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安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4-03-26李仁林杨清明
李仁林,杨清明
(安徽省六安市品众茶行,六安 237000)
1 六安茶产业优势
1.1 六安茶历史及影响力六安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最著名古老茶区之一,六安还因茶得名,因茶传名。六安产茶大约始于二世纪以前,唐·陆羽《茶经》中,指出产茶地有舒州、寿州;六安的“六”,《新华字典》(1979年版)释义指六安县名、六安山名及六安山所产的茶叶。①六安茶叶品名。据清代以前六十多部古籍所涉有关六安产茶史料记载,清朝以前,六安以产芽茶为主,霍山是茶叶主产地,霍山黄芽为唐朝名茶,六安小岘春为明朝贡茶,《续茶经》记有白茅贡尖茶芽。清朝以前普通品名有:黄小茶、黄大茶、小兰花、大兰花、绿小茶、绿大茶、霍山墨菊花茶、毛峰、六安枝等,清末产生六安瓜片茶,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生产有红茶、炒青绿茶,1985年后创制新品名优茶有:白霜雾毫、皖西早花、金寨翠眉、六安碧毫、金龙玉珠、霍山翠芽、华山银毫、石笋翠芽等。近代影响最大、誉满全国的六安瓜片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对六安传名起到重要作用。②六安茶品质优良。六安茶作为贡茶历史久、数量大,六安名茶向以高浓的清香、鲜爽的韵味、独特的外形和加工工艺、宏大的产量称著全国,销往全国各地,许多大户人家作为生活必备品。六安芽茶与闽之武夷、浙之龙井、苏之罗岕齐名,甚至六安茶被作为其赶超的比照。宋代在全国设十三个茶叶专卖场,安徽占五个,其中六安茶区三个,安庆茶区二个。六安茶鲜叶原料酚氨比值小,氨基酸、蛋白质含量比例高,适制高档名优绿茶。
1.2 六安宜茶环境与生产基础自然条件:六安茶区地处大别山北坡,位于北纬31°00′~31°45′,东经115°25′~117°07′,海拔高度一般在200~800m,总面积8082Km2。根据多年气象记载,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降雨量大于1100 mm,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无霜期220d左右。茶区土壤大多为扁石黄棕壤、扁石黄土、麻石黄棕壤、细石黄棕壤、细石黄土等,生态植被良好,山清水秀,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均适宜茶树生长,适制绿茶。
生产面积、产量基础:六安茶叶可查的面积产量段为:1940年2.28万hm2、4305t;1949年7600hm2、2350t;1952 年 7173hm2、3199t,收购量 2180t;1962年 5647hm2、3072t、2910t;1972 年 6300hm2、3674t、3515t;1982 年 1.44 万 hm2、6762t、6120t;2012 年3.42万hm2、总产15661t。(注:2012年为农业统计估算,不精确,实际数要小很多)。
茶叶品种与茶树品种:当前生产的茶叶品种有: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以上又称六安茶叶“五朵金花”),金龙玉珠、六安碧毫、六安小岘春、白霜雾毫、东石笋翠芽及毛峰、毛尖、黄绿大茶等;当前用在生产的茶树品种有:本地的舒茶早、独山中叶种、金鸡种、青山种、东石笋种等;外地引进的福鼎大白茶、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此外,金寨、舒城有茶树良种繁育场,育有更多的本地外地良种。
销售体系: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加工经营企业976家,其中省级龙头8家,地市级龙头34家,有各类茶叶市场310处,已注册商标品牌252个,年销千吨以上的品牌企业 14个,茶叶主销长江中下游、山东、上海、北京、山西等地。
1.3 各级政府领导重视六安市各级政府自2001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茶文化节几十次,并多次组织参加省茶展和上海农交会,2013年在北京与西城区共同举办六安茶展,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有力推动了六安茶产业发展,提升了六安茶的影响力。2011年市政府制定了六安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2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六政〔2012〕94号《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专门文件,并成立了茶叶专门机构(市茶叶局),对六安茶产业发展作了布局规划,并给予各项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由此根本保证了六安茶产业顺利迅速发展。
2 当前六安茶产业存在的不足
