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大学游泳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探讨

2014-03-26王博恺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28期
关键词:游泳动作体育

王博恺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内,荆州市紧靠长江,市内多池塘、河流、湖泊,且夏季炎热,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游泳在该地区是非常受欢迎的健身和娱乐活动。该市居民广泛参与夏季游泳活动,该市的冬泳队在全省亦颇具影响力。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亦有自发利用当地资源参与游泳运动愿望,许多在校大学生希望通过参与游泳运动,达到解暑、娱乐和掌握游泳技能以及健身的目的。长江大学前身之一的江汉石油学院因为有石油勘探相关专业,涉及到野外生存的教学,曾经把游泳作为公共体育课程必修内容,因此游泳教学项目曾经一度是该校体育教学的特色之一。长江大学自组建以来,将游泳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开设,教学时数是24个学时,以教授学生的基本游泳技能为主,并集中在每学年第2学期末进行。游泳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经过近10年的探索,也正在逐步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特色。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数大幅增加,该课程的开设也存在着困难和问题:一是教学场地不足。目前学校只在其东校区建有一个室外游泳场地,教学时间只能选择在气温适宜的六月底至七月初进行,无法满足大量学生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教学。因此游泳课程只能作为选修课优先安排完全不会游泳的学生参与其中,无法满足那些学会了游泳,并希望提高自身游泳技术并将游泳项目作为长期健身方式的在校学生的需求。二是教学方法单一。由于教学内容有限,以及师资水平的差异,目前游泳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对强化教学目的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

长江大学的游泳课程开设,有效地利用了现有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体育技能、参与健身运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它需长期的坚持与探索,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目前,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等困难条件下搞好教学,不顾此失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大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并向终身体育方向延伸,同时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游泳健身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1 丰富教学模式,合理利用教师资源

目前,列入长江大学体育课程的各个运动项目中,游泳课程开设受2大因素的制约:场地和师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要改革当前游泳课的教学模式。除普通的选修课外,还可在业余时间运用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等模式开展教学。学生游泳技术水平差异形成了对教学的需求不同,采用多种模式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技术水平自由选择学习游泳的时间和内容,同时减少过度集中教学带来的场地需求的压力,达到主观愿望和实际客观条件的协调。其次,现有体育教师的游泳技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可将教师分类来应对学生的分类执教,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教学能力。第三,要设置更丰富的课程内容,提供中级、高级或更细化的课程,以适应和满足所有学生的起点和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详细开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执教老师,课程考核采用动态判别标准,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优良。这样在有限的场地和师资力量条件下能够更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并起到推动游泳项目在学生的中发展和普及的作用。

2 进行针对性分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大学生在对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时,其自身的学习兴趣、起始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游泳教学更是如此[1]。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先天素质,也要考虑到游泳运动的开展在我国南北地区的差异,农村和城市学生接触游泳运动的程度与环境。还要注意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努力程度以及水中的实际活动能力。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可将学生为3类:第1类为经常接触游泳运动不怕水、在教学过程中悟性高且协调性好掌握动作快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已掌握了基本的游泳技术;第2类为接触游泳运动较少但是不怕水,身体协调能力稍差,教学过程中掌握动作慢且动作紧张、僵硬的学生,这类学生虽游泳技术基础差,但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努力程度较好;第3类为很少或没有接触过游泳运动,怕水,心理紧张,在水中不敢做任何动作的学生,这类学生几乎不具备任何游泳技术基础,而且往往会出现在参与教学初期虽有较好的学习意识,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掌握动作技术慢使其主观积极性受挫。如果能进行以类分班的教学,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逻辑性、层次性和节奏性更强。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之间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更好的满足不同类别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健康理念

安全意识是保证游泳教学能够安全进行的必要因素,安全意识在学校游泳教学中非常重要,强烈的安全意识是保证学校游泳教学安全的必要条件[2]。因此游泳教学不能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首先应该传授游泳的安全知识,特别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游泳时首先要保障个人安全才能满足健身和娱乐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会学生自救和他救,在游泳初学阶段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救生法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碰到的溺水险情,体验、学会溺水者在被救助过程中如何配合或是协助救生员的施救。除此之外,要从体育保健角度让学生理解游泳的有氧锻炼对人体各功能的促进作用,掌握一些简易的方法,如脉搏测定法来估算和控制运动量,并具备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高校体育教育是影响在校学生参与终身体育衔接最紧的一个环节,教师如能进行合理引导,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游泳的安全意识和兴趣,促进学生游泳健身习惯的养成和游泳能力的提高,更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是游泳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4 把握教学的关键,帮助学生克服在水中的紧张心理

