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4-03-26李文超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农民农村

李文超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建国初期我国顺利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的教育和改造作用功不可没。“共产党人对农民的教育和改造克服了农民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解决了农村青壮年中16500万文盲”[1],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建国后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党,同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具有农民教育的历史经验,面对建国初期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现实需要,“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变得尤为迫切。

(一)理论依据:经典作家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旧制度的残酷统治和掠夺下,农民的悲惨命运迫使他们要土地要自由,变成真正的革命民主派。20世纪以来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这次革命是由于农民被广泛的动员起来支持工人革命才得以胜利。经典作家认为,新政权必须帮助教育改造农民,例如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2]这一论述,列宁通过建立帮助农村发展文化的团体和城市党支部帮助农村党支部的方法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建国初期夯实政权的必要举措。

(二)历史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教育经验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同时在文化建设上特别是农民的文化教育问题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34年毛泽东明确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3]在苏区,扫盲运动开展的有声有色。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又提到:“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成了空话?”[4]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教育活动,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告知广大农民。不管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农民的教育从未间断过,农民的革命、生产积极性在教育中得到提升。

(三)现实需求: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现实需要

新中国成立前期,党中央就明确规定,为了克服单户生产的困难,必须按照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谨慎的、逐步的、积极的引导个体农业向集体化农业发展。建国后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随后根据以往经验农业合作向更高层次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截至1952年底,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已达到800多万个,总体发展良好,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较早开展互助合作的地方,出现了涣散萎缩的趋势,甚至出现解体现象。分散的小农经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要,国家于1953年实施统购统销政策。面对这一体制,很多农民以瞒产私分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且“这种情况在高指标、高征购时期特别突出,甚至演变成一种普遍的农民行为。”[5]农民是现实的,他们觉得无利可图的时候就不会再热衷于生产合作,真正自愿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基本上是一哄而起而又一哄而散。甚至发生“中农闹着退社;贫农情绪不稳,误了春耕”的情况,任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必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影响工农联盟、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进行。基于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农村工作部,规定农村工作部的中心任务是教育农民逐步走向集体化的道路,组织与领导广大农民的互助合作运动,以配合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二、建国后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涵

(一)毛泽东农民教育的目标导向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如何动员引导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继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动力来源必须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资源整合,通过这种内部积累大力大展国家工业。所以,这一时期党和政府亟需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形成社会主义集体化的观念,实现农民由传统的小生产者向现代劳动者转变。“社会主义是不能建立在大量文盲的基础至上的,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条件”[6]毛泽东也适时的提出了劳动人民知识化的教育目标,提出要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二)毛泽东农民教育的主要特点

1.强烈的时代性是毛泽东农民教育与实践的重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党制定的一切的方针政策都以本国实际为出发点。“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的本质要求,”[7]毛泽东农民教育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各个时期都有不用的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主要是为夺取政权服务,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使地主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广大农民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工业化发展,毛泽东农民教育在满足农民土地利益需求的同时,更成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是一种政治和科技文化的教育。总之,时代性是毛泽东农民教育的重要特征,根据不同的时代主题确定不同的农民教育的内容。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毛泽东农民教育与实践的重要原则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但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依然存在,影响了新生政权的稳固和建设,亟需普及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知识。这一时期,毛泽东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加强对基层农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稳固政权。同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例如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必须通过教育来激发农民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意识,广大农民群众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及对共产党政策的不明确,在广大解放区内很多农民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积极性并不高,隔岸观火,不敢斗争,更有甚者站到地主一边。毛泽东指出必须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改造。首先,向农民解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不合理,其次,教育农民行动起来,自己解放自己获得土地,最后通过阶级斗争来发动群众打到地主。土改教育活动,增强了农民的社会主义意识,政治觉悟空前提高。

3.灵活多样的普及文化科学教育是毛泽东农民教育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8]由此可见,农民教育问题已经被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摆在了与建设新中国严峻任务的重要地位。1950年,政务部《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指出,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上的重大任务之一。旧中国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农村文化极为落后,农民中文盲比重非常大,扫盲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扫盲运动中,毛泽东大力倡导农民自我教育。毛泽东曾说:“识字要成为群众性的识字运动,单靠我们下去教‘一二三四’‘人、手、刀、牛、羊’,那是不行的,老百姓里头有识一百字的就可以教别人。”[9]到1955年,我党制订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建国初期,农村经济窘迫,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毛泽东适时的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半工半读、冬学、读报识字组、夜校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农村的小学形式也多样起来,分成中心小学、不正规的小学、速成小学等形式。这正是毛泽东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发展农村教育。

三、建国后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启示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的具体情况以及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任务,对农民的教育与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并为此后党的农民教育以及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应引以为戒。因此,新时期的农民教育仍应该借鉴建国初期农民教育的积极经验,克服其不足,不断推进农民的现代化。

(一)摆正农民地位、维护农民利益是做好农民教育的必要前提

农民教育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占据重要的地位,广大农民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自己政治经济文化的翻身大解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实践,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因此,必须摆正农民教育的地位,继续弘扬老一辈革命家所提出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重要的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工作得到了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仍然偏低,仍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对农民的教育必须给其带来效益,助其脱贫致富,维护农民利益。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党和政府必须从农民教育的实际出发,考虑当前农民政治经济发展的形势,摆正农民教育的地位,加大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民利益,将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大作用。党和政府要领导农村建设做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提高农民素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不忘人的现代化。

(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思想教育是新时期农民教育的重要保证

建国头七年共和国的农民教育蓬勃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农民教育只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才能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教育服务于党的总路线总方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教育与实践表明,党重视并加强对农村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农民群众就能振奋起积极向上的革命热情,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的侵蚀,工作就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业也是弱势产业,现阶段对农民的教育的发展仍然必须靠党和政府的支持。党和政府应建立健全法制,搞好保障工作,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完善农民的教育法律法规体制。另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加强对农民教育的领导,综合协调宏观调控,制定符合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教育工作计划,从而积极激发农村广大从业人员积极的参加教育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高素质农民。

(三)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农民教育的本质特征

毛泽东对农民的教育与实践时代性主要表现在,他把握了时代脉搏,能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农民的具体实际出发,把农民教育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的结合起来,抓住每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加以宣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初期,这种时代性体现在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唤醒农民参加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为实现整个民族的中国梦而奋斗。党和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促使其向现代化转变。因此,我们要借鉴建国初期农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挥电视台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教育功能,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和谐社会,对中国梦等一系列宣传教育,与此同时,做好社会建设工作,改善民生,加强村民的组织意识和合作意识,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农民从市场化唯利视图的负面影响里走出来,实现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建国前夕毛泽东所提出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重要论断,对于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仍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法宝,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总之,建国初期头七年毛泽东对农民的教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普及农民知识,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尽管还有很懂的缺点和不足,但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进步,对新时期的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596.

[2] 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8.

[3] 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50.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8.

[5] 徐勇.农民改变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55.

[7] 孙改丽.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21.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7.

[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95.

[10]崔晓麟,牛艳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教育思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60.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