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4-03-26谭阳阳

重庆医学 2014年32期
关键词:口译专业学位医学院校

谭阳阳,杨 红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400016)

1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家对外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交流合作快速发展,对于应用型、实战类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了着力培养相关人才,自2007年起我国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旨在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端复合型翻译人才。7年来,全国已有20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MTI专业,各翻译硕士培养院校或单位参考了国务院学位办在[2007]78号文中下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翻译人才。但如何将英语技能与专业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接轨,更好地发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各领域输送人才,是许多院校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MTI这一新的应用型学科,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由新的交流模式、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产生,尤其在国家出台了新申办硕士专业学位政策,即申办学校可不再必须具有学术性硕士学位教育资格[1],这将鼓励许多没有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加入到MTI教育队伍中来,并且这些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特色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培养出高层次、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翻译硕士,为社会培养专业更加对口的翻译人才。

2 医学院MTI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发展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时,应首先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和目标,即“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如何在MTI培养大潮中清晰地把握方向,显示出自己特有的实力和专长是关键。目前我国还尚未有医学院校招收MTI专业学生。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战演练等方面,从构想到具体实施,均处于摸索阶段。作者通过浏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设立MTI的第1批、第2批40所院校的官方网站和使用各类搜索引擎,查询国内外诸多院校MTI培养现状以及其详细培养策略和方案,对比并分析了医学院校开设MTI优势和翻译产业的需求状况,认为培养模式可实施“翻译基本功+专业研究方向(医学方向)”这一模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

2.1 确立以MTI为平台培养医学翻译人才的目标 MTI培养的是语言服务行业①和产业所需的各方面人才[2]。“MTI教学理念是关注翻译行业需求和职业翻译从业者的素质培养,以职业翻译从业者的标准为培养目标,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3]。因此,MTI培养应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活动与翻译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与之相关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需以“服务于跨语言交际领域内的专门岗位”为理念,旨在培养具有过硬的口笔译技能、娴熟的译者能力、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人文素养的翻译人才。医学院校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可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医学专业的特点,逐步发展一门将医学与翻译学结合的交叉型新兴学科,既能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又可满足市场对高级医学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其他院校不能很好实现或无法实现的专业翻译人才,服务于如国际性医学非政府组织、国际医院与医学院、医学文献和论文的翻译与写作、国际会诊、医药类杂志编辑、医药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医学英语教学等诸多相关领域。

2.2 优先录取有医学背景知识的学生 广泛的知识是高级翻译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国外许多院校如英国的巴斯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美国的加州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等在招收MTI学生时,要求考生不仅具备相关语言的学士学位,同时还需具备有经济、理工、医学或法律等其他学士学位。医学院校开展的翻译硕士培养项目,将明确的特色专业方向以及相应系统科学的课程作为支撑,因此为实现MTI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隙对接、保障优秀的生源,在招生时,除了审核学生中英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否合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同时还应考察他们是否具有医学背景知识以及对基础医学英语词汇、阅读、翻译和写作的掌握情况。

2.3 采用以双导师为基础的教学形式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MTI教学的授课形式可采用专职教师课堂讲授、相互研讨、技能练习或模拟实战等多种方式进行[1]。同时还可聘请或邀请医学期刊、出版社、医药公司、医疗机构中具有实际翻译和交流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和专家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讲座或指导。此外,考虑到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特有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室或者医院临床实践的翻译交流中,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10~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h的口译实践。

2.4 设置医学与翻译学结合的交叉学科型课程 MTI是具有明确职业导向的专业学位,教学理念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翻译硕士。作为技术的“专业翻译”不涉及文学翻译,它主要指的是翻译作为一种职业,在特定的专门场合或环境中为不同语言之间沟通进行的翻译工作,是一种基于特定客户的语言服务体系[4]。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语言基础课之外,还需具备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加大与医药类专业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开设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实用性翻译课程,真正突出培养学生在医学方面的综合翻译能力。因此,课程设置可着重考虑到以下几点:

