝黄初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矣”。这是最早的都督中外诸军事。

三国时期,原来常见的最高武职如太尉、大司马、大将军等,逐渐出现虚职化现象,都督中外诸军事者既统领京城禁卫军队,又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都督中外诸军事在很长时间内属于加官、临时差遣性质,所以称谓并不固定,直到北魏成为职官。据《魏书·官氏志》,在太和年间(477~499年)的第一次职令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品秩是正一品下,并将其与都督某府州诸军事、都督三州诸军事、都督一州诸军事四者之间的品秩做了区别。

作为国家最高军事统帅,加衔或出任都督中外诸军事者,历来是高品或要位,如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或司徒、司空、大司马)、诸将军(大、骠骑、车骑、卫等)、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侍中等;同时,与领(录)尚书事情况类似,它也不一定由当时品秩最高的官员出任。任都督中外诸军事者,因为总领全国军事而具备浓厚的內辅色彩,成为许多权臣和篡位者加重自身权势的一个重要头衔。

二、三国与西晋都督中外诸军事情况

三国时期都督中外诸军事情况如下。

曹丕即魏王位,以曹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魏文帝黄初三年,又以曹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后转拜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

魏明帝病重,本意重用亲族,“以武帝子燕王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辅政”,但被中书官员刘放、孙资阻挠,遂改为托孤于曹爽、司马懿,任命曹爽为大将军。齐王芳即位,加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两人为内辅领袖。不久,曹爽只让司马懿任太傅,不录尚书事,但此时司马懿“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嘉平三年(250)八月,司马懿卒,诏以其子卫将军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次年春,以司马师为大将军、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255年二月,司马师死后,以司马昭为大将军、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景元四年封相国,进晋公后,“天子命晋公以相国总百揆,于是上节传,去侍中、大都督、录尚书之号焉”。任相国、总百揆后,即辞去都督中外诸军事、领尚书事等职务,这一模式为后来许多权臣所效仿。

223年二月,刘备召丞相、录尚书事诸葛亮到永安宫。四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为副,又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卒。蒋琬以丞相府长史迁尚书令,总统国事,寻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

建兴十六年,姜维为卫将军、假节,加督中外军事,后拜大将军。

252年,东吴孙亮即位,以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吕岱为大司马,并领尚书事。诸葛恪又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

253年,太傅诸葛恪封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侍中、武卫将军孙峻杀死诸葛恪,为丞相兼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辅政。

256年,孙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不久迁大将军。

西晋都督中外诸军事情况如下。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以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

290年,晋武帝病重,本欲以外戚杨骏同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杨骏与杨皇后篡改诏书,自己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排斥司马亮。

“八王之乱”中,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消灭汝南王司马亮,矫诏召三十六军,自称受诏“都督中外诸军”;赵王司马伦“矫诏自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王如故,一依宣文辅魏故事”。又,身在蜀地的成都王司马颖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录尚书事,加九锡。

315年,西晋以琅邪王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督陕西诸军事。同年二月,以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晋王司马睿以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假节。王导为骠骑将军、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当时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的王导族兄王敦上疏说:“顷者令导内综机密,出录尚书,杖节京都,并统六军,既为刺史,兼居重号,殊非人臣之体。”王导也认为,王敦都督六州军事,权势过盛,为避免猜忌,固辞中外都督。

三、南朝都督中外诸军事情况

东晋都督中外诸军事情况如下。

东晋建立后,王导曾多次任此职。王敦反叛时,朝廷“假导节,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王敦攻入建康后,王导“乃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咸和元年(326),后赵石聪进攻寿春等地,朝廷任命王导为大司马、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进行抵御。咸康元年(335),后赵石季龙掠骑至历阳,王导请出讨之,“加大司马、假黄钺、中外诸军事”,“俄而贼退,解大司马”。四年(338),复转中外大都督,进位太傅,又拜丞相。

