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语篇的主要人际资源及其功能

2014-03-26李敦东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言说情态人际

李敦东,蒋 静

(1.常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上海零陵中学 英语教研组,上海 200032)

传统观点认为,学术语篇是一个不包含任何主观评价、无代理人的纯客观世界,因此,“科学客观性”就成了学术话语的公认特点[1]。虽然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客观主义论调,但目前国内学术论文写作及教学仍然强调物性主语和被动结构等去主观化形式的使用,忽略了学术语篇的开放性和多声性。鉴于此,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视角探讨学术语篇中常用的人际资源及其功能。

一、学术语篇:概念界定及研究转向

学术语篇是研究者向世人展示某一学科特定问题科学研究结果的一种媒介,即一种学术出版行为。学术语篇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学术团体在历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约定规范及标准构成了构建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基础。学术语篇,尤其是研究论文,是科学进步的基础。

学术界最初采取了一种客观描写的方法对学术语篇的体裁风格——如句子长度、句法特征、词汇使用、组织结构等——进行了细致描写并做出了初步分析(如Huddleston 1971, Barthes 1972等)[2—3]。虽然这些研究颇具开创性,但很快便遭到Widdowson(1979)的批评,“事实上,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很适合于识别文本的所有权,即谁写的,却不能用来揭示文本的交际特征。它在本质上不能用来处理语篇。”[4]承此批评,学术界开始对作者在构建学术语篇过程中在句法结构和词汇方面作出的选择尝试着进行功能性解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Tarone等人(1981)对2篇天体物理学论文中选择“we + active verb”而没有选择被动结构的原因进行的分析[5]。这是学术语篇研究开始走向功能视角触及文本交际性的标志。该社会学认知观的影响因Bizzle的论述迅速扩大:“写作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内控性认知过程,在更深层次上,它还是作者面对源于为特定学术团体……的语篇传统时所产生的一种获得性反应。”很快,Bazerman(1981)对生物学、社会学和文学批评文本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描述和分析[6]。Peck MacDonald(1987)研究了不同学科文本在问题陈述方面的差异[7]。尽管这些研究的关注对象不同,但都把语境与文本形式结合起来了。

用韩礼德的话来讲,语言是一种共享性意义潜能,它既是经验自身的一部分,也是主体间经验交流的基础。这些著名观点有力地把学术语篇研究从形式主义推向了交际功能主义。近些年来,Stubbs(1986)、Thompson & Ye(1991)、Hyland(1996)、李战子(2001)、杨信彰(2006)和张军民 (2012)等已经揭示了大量的语篇人际功能手段,如情态助动词、模糊限制语、转述动词、元话语等[8—13]。McCarthy &Carter(1994)注意到了语篇分析的这一趋势,指出意义并非是一种完全稳定的元素,它会随语境、创作意图、受众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14]。该观点打破了仅注重形义关系的传统语言观,把目光转向了语言的交互功能和变化性等特征上。因此,有效使用立场资源是学术语篇人际性和交互性的重要保证,交际性应当是学术语篇的必要特征。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学术语篇的人际意义

学术语篇的修辞潜能或人际功能需要调用种种语言资源来实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就最大的无疑是系统功能语法创始人Halliday的人际功能分析框架及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

(一)Halliday的人际功能分析框架

Halliday(1985)以小句为出发点总结了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与环境表征有关,主要由及物性系统来实现;语篇功能与组句成篇有关,主要由主位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则与发话者和受话者的交互过程有关,主要由语气系统来实现。在该过程中,发话者承担了特定社会角色,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语言的人际功能允许语言使用者从一系列选项中作出选择:表述命题、附加特定语调、表达特定言说意图、评估言说结果、表达特定态度等。语言以语气和情态系统为实现这些功能提供了资源。