2.4.1 语言功底夯实是基础。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实的语言功底以及熟练的口笔译技巧就是所有翻译人员必备的武器。翻译是将源语言中所涉及的概念、观点、感情以及整个文体风格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不是单纯地简单复制信息并一对一进行转换,而是在领会源语言信息的实质和内涵的之后,充分运用输出语的表现力,完整准确的表达出来[5]。因此,学校须开设如《英汉互译》、《语用学与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实用翻译教程》等基础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与基本翻译方法,为之后的课程学习甚至实际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4.2 交叉学科发展是支撑。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学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可将翻译内容与医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开设如《基础医学英语》、《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英语写作与翻译》、《医学文献翻译》、《英文SCI医学论文写作》、医学英语口语或口译方面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翻译能力。总之,医学院校应以跨学科专业为方向、外语为工具,实现由单科向多科的转变,构建结构优化的课程模块或课程体系。此外,还可通过设置多元化和跨学科课程如护理英语、药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等作为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

2.4.3 心理素质培养是保障。在培养译员时注重实战模拟,有意通过有压力环境下的课堂训练,如口译方向的模拟国际会议翻译等,结合在本地化公司实训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6]。翻译工作,不论笔译或者口译,都是十分辛苦、繁重甚至是在极大压力下进行的工作。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口译这种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多数情况下即使事先有准备工作,翻译现场还是难以预测的。译员的任何预计都不可能是充分的,甚至一些事先的主观估计往往是靠不住的;再加上现场压力大、责任重,而且译员通常是孤立无援的,无论碰到任何难题都要立即处理,现场不可能有时间来查资料或求助。因此,沉着冷静、从容面对、努力战胜自我是译员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之一。

2.4.4 理论用于实践是关键。对于实战型专业学位硕士生而言,如果无法运用于翻译实践,学习再多的相关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周珏良先生曾说过学习翻译可以有不同的目的,有为科学的,为宗教的,也有为政治的和文化的等[7]。显然,医学院校MTI专业注重医学领域的学术翻译,通过培养优秀的医学翻译人员来加强国内外医学界的学习交流。因此,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亲身实践中得以及时检验,合理设置实践课程或实习内容尤为重要。

笔译方面,实践之前可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翻译技术概论、机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翻译技能。实践期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积极与一些翻译机构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参与甚至独立完成整个翻译项目,并尽可能将翻译成果及时出版[8]。口译方面,学生在校学习了视译、交替传译甚至同声传译等专业课程之后,可多鼓励其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如会议接待或陪同、国际学术交流或视频会议,国际学术访问活动等。这样既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又可培养职业意识、加强心理素质、明确职业态度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5 学位论文要求 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形式,教育部学位办[2007]78号文件转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MTI学位论文可以采用3种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1)医学翻译项目,即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医学相关的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 000字,并结合翻译理论,就翻译文本中所遇重点、难点或问题写出不少于5 000字的研究报告;(2)实验报告,即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医学方面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 000字的实验报告;(3)学术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 000字。目前在已开设MTI专业的高校中,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MTI专业毕业论文多为翻译项目报告,少数为学术型研究论文,极少数为实验报告[9]。学生的论文类型和题材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并结合实践内容而定。

3 结 语

翻译既然走出了学术的象牙塔,就应该也走出综合性高校或者外语专业院校独享的培养模式[10]。当今社会医学领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对医学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医学院校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医学事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以“翻译基本功 + 专业研究方向(医学方向)”为基础的培养模型可不仅探索出一条医学特色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填补高等翻译教育的一项空白,还使翻译研究与实践更加符合翻译的跨文化、跨学科的实践性本质,实现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

(①:“语言服务行业”,是一个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的新兴行业,其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行业,成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程爱群.基于水电特色的翻译硕士(MTI)培养模式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6-117.

[2] 崔启亮.高校MTI翻译与本地化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1):29-34,122.

[3] 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13-14.

[4] 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54-56.

[5] 史希平.浅谈加入世贸组织对翻译人员素质的要求[J].理论导报,2000(11):17-18.

[6] 王传英.本地化行业发展与 MTI课程体系创新[J].外语教学,2010,31(4):110-113.

[7] 周珏良.漫谈翻译[J].中国翻译,1984(9):8-13.

[8] 王传英.本地化行业发展与MTI课程创新[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

[9] 瞿伟光.中国高校翻译专业硕士(MTI)培养模式实况探究[J].神州:上旬刊,2012(9):65-66.

[10] 吴志杰.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学位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1):76-80.

猜你喜欢

口译专业学位医学院校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