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三则

2014-03-26李二年陈泽新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王力古代汉语诗经

李二年,陈泽新

(1.长春光华学院中文系,长春 130031;2.长春大学人文学院,长春 130022)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三则

李二年1,陈泽新2

(1.长春光华学院中文系,长春 130031;2.长春大学人文学院,长春 13002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的文选注释有可商榷之处。《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中“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的“有”当是表委婉语气,其他古文献中习见。《诗经·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应该是“朋友、伙伴”。《公刘》“爰方启行”的“启行”当是“开路”。

王力;古代汉语;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与子同仇;爰方启行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自上世纪60年代面世以来,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堪称古代汉语教材的典范之作。王力《古代汉语》一直是笔者教学中的首选教材,使用过程中笔者受益匪浅。而最新版吸收了学术界的意见,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古代汉语教学中,这部教材依然会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此书最新版前后已有富金璧、白一平等学者以专书与《古代汉语》交换意见,同时又有其他学者数量可观的商榷论文在前,但我们也深感此书的某些文选的注释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下面三则即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以就正于方家。

1 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

见于《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古代汉语》第一册第119页。

注释[10]:有,含“只有”的意思。

体会注释“有,含‘只有’的意思”,可见著者语气颇谨慎。另检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句注释为“有,犹言‘宁可’”[1]。理解近于《古代汉语》,我们曾遍检包括虚词在内的诸重要辞书,除《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外,余书皆未收“有”的这种意义。不过,两辞书的例证同为“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我们曾借助《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的帮助,并未搜寻到其他类似用法的句例,《古代汉语》的注释很可能是没有依据的。

如何理解此处的“有”,自然让我们想到“有+ v”(用为动词词头、语助)的用法,此说见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的各种辞典、虚词专书之中,不过,《辞源》《辞海》以及后来的修订各版均未收“有”这种用法。事实上70余年前,闻一多在其《诗经词类》[2]中就已注意到这一用法。尽管其后有的辞书吸收这一用法,但例句往往也仅限于《诗经》。

《邶风·泉水》:女子有行,则远父母兄弟。

《豳风·七月》:载日载阳,有名仓庚。

《小雅·车辖》: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周颂·雝》: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从上揭几例来看,“有”显然是没有实义的,当为词头(语助),但我们又难免会心生疑惑:《诗经》本是歌谣,句式工整,而为凑足音节,往往会加衬字,那么在其他文献中,是否有类似的用法?而下揭两例或可释疑。

第一例,吴其昌《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笔记·多士》:

朕不敢有后,无我怨,惟尔知惟尔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三体石经》作“朕不敢后,王曰:繇(告尔多士,无我怨,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于此差甚远。[3]同见刘氏《观堂学书记·多士》:

朕不敢有后。师云:《隶释》所载《三体石经》作朕不敢后,下有王曰繇。下阕则与今本大有歧牙。[4]

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也提到这个问题:

朕不敢有后。王静安谓《三体石经》作“朕不敢后”,是也。按:《召诰》“今休王不敢后”可证。[5]

第二例:

《吕氏春秋·荡兵篇》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立见。

《颜氏家训·治家》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王国维、于省吾认为“朕不敢有后”之“有”是衍文,不过,细体文味,“有”之有无,趣味并不相同,加“有”,文意更厚醇谦恭。其实此处的“有”正是用为动词词头,后人已多不解,故有《三体石经》之异。第二例,两条语料有承继的迹象,如何看待“过”的词性很重要,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将这句话翻译为“家中如果没有责打,童仆、小儿犯过错的事就会立刻出现”[6]。把“过”解释为“犯过失”显然是很确切的。这句也同为“有”用为动词词头的一条佳证。类似用法在其他文献中也不难见到。

《尚书·牧誓》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尚书·立政》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

《庄子·在宥》云将曰:“朕愿有问也。”类似语例颇多,但“有”用为动词词头(语助)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试看《战国策》的原文:

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这段慷慨陈词的文字颇有名气,以至后来还有文章化用,如宋代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云“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处小朝廷求活耶”[7]。此段大意是说,秦得了天下,我就投海死掉。鲁仲连说话的对象是魏国客将军辛垣衍,核心内容是劝其救赵。尽管陈词慷慨,但毕竟是初次见面,可以想见谈及死字语气当然要委婉一点,而“有”恰恰能起到这个作用。如果我们能够留心前面所举句例,也都有调整语气的作用。

《礼记·月令》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砍伐。

《淮南子·时训》是月也,树木方盛,勿敢斩伐。两相比较,语气不同是很容易体会的。王引之《经传释词》“有”条下谓“有,犹‘或’也”,认为“有与或古同声而义相通”[8]。其他虚词专书也多有此义项,其中很多例句是可以看成词头的,以使表达的语气委婉,可参看《虚词诂林》[9]。古书里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遗存,而且使用颇普遍,如“我们有请某某如何”“有劳某如何”“有鉴于某如何”等句,较之不加“有”尤显客气。因此,“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句“有”为词头(或语助),使句子表达之语气委婉些。

