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从众心理探究

2014-03-26全永丽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群体校园心理

全永丽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1]从众心理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施提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从众心理,通常是由于个人收到集体的隐形或者显性的压力,改变自己的目标,而最终选择和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从众行为表现的尤为突出,从众心理也非常普遍,从众心理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积极运用从众心理的益处并合理有效的弥补其不足,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

1 大学生从众的主要原因

从众并不是盲从,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从众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和外界两种,本身的能力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和事物本身的清晰程度,以及全体人数的多少都会对从众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1.1 自身因素

首先,自信心的缺失。自信心是人们对自己的肯定,是面对抉择是否能果断抉择的重要因素。个人的差异性决定有些人自信心强烈,而有些人则自信心缺失。有较强自信心的人,在面临选择时,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意愿和态度,其他的人对其影响较小,做事比较果断。反之,自信心缺失的人,遇事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自主性差,盲从性强,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发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有差异时,首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而不是对别人或群体的观点进行理性的分析。这种质疑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体现,只是在自信心缺失的人中,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导致放弃自己的想法,跟随大家的意见。自身因素是从众的内在因素,也是从众最主要的因素。

其次,规避责任的意识。从众给个体带来安全感,使得个人感觉自己的观点并非要自己承担责任,这就是一种规避责任的意识。人们都渴望得到赞扬,不希望受到惩罚,而从众这一行为,恰恰是减少责任的最好的方法,“法不责众”这一想法使得很多人都喜欢在群体中决策,使得个人承担的部分大大缩短。这种心理也使得危险决议在群体中更容易产生,个体在群体的保护伞下,常常会降低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使群体决议偏向冒险化。

最后,畏惧孤独的心理。人都害怕孤独,怕被群体孤立,这种心理也是造成从众的原因。通常合群的人都是较为受欢迎的人,长时间的个性化,与群体意见不同则会导致群体对其孤立。个体渴望在群体中相处融洽,对孤独的畏惧,从而产生了从众的行为。其实,从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害怕与群体发生争执,是害怕孤独怕被排斥的一种体现。

1.2 外部因素

首先,社交范围的局限性。在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大多以同班和同寝室为主,社交范围较小。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也多为教学楼,寝室楼,食堂,图书馆,体育馆,活动中心等,基本接触都是同龄的学生,思想观念的一致性较强,处理问题的方法相仿。在逐渐接触的过程中,慢慢认识到在集体中的重要性。集体中的观念和方式也对其形成了无形的压力。与群体不同的行为和想法则会遭到不认同。很多学生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采取和群体一致的行为。

其次,校园的规范性。大学校园虽然自主性较强,但是学校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校园中的规章制度强调学生行为的一致性,在客观上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固有的准则。在这些规范的影响下,学生的行为更加趋向一致,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一种趋同性。学生在长时间的约束下,个性的行为的表现逐渐淡化,这也是趋向从众的重要原因。

2 大学生从众的主要表现

2.1 学习从众

在大学生中,学习从众是最常见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有时一个学生考过了某个证书,就会引起其他很多学生的跟风考证。“考证寝”“奖学金寝”“活动积极寝”“考研寝”这些以寝室为单位,出现的学习从众的现象在大学生中经常存在。这个现象是学习从众的积极方面。于此同时,也有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有的寝室则出现了集体逃课,考试前临时突击背题,甚至集体作弊的不良风气。对从众心理的正确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2.2 消费从众

消费从众也是大学生从众的一大特点。年轻的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在消费上具有强烈的盲目性。尤其在女生群体中,在衣物和饰品的消费从众的体现特别明显。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却向往着舒适的环境和高档的消费,攀比心理在大学生中普遍滋生。在大学的校园中,经常能看到穿着相同款式不同颜色的服装招摇过市,追求时尚追求潮流的现象愈演愈烈,很多大学生,不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盲目的跟风,造成家里的压力,有的甚至走向了违法的道路。

2.3 恋爱从众

大学生的恋爱观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校园中恋爱也会发生从众的现象。在大学阶段,学生刚刚从一心只钻研书本的高中走向大学的校园,时间变的宽松,以往对异性的爱慕也就萌发出来。但是大学生对自己的择偶标准尚未完全明确,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其他人恋爱观的影响。在群体中,有人爱慕和追求的人,会被认为是比较有魅力的人,相反没人倾心的人就会有失落感,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很多学生会盲目跟风,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恋爱意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所影响。对于性意识,大学生在受到西方性解放和性自由意识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从众。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大学生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往往在恋爱方面表现出从众行为。

2.4 择业从众

大学生的择业是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对大学生本身乃至全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择业上,出现了严重的功利化。在择业方面,有些大学生没有主见,看着同学们的去向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更多的考虑短暂利益,现实利益。大部分的大学生希望去发达的大都市,或者是公立企业,但是自己却没有更好的定位,不知道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对未来很迷茫,这也促使了从众的产生。很多大学生往往只是看大趋势,参考同学和大多数人的选择。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毕业生中有近50%的人慨叹,在当初择业时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是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3]也会出现一些,明明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企业却因和大家的想法不符合而放弃的现象存在,这样的盲目从众可能导致一些人错误的选择了职业生涯,导致遗憾。

2.5 行为从众

大学生的很多行为容易受到社会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在国家和社会的积极号召下,响应农村支教,村官,争当志愿者,在地震抢险中发挥其大学生的作用,无数次感动了中国;但从另一方面,现代的思想开放,大学生接受的思想也各有不同,有时会出现反叛,游行,影响交通安全等行为。

3 培养树立正确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本身并没有错误和正确之分,主要看是理性的从众还是盲目的从众,从众的方向是哪里,向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基于这个特点,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从众方向,避免向错误方向发展。

3.1 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积极提倡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提倡公平竞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不能以权威者自居,压制学生的想法。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思考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鼓励学生对正确见解的坚持态度,不畏惧权威。与此同时,也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集体中互帮互助,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3.2 重视榜样教育

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格森曾说:“说社会进步是由于历史某个时期的社会思想条件自然而然产生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它实际只是在这个社会已经下定决心进行实验之后才一蹴而就的。即这个社会必须要有自信,无论怎样要允许自己受到震撼,而这种震撼始终是由某个人来赋予的”。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免有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应当推广宣传,使学生们对其行为产生赞同,树立其榜样,使大学生的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使从众的方向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凝聚力。

3.3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也是从众是否积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力会增强,理性的从众行为会增多,继而对于个人的生活、学习、各方面发展产生正面的作用。[4]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引导正确从众的方法,现代生活压力和社会的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认识从众心理的必然性,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促使从众心理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3.4 充分发挥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对大学生而言,正式群体是指按照学校的管理程序正规设置或注册成立的各类社团组织,非正式群体是指不经过正规的管理制度或注册程序而形成的较为松散的组织群体,如老乡会、临时兴趣小组等。[5]在这些群体中,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自己从事活动的特点组成的,在这里从众行为更加容易产生。在群体中,领导者往往是学生们推举,是本身比较认可崇拜的,会有更多成员以他为榜样,模仿其行为活动。在对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多注重“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给予积极关注,正确指导,使其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

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是有创造力,追求进取向上的群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应该认识到从众心理的不可避免性,正确的引导学生,避免消极不理智的从众对其的影响,发挥其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能健康的成长。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广州大学生性观念抽样抽查出炉近半不介意贞操[N].南方日报,2008-07-24.

[3]王瑞欣.从众心理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

[4]田慧.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3):48-50.

[5]姚建银.对从众心理影响下大学生行为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5):81-83.

猜你喜欢

群体校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心理感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