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专业“5E+G”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14-03-26张光明徐红

关键词:毕业论文师范生指导老师

张光明 徐红

(长江大学 教务处,湖北 荆州43402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1]为落实这一精神,长江大学各学科专业竞相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教育专业亦不例外。近年来,长江大学以专家型教师培养标准为指引,[2](P68-334)以切实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为宗旨,从本校实际出发,构建了一套“5E+G”实践教学模式。其中,“5E”分别是Education Survey(教育调查)、Education view(教育观摩)、Education Probation (教育见习)、Education Skills Training(教育技能训练)及Education Practice(教育实习)五大实践教学环节的首写字母,“G”则是第六大实践教学环节Graduation thesis(毕业论文)的首写字母。这六大实践教学环节分别贯穿于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本科四年的不同学期,有效保证了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一、教育调查

教育调查是指对教育现象及教育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在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诸环节中,教育调查为第一个环节,通常设置在师范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结束之后的暑假(大一暑假)进行。安排师范生在大一暑假开展教育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师范生初步认识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二是促发师范生形成教育问题意识、养成思考教育问题的习惯;三是促进师范生更加关心教育事业与教师职业;四是增强师范生的教育责任感与投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五是加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并增进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决心;六是激发师范生为了未来能够胜任教师职业而积极主动学习有关教师教育课程的热情与动力。

教育调查可分为学校调查、教育行政调查、家庭调查及社会调查等类型,[3](P737)师范生在暑假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与兴趣任意开展某一种类型的教育调查。值得指出的是,师范生在教育调查过程中,针对某一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既可以展开全面调查、也可以展开非全面调查(包括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等)。从大一师范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及当下社会现实看,适合师范生开展教育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及分析书面材料法等。不过,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展开教育调查,其六个步骤都是一致的。第一步,确定调查课题,即明确将要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第二步,参阅有关资料,在调查课题明确之后,接下来应该通过文献检索的手段查阅足够的相关资料,以便即将展开的调查活动更有针对性并能取得更大的成效。第三步,拟定调查计划。为了整个调查活动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促进调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着手展开教育调查之前,理应比较详细地拟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对象、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等。第四步,调查实施。实施调查并现场收集有关资料。第五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为了进一步明晰调查现象或调查问题,在结束调查之后,应及时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以之将调查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认识。第六步,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既是实事求是地反映调查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关信息与相应结论的书面报告,又是客观地反映师范生的调查研究态度、调查研究过程及调查研究能力的依据,还是提升师范生撰写调查报告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教育观摩

教育观摩是指师范生深入幼儿园或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旁观一线教师的德育与班级管理活动、旁听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并从中学习和吸取教育教学经验及教育教学技巧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观摩是在师范生正式接触教师教育基础课程之初而设置的教育实践类课程,通常安排在师范生入学后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三周进行,教育观摩的时间共计一周。安排师范生进行教育观摩的主要目的有三:其一,通过师范生亲临教育教学现场,增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以之促进师范生进一步明确在大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与技能;其二,为师范生反思与感悟不同类型教育教学案例的成败与得失提供真材实料,以之促进师范生进一步明确学好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其三,增进师范生对不合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合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及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认识,以之引发师范生自觉根据自身的实际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教师教育课程的行为。

教育观摩一般步骤是:第一,拟定观摩计划。观摩计划通常包括观摩的目的、观摩的内容、观摩的方法、观摩的时间、观摩的对象等;第二,进入观摩现场。抵达观摩现场之前,应事先与观摩对象及观摩场所的负责人取得联系,以便对方做好相应准备;第三,实施观摩活动。师范生在观摩过程中,应认真做好有关记录,包括观摩学校及观摩对象的相关信息、观摩的具体课程及其基本进程等;第四,撰写观摩体悟。观摩活动结束之后,师范生应该及时针对观摩中的所见所闻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第五,交流观摩体悟。在教育观摩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因关注的视角不同,所获得的见闻必然有别、产生的感悟理当有异。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拓展教育观摩的成效,在学生各自撰写观摩体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共同分享各自的观摩感悟十分重要。

三、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是指师范生进入幼儿园或中小学以辅导教师或教师助手的角色参与班级管理、作业辅导及家校联系等非教学活动的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见习通常设置在师范生入学后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第三周进行。开展教育见习,一是能够为师范生提供学习教育理论课程的有关感性认识基础,有利于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从而加强学习的成效;二是能够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养成思考教育问题的习惯,继而进一步激发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三是为师范生探讨教育问题提供一定的原始素材。此外,开展教育见习,还能够促使师范生真切体验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进而促进师范生主动对新课程改革作进一步思考。

教育见习的内容包括参与班会、协助处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协助教师联系学生家长、随教师一起进行家访、辅导学生的作业、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等。教育见习的步骤通常是:第一步,拟定见习计划。为保证教育见习的成效,师范生在开展教育见习之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及预定见习学校的实情拟定一份见习计划。见习计划的基本要素包括见习目的、见习内容、见习时间、见习地点、见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等;第二步,进入见习学校。师范生进入见习学校之前,高校负责师范生见习的指导老师应事先与预定的见习学校取得联系,以便见习学校为每一位见习学生安排相应的指导老师;师范生刚到见习学校后,应及时主动联系见习学校为自己指定的指导老师,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自己的见习目的;第三步,实施见习内容。师范生应该在见习学校指定的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尝试多种类型与形式的见习活动;第四步。撰写见习小结。为促进教育见习期间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师范生应及时对整个见习活动做一个必要的小结。在见习小结中,师范生应着重阐述自己见习后的收获与体悟;第五步,交流见习体悟。为了进一步巩固教育见习的成果,在师范生撰写见习小结的基础上,组织师范生进行一个相互交流的环节,通过分享各自的见习体悟,师范生必然能够获得更多新的体验与感悟。