2 与子同仇

见于《诗经·秦风·无衣》,《古代汉语》第二册第494页。

注释[6]:你我的仇敌是共同的。当代诸多《诗经》注本、古诗文选等,习惯把“仇”释为“敌人”“仇敌”,可能是受《古代汉语》影响,《王力古汉语字典》“仇”下义项“仇敌”的例句即是“与子同仇”[10](按《后记》,这一部分是王力执笔),案《诗序》“《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而在《唐风》中也有一篇《无衣》,《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两诗虽然立意不同,但都是与用武有关,故诗中“仇”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仇敌,不排除这是致使学者将其解释为“仇敌”的主要原因。当然,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需说明的是,有学者能独立思考,不受此影响,将此字解释为“伙伴”[11]等,王宗石曾在《诗经分类诠释》一书中有简洁明了的注释:“同仇,仇,匹也,俦侣,同伴的意思。注家多释为‘仇敌’,非是。同仇与下章偕作、偕行义近。”这是颇难能可贵的,然而在《古代汉语》的修订以及王宗石著作以后出现的《诗经》专著中并没有很好地吸收这种观点。推测其因,一方面是与多种与王力《古代汉语》商榷的著述没有明确在这个问题上提出异议有关(见郭锡良执笔“2004年重印校改说明”),另一方面也说明以往的论证存在论述不够充分或者证据方面的缺陷,因此确实值得作进一步的讨论。第一,先看此诗每章尾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句式整齐对称,同仇、偕作、偕行意义当是对应的。第二,《诗经》“仇”字5见,单用例4见,除“与子同仇”例,其余3例“仇”皆无“仇敌”意,而2见仇敌之“仇”皆借“雠”为之[12]76。关于《诗经》“仇”的其余4例,向熹《诗经词典》已作梳理,引述于下:

《周南·兔置》二章“赳赳武夫,公侯好仇。”孔颖达《正义》:“毛,仇皆为匹。”

朱熹《集传》“公侯善匹,尤圣人之耦,则非特干城而已。”黄焯《毛诗评议》:“此诗之好仇,尤言良弼贤佐耳。”

《大雅·皇矣》七章“询尔仇方,同尔兄弟。”《毛传》:“仇,匹也。”(仇方,友邦、邻邦。)

再次,建筑电气工程设备布局和布线繁琐。现代建筑电气工程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电气设备,除了要从整体控制的角度出发对设备进行科学选型之外,还应该对设备的布局和布线进行充分的考虑。但设备的复杂性却为这两项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常常出现因布局或是布线不当影响到电气系统运行效果的情况。对此,应该将电气工程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引入智能化技术,如自动化控制、电子技术等,对电气设备进行统筹管理和控制,优化设备布局,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布线,这样既能够减少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还能为设备正常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小雅·宾之初》二章“宾载手仇,室人入右。”《毛传》:“(宾)自取其匹而射。”陈奂《传疏》训仇为匹。匹尤耦也。”[12]516其中《小雅·宾之初》例,还有另外一解,此外不具引。因此,《诗经》中训“仇”为“匹”是有依据的。在其他的文献中,这样的训释还有不少,可以参看《故训汇纂》“仇”条下。此外,在传世文献中,“仇”与“匹”还可以联结为“仇匹”,如《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诗云:‘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仇匹’”[13]也是同义连用。第三,古文字文献中也有“仇匹”连用的情况,古文字中有(见于何尊、史墙盘等),据陈剑考证当读为“仇”[14]。关于古文字材料中两字使用的情况,可参看陈文,此处就不赘述了。仇、匹之意相近是没有问题的。但症结在于:这个仇应该如何理解?

《说文·匸部》“匹,四丈也”,学者多认为许慎是就讹体篆文为说而不定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字之本义有难定者,如《杂记》注‘今谓之匹,尤匹偶之云与’是以匹偶为本义,而帛二两为引申之意也。与许说迥异。”[15]无论“四匹”是否有古文献实例,但终究有成双意义的指向。关于“仇”的用法,张政烺在《“”字说》一文中整理了古文字中“”的用例并作考释[16],经其梳理大致有三种意义:妃匹,国之臣与王为匹耦,朋友。读者可参看,此不赘述。

“与子同仇”的“仇”解释为伙伴、搭档、朋友,无论从传世文献、古文字文献、训诂文例等方面印证,确实恰当而可信。

3 爰方启行

见于《诗经·大雅·公刘》,《古代汉语》第二册第505页。

注释[11]:启行,动身,出发,指由邰迁往豳。

检《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後可以爰方启行。”又朱熹《诗集传·小雅·六月》“启行”注“启,开。行,道也。犹言发程也。”[17]或为《古代汉语》注释所本。仅从文意上判断,解释为“动身,出发,指由邰迁往豳”确实不能算错,但是如果从“启行”所涉及礼制看,这个注释又是不准确的。“启行”在《诗经》中2见,首见《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关于本句:

