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中世纪大学早期教师聘任制度

2014-03-26张平军付梦芸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制度

张平军 付梦芸

(1.华侨大学 校长办公室,福建 泉州 362021;2.华东师范大学 高教所,上海 200000)

大学早在诞生之初,就逐步形成了相对有效的教师聘任制度。中世纪早期,大学录用新教师标准与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中世纪大学的水平及正常发展,也成为现代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基础,但那时对教师的聘任还相对比较随意,流动性很大。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框架

制度分析是一种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它将制度置身于具体的历史情境来进行发生学考察,从而探求制度产生的根源。新制度主义是一种极富启发性的理论视角,源于1984年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发表的《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的一个分流。该研究范式将制度视为理性构成限制的规则集合体,用来解释制度的形成。一般而言,制度创设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层面(文化背景、宪政制度和经济制度)和微观层面(行动者)。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范式认为,制度绩效主要有经济效率、市场平等、社会正义、问责制、道德一致性以及制度的柔适性等,经济效率主要取决于与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相关的净收益流的变化幅度,市场平等的评价方式有两种,即基于个体努力及其收获的平等,基于个体支付能力的平等。[1]但是如果片面强调经济效率和市场公平,就会对弱势群体不利,而再分配的公平则可以协调这一矛盾,为特别贫困的群体提供物质帮助。问责制是制度绩效的重要方面。在民主政治中,官员对责任的关注不必与效率和公平目标有太大的冲突,但应该就公共设施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对公民负责。除了责任以外,人们会评价一组特定的制度安排产生的普遍的道德水平,很显然,那些欺骗而未被发现的人是不能获得高回报的。最后,制度的柔适性则要求制度对现实灵活应对和对环境的积极适应,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将会损害投资的持续性,无法灵活应对现实的制度则难以奏效。

在制度因素中不能忽视规则的作用。规则是参与其中的人们的契约。世界状态的属性主要有排他性和搭便车行为以及资源流动的衰减性。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难以排除其他受益者,所以应首先确定产品的属性。当排除的成本很高时,我们经常假设:这样的产品必须由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来提供。这时,那些想要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就会面临潜在的搭便车或集体行动的问题。若潜在的受益者因为没有对提供商品或服务做过贡献,而不能顺利地排除在外,那么所有这样的情形都存在很强的搭便车行为。影响制度创设的宏观因素主要有宪政制度、经济和文化观念等。正式的立法和规制一般由中央政府制定,当然,地区和特别行政部门通过的法律也并不罕见。在一个法治支配的体制下,其运用的一般法律框架大多源自宪法和立法的行为,以及由个体在多种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做出的决定和放大后的行政规定。社会经济条件为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物质基础,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制度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一项政策的制定。社会文化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探求制度的成因,不能只着眼于技术环境,还必须考量文化愿景、观念、规范等存在于人们内心的认可事实。

二、中世纪大学早期教师聘任制度

从广义上说,中世纪是指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历史时期,但文化史上习惯性把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前的这段历史,视为中世纪。最早的中世纪大学诞生的确切时间很难确定,但史学家公认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是早期中世纪大学最为典型的两种形式,前者属于教师型大学,由教师行会负责大学的管理,而后者归为学生型大学,主要由学生管理。从15世纪开始,中世纪大学逐渐走向衰弱,因此,本文将中世纪大学前期界定为:从12世纪到14世纪这段相对繁荣的历史时期。

中世纪大学诞生最初期,教师极为缺乏,教师资格制度得以形成,学位的获得和教学证书的授予,成为教师聘任的必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以中世纪的巴黎大学为例,在人文学科,申请教师资格者必须年满21周岁,在人文学科听课六年以上,并在神、医、法三科学习满两年;神学院的教师申请者必须年满30周岁,并在人文学科听课六年,神学科听课五年以上。只有经过大学审查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教师,才能被授予教师资格。成为中世纪的大学教师殊为不易,德国中世纪的一所大学的记录显示,仅有30%~40%的人获得学士学位,仅有10%的人获得硕士学位,并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聘任制度的确立,不仅使教师获得了经济报酬,还提高了大学的教学效率。效率在评估效益和成本或投资回报率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当时的教师数量相对而言还是很少的,各个大学为了延聘著名教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教师一旦获得任用资格,就能在各个大学的博弈之间获得丰厚的报酬;同时,任用制度为学校招来了大量的求学者,也培养了大量的学者。以巴黎大学为例,正如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所描述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没有一个教育机构能够与巴黎大学所造成的影响相比。三个世纪以来,不但吸引了最大量的学生,并且招来了心智最敏捷最突出的人士,阿伯拉尔……罗吉尔·培根、威廉等人,几乎构成了从公元1100~1400年的哲学史。”[3]但是由于中世纪大学的规模较小,设备简陋,而且专业大多因人而设,造成了许多教师任职的随意性,并不能有效地保障其教学效果。