语气系统中的小句由语气和剩余部分组成。语气包括主语和限定成份。主语通常由名词性词组或小句来承担,限定成分由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体现,主要表达情态、时态和归一性等。语气在小句中承担着重要的人际功能。其中主语对命题的有效性负责,限定成分则为对话双方对命题有效性进行协商提供了可能。剩余成份主要由谓语动词、补语和附加成份构成。附加成份主要由副词或介词词组充当,主要分为语气附加成份和评论性附加成份。前者通常出现在限定性动词操作词旁边,与命题中有争议的部分直接相关,允许言说者再次向命题添加判断;而评注性附加成份传达了言说者对命题的总体态度,通常被逗号与句子中的其他成份分隔开来,并且常见于句首或者直接位于主语后,有时也出现在句中或句末。言说者对命题持有特定态度:肯定、否定或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前者被称为归一性,后者为情态,两者共同表达了言说者对命题的态度和判断。把情态结构用于讨论命题的可能性或频率的过程被称为情态化。当情态结构被用于讨论建议的职责或倾向性时则被称为意态化。不同的情态化类型有着不同的言说定位,如主观性、客观性、显性与隐性之间的中间域[15—16]。

(二)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框架

评价理论是对Halliday人际模式的一种扩展。Martin认识到,传统系统功能语法针对“语言作为作/读者或说/听者对事态的观点和立场”这一点上并未建立完整的分析框架。该理论关注评价性词汇的修辞功能,为语篇中言说者意识形态评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

评价系统包括介入、态度和级差三大子系统。介入系统中,言说者通过调用自言和借言类介入资源将自己的声音投射出去以此来表达自身对相关命题或内容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自言言说者直接介入对言说内容的责任;借言则主要通过间接、直接、话外与领域等投射方式来客观化言说内容从而摆脱相应责任。态度系统由判断、情感和鉴赏三个子系统组成。情感系统解释言说者对特定对象的情感反应,主要分为品质、过程和评注三种;判断系统承担言说者对某种行为的道德评价;鉴赏系统则表达言说者主要围绕反应、构成和价值三方面对特定对象作出美学判断。级差系统是对言说者介入程度的分级,包括语势和聚焦两个子系统。语势介入级别可以是强势或弱势,聚焦分级分为明显或模糊[17—18]。

三、学术语篇的主要人际资源及其功能

系统功能语法和评价理论突显了语篇的人际意义,深入揭示了语篇交际性的种种实现手段。本文按基本功能将之分为三类,即交互、认知和评价性资源。当然这一分类并不意味着穷尽了学术语篇中出现的全部人际资源。

(一)交互性人际资源

为了追求客观性,国内学术杂志和论文教学通常要求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交互性是一种对话性,需要发话者和受话者共同实现。学术语篇虽以独白形式存在但并不失对话性,它只是在形式上缺少了显性受话者,但作者有时会在论证或解释观点时使用交互性强的第一人称代词闯入命题,从而把个人目的和社会公认的交流目的结合起来。例如:

(1)Wehave found that utilizing pulmonary CTA only in patients suspected of pulmonary embolism with a combination of intermediate or high clinical risk …

(2)Iargue that the premise for this act of saving is the act of creation: …

以第一人称代词作为投射者突显了被投射内容的主观性。与I相比,we更容易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表达作者希望读者共享同一观点或评价的愿望,提高了命题的对话性和开放性。通常第一人称代词会与表达推理或论证意义的动词一起出现,如claim, argue等。

(二)认知性人际资源

认知性资源与言说者对命题的态度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词汇语法资源:

1.情态动词

统计数据显示,情态动词是与认知意义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资源,其千单词呈现量为6左右,在各类人际资源中约占24%。情态动词一般分为义务情态和认知情态。前者与负有道德责任的主事可能或必须完成的事件有关,如:意志、能力和义务。后者与知识、推理和信念有关。例如:

The measured overhead, …, is 390%, 734%, and 1,147% respectively. These large numbersmightbe surprising at first sight but…

该例中的might表明作者认为读者可能不会预料到自己的陈述。通过使用认知情态动词,作者可以降低把自己观点强加给读者的语势,从而构建出一种开放性协商空间。这部分地解释了像must和should这样重要的情态动词为何在学术语篇中呈现频率相对较低。作者无疑是在弱化表达语势,当然也可能是在为读者保全颜面。

2.情态附加成份

情态附加成份在传统语法中多充当状语,主要表现为副词,如probably, perhaps, possibly, presumably等,主要与表达所述命题的真实性、疑问和保留意见的评注性话语有关。例如:

The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multiple IPs waspresumablybecause of an exaggerated immune process after EBV infection.

