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优化与发展
2014-03-26陈晓姿
陈晓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13)
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期刊数字化的迅猛发展,期刊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但是多年来高校学报走的都是综合化办刊之路,长期的趋同化发展造成了高校学报不得不面对“千刊一面”“千文一面”的困境,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鉴于学报肩负着反映本校办学理念、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使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想在短期内使学报由综合化道路转向至全面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势必非常困难,但是作为学报的从业人员,必须走出传统的办刊窠臼,直面高校学报目前所处的困境。为了提升学报整体的学术质量,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作者投稿和高质量的学术稿件,学报可以试着从优化刊物特色栏目入手。目前各学报传统特色栏目设置在长期的发展中存在着“全、散、小、弱”等问题,这便需要各高校学报通过对特色栏目的精心策划、设置和培育,以点带面,借由特色栏目逐步提高学报的学术品位,提升学报的学术价值,以求探究出一条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优化与发展之路。
本文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素质教育论坛”近5年来(2009—2013年)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为例,以期查找出高校学报长期以来在特色栏目设置过程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同时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优化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关于“素质教育论坛”栏目发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一)文献数量统计
从载文的数量上看,近5年来“素质教育论坛”栏目共发表论文186篇, 5年来“素质教育论坛”栏目几乎没有间断过发表(除2009年第5期和2013年第6期没有设置该栏目外),该栏目发文量也在学报每期发文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最高在2012年占总发文量的19.8%,5年平均约占总发文量的16.1%。
(二)作者情况统计
1.通过以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对栏目所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在近5年已发表的186篇论文中共有校内作者稿件20篇,校外作者稿件166篇。其中,校外的稿件中有53位作者来自于国内20余所师范院校,作者人数最多的来自于南京师范大学;有48位作者分别来自全国27所综合性院校;有22位作者来自江苏省内外12所高职、高专、教师进行学院等院校;作者为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有27位;还有来自其他领域的教育工作者16位。由此可见,“素质教育论坛”的投稿作者中校外作者占了投稿录用作者的大多数的作者来源非常广泛。
2.对该栏目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的职称、学历等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186位作者中正高职称的有36人,约占作者总人数的19.4%,副高职称的36人,约占作者总人数的29%,中级职称的54人,约占作者总人数的17.2%,在读硕士研究生的52人,约占作者总人数的28%。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论坛”栏目发表文章的作者群体中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占比达到了48.4%,作者群体具有良好的职称背景和教育背景。
(三)栏目载文受资助情况统计
在该栏目近5年已发表的186篇论文中受到不同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章共有53篇,其中包括国家级课题资助1项,省部级课题资助18项,厅局级课题资助19项,校内课题资助10项,其他学会课题资助5项。发表文章的近三分之一受到了不同级别的基金项目资助。
二、关于“素质教育论坛”栏目发文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阅读“素质教育论坛”栏目发表的186篇文献,可以发现该栏目发表文章的主题类型十分的繁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政策研究
与教育政策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义务教育、区域教育、考试政策、教育公平、师资培养、教育法规、公民教育、教育法规、教育国际化发展等话题展开,内容涵盖非常广泛,讨论的话题与角度也十分多样。
(二)教师教育研究
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知识观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的流动、校长培训、教师观、教学思想、教师的培养模式、教师心理、教师科研能力、班主任工作、教师职业价值等话题展开,基本上涵盖了教师教育研究的各方面内容。
(三)学生心理和行为研究
与学生心理和行为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学生交往、学生诚信问题、网络成瘾问题、学习习惯、后进生研究、学生课堂表现、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等话题展开。
(四)学科教学与课程研究
与学科教学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学法研究、课程观研究、校本课程、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等话题。
(五)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研究
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师范生培养、大学精神、大学生心理研究、中外高等教育比较、就业问题等方面。
(六)其他有关内容的研究
在该栏目中,还可以看到许多相关内容的研究文章,比如教育媒体研究、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中外教育史、人才培养等方面。
三、特色栏目设置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对“素质教育论坛”栏目近5年发表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论文研究内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栏目设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其他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中也多有反应,存在几个栏目设置过程中普遍的症结,现归纳如下:
(一)特色栏目发表文章的内容过于庞杂,栏目特色定位不明确
通过对“素质教育论坛”栏目内容的归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该栏目近5年发表的文章中不仅包括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讨论,还包括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等各方面的内容,且与学报其他栏目在内容上多有交叉,该栏目设置定位不明确,发表文章内容过于庞杂。
(二)未能充分发挥校内作者的投稿积极性,未能形成稳定的校外作者群
在该栏目近5年发表的186篇论文中,校内作者发文仅有20篇。而学报的主办单位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拥有大量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教育科研群体,然而“素质教育论坛”这个栏目却未能充分发挥校内教师的投稿积极性,没能在校内培育起一支稳定的作者群体。同时,虽然该栏目的绝大多数投稿作者来自各高等院校,但通过统计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分布的范围十分分散(除了因学校所处地和校际往来的原因,南京师范大学成为该栏目投稿人数较多的作者来源地),且大多为一次性投稿,未能形成稳定的校外作者群。
(三)高职称、高质量的论文发表数过少,栏目吸引力、影响力不够
