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工视角下的企业衍生研究

2014-03-26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郭普松

中国商论 2014年7期
关键词:母体分工模块化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郭普松

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微观基础。观察一个区域经济中企业的发展,可发现呈现出纵横两种状态,纵向上,单个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或缩小;横向上,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横向上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有两个途径,一是区域外的企业不断被吸引迁入,聚集扎堆;二是由区域内资源丰富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组织通过人员跳槽流动、公司分立、业务外包等方式创立新企业,新企业涌现集聚。第二种途径就是企业衍生,从而探究企业衍生的规律,就成为寻找区域经济增长源泉的方法之一(李永刚,2012)。

专业化分工,通过干中学,积累技术、生产组织、营销、售后服务等知识,为知识溢出准备了条件。知识溢出促进了组织内部分工扩张为组织之间的分工。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组织的关键人员具备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基础和条件,在市场机会到来之时,离开原有组织创办新的企业,与原组织形成竞争关系或互补关系。如果衍生企业是在母体组织产业链的横向上扩展,生产母体组织的替代商品,则属于竞争关系;如果衍生企业是在母体组织产业链的纵向上扩展,生产母体组织的配套产品,则属于互补关系。因此,分工理论是解释企业衍生的利器。

1 分工的经典性研究

在探寻经济现象背后发生机理的接力赛中,苏格拉底、柏拉图、配第、斯密、李嘉图、马克思、杨格、杨小凯等经济学家前赴后继地对劳动分工现象进行了多方追问,探究分工的起源、分工的类型、分工与财富的增长,以及分工演进的轨迹和方向等问题。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认为劳动分工源于人与人之间禀赋的差异,而禀赋的差异又源于人与人之间身体的不同。现实中,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配第通过对纺纱过程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洞见。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人类天性中的交换倾向,互通有无。由于精力和时间所限,每个人单独无法制造出自己需要的所有物品,尤其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同时,斯密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天赋有多大差异,这样就否定了分工的天赋差异起源说。斯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才能差异不是分工的原因,而恰恰是分工导致的结果。在马克思那里,一般专业化分工有两种形式,一种分工形式是“社会分工”,另一种分工形式是“个别分工”。“社会分工”是行业的需要,“个别分工”是技术的需要。

马歇尔试图用“外部经济”的概念来阐释“斯密定理”,以解决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难题。杨格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是相对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甲企业的内部经济,同时也是乙企业的外部经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存在逻辑悖论,分工导致报酬递增,报酬递增激励企业扩大规模,企业扩大规模导致垄断,垄断导致行业的低效率。杨格摒弃了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发展了产业间分工的思想,迂回的生产方式促成报酬递增机制,给分工考量引入了动态化的视角,分工深化与市场范围扩大相互促进,形成了循环累积效应,从逻辑推理上解决了斯密的“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难题,但并没有从数理方面进行论证。杨小凯借助于分工、交易费用和交易效率等概念,以非线性数理方法,运用超边际分析解决了斯密的“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难题,使古典的分工理论得到了复活,从而开创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体系。

2 分工演进与企业衍生

根据人类经济活动中专业化分工演进的轨迹,主流专业化分工经历了一般专业化分工、产业国际分工和模块化分工三个阶段。在传统手工业时代和机器大工业时代,一般专业化分工成为主流分工形态。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产业国际分工逐渐占据主流分工的位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知识分工为基础的模块化分工日益成为分工长河中的“新贵”。

2.1 一般专业化分工与企业衍生

企业衍生始于传统手工业时代,父传子,子成立分号,或师傅传帮带,徒弟学成之后自立门户,新的企业就衍生出来了,徒弟经过多年的历练和专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师傅的知识和技术不仅得到传承,而且由徒弟进行了创新。这是一幅古典经济时期的企业衍生画卷。

阿林·杨格(1928)在解释规模报酬递增机制时,用了分工与市场规模扩大循环累积因果原理,从企业内部分工到企业之间分工,再到产业之间分工,迂回生产,中间产品种类日益繁多。阿林·杨格无意之中道出了中间产品市场是企业衍生的温床的论断,而且衍生出来的企业形成复杂网络,大规模聚集形成集群。阿林·杨格还用印刷业的例子说明产业分工的演进过程,这同时也是企业衍生,形成行业内企业谱系的过程。

一般专业化生产模式实质上就是将企业内部分工外化为企业间分工,新的企业不断衍生出来,专门从事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形成企业集聚,既节省运输费用,又促进了交易效率的提高。

2.2 产业国际分工与企业衍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发展,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曾经掀起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潮。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迅猛崛起和高速发展,发达国家为了抢占新兴知识性产业发展高地,将国内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但转移出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仅限于高技术产业中的制造环节。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推动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采取国际直接投资(FDI)和全球外包两种方式。

跨国公司选择最佳转入地,通常要考虑当地劳动力成本、配套产业发展基础、优惠政策以及政局稳定等因素。跨国公司的入驻,为当地培养了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带动了配套产业的发展,为企业衍生准备了潜在的企业家和新企业的核心员工,例如浙江嘉善木业集群和昆山自行车产业集群(马中东,2008)。

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实行全球采购,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承接外包业务(OEM生产模式)、加速工业化进程、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代工生产、贴牌生产、委托设计(ODM)广阔的需求为中小企业的衍生提供了无数市场机会。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以代工(OEM)模式切入全球IT产业价值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全球晶圆代工的高水平生产基地和个人电脑模块组件以及外置设备的主要生产地(安娜李·萨克森尼,1999)。