3.认知形容词

除了使用认知性动词或副词来表达不确定性外,认知性形容词也可以用来表达不确定性,如:possible, probable, likely等。

(1)We investigate the parameter space of ahypotheticaldistant planetary-mass solar companion which could detach the perihelion of a Neptune-dominated TNO into a DDO orbit.

(2)Even with the small numbers,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came apparent, and these numbers arelikelyto remain significant with a larger population of patients.

在上两例中,作者使用hypothetical和likely对前或后的名词或动词所表达的命题构成限定,从而减少了对所述命题正确性的责任。通常,作者会将此类词汇与形式主语组合构成“it is + adj. + (for noun) + to do”或“it is + adj. + (for noun) + that”这样的显性评价结构以提高命题表述的客观性。需要指出的是,学术语篇使用此类表达式表达人际意义的频率较低,每千词呈现量为1左右,在各类人际资源中仅占5.5%。

4.认知名词

情态结构是一系列环境和与一系列特定规范有关的命题/事件之间的关系,认知名词代表了情态表达客观化的最后阶段。concept, possibility, probability, claim, argument等在表达与命题相关的意义时都属于此类。该类词汇往往表达一种假设的语气,即作者通常在作出某种假设而不是在做出明确的陈述[19]。例如:

In hotter and denser environment during BH formation…, we have a largerpossibilityof creating a new form of matter, such as the dense quark matter.

认知名词能比先前所讨论的其他语言形式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变化性,具有一定的客观伪装性,这也是名词化现象在学术语篇普遍中存在的原因。

5.过程动词

表达认知可能性的过程动词主要有投射过程动词和关系过程动词。前者如maintain, claim, propose, assume等。该类动词通常出现在作者对相关研究结论进行表述的谓语动词位置上传达批评语气。这时句子主语通常是无生命名词,有时也可能是科学家。例如:

(1)Positivistsclaimthat they alone take fully into account the special nature and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science, with its actual and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human life and culture.

第二类动词主要有appear、suggest、seem等,用来表达一种不确定性。例如:

(2)Wesuggestthat PGC-1alpha regulated energy metabolism and anti-apoptosis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pensatory mechanism of KD.

统计数据表明,认知性过程动词是学术语篇表达命题非事实性的常见手段,在学术语篇中千单词呈现量为3左右,在各类人际资源中约占13%。

(三)评价性人际资源

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中,语篇衔接成份的主要功能是把多个意群连接成连贯的语义单元,但这些成份有时也会承担一定的认知评价功能。

1.语篇成份

but, however, though等语篇成份的首要功能是实现上下文之间的语义连接。但有时也会被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特定命题的立场和态度。例如:

(1)However, the few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that have assessed whether sleep duration predicted cognitive decline have yielded con icting results.

(2)Althoughfor some molecules stable ion pairs exist in the gas phase, e.g., …, benzenium ion pairs are not stable.

例(1)中的however表明作者希望读者也与他对population-based studies的先前研究持有相同看法,然后据此邀请读者接受自己后续研究。例(2)中的although表明了作者对读者知识水平的判断,即认为读者也知道后面表述的事实,这明显是为了保全读者颜面。这种语言策略是为了将读者的注意力自然地转到句子后半句,从而获得读者对所述命题的肯定性反应。

2.解释标记

诸如for example, in other words, namely等解释标记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概念内容,但这些看似简单的标记也可能承担着额外的人际意义。例如:

(1)Graph G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edges of G by a series of zero or…,Inotherwords, if A——> B and B——> C are edges in the transitive closure of G, then A ——> C is too.

该例中的in other words清晰地揭示了作者对前面命题的进一步解释,这将作者置于与读者面对面的境地,并且预设了作者认为读者对此句的理解力较低这一不利事实。又如:

(2)In contrast to the temporal case, spatial oscillations are only suppressed by the quantum mechanism,i.e., at very low kinetic energies.