四、教育技能训练

教育技能是指个体从事教师职业并能胜任教书育人活动所需要的多种心智技能和肢体技能,涵盖基础性教育技能、教学性教育技能、教育性教育技能及教研性教育技能等四种技能。其中,基础性教育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技能、“三笔一画”技能、“信技”应用技能、人际沟通技能等几种技能;教学性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馈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等几种技能;教育性技能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技能、班级管理技能等技能;教研性技能则包括教学研究技能和“教育”研究技能(泛指非教学类的教育问题研究技能)。由于教育技能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导致相应的培养较为复杂,因而宜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能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为阐述与表达的方便,在现实中,通常将培养师范生教育技能的两个阶段分别称为教育技能训练Ⅰ和教育技能训练Ⅱ。其中,教育技能训练Ⅰ设置在师范生入学后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一周;教育技能训练Ⅱ设置在师范生入学后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第一周。

教育技能训练Ⅰ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性教育技能和教学性技能的训练;教育技能训练Ⅱ的主要内容为教育性技能和教研性技能的训练。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教育技能训练Ⅰ,还是教育技能训练Ⅱ,其训练的基本步骤都是:其一,分组并配备指导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老师专门负责教育技能的训练;其二,在各小组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拟定具有个性化的、较为详细的自我训练方案;其三,各小组指导老师逐一审验本小组每一位学生的自我训练成绩并逐一提出个性化的改进建议与意见;其四,学生针对指导老师提出的建议与意见进行再次自我训练并主动请指导老师加以个别辅导;最后,推选部分指导老师作为评委并逐一审验每一位学生教育技能训练的成绩,不合格者将由先前的指导老师另寻时机重新培训,直到审验合格为止。

五、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指高年级(通常为毕业班级)师范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综合运用于幼儿园或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且自身素质伴随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得到全面锻炼与培养的一种实践教学环节。教育实习的目的,一是引导师范生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二是引导师范生将所学理论与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之初步培养他们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认真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初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四是检验师范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为高校教师教育和师范生本人提供反馈。教育实习一般设置在师范生入学后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教育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两个方面。

教育实习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有:第一,制订实习计划。实习计划主要包括实习的目、实习的要求、实习的内容、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实习小组的划分、实习的组织与领导等;第二,配备双重指导老师。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应在高校指定的老师(下文简称高校指导老师)和实习学校(包括幼儿园)指定的老师(下文简称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共同配合下进行;第三,协调三重管理。所谓三重管理,即实习学校的管理(主要指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管理)、高校指导老师的管理、高校教育实习巡视组的管理。在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尤其是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学生实习活动的安排及日常管理,高校指导老师配合实习学校进行管理,高校教育实习巡视组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巡视检查;第四,双方指导老师共同评定实习成绩。教育实习结束时,高校指导老师和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应按照《长江大学师范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及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具体表现,共同商议学生的教育实习成绩,并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等五个等级进行评定;第五,注重实习总结。教育实习既是对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又是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还是对高校师范教育(教师教育)质量的全面反馈,因而,无论对师范生本人还是对培养师范生的高校来说,对教育实习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尤为重要。

六、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指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解决专业领域内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撰写的学位论文。师范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既是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得以全面检验的过程,又是其综合能力得以全面锻炼的过程,还是其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的过程。显然,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而且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表明,毕业论文宜安排在学生入学后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

毕业论文的撰写步骤通常包括选题、选指导老师、撰写开题报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九大步骤。第一,选题。选题就是选择研究的课题,即确定毕业论文研究的对象、范围、背景、视角及切入点等。对于毕业论文来说,选题就是选择论文题目。选题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学生在专业教师拟定的一些论文题目中进行;二是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论文题目。三是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自主拟定论文题目。第二,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推荐参考文献、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审定论文提纲、解答学生的疑难、审阅并指导学生修改论文、督促学生及时撰写论文等。学生在选择指导老师时一定要认真考虑指导老师的人格特征、专业特长与研究方向,以免出现所选的指导老师不适合指导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现象。第三,撰写开题报告。撰写开题报告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事关毕业论文能否顺利进行及其结果的好坏,因而必须加以格外重视。开题报告通常包括论文的题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的条件、研究的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第四,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基础。收集资料的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及观察法等。第五,整理资料。整理资料就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补充、分类。第六,分析资料。“分析资料是对整理的资料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通过分析推论得出研究结论”。[4](P319)分析资料的方式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一般来说,定性分析比较适合描述性的资料,定量分析比较适合选项性的资料。第七,撰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提纲就是从整体上撰写论文的篇章结构。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应该随时思考先前设想中可能存在的疏漏之处与薄弱环节。第八,撰写论文。撰写论文时可依据论文提纲一气呵成后再修改,也可以依据论文提纲边写边修改。初稿完成后,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逐一检查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与完整、论文的观点是否鲜明与正确、论文的论据是否准确与充分、论文的表达是否规范与流畅等,直至学生本人及其指导老师均满意为止。第九,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答辩应该做到:其一,了解学生对所撰论文的认识程度;其二,了解学生现场论证论题的能力;其三,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其四,了解学生的毕业论文的真实性程度(是否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教高[2005]1号,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3/201001/xxgk_80315.html.

[2]徐红.专家型教师培养标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徐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师范生指导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
就差半分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