2.3 模块化分工与企业衍生

IBM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性地采用“模块化”原理,使得模块化设计风行整个信息产业,促使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化,引发了硅谷现象。20世纪70年代,IBM的工程师们纷纷跳槽,创办自己的公司,为IBM/360系统和370系统提供兼容性的模块,使得美国电脑产业从垄断状态发展到产业集群,这被青木昌彦教授称为“硅谷现象”。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从IBM离职创办自己新公司的优秀工程师有几万人,其中包括第一批离开肖克利实验室的8个“背叛者”之一的高登·摩尔,此人于1968年创办了Intel公司。因此,以模块化分工的视角来考察产业组织的演化发展过程,模块化与产业集群往往是相伴而生的,模块化分工为企业衍生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机会,而企业大量衍生聚集的结果形成产业集群。

日本学者安藤晴彦(2003)把企业衍生(跳槽后自立门户)称为“模块的自立”,并且认为正是“跳槽后自立门户”的人创造了硅谷,换句话说,是模块化和企业衍生形成了硅谷。在硅谷,很多母公司对衍生企业的态度是“扶上马,再送一程”,购买衍生企业的新产品。而这一点在日本确实是不可能的,这反映了美、日之间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这也是衍生企业在美国能够繁荣发展,而在日本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的情况和日本比较相似。

模块化分工是企业之间分工的最新趋势,企业衍生是企业之间分工和模块化分工的实现载体,从而企业之间分工和模块化分工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推动了技术创新。反过来,企业之间分工和模块化分工为企业衍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和条件。

3 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衍生模型

Elfring和Foss(2000)根据衍生企业不同特征将企业衍生分为善意衍生和恶意衍生。善意的衍生有益于母体企业,而恶意的衍生有害于母体企业。对于恶意衍生,开办新企业的动机是负面的,组织单元或(常常)个人离开了原企业,离开是因为他们与雇主的关系受到了挫折,或者因为他们期望能够获得像企业家一样高的报酬。恶意衍生的企业常常会和原企业进行竞争。善意衍生的个人或组织单元不会和母体企业展开竞争,其经营活动是补充性的或者母体企业价值链的一部分。

3.1 善意的企业衍生模型

假设最初,有一个厂商生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都在这个企业内部完成。在分工的逐步深化过程中,这个厂商只专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将其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生产都分离出去,由此厂商内的一名核心员工在支持帮助下创建一个新企业,生产中间产品。因而,在分工深化的条件下,由一个母体企业衍生出一个新企业。中间产品为x,最终产品为y。

根据善意的企业衍生的定义可知,母体企业与衍生企业进行生产分工,母体企业专业化生产最终产品,衍生企业生产中间产品,即母体企业买x,卖y;衍生企业买y,卖x。借鉴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模型,可构建如下善意的企业衍生分工模型:

把④式、①式、②式分别代入效用函数:

则企业衍生的最优决策取决于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价格比,价格比越高,则母体企业越容易衍生出新的企业。

则企业衍生的最优决策取决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价格比的二次方,价格比二次方越高,则母体企业越容易衍生出新的企业。

3.2 恶意的企业衍生模型

假设初始,有一个企业,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都在这个企业内生产,由于对收入不满意,或者个人的抱负难以实现,一名核心员工跳槽出去创办一个企业,带走了关键技术、管理经验和一部分客户,与母体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展开竞争。

根据恶意的企业衍生的定义可知,母体企业与衍生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基本相同,管理水平基本相同。只是在生产和市场规模上,衍生企业比母体企业要小。x为中间产品,y为最终产品。借鉴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模型,可构建如下恶意的企业衍生分工模型:

又假设母体企业和衍生企业都分别只专注于y产品的生产,展开竞争,即都是买x,生产y,卖y。则有:

总之,恶意的企业衍生最优决策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价格的比值有关,即二者相对差距越大,母体企业核心员工跳槽创业的可能性越大。

4 结论

通过上述分工与企业衍生关系及机制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主流分工模式的演进经历了一般专业化分工、产业国际分工和模块化分工三个阶段。

二是一般专业化分工遵循“产品分工→零部件分工→工序工艺分工”的轨迹演进,企业内部分工日益外化为企业之间的分工,新的企业不断衍生出来。

三是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以代工生产、贴牌生产、委托设计(ODM)为主的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形式为中小企业的衍生提供了大量市场机会。

四是模块化分工为企业衍生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机会,而企业大量衍生聚集的结果形成产业集群。

五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视角下,企业衍生的最优决策取决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价格比或者价格比的平方,价格比或者价格比的平方越大,新的企业越容易衍生出来。

六是本文的局限在于,由于借鉴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模型,构建的企业分工衍生模型所涉及的变量有限,有可能漏掉了其它影响企业衍生的重要因素,这个不足有待于后续研究补充并加以完善。

[1] 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人民出版社,1963.

[3]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下卷)[M].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2010.

[4] 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张定胜,张永生,李利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周国荣,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6] 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基于网状产业链内知识创新平台的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 马中东.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8] 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

[9] 李永刚.企业衍生研究导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10] 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8).

猜你喜欢

母体分工模块化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蒲公英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模块化住宅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多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母体并发症处理分析
三种稠环硝胺化合物的爆炸性能估算及其硝化母体化合物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