兴宁元年(363),时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并、冀等诸州军事的桓温,加授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但此时桓温的意图是统兵在外,通过西征北伐建立功勋,而不愿入朝辅政。他以既总督内外,不宜在远,次年率舟军进合肥;加扬州牧、录尚书事,被召入参朝政。因为孙吴、南朝首都建康(孙吴称建业),也是扬州刺史部(包括西晋时)以及所属丹阳郡的治所。南朝的扬州号称“神州”、“根本”,扬州刺史(牧)经常为三公、领(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兼任,称为“宰相带扬州”;或者为中书监(令)、侍中、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乃至宗室兼任,所以,任扬州牧(刺史)者自然可谓“入朝”、“入辅”。但桓温拒绝,认为自己北伐匡复才是当务之急。朝廷再次征召时,他来到赭圻(今安徽芜湖市繁昌县),朝廷中掌权的王、谢士族成员又反悔,担心他入朝后威逼皇帝和朝臣,又派人阻止。桓温遂城赭圻,固让内录,遥领扬州牧,不久移镇姑孰(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长期不入朝。

太元十年(385),晋孝武帝同母弟、琅琊王司马道子加都督中外。谢安去世后,朝廷诏曰:“司徒、琅邪王道子——实当旦奭之重,宜总二南之任,可领扬州刺史、录尚书、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孝武帝不亲万机,与道子酣歌为务。道子“既为扬州、总录,势倾天下,由是朝野奔凑”。后王恭举兵讨之,“道子乞解中外都督、录尚书以谢方岳,诏不许”。

义熙元年,刘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兗、豫、青、冀、幽、并、江九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徐青二州刺史,是东晋军队的实际统帅,威势最盛。朝廷诏曰:“可进位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徐、青二州刺史如故。”又准备让他录尚书事,任扬州刺史。此时,东晋内部猜忌刘裕的势力也开始膨胀,他有所忌讳,坚辞录尚书事、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事,把前两个职位交给了亲信王谧,自己“改授都督荆、司、梁、益、宁、雍、凉七州,并前十六州诸军事,本官如故”。义熙二年,又督交、广二州。义熙三年,王谧去世,刘裕“次应入辅”。当时与刘裕抗衡的军事将领刘毅等意欲在京师控制朝政,不愿刘裕借出任扬州刺史的机会入京辅政,于是“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咨高祖”。刘裕部属刘穆之说,“神州治本”,“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劝刘裕不要放弃。刘裕听从,“由是入辅”。

义熙十二年,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二十二州军事的刘裕“加中外大都督”,权势最盛。而早在东晋义熙六年,皇族、大司马、琅邪王司马德文被任命为都督宫城诸军事。义熙十二年,司马德文又领徐州刺史,寻拜大司马,领司徒。按照制度,此时大司马虽是武官之首,也要中外大都督节度。但刘裕为表示谦让,让朝廷下诏曰:“大司马地隆任重,亲贤莫贰,虽府受节度,可身无致敬。”

后来,刘裕进位相国、封宋公时,与当年司马昭一样,也辞去都督中外诸军事。朝廷策曰:“今进授相国,封公为宋公。昔晋、郑启籓,入作卿士,周、邵保傅,出总二南,内外之重,公实兼之。相国位无不总,礼绝朝班,居常之名,宜与事革。其以相国总百揆,去录尚书之号。上送所假节、侍中、中外都督、太傅太尉印绶,豫章公印策。进扬州牧,领征西将军、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其后则是进爵为宋王,再废晋建宋。以后宋、齐、梁、陈朝代更替中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的篡位,经过的都是类似的路径,而加都督中外诸军事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另外,这一时期同一王朝中同姓贵族的篡立,也都经过加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一环节,如南齐明帝萧鸾、南陈宣帝陈顼。

四、五胡十六国与北朝都督中外诸军事情况

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模仿汉制,也有都督中外诸军事,特征与魏晋大致一样。比如前秦的王猛。咸安二年(372),使持节、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冀州牧镇守邺城的王猛被皇帝苻坚任命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特进、常侍、持节、将军、侯如故,又为都督中外诸军事。王猛推辞说:“元相之重(指丞相),储傅之尊(指太子太傅),端右事繁(指尚书令),京牧任大(指司隶校尉),总督戎机(指都督中外诸军事),出纳帝命(指中书监),文武两寄,巨细并关,以伊、吕、萧(指萧何)、邓(指东汉邓禹)之贤,尚不能兼,况臣猛之无似!”苻坚说:“朕方混一四海,非卿谁可委者?卿之不得辞宰相,犹朕不得辞天下也。”于是,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均归王猛处置。

北魏时期,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职官,有了品秩。《魏书·官氏志》所载太和(477~499)年间的第一次职令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是正一品下,并将其与都督某府州诸军事、都督三州诸军事、都督一州诸军事四者之间的品秩做了严格区别。太和二十三年又规定,太师、太傅、太保、王、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国郡公为第一品,仪同三司、开国县公、都督中外诸军事、诸开府、散公为从第一品。

