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的发展特点、原因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
2014-03-26栾冠楠陈冬梅
■栾冠楠 陈冬梅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E-mail:luanguannan@mail.las.ac.cn
2)中国科学院大学 100049 E-mail:luanguannan@mail.las.ac.cn
3)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河北省唐山市新华西道46号 063009,E-mail:tsgcdm@sohu.com
在科技发展全球化的时代,科技成果的传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在经历变革的挑战和转型的压力。在相互竞争的形势下,国内外一批优秀期刊脱颖而出,通过自身的创新与改革,成为科技期刊界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其他科技类期刊竞相效仿及学习的范例。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期刊与国外一流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着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1]、学术质量不高、缺乏创新性、定位不准确、学术影响力不足[2]等问题。因此,文章选取核聚变物理学领域内的顶尖期刊——《核聚变》为样本,深入剖析该刊取得成功的特质、条件和环境,深度挖掘该刊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因及外因,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供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和借鉴。
1 基本情况
《核聚变》(Nuclear Fusion,简称 NF)是英文版学术期刊,月刊,成立于1960年,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简称 IAEA)主办。该刊所属学科为聚变物理学,是世界公认的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期刊,报道受控热核聚变领域的基础研究、装置建设、实验探索和应用开发中取得的先进学术成果[3],以反映该学科在国际上发展的最新动向,以及与核聚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等为办刊宗旨。
编辑部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担负着同行评议的责任。该杂志的出版、发行、订阅、营销和电子版全部由英国物理学会执行。自2002年以来,这种合作出版的形式已经开始执行,并结合国际原子能机构优秀的同行审查和专门撰文作者服务,这些都是基于英国物理学会在出版业多年的经验而来。
该刊被 ISI(SciSearch®, ISI Alerting Services,Science Citation Index®, Current Contents®/Physical,Chemical and Earth Sciences)、 Scopus、 Inspec、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Compendex、 INIS Atomindex(International Nuclear Information System)、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PASCAL Database、 VINITI Abstracts Journal(Referativnyi Zhurnal)等数据库收录。
据2012年数据统计,该刊全年载文量为255篇,总被引次数为7776[4]。该刊设有主编、副主编、主席各1名,编辑委员会成员共29名,其中7名来自美国,5名来自日本,2名来自中国,还涵盖了德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印度、韩国等国家[5]。
2 主要特点
该刊拥有54年的历史,逐渐地发展成为一流科技期刊,与编辑部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编委们不断创新,使得《核聚变》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学术质量高且稳定
本文对《核聚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评价,利用2012年度刊检索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客观揭示该期刊的质量水平高和学术影响力大,进而为国内同类期刊明确发展目标,为其制定合理发展策略提供借鉴。文中所有与《核聚变》相关的指标数据均来自Journal Citation Reports,2012。
JCR数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核聚变》的整体质量水平,该刊在同类期刊中排名第五,属于该学科一类科技期刊。该刊2008年-2012年的影响因子呈现较稳定的状态,如图1所示。
该刊的被引情况、发文数量等指标如表1所示。
图1 2008-2012年《核聚变》影响因子发展趋势
表1 《核聚变》一些基本指标
在《核聚变》分属的原子能和等离子体两个学科中,该刊也是名列前茅,属于一类科技期刊,见表2。
表2 《核聚变》在其所属学科期刊排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各个数据都说明《核聚变》的学术质量高,权威性大。
2.2 严格执行专业标准
