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中间业务,开拓利润新增长点——青海农村信用合作社理财业务的思考
2014-03-26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张旭渡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张旭渡
作为青海省三农金融服务的主体,农村信用社由于经济条件、气候条件、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约束,目前仍然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面对当前不断开放、竞争的金融业,农合机构必须拓展新的金融服务领域,以增强扎根基层、强化服务三农的能力。中间业务的大力拓展是未来农合机构必须大力开拓的领域,尤其是伴随着金融“脱媒”的快速推进,银行理财业务必将成为中间业务的重中之重。
1 理财业务发展的必然性
1.1 经济发展的要求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广人稀,气候条件较差,全省以牧业和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严重依赖国家转移支付,迫切需要发展经济。而农村金融机构受制于金融资源的流失,对三农的金融扶持明显不足。同全国经济形势一样,当前青海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利润大幅下挫,而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迫切需要新的融资渠道开拓,降低融资成本。顺应这种趋势,加大直接融资比重是大势所趋。据人民银行数据,“十五”期间(2002~2005年)中国直接融资占比平均为5.03%,“十一五”期间(2006~2011年)直接融资占比平均为11.08%,“十二五”的目标是直接融资占比平均达到15%以上。而理财业务正是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从2008年以来,青海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出现了快速增长。如表1所示。
表1 青海省2008~2012年度城镇居民收入与支出
到2012年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7566元。同时,消费支出也出现了同步增长,达到12346元。而收入和消费的差额,可以看做是居民的结余部分,也就是可以用于投资的部分,2008年青海省人均可用于投资额度为3445元,到2012年末达到了5220元。这为青海信用机构开拓理财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3 银行业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理财业务的开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到2003年底,国有大中型银行治理结构的改造基本完成。然而,在我国商业银行与各个金融交易主体的交易活动中,却不能根据市场状况自行确定交易价格——利率。按照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的要求,“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基本放开,大额存款也已经放开,小额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上浮基准利率的10%。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其改革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表2 2012年6月银行利率政策(一年期存贷款)
如果按照央行的基准利率,在不考虑经营成本的情况下,银行的存贷利差达到3.06%,而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如果各个商业银行均按照政策允许的浮动区间进行经营,这个利差将大幅减少为1.473%(如表2所示)。按照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系数平均大约为10测量,资本收益率将由30.6%下降为14.73%,这样巨大的降幅,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作为中间业务的新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具有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特点,正好可以迎合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的需要。
1.4 风险管理的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周期不断缩短,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引起了国际社会对金融稳定和金融风险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愈发明显。加大直接融资比重,通过控制间接融资来分散和减轻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未来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规模不足15%,与西方国家直接融资占比达到50%以上差距巨大。而银行理财业务是由资金供给者直接让渡资金使用权给资金需求者,并因此而承担相应的风险,实现了商业银行风险的转移。
2 农合机构理财业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居民金融知识普遍不足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广大的基层农户和农村个体经营者,尽管农牧民经济条件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但是金融知识匮乏。对金融产品(包括理财产品)的特点和金融工具风险的认识不足,对金融市场的交易风险知识匮乏等严重制约了他们资金的使用效率。农村信用社应该立足于基层,充分利用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做好宣传和引导,培育新的客户群体。
2.2 专业知识人才不足
农村信用社理财业务的发展,有赖于一支技术过硬、知识丰富的理财队伍。青海农合机构,在银行系统中,人力资源短板明显,尽管最近两年从普通高校吸纳了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各基层网点,但新老更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理财专业人才匮乏现状是难以改变的。
2.3 经营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
农信社的经营当前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面对不断开放的金融环境,也面临着向其他业务转型的巨大压力;在管理体制上,农信社在省联社的领导下,正逐渐朝着独立法人方向转变,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而在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包括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上面也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套专门的制度和管理体系。
2.4 现代金融技术平台的构建
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农信社还不仅仅局限于人才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软肋,也体现在硬件建设也非常落后,造成青海支农金融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为客户带来极大的潜在损失,使得很多金融资源、客户资源外流,大大束缚了农村信用机构中间业务的开拓。
3 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3.1 搭建合理的理财业务组织机构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组织架构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设立专门的一级部门管理理财业务;第二种是在一级部门下设立专门的二级管理部门管理理财业务,如我国的农业银行;第三种就是将理财业务置于传统部门的管理之中,如我国的建设银行就将理财业务置于公司业务之中。对青海省农村信用机构来说,相对而言,信用机构规模较小,业务经营地域性非常强,人力资源有限。因此,理财业务不太可能单独设置机构来开展,只能将其融入到传统业务部门,由现有人员在一定的规则下来开展。而理财产品的开发,不可能由某一家信合机构来完成,青海省信用联社可以牵头组织本系统人才或者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来开发适合青海省农村农牧民需要的理财产品,而各家信合机构则配合传统业务进行产品的销售。这样可以避免单个信合机构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市场容量较小,而产品开发成本由一家机构承担的困境。
3.2 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
加强农合机构人力资源的招聘力度,促进新老更替,适应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是青海省农信机构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加强现有员工和新进员工理财知识和理财能力的培育也是农信机构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结合青海实际,借鉴青海省其他商业银行的经验,除了要求员工加强业余学习外,农合机构自身也可以通过系统的组织培训和考核,鼓励员工去获取理财分析师等相关从业资格证书,还可以组织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交流和沟通等措施,达到培育专业队伍的目的。
3.3 搭建自身的信息平台,开拓自身的理财品牌
理财业务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客户资源的争夺,而在青海农信社看来,面对的是三农金融服务,相对而言,优质客户相对较少,更需要倍加呵护和利用。如何高效利用自身系统的客户资源,可以考虑由全省信用联社牵头组建一个系统内的信息交流平台,以便实现优质资源整合,提高效率。
据了解,目前青海省农信社除了西宁农商银行在代售基金和黄金外,还没有其他理财产品销售,更没有开发自己的理财品牌。如何结合三农市场和自身市场资金运行的规律,利用自身的网点优势开拓理财产品,是农合机构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
总之,青海省农信社的理财业务开拓与发展和全国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大势所趋,是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结合青海农村信用机构的实际,需要在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培养、客户群体培育、金融知识拓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
[1]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中国理财市场发展报告(2012-201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胡俊风.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1(9).
[3] 范宸瀚.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及策略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1(6).
[4] 韩润生.张娟娟.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分析与建议[J].西部金融,2011(10).
[5] 康樾桐.个人理财业务与营销理念探析[J].黑龙江金融,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