北魏时期都督中外诸军事情况如下。

皇始二年(397),北魏包围后燕都城中山,以从征的征东大将军、东平公元仪“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兖豫雍荆徐扬六州牧、左丞相、封卫王”。这是北魏的第一个都督中外诸军事。

兴安元年,宦官宗爱弑太武帝,矫令杀贵族大臣,立吴王余。吴王余以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兼总戎禁”。八个月后,吴王余、宗爱被杀。骠骑大将军元寿乐因对文成帝有援立功,被任命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献文帝天安元年(466),任城王元云“拜都督中外诸军事、中都坐大官,听理民讼,甚收时誉”。太和二十一年(497),孝文帝南讨,诏以司州牧、赵郡王干都督中外诸军事。冯诞是文明太后家族人员,“及罢庶姓王,诞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军将军、特进,改封长乐郡公”。“高祖宠诞,每与诞同舆而载,同案而食,同席坐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虽直禁中,然亲近不及”。

彭城王元勰是北魏高祖孝文帝的亲弟,“萧宝卷将陈显达内寇,高祖复亲讨之。诏勰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摄六师。是时,高祖不豫。勰辞曰:臣侍疾无暇,六军须有所托,事不两兴,情力又竭。更请一王总当军要。高祖曰:戎务、侍疾,皆凭于汝”。高祖疾甚,再次托付后事,元勰泣曰:“臣出入喉膂,每跨时要,及于宠灵辉赫,闻之遐迩。复参宰匠,机政毕归,震主之声,见忌必矣。”

魏庄帝即位,诏以权臣尔朱荣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尚书令、领军将军、领左右、太原王。尔朱荣破葛荣后,加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诸军事。这样,都督中外诸军事者又开始都督具体某些地方的军事,权柄更加具体。这也证明了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责本是统领全国军事。尔朱荣死后,其弟尔朱兆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柱国大将军,兼录尚书事、大行台。不久,也加都督十州诸军事。

北魏后期、东魏和北齐时期,最具威权者常居晋阳建立霸府,遥控首都洛阳或邺城,晋阳成为别都,于是又设京畿大都督一职,统领首都及周边军事,并成为其控制朝政的有力支撑。如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尔朱荣自洛阳还晋阳,“乃令元天穆向京,为侍中、太尉公、录尚书事、京畿大都督,兼领军将军,封上党王,树置腹心在列职,举止所为,皆由其意”。东魏天平二年,高欢从父弟清河王高岳除侍中、六州军事都督,寻加开府;又授使持节、六州大都督、冀州大中正;“俄拜京畿大都督,其六州事悉隶京畿。时神武统务晋阳,岳与侍中孙腾等京师辅政”。京畿大都督与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同时设置,充分证明都督中外诸军事职责是统领全国军事。

魏后废帝时,以高欢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后封相国、总百揆,却没有按南朝惯例辞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等职。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高欢去世,其子高澄任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武定八年,高澄死,其弟高洋为使持节、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后进齐王、相国、总百揆;不久废东魏,建北齐。

北齐时,文宣帝高洋猜忌宗室,遗诏仅以尚书令杨愔、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颐和疏远宗室平秦王高归彦辅政。这个以汉族高级士族为主的辅政团队,引起勋贵右丞相斛律金、太师可朱浑道元、太保贺拔仁、大司马高演、司徒高湛等人的不满。高洋之子高殷即位后,杨愔等妥协,拟将高演、高湛贬出为刺史,后又留高演为太师、录尚书事。勋贵发动政变,杨愔等败亡。高演控制朝政,在废帝自立前,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同时,大司马、长广王高湛为太傅、京畿大都督。

西魏大统元年,以大将军、雍州刺史、尚书令宇文泰为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宇文泰固让王及录尚书事,魏帝许之。十七年,宇文泰以冢宰总百揆。

北周保定元年,晋国公、大冢宰宇文护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令五府总于天官(大冢宰)”。北周宣帝死,静帝即位,外戚杨坚为假黄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上柱国、大冢宰、隋王。不久,杨坚废周立隋。如果不计五代十国时吴国的徐温、朱元璋,做吴国公时的朱文正,这是都督中外诸军事衔的最后一次出现。

猜你喜欢

都督大将军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大将军搬砖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大将军”也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