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一定有高标准的制度和贯彻到底的严谨学术精神做坚强后盾,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核聚变》对稿件内容有严格限制,收稿范围包括信件、文章、评论,以及会议总结、书评和会议记录。信件的长度不能超过杂志的4个版面,而且内容应该具有吸引性和时效性,通常希望不久后能有更详细的文章出来。评论要涵盖广泛的研究范畴,包括不同研究小组出来的结果。“专题”文章包括科学研究工作组配套方案规划或有限的研究机构结果的汇总等。除了这些内容上的限制,文章通过初审之后还要递交给原子能机构编辑部,继续同行评审的过程。而同行评议是由原子能机构编辑部管理,他们现在使用的是IOP电子系统。这意味着,作者可以在线提交他们的文章,并可以随时通过期刊作者服务跟踪文章在线状态。这些都显示了该刊对学术论文和期刊本身学术质量的严格要求。
《核聚变》编辑部本着提高期刊质量的原则,通过开展深入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设置适宜的奖励机制,积极鼓励科研人员踊跃地向《核聚变》投稿,以此吸引更多高质量文章在《核聚变》上发表,为提高本期刊的学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影响范围逐年扩大
《核聚变》自1960年首次创刊以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指导下,在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平台——IOP science的支持下,其编辑部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历经期刊不同时期的发展,积累沉淀了一批宝贵的经验财富,这使得该期刊不断稳步向前发展,整体学术水平及期刊影响范围得到巨大的提升。
1996年,《核聚变》杂志编辑部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进行合作,并委托其发行期刊,这进一步提高了该期刊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核聚变》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P)的合作,实现了纸质版与网络版同步发行的发展态势,网络版的发行涵盖了一百多个国家的一千余个机构,借助IOPP的市场营销体系,《核聚变》期刊在全球范围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2.4 专业特色鲜明突出
该刊由世界著名国际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办,英国物理学会承办,世界从事核聚变的研究机构也都参与其中。核聚变是世界学科研究中的最前沿之一,该刊站在如此高的国际化平台上,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学者、专家聚集在此,引领着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该刊同时依托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这是全球领先的专注于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出版社,出版的45种电子期刊向CALIS集团成员开放,出版期刊全部被SCI收录。这些都显示出该刊专业性强、学术辐射力度大等特点,并形成了该刊注重核聚变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鲜明的学术特色。
由于《核聚变》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办,其与国际尖端项目的合作机会较多,导致其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也是《核聚变》实现稿源国际化的基础。该刊编委积极向物理学领域的知名教授约稿,并呈请教授推荐国际同行的优秀稿件,且稿件涵盖范围仍在不断继续扩大。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向世界知名物理学家约稿,并且进一步争取全球物理学术界高水平科研人员的支持,以保证《核聚变》杂志稿源的高质量,《核聚变》编委会由29位聚变物理学领域的相关专家组成,这个国际性编委会编委的国籍涵盖了11个国家,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
期刊编排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也是期刊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核聚变》编委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编排期刊的规范格式对该刊进行编排。
3 原因分析
本文选取《核聚变》为研究案例,该刊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这和期刊在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密切相关。通过文献调研和查找《核聚变》相关网站等调研方式,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3.1 完善鼓励奖项
一本优秀的期刊必定有他自己的特色和期刊品牌效应,这些都是期刊的亮点,吸引着读者。核聚变奖的设置就是为了鼓励每年发表在《核聚变》上的优秀论文作者,以促进聚变物理学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从1996年开始,国际原子能机构每年都会授予在《核聚变》上出版的关于核聚变的优秀论文作者这个荣誉,表彰他们的特殊工作。IOP science每年会慷慨赞助2500美元作为这个奖项的奖励。
每年都会有10篇论文作为核聚变奖的提名。该奖项是近两年学术期刊科学论文的最高标准。提名是在引用记录和编辑委员会建议的基础上产生的,之后编委会通过无记名投票进行表决,以确定哪几篇文章的科学影响范围最大。奖项设置以来深受学者的关注和喜爱。由此看出奖项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学者为期刊投稿,成为他们完成优秀文章的助动力,同时能使期刊保持住竞争优势。
3.2 严格审查制度
《核聚变》的学术质量水平受其稿件审查制度的影响,该刊只接收本学科领域内研究前沿、热点的文章,综述类文章仅接受编委会的约稿,非约稿的综述类文章必须取得编委会的特别赞同才能予以考虑发表。综述类文章作者在投稿前应当提前向编委会提出申请,其发表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它需要由3位独立审稿人审阅并全部同意。凡是审查过的文章都要经编委会授权再提交给杂志。这些主动提交的审查过的文章,还需经编委会详细审查之后,方可同意考虑发表。