《传》元,大也。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

此诗《诗序》云“宣王北伐也”,《毛传》《郑笺》所言,当是大部队前有兵车,而兵车夏商周人称谓不同,其为“启行”之用,于此“启行”,《郑笺》以为当是“先前启突敌阵之前行”意。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郑笺》有增字解经之嫌。其他异说可参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19]。先秦典籍其他典籍尚未见“启行”,唯《左传》曾两次引用到“元戎十乘,以先启行”。首见于宣公十二年:

孙叔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遂疾进师。

杜预:“元戎,戎车在前也。《诗·小雅》,言王者军行必有戎车十两在前开道,先人为备。”[20]39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谓:“启行者,打开敌人之行伍也。杜《注》解‘启行’为‘开道’亦通。”[21]738

次见于昭公十三年:

盟以厎信,君苟有信,诸侯不贰,何患焉?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虽齐不许,君庸多矣。天子之老请帅王赋“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迟速唯君。

杜预:“元戎,戎车在前者。启,开也。行,道也。”[20]810杨伯峻:“启行犹言开道,愿为先锋。”[21]1355

两例,杜预与杨伯峻均出注,杜预主“开道说”,杨伯峻在第一例中以为两古说均可,第二例赞同杜预说。一般而言,对于《左传》“启行”这样的与典制相关的词,杨先生前后理解分歧显然是不可取的。细体《左传》原文,以“开路”的意义更适当。

《传》:“张其矢弓,秉其干戈戚扬,以方开道路去之豳。”启,古文字形作以手开门状,故有开启之意。行,在《诗经》原文两处均为韵脚。《诗经》“行”大路之意习见,此处释为“路”。其次,当时“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没有路,就需要有队伍在前边开路,这样的理解也非常符合实际,故此“爰方启行”可以解释为“开路”。至于《小雅·六月》诗中所讲已是宣王时,此时的开路,已经发展为一种军事制度,虽是开路,但更是为了打开敌人之行伍,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开路先锋。以“开路”这个意义来梳理后世文献中出现的“启行”,无不文从字顺,通畅圆融。试拈几例:

《三国志》卷四三天降丧乱,奸雄乘衅;天下切齿,万国悲悼;臣妾大小,莫不思竭筋力;肝脑涂地,以除国难。伏惟将军世受汉恩,以为当躬聚党众,率先启行;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22]1047

《三国志》卷四八裴松之注引陆机《辨亡论》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故刘氏之伐,陆公喻之长蛇,其势然也。[22]1181

《晋书》卷一〇刘裕之北征也,帝上疏,请帅所莅,启行戎路,修敬山陵。[23]268

《晋书》卷一〇八既达辽西,道路梗塞,乃与开投廆。时,诸流寓之士见廆草创,并怀去就。嶷首定名分,为群士启行。[23]2811

综上,本文讨论的《古代汉语》三则注释确有可商讨之处:《战国策》中《鲁仲连义不帝秦》“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的“有”作词头,没有实义,表委婉语气;《诗经》中《无衣》“与子同仇”的“仇”是“朋友、伙伴”的意思;《公刘》“爰方启行”的“启行”确切解释当是“开路”。

[1]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740.

[2]闻一多.诗经词类[M]∥闻一多.诗经通义.闻,校补.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09.

[3]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248.

[4]刘盼遂.刘盼遂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90-291.

[5]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M].上海:上海书店,1999:104.

[6]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等.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2.

[7]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宋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42.

[8]王引之.经传释词[M].黄侃,杨树达,批本.长沙:岳麓书社,1985:61.

[9]谢纪锋.虚词诂林[M].俞敏,监修.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171-177.

[10]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16.

[11]陈澍.“同仇”解[J].文学遗产,1984(1):133.

[12]向熹.诗经词典:修订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3]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12.

[14]陈剑.据郭店简释读西周金文一例[C]∥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2.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许惟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103.

[17]朱熹.诗集传∥朱子全书: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67.

[18]阮元.十三经注疏:2诗经[M].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 359.

[19]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543-544.

[20]阮元.十三经注疏:6左传[M].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

[2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2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柳克

Three Arguable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 Annotated by Wang Li

LIErnian1,CHEN Zexin2

(1.Chinese Department,Changchun Guanghua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1,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ies,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Annotations about the anthology in Ancient Chinese(Revised Version)edited by Wang Li has something to consult.In Zhanguoce·Luzhonglian Yi Bu DiQin,“You”in the sentence“Ze Lian You Fu Donghai Er Si Yi”shows a gentle tone,which can be found in some other ancient documents.In Book of Songs·NO Clothes,the meaning of“Chou”in the phrase“Yu Zi Tong Chou”should be“friends or partners”.In Gong Liu,themeaning of“Qi Xing”in the phrase“Ai Fang Qi Xing”should be“open away”or “blaze a trail”.

Wang Li;Ancient Chinese;Ze Lian You Fu Donghai Er Si Yi;Yu Zi Tong Chou,Ai Fang Qi Xing

H131

A

1009-3907(2014)11-1520-04

2014-06-10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GH12358);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412)

李二年(1979-),男,吉林榆树人,讲师,主要从事文字学与古文献研究;陈泽新(1957-),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王力古代汉语诗经
保险理赔知多少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王力手迹
诗经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艺术百家:王力
为王力先生一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