虽然在该栏目发表文章的作者群体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作者比例达到了48.4%,受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章也接近1/3,但是从文章的质量和在社会应该引起的反响看并不十分尽如人意。许多高职称的作者仅将在该栏目发表文章作为完成科研任务、课题结题的一个途径,并没有将高质量的论文投稿至学报。这固然与目前很多高校学报所处的办刊层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对优质学术论文的吸引力仍然不够,并未能在学界特别是特色栏目涉及的相关研究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更为广泛的影响。
四、高校学报特色栏目设置的优化与发展途径
以上“素质教育论坛”栏目存在的问题在各高校学报的发展中特别是特色栏目设置问题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这些问题,各学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尝试对特色栏目进行优化,以促进学报的整体发展。
(一)优化栏目设置,准确定位特色栏目
以“素质教育论坛”栏目为例,该栏目的定位与准确界定“素质教育”的内涵紧密相关。根据199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论坛”应主要刊发以研究“中小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相关教育领域的学术论文,这才是“素质教育论坛”栏目的定位所在,特色所在。
然而在过去5年该栏目发表的很多论文大大超过了这个栏目应该承受的范围,并不符合该栏目的定位,也使得这个栏目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如果“缺乏明显的个性,自然就难以持久地吸引学术界的眼球,作者也难以把握和提供栏目所需要的稿件”[1]。同时该栏目原有发表的文章内容中也存在主题不集中、内容过于分散、杂乱的现象,因此,优化特色栏目的设置,首先要准确界定特色栏目的内涵,做好栏目策划,严格对文章内容进行细化分类,优化栏目内容,突出栏目特色,做好组稿工作,更多地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文章的组合,以期形成文章影响的合力作用。
(二)培养优质稳定的作者群体
特色栏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栏目设置的关键性条件。充足的优质稿源则是特色栏目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作为栏目的责任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和维持一批在特色栏目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内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联系沟通紧密又较为稳定的作者群体。
1.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充分利用本校人才优势,建立校内作者群体。目前各高校都在不断加大对高端师资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对青年师资的培养工作,这些都可以成为学报特色栏目的优质作者群体。因此学报编辑应依托学校的优质师资人才,加大特色栏目在校内的宣传力度,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建立较为稳固和长期的约稿联系,及时获知他们最新的教育研究动态,符合栏目定位的,应及时约稿,并以此吸引更多相关领域的校外作者投稿。
2.扩大宣传力度,吸引并维持好校外作者群体。针对校外作者群体过于分散的问题,学报应主动积极扩大宣传力度,力争获得学校、省内或全国学术学会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或联合有关单位举办高级别、高质量的大型学术会议,吸引国内相关领域的教育专家学者参会交流,并借此宣传刊物和栏目,借由学术会议进行约组稿工作,同时还需要和投稿作者建立长期和较为稳定的沟通和联系关系,逐步建立起一支较为稳定的校外作者群体,由此增强栏目的吸引力、扩大栏目的影响力。
(三)不断提升编辑的能力与素养
在优化特色栏目的过程中,编辑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特色栏目设置、形成、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栏目编辑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1.选题策划能力。选题策划是期刊出版工作的根基[2],也是编辑工作富有创造性的体现。特色是选题策划者奉献给读者的特殊产品,是其劳动价值与能力的体现,是产品品位的展现[3]。要做好特色栏目的选题策划工作,编辑应对学报、栏目和所处的办刊环境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其目的是更好地找准栏目的定位,在考虑现实需要的情况下策划出具有特色的栏目,对本校的学术特长和地方学术特长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分析、判断,找准其最佳结合点及与众不同之处[4]。做到“他人所无惟我独有”,或者“虽然人皆有之,但惟我为新为深”[5]。
2.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栏目编辑应在相关学术领域保持灵敏的信息嗅觉,具有敏锐的眼光,掌握最新的相关资讯,紧跟该学术领域的前沿研究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预测相关学科和领域未来的变化趋势,以前瞻性的意识进行策划、组稿工作,先于他人,富有创造性地突出栏目的学术性和时代性。
栏目编辑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要和校内作者保持紧密的联系,特别是要积极培育校内学历高、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报作者队伍的后备群体。要主动关心他们的研究动态,提供给青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机会和平台。编辑还要与校外作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国内有影响力的主流作者群,建立编辑部自己的校外作者库,坚持为投稿作者邮寄样刊,尝试邀请有学术声望的专家作为学报栏目的特约主持人,借由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吸引优质稿源,扩大栏目影响力。
3.综合性的学术素养。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曾说: “编辑要有本事。没有本事,没有办法和作者深入交流,策划不出好选题,找不到好稿子; 没有本事,得不到作者的尊重,没有办法平等地开展工作; 没有本事,无法了解掌握学术动态,无法把握现有的学术水平; 没有本事,就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何来价值取向。”[6]由此可见,编辑的学术素养直接决定着编辑是否能与高水平作者平等进行学术对话,是否能赢得作者尊重,赢得作者的支持。编辑的学术素养可以说是以上选题策划能力、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的基础。编辑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提高,不仅要学习自己本专业、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还要对所从事的编辑工作进行钻研,提高编辑技能;不仅要克服编辑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还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适应目前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变传统的编辑方式,积极吸纳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了解栏目涉及的学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向,不断学习新知识以填补自己某些方面的知识盲点,保持思维的活跃,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寻找特色栏目的新的亮点。
特色栏目是期刊品牌的骨架,打造有影响力的特色栏目也是目前高校学报在综合性办刊过程中寻找到的一种专业化的表现方式。虽然很多高校的特色栏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只要学报紧密围绕期刊的办刊宗旨,不断优化特色栏目设置,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定会使高校学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仁风.现代杂志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126.
[2] 李新暖.期刊的栏目策划与选题策划[J].编辑学报,2004(2): 24—26.
[3] 冯斌.学报特色栏目与编辑思维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71—74.
[4] 周祖谦.高校学报编辑策划原则论[J].编辑之友,2001(2):26—29.
[5] 唐弢.晦庵书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6.
[6] 杨牧之.我对编辑文化修养的认识[J].编辑学刊,2010(6):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