2.1 生产基础仍然薄弱,茶园低效,茶农收入不高(1)茶园基础薄弱。六安茶区是传统老茶区,现有茶园大都仍是传统低效老式茶园,表现为树势老、品种杂、分布散、园相差、单产低,平均干茶产量只有 30Kg/667m2,低于低产茶园单产 35 Kg/667m2指标。标准化高效良种茶园比重小,除局部外,大多看不到成片规模高标准茶园。茶园低产低效导致茶农收入较低,种茶积极性不高,不愿投入更多劳力和资金。茶园分布也不合理,沿县道、省道、旅游区干道两旁成片茶园不多见,反而是粮地、柴林、退耕还林树木,甚至是大量针叶林。瓜片茶产区局部因含铅锌矿而致瓜片茶含铅水平偏高。(2)加工基础薄弱。六安茶的机械初加工问题没有解决,目前使用的初加工机械均为普通的滚筒杀青机、理条机、烘干机等,这种机械及加工工艺方式并不适合生产六安茶。现有瓜片茶的加工更是五花八门,有全手工,或全机械,或手工机械结合,或用滚筒杀青加揉捻机揉捻,或用锅杀青加理条机理条等等,生产的瓜片有小瓜片、大瓜片、花香瓜片、老火瓜片、嫩火瓜片等等,品质规格外形不一,失去了高浓清香鲜醇回甜的传统风味。(3)茶叶主导品种不清晰。六安历史上茶叶品种是芽茶为主,兼有黄绿大茶,近代六安瓜片茶声誉占据主导地位。市政府自 2000年以来宣传推介扶持六安茶叶“五朵金花”,2013年又变成“六朵金花”,省政府主抓六安瓜片品种品牌。六安到底宣传推介以什么品种为主导则并不清晰。“五朵金花”实际只是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三朵。另外两朵金寨翠眉、华山银毫实则为一类似茶,而且实际难以形成产量,同时两者也不是公用品牌。(4)夏秋茶及副产品茶籽、茶末等综合利用率低。我市茶区除少部分采摘夏秋茶外,大多只采一季春茶,副产品茶籽茶末利用少。
2.2 销售经营力量不足(1)生产或销售经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大多为家族式企业,难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虽有统计年销千吨企业14家,实际年销超250t的都寥寥无几,纯粹经营名优茶的量更小。(2)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目前生产加工经营龙头企业自身力量不强,在体制上实质与茶农或茶叶加工实体形成股份合作、利益共享并不多,大都是在形式上辐射带动茶农,众多加工型小企业难以发展壮大,总体参与经营的队伍不壮,企业在省外大中城市设专卖店数量少。
2.3 各级政府领导重视程度不平衡虽然各级政府领导对茶产业都给予重视,但是各产茶区县重视程度不一样,市政府及有的区县很重视,有的区县重视不够。此外,侧重宣传推介,在发展实体生产上相对薄弱,市政府茶产业发展规划和〔2012〕94号文件中计划的各项任务未能很好有效落实。
3 提高六安茶产业影响力、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的途径与方法
(1)各级政府领导要继续重视茶产业发展,加强领导。各产茶区县要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茶产业发展规划文件,确定领导负责,成立专门机构,抽配专门人员办公,整合项目资金,引进龙头企业,狠抓各项生产任务和扶持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务求生产有较大较快的实质性发展。在宣传推介茶叶名称品种上,不宜称“五朵金花”等,可改为“六安茶六安瓜片茶”。市茶叶协会要切实发挥协调管理等服务作用,可将六安瓜片茶证明商标专用权和管理权变更过户给市茶叶协会。
(2)着眼机械化生产,大力发展高标准茶园,确定主导茶树品种。要像开发油茶一样开发高标准新茶园,在茶区交通干道两旁或旅游区域地山坡下半部包括窄冲山地成片开建无性系良种茶园,淘汰低产低效茶园。各区县要有133.3hm2至666.7hm2不等的成片高标准新茶园,6.67hm2至20hm2的无性良种繁育园。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茶园各项管理,确保茶叶原料优质安全。
(3)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着力研发适制六安瓜片等六安茶叶的初加工机械,提升茶叶品质规格,保证六安茶的传统品质风格。建立统一的六安瓜片毛茶标准样和成品茶销售标准样,做到对样生产收购,对样经营销售。着力研发夏秋茶及茶末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可制乌龙茶、饼砖茶、袋泡茶、茶食品饮料等,茶籽可制食用茶油、清洁剂等深加工产品,提高综合效益。
(4)加大扶持中小型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或茶叶专业合作社实体。对已享受扶持的企业要进一步作出要求,提升带动力,或以经营缴税业绩享受扶持。重点扶持新增生产经营力量,营造千军万马广泛参与的生产经营队伍。在我市直接从事茶叶经营的队伍要达到15~20万人,使经营队伍与生产队伍规模相协调。鼓励在外地发展茶叶专卖店,进驻各茶叶销售市场,发展茶叶电子商务,扩大网店茶叶经营。各产茶村都要力争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茶农为生产服务,同时也是经营实体,主体加工经营本村茶叶。加强引资、集资,多种形式入股,采取流转承租等方式保证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集中整合,用于茶产业发展。引导、支持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
(5)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发展茶文化及茶叶休闲旅游。采取挖掘与创新、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或创作丰富多彩的茶歌、茶戏、小品、典故、品茗会、斗茶赛等,参加全省全国有关茶文化活动,进一步宣传推介弘扬六安茶六安瓜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