学生在学习游泳时最惧怕在水中的身体不平衡性和呛水,有的学生即便是站立在低于胸口的水位中仍然会感到胸闷,心慌、颤抖。所以要借助训练去除学生对水的畏惧逐步实现在水中比较自由的状态,培养优良水感的心理状态[3]。在常规教学初期常采用埋头屏息、抱膝浮体、蹬边滑行等作为初学内容,在水中的失衡往往引起学生肌肉过分的紧张,从而造成身体下沉、有力使不出或是过分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告知学生突然落水时或是滑倒时保持身体平衡和漂浮的要领,解除学生在水中不会游泳就无法自保的顾虑。练习如何控制身在水中积极翻转,掌握双手在体前或体侧压水由仰浮到站立和对称式转轮划水将头抬出水面并立即用嘴呼吸等。对以上内容的练习和掌握,既培养了学生的水感和水中自我平衡能力,对提升游泳动作的升力和推动力也有良好的效果。目前高校游泳教学大部分都是从蛙泳或自由泳开始,这2种泳姿初学时都是俯卧在水面并且需要屏息[4]。而仰泳中的反蛙泳动作是仰卧水中,眼睛可睁开,口鼻能呼吸,避开了屏息和睁不开眼睛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且反蛙泳的手臂动作就是此前练习过的对称式转轮划水动作,而腿部的动作也与正常蛙泳动作基本一致。如将反蛙泳做为入门教学动作,既可让学生较轻松的掌握在水中漂浮和滑行的能力减轻恐惧心理,又能增加了学生在水中做动作的协调能力,并为蛙泳的腿部动作建立良好的基础,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5 强化教学的内容,熟悉游泳中的呼吸规律

很多学生在进行换气的练习时总觉得换气的过程无法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常常在10余次动作后身体会出现明显的乏力。以学习最普遍的蛙泳为例,游泳过程中呼气的动作应在水下完成,当头露出水面后重点突出的是吸气的动作。很多学生在水下做抱水动作时都紧闭口鼻,头部完全出水后口鼻才做呼气和吸气的动作,造成这个现象除了一部分的恐水心理外,主要是呼吸的动作没有和划臂抱水的动作配合。进行岸上游泳技术分解动作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对技术动作细节的理解短时间内得到提高,便于学生把握技术动作中呼吸的节奏与动作技巧之间的相互配合[5]。在以往的岸上练习中,学生在做划臂蹬腿动作时容易习惯性的先吸气屏气然后再呼气,但是在水中应先进行呼气的动作,发力出水后再进行吸气的动作。所以游泳发力时是呼在前吸在后,与陆地上发力时吸在前呼在后的动作相反。这一呼吸规律的不同,使得很多蹬划动作很好的学生只能屏息游泳,一加入换气动作反而出现了动作的不协调,使其蹬划动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有的甚至换气动作只是在呼气根本没有吸气。因此在进行岸上模仿练习前应该详细的交代游泳呼吸的特点,进行模仿练习时先以呼吸的口令来带动肢体动作,教师用“呼气——吸气”的口令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上肢动作练习,期间再交替使用“收、翻、蹬、夹”的传统口令,将学生的呼吸规律与游泳动作的步调从一开始就调整一致,防止岸上练习中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

6 从实际应用出发,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的重点

教学时老师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容易接近竞技标准,动作力度大、频率高,重点必然是放在速度上。学生在初次观摩的时候留下的印象最深,自己进行练习时必然模仿。然而事实上,对普通学生进行游泳教学并非为竞技,而是健身和自救。那么有氧呼吸的耐力练习就比无氧呼吸的爆发力练习更具健身意义,游泳距离的长短也比速度的快慢更具生存意义。因此,教学中要控制学生动作的幅度和频率,在掌握了良好的漂浮和滑行技巧后,要求学生在练习中的游动幅度不要过大、用力过猛。重视学生耐力素质训练,用更多时间让学生排队在泳池内进行短距离多次往返游泳,帮助学生提高耐力和游距。若长期让学生只在浅水练习,学生容易养成在水中停下即站立在池底的习惯,一旦进入未知水深的水域同样容易造成惊慌并溺水。可在安全措施得当并教会学生踩水技术后,安排学生有序的在适当水深的区域进行游——停——踩水的练习,让学生熟悉深水区域的游泳技术并练习如何在深水区域调整身体姿态至仰卧呼吸和处理抽筋等紧急情况。这样通过游泳教学就能更好的实现让学生今后进行建身和自救的意义。

7 结语

根据长江大学的学生的实际水平,充分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通过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创新,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游泳技能,不但能强身健体,也必将为学生走入社会后继续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也应该考虑把体育考核标准与全民健身游泳锻炼标准相结合,通过教学、达标和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和教师教学积极性,让学生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开展游泳运动,为整个长江大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张庆华 .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游泳教学问题及对策探究 [J].铜仁学院学报,2012,14(4):76-78.

[2] 纠延红 .普通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的研究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4):102-104.

[3] 张庆华 .游泳教学中提高学员游泳技能的对策探讨 [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11,9(11):119-121.

[4] 苗鹏 .高校游泳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的研究 [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5):111-113.

[5] 丁雪 .探究普通高校游泳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游泳技能 [J].考试周刊,2013,103:117.

猜你喜欢

游泳动作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动作描写要具体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