3.句型结构

句型结构不仅在概念逻辑上把语法成份组合起来,有时也可以或隐或显地实现特定的评价目的。常见结构有It is +adj.(for+noun)+to/ that clause, not only…but also…等。前者允许发话者把对即将论述内容的个体评价主题化。个人观点自然就成了论述过程的起点。这种主题化评价很常见。例如:

(1)Given the above differences,itisthereforenotsurprisingthatEast Asia and the West do not always hold identical views on human rights.

例(1)中承担了导入功能的小句主要是对从句中的命题内容进行评价,控制 that从句的形容词表明了作者对后续命题的肯定性评价。又如:

(2)Notonlythe activation barrier is loweredbutalsothe reaction mechanism can change from a one-step reaction to a two-step reaction with formation of a stable intermediate.

通过句型结构实现的评价行为对读者来说并不明显,也没有向读者发出强烈挑战,因此,该评价方式往往更具说服力。从逻辑语义学角度讲,例(2)中but also不仅扩展了not only后面的命题也增强了本句的表达效果。换句话说,这种结构即是附加性的,也是让步性的:它是以一种违背读者预期的形式出现的。也正是这一特征使得该修辞形式在论证过程中非常常见。应该指出,作者评价在句中的位置越不明显,作者对读者的控制会越成功。

四、结语

语言的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是不可分割的。言说者在围绕特定命题内容或观点进行文本构建时,也在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使自己的言说适应他者,建立起自身与潜在受话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学术语篇绝不是一种绝对科学客观的文本,而是其作者充分调用交互、认知与评价等多种类型的语言资源与潜在读者进行潜对话过程中构建的一种开放性、协商性文本。这也是巴赫金的文本对话性、复调性和互文性、维根斯坦的“言说是个体的一种社会性交互行为”以及福柯所言之“任何陈述都必须以其他陈述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等观点的应有之意。此外,笔者对学术语篇中人际资源分布情况所做的基础统计也揭示了这一点:文科与理工科学术语篇中每千词使用人际资源的平均比例分别约为29.2%和17.1%。文科明显高于理工科可能与文科学术观点主观论证性更强有关。鉴于此,学术论文写作及教学,尤其是文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及教学,应当抛弃对学术语篇绝对“科学客观性”的传统追求,重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和学术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建构,恰当地运用种种语言资源构建不同的评价态势,有效达成学术语篇的开放性和协商性。

参考文献:

[1] Markkanen R,H Schroder.Hedging and Discourse: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a Pragmatic Phenomenon in Academic Texts[M]. Berlin: de Gruyter, 1997:17.

[2] Huddleston R D.The Sentence in Written English:A Syntactic Study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Scientific Texts [M].Cambridge: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71:307—313.

[3] Barthes Roland.Le discours de l'école sur les texts [J].Littérature,1972(7):273—286.

[4]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3—24.

[5] Tarone E,S.Dwyer S.Gillette,ect,On the use of the passive in two astrophysics journal papers [J].ESP Journal,1981(1):123—140.

[6] Bazerman C.What written knowledge does:Three examples of academic discourse [J].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1981(11):361—387.

[7] Peck MacDonald S.Problem definition in academic writing[J].College English,1987(49):315—331.

[8] Stubbs,Michael.A matter of prolonged eldwork:notes towards a modal grammar of English [J].Applied Linguistics,1986(7):1—25.

[9] Thompson G,Ye Y.Evaluation in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 [J].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365—382.

[10] Hyland Ken.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433—454.

[11] 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3—358.

[12] 杨信彰.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论附加语[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11—14.

[13] 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14] McCarthy M,R A Carter.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 for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Longman,1994:25.

[15]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06—167.

[16]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M].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5—160.

[17] Martin J 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M]//S Hunston,G Thompson.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Oxford:OUP,2000:74—101.

[18]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 .外国语.2001(6):13—20.

[19] 汤洁.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下的英汉名词化隐喻比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4—88.

猜你喜欢

言说情态人际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搞好人际『弱』关系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