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

2014-03-26罗进雄何幼斌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28期
关键词:岩石学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罗进雄,何幼斌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100)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的各类网络共享课程。其建设是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向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与升级,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新的热点[1-3]。

《沉积岩石学》课程是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要求《沉积岩石学》的教学做出相应的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以来,《沉积岩石学》课程也加快了改革与建设的步伐。《沉积岩石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基础知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保障,以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为中心,不断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加强能力培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4]。课程的建设是在几代教师一点一滴辛勤积淀的基础上逐步完成的。经过20多年的建设,《沉积岩石学》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湖北省第3届省级优质课程、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2年底,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课程团队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课程网络资源和教学内容。经学校申报,教育厅评审,《沉积岩石学》课程获批为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专家对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该课程进行评审,《沉积岩石学》课程成为“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随后,根据专家意见,课程团队再次对课程资源进行修改完善,并最终获批立项,顺利完成了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该课程即将通过爱课程网 (www.icourses.edu.cn)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需在长期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教学观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能够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社会学习者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这就需要准确把握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更好地为国家、地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在《沉积岩石学》课程由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自身特色。下面,笔者总结了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及其取得的主要成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课程资源下一步的建设方向。

1 基本资源建设

1.1 基本资源的类型与整理

基本资源是指反映课程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基本资源是一门课程的长期积累并经实践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核心资源。长江大学一直非常重视《沉积岩石学》课程的建设,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完善课程基本资源,《沉积岩石学课程》自2008年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以来,并推动了《沉积岩石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4],有力地支持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5-6]、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相关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

在《沉积岩石学》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完成了课程的基本资源的系统整理工作,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参考资料目录、教学多媒体课件、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和复习思考题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每一章的重点、难点,提炼了每一章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与基础资料进行了关联,其中一个知识点可能关联了多个基础资料,这样就便于课程上网之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1.2 科研工作对基本资源建设的支持作用

在长期的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课程组一直非常注重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和反哺作用,充分做到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促进两者和谐统一发展。

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地表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包括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和学生学习与科研的结合。

1)对于教师而言,做到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也是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在谈到高校教师与科研相结合时说:“你不上课,你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你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7]。”《沉积岩石学》课程组教师在高质量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所有的教师都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承担、参与了多项高级别科研项目,形成了高水平、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并及时把这些成果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来,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开阔视野,了解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课程组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油田合作项目等。通过多年的科研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在深水牵引流沉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等方面形成了专业特色,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已被大量地应用于课程教学工作中,并通过“地学之光”讲座向学生介绍,对该课程的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保证了《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常讲常新。

2)对于学生而言,做到学习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是学习知识和培养智能的良好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破他们对于创新创造的神秘感,推动他们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地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沉积岩石学》课程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从事课外科研活动,让部分学有余力、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科研当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自长江大学2008年获批为第2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以来,《沉积岩石学》课程组教师共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

2 拓展资源建设

拓展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特点,能服务于学习者的自学,比较成熟的各类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以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结合课程特点以及学校特色,《沉积岩石学》课程组开发了如下拓展资源:典型沉积照片 (素材资源库)、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教学剖面 (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和网上答疑室 (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

典型沉积照片包括沉积环境、沉积岩结构和沉积岩构造等3大类27小类,共计276张照片。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教学剖面的CAI课件包括标本长廊简介、沉积演化及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面向教师、在校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开放,所有受众可以通过网址http://dqkx.yangtzeu.edu.cn/jpkc2/sjtj/cjsx.htm进行访问学习。《沉积岩石学》课程网上答疑室是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在该平台上,学习者不受限于时空,可就学习中遇到的与该课程相关的问题进行咨询,课程组安排有教师给予及时回复;在该网络答疑室内还可以就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目前网络答疑室的访问量达125万余次,回复留言395条。

此外,还建设了复习思考题和考试样卷等其他资源,方便学习者自学,通过效果的反馈进行自我评价。

3 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还应体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共建共享”。对于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而言,优质资源的开发是前提,成果的共享是关键,信息化建设是有效途径,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基本保障。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在共建共享上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与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等名校开展合作,共同就《沉积岩石学》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完成的成果“共享优质资源,建设《沉积岩石学》国家精品课程”获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另外,高校之间需要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主动消除瓶颈,不断拓展资源共建共享的途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共建共享的成效,进而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4 课程资源下一步的建设方向

虽然《沉积岩石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在课程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该课程的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努力。

在课程基础资源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的改变,原有精品课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教师,而现今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则转变为以服务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并重的学习对象。由于受众的改变,就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的基本资源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更新,保证基本资源的常建常新。

关于课程的拓展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可以考虑从以下4方面入手:

1)利用“地学之光”讲座平台,将与《沉积岩石学》课程相关的讲座进行录像,建设专题讲座库。

2)典型沉积照片 (即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可以改变思路,集思广益,不仅仅是由课程组教师来积累建设,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参与其中,由他们提供原创素材,课程组审核之后确定录用的在资源库中标明出处,这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促使他们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3)网上答疑室的建设可以由目前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升级到更加开放的多向互动的讨论社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既可以求助也可以应答,对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是有争议的问题,展开充分的探讨,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开发野外综合地质实习的资源库。因为野外地质实习具有很强的地域限制性,社会学习者可能没有机会到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因此,野外综合地质实习资源库的建设,既可以促进社会学习者进一步理解从课程基本资源中学习到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从而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可以使在校生重温实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 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成果不仅要起到示范作用,更要发挥辐射作用,服务于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目前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基于MOOC模式的大规模开放教育理念还不深入[8],大量现实问题需要创新机制来解决,资源共建仍需深化,资源共享仍需落实。相信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引入,伴随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创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将不断向前发展,这些问题也将会在发展中得以解决,这也势必加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促进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1] 吴宁,冯博琴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14-16.

[2] 胡来林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 [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3] 刘俊吉,田宜灵,周亚平,等 .物理化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实践、认识与思考 [J].中国大学教育,2013(9):21-23.

[4] 何幼斌,罗顺社,李建明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打造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 [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3(1):76-78.

[5] 王振奇,龚文平,何幼斌 .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34(2):129-130.

[6] 林小云,龚文平,何幼斌,等 .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历程及成效 [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1):25-29.

[7] 钱伟长 .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3.

[8] 王玉丰 .从MOOC兴起看我国优质高教资源共建共享的困境与出路 [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9(3):55-59.

猜你喜欢

岩石学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四川得荣新州辉长闪长岩体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广西平乐厄背地区煌斑岩岩石学及重砂矿物学特征
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钙岩屑砂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以川西丰谷地区须家河组四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