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报推动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4-03-26李艳
李 艳
(常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常州 213164)
高校学报与高校的学科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关于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来说,高校学报与学科发展可以产生良性互动,高校学报具有导向、培养、宣传及储存的功能[1],在传递学术信息、发现和培养学术新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催生新兴学科和打造特色优势学科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学科的发展以及学术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对高校学报办刊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然而许多普通高校由于学科实力不强,高校学报在影响力、传播能力及知名度等方面远不如核心期刊,与重点高校的学报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实力不断增强,然而高校学报的重要功能——作为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的功能却正在弱化,学报发展促进学科建设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
一、普通高校学报刊登论文情况
高校学报的定义、编辑原则及创办目的等揭示了学报是依赖于高校而存在的,其规定了高校学报的基本任务及所属关系,也指明了高校学报同一般科技期刊的本质区别。高校学报是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担负着及时发布和传播教学科研成果、发现和培育科研人才及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职责[2]。从1950年代至今,以校名命名刊名、以学报表示多学科综合渐成惯例,刊名——办刊理念——办刊实践——办刊效果实则是环环相扣的链条。从期刊的刊名可隐约看出刊物的办刊宗旨、期刊定位,由于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更名后不断向理、工、农、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发展,其学报也从原来的某学科领域转为综合性的,办刊宗旨、办刊方针和报道范围亦大同小异。由于学术评价体系及体制机制等原因,各高校为了提升影响力,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对在国际上或在SCI、EI等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给予重奖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而导致优质稿源大量外流,从而出现目前学术期刊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流的稿件走国外,二流的稿件走国内的一级期刊,最后,三流的稿件才会投到各个大学的学报”[3]。尽管教育部及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各高校开门办刊,然而由于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普通高校学报既对本校的优质稿源缺乏吸引力,也不能吸引外稿,因刊登的论文质量平平,因此近年来广受垢病。笔者统计并分析了某省属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12年所刊发的文章,分析了学报所刊登论文的情况并对论文的基金比情况、内外稿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该学报所刊发的论文共涉及55个学科(学科体系按CNKI中国知网168专题体系),发文579篇,其中内稿占85%以上。有机化工学科的发文量最多,为105篇,占本刊的比重为22.06%;15个学科的发文量在11~45篇, 16个学科的发文量在2~9篇,23个学科的发文量仅有1篇,可以看出,该学报所发表的文章以内稿居多,涵盖了主办高校的各个学科,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
二、普通高校学报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工程,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近几年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不少地方高校的科研产出能力也不断增强,教师发表的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及承担的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多。高校学报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期刊,在推广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及培养学术新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报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4]。然而近年来,由于体制机制及学术评价体系等原因,高校学报尤其是普通高校学报在期刊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由于“箭垛效应”,普通高校学报的优质稿源日趋枯竭,陷入了“好米难求”甚至“无米可炊”的恶性循环中[5],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拼盘式栏目设置,缺乏对特色学科的导向功能
栏目是学报的“眼睛”和“窗口”,是学报办刊宗旨的体现。学报编辑应通过设置特色栏目,来引导作者和读者的投稿意识。特色之于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发展,众多研究成果及实践也证明高校学报的发展或以地方特色设置特色栏目,或以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依托,突出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带动学报的特色化发展。分析《学报》刊登的稿件,以内稿为主,基本上在80%~90%,栏目的设置也基本上和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相对应,大而全的栏目设置方式使学报没有特色,失去了特色,也就失去了导向功能,失去了对优势学科及特色学科优质稿源的吸引力,也很难推动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及发展,无法发挥培育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及学科新人的作用。
(二)刊登的论文未能充分反映高校的学科优势及学科水平
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本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于高校学报和学科建设的密切关系及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6—8]。但实际上,普通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却未必如此,一些普通高校学报刊发的论文不能体现高校的优势学科及特色学科优势。以某省属高校学报为例,通过统计学报5年刊登的论文情况可见一斑。历经多年发展,该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油气储运工程学科、环境科学学科、材料学学科已经形成了在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群。从《学报》在2007~2012年刊登的论文可看出,《学报》上所刊登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然而再分析所刊发的文章的基金比和总被引频次,可以发现,有机化工学科的基金比仅为40%,总被引频次为136次;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学科的基金论文比为51.11%,总被引频次为77次。然而通过中国知网影响力统计数据库中的作者分析可以发现,某教师在2007~2012年在《学报》上发文6篇,但其在此5年内所发文章被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引用的总频次之和却达363次之多。另一教师在统计的5年内在该学报发文3篇,但其5年内的发文总量的总被引频次也达到349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该校的优势学科,学科实力非常强,学院教师近几年发表的论文数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基本保持在170篇/年左右,且被索引的论文近年来也是连年增长,2013年达到138篇。然而在统计的5年内,《学报》上发表材料科学方面的论文仅有16篇,占本刊的比重为3.36%;金属学及金属工艺方面的论文也仅有11篇,占本刊比重为2.31%。可见,学报近年来刊登的论文未能充分展现高校的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的优势。
(三)弱化了对学科建设的促进功能
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学报的办刊水平对高校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高校学报的主要功能在于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平台,快速传播优秀的科研成果,具有培养学科新人、引导和催生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功能。然而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学报对于学科的建设功能正在弱化。从近5年《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来看,学报上所刊登的文章已不能反映学校的优势学科及学校的科研实力。由于政策导向及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原因,校内优势学科的优质稿源投至校外的优秀学术期刊,而投到本校学报的稿件质量一般,对于学科的培育和建设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普通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发展的选择及途径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服务学科的理念