中世纪教师型大学早期教师聘任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机会主义或搭便车行为,保障了那些真正想成为教师且十分出色的人员的利益,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一严格的任用制度,可以使所有想成为教师的人处于同一竞争规则之中,但是由于当时其制度的透明度不高,其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很难保证。中世纪教师型大学早期的教师聘任制度,体现了对学生负责的原则。严格的教师任用制度,提升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优秀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也提高了大学的管理水平。在教师型大学,一切与教学相关的制度和活动,均由教师安排。尽管如此,由于中世纪大学早期的办学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其在培养目标、学制、课程、结业资格等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制,因而对教师的管理也相对随意。中世纪大学早期的教师聘任制度,迎合了当时个人本位价值观的需要。个人本位价值观,其实质是主张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知识,发展个人理智,完善个人个性”,与当时普遍的道德水平相一致,但也不排除当时贵族子弟的贿赂和欺骗行为。这一任用制度基于当时的复杂环境,但是其适应性并不强,最后随着中世纪后期大学的衰弱而终至消亡。

三、中世纪大学早期教师聘任制度的形成因素

行动舞台包括一个行动情景和该情境下的行动者,行动者可以是单一的个体,也可以是作为共同行动者起作用的群体。在中世纪教师型大学早期,促成教师任用制度创设的主要群体是教会组织和教师群体。中世纪大学其实是宗教组织,文化领域由教会所主导,大学被视为地方主教的部属。由于大学是准公共物品,所以就会有排他性。中世纪大学是作为学者行会诞生的,培养团体领袖是它的一大任务,然而当时教师十分缺乏,许多学生会随着教师的流动而流动。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人员就会滥竽充数,混到教师队伍中充当学者。以巴黎大学为例,由于当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以及历任统治者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视,巴黎大学得以招聘到一批优秀的大师,比如,博学善辩的阿伯拉尔等,但是因为这样的大师随时可能另谋高就,无法持久,所以,为了确保大学的繁荣和不断发展,应聘者是否拥有高学问高学术水平,便成为当时教会聘任教师的重要考虑因素。另外,对古希腊哲学家的推崇,也对当时教师聘任制度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那时,中世纪大学初期存在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究学问,传播知识,教育的本质不在实用,而在增进理性,扩充心灵,解放精神,从而享受闲暇生活。这一尊崇知识,重视个人理智发展的理念,促进了行动者对教师选拔和任用的考虑。

只有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一项制度的出台和改革才成为可能。从公元11世纪开始,西欧社会的经济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业、采矿、冶炼、金属制造业和建筑业开始兴起,手工业独立成为专门行业,大批新兴城市伴随着经济的复苏,群起于欧陆,其位置多选交通枢纽和水陆要冲,不仅对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还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富裕的城市引来了大批游学者,促进了大学的产生。正是因为当时优越的地理环境,教师的流动性很强,许多著名学者都来自不同的国度,许多大学为了挽留优秀教师,给予了其丰厚的奖酬。后来,学者逐渐增多,为了保证大学教师的水平,教师聘任制度便逐渐得以酝酿。

一般来说,行会是中世纪大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组织基础。最初,行会组织的成立,是为了保护本行业利益,扼制恶性竞争,解决业主难题,确保稳定精英。后来,随着生产力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其目标也不断衍生,如此一来,致使问题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复杂。于是,为了维护组织的秩序,行会便制订了许多规则和制度。商人法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它主要是由当地官员或商人充当裁判者,以规范争议判决活动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商人法虽然不具备执行的强制力,但是可以通过将某个体不诚实或缺乏声誉的信息,在私人判决系统内部进行传递和扩散的方式,借助集体的排斥行为,以剥夺那些没有声誉或者没有执行判决的商人与团体中其他成员进行交易的机会,这样就能维护集体和个人声誉。诸如此类的法典,对当时特殊的组织——大学也起到了相应的规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者的声誉和信誉,为教师聘任制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阿拉伯帝国向西扩张以及十字军东征,带回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使得古典翻译运动逐渐得以开展,尤其在1200~1225年间,亚里士多德全集被发现后,这一翻译运动逐渐进入了高潮阶段。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哲学以及逻辑学论著等,成为中世纪大学通行的教材。翻译运动使得东西文化得以交融,为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有资料表明,在欧洲大陆,除了原来的七艺教育知识得到充实和发展外,新的学科——神学、法学和医学也开始确立,并且不断获得新的内容。也就是说,随着古希腊学术著作被重新发现,中世纪大学从13世纪初开始,完全投入了新的哲学和科学知识的怀抱,大学课程大幅度增加。[4]尤为可贵的是,古希腊理性主义重新盛行,崇尚高深学位,传播高深知识,日益风行欧陆。因此,选择有高深学问的教师,成为大学的当务之急,利用学位制度来聘任教师,得以成为大学选择教师的一种手段。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世纪教师型大学早期任用制度,可以为今天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教师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大学,因此,重视人才的引进,对高校而言,极为重要。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但制度的产生,往往基于一定的理念,因此,高校在招聘教师时,需要综合考虑。高校应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校的关系,防止人才流失,坚持学术自由,但不放任自流,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惟其如此,才能确保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质量,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彭宗超,钟开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2](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信仰的时代[M].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4]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历史描述与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猜你喜欢

中世纪大学制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世纪欧洲艺术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