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就是为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学报要想真正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平台,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就必须强化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的意识,强化选题策划意识,积极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服务;同时,也要深刻领会到学校的学科建设对学报发展的重要性,要以高校的学科建设为支撑,密切关注高校的学科发展态势,加强与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及特色学科带头人保持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研究方向及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调整栏目结构并制定科学的报道计划,及时地将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推荐出去。在工作实践中,编辑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为学科服务的理念,实现高校学报与学科的共同发展。
(二)突出展示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成果,打造学报特色专栏
高校学报要想办出成绩,必须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学报在创建品牌特色的过程中,应放弃贪大求全的思想,以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为依托,才更容易在众多的期刊中独树一帜、办出特色,也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建设学科的功能。这就要求高校学报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中,提升为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服务的能力,认真分析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策划特色专栏,通过对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理论现状、发展趋势、从事研究人员的数量及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该学科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情况等方面调查研究,拟定栏目名称,积极组稿约稿,对该学科发展状况进行及时准确地报道,吸引学术共同体的关注,扩大栏目辐射力,打造学报特色[9],通过特色栏目影响力的提升来带动学报整体质量的提高。
(三)关注新兴学科发展,扩大学科影响力
对于高校的新兴学科,学报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培育新学科,创建新特色。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及约稿时,及时关注新兴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要有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向校内外专家约稿,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带动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引起学术共同体的关注,借助学报这一平台拓展、提升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
(四)发挥培养学科新人的作用,推动高校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十分注重对学科新人的挖掘和培养,积极调动青年教师及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研究生是高校学报重要的作者群之一,由于他们大多处于科研的起步阶段,虽然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但因其学术思想尚不成熟,撰写的学术论文往往瑕疵较多,客观上造成了编辑工作量的大量增加,这就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10]。 在围绕重点栏目组稿的同时,要注意推荐一些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为重点栏目培养稳定的作者群,推动高校学科建设。
(五)加强审稿专家库建设,促进高校学科发展
合适的审稿专家是稿件质量提升的关键和保证,然而目前审稿专家难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通高校学报来说,找到认真负责的审稿专家更是难上加难。认真负责的审稿专家不仅对文章能否录用进行评价,还会指出文章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会对文章的学术内容提出指导性的意见。遴选一批认真、负责并且高于本校学术水平的小同行专家审稿,对于作者和期刊来说非常重要。这些科学、客观、公正及认真的意见,不仅能够确保期刊刊登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科学价值,对于本校作者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亦非常重要。目前普通高校学报的稿源仍以内稿为主,认真、负责的小同行专家的审稿意见可切中要害,对作者探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11],因此可有效地提升稿件质量,对作者的写作水平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长此以往,必将有效地提升本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反过来,也可有效地促进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
(六)加强期刊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提升服务学科的水平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及网络化发展,加快了编校进程,缩短了出版周期。这就要求学报编辑部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观念,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需要疏通学术传播的渠道,在对稿件完成“三审制”及编辑加工后,利用学报网页或通过知网等尽快实现论文的优先出版,以使作者的科研成果取得优先出版权[12]。同时,还可利用学报的网页、数字化出版技术,介绍期刊的投稿流程和要求,提供免费的网上检索及下载期刊内容;利用采编系统,加快出版流程,并使作者可及时了解到稿件的处理进程,以提升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水平。编辑人员应增强服务学科的意识,为作者的科研成果提供便捷的平台,使高校学报真正成为展示高校学科成果及科研实力的窗口。
四、结语
高校学报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高校学报必须与高校的建设发展紧密结合,必须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服务。众多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证明,高校学报可以在彰显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上大有作为。多方面的原因使地方普通高校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学报编辑要明确高校学报具有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的办刊原则,要充分地意识到依托高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是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实际工作中,学报编辑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中,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打造学报特色,依靠特色带动整个学报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促进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高莉丽.论高校学报功能及与学科建设的基本向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5—148.
[2] 刘岩,刘新军.论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及推动学科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297—300.
[3] 方秀菊,陈敏娟. 浙江理工科类高校学报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4):578—582.
[4] 李艳,董良飞,乔元明.高校学报与学科发展辨证关系剖析[J].石油化工应用,2008(4):115—117.
[5] 陈颖.评价与被评价:当下学术期刊学术功能异化的一个视角[J].现代传播,2014(1):61—63.
[6] 蒋亚儒.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2(6):164—167.
[7] 刘贵伟,彭彩红,赵福荣,等.高校学报应在彰显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上有所作为——《大连工业大学学报》办刊体会[J].编辑学报,2010(2):175—176.
[8] 郑琰焱,张月红,王国栋,等.高校重点学科发展与高校学报信息行为的互动[J].科技与出版,2013(3):113—115.
[9] 李川,宗淑萍,刘雪春.发挥学报平台作用 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6):1171—1173.
[10] 李艳.硕士研究生增多对高校学报提出的挑战和机遇[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0—132.
[11] 刘祥娥,林琳,姜丰辉.高校学报工作对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促进作用的探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537—539.
[12] 刘志新.高校文科学报改制转企背景下的发展策略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