同行评议能够保证科研健康地发展,评价一份稿件的好坏也离不开同行的判断。《核聚变》也坚持执行着同行评议制度。接收到新的投稿以后,先由刊物主编或纳稿编辑对此稿件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邀请该领域学术造诣较高的学者对论文质量进行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及评议结果,最后再由主编根据评议结果决定此文章能否在本刊发表。《核聚变》一般邀请三位评审专家审阅稿件,在稿件质量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3.3 吸引优秀稿源
稿源质量是反应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刊物与稿源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刊物需要依赖充足的稿源不断发展进步,而作者的论文则必须以刊物作为载体才能进行传播;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大、受众范围广才能不断吸引作者投稿,反言之,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稿源供给,刊物才能获得无限生机[6]。
《核聚变》从创办伊始到现在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读者认可度。该杂志发表的文章几乎成为业界引用率最高的文章。该刊收到文章的初审时间为46天,同意网络出版时间不到30天(中位时间),迅速的出版时间也为该刊招收了大量稿件[7]。该刊良好的发展态势、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以及迅速的发表时间,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稿件,同时期刊收到的投稿稿件的学术水平也在逐年提高。
3.4 扩大收稿范围
聚变物理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下级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内容丰富的新兴分支。但是作为二级学科,其专业性较高、覆盖面相对较狭窄,致使稿件数量也非常有限[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聚变物理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领域专家学者的推荐稿件,《核聚变》编委们还积极捕获科研工作者的获奖稿源,同时还注重专业学术会议的优秀稿源。多途径搜集稿源,极大地扩宽了该刊的收稿范围。量变势必引起质变,有了数量上的厚积薄发,质量上的进一步飞跃难度就会小很多。
3.5 注重编委质量
在《核聚变》的编委中,Ronald D.Stambaugh博士是DIII-D国家核聚变项目的前任负责人,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协调委员会会长。Max Tabak博士是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AX部门惯性约束核聚变应用和聚变能项目高能物理学计划的部门领导。Mitsuru Kikuchi博士是日本原子能机构核聚变研究和发展理事会最高研究员,同时也是《核聚变》的主编。其他编委也都是各个国家核聚变领域的专家,这无疑为该刊稿件的质量把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 对我国期刊的启示
20世纪是物理学带动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物理学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把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几乎全部集中到国防及武器装备有关的研究,核裂变与聚变就是其中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的观点,21世纪物理学的重点发展方向就是“物理学研究要与能源和气候问题紧密相连”[9]。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并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期刊的发展经验对于国内同类期刊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10]。本文选取《核聚变》为研究样本,对该期刊的核心优势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代表性,通过该刊的主要特点分析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4.1 形成期刊品牌效应
特色鲜明、主题连续是期刊持续吸引读者、提高期刊影响力的关键[11]。《核聚变》走专业性极强的特色化办刊路线,鼓励创新,重点选择具体领域的优秀文章,虽然在数量上受限,却增强了专业化程度,提高了期刊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我国同类科技期刊可以效仿此种做法,适当设置鼓励奖项,激励学者投稿,逐渐提高自己的期刊质量,从而受到本领域内专家的重视,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期刊的声望和影响力,自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期刊的影响因子也会不断提高,其所发表的文章也会成为时下的热点论文,期刊在本学科研究领域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优秀稿件就会随之而来。《核聚变》编委全部选择了该领域的专家和教授,这决定了审稿队伍的高水准,而审稿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该刊发表论文质量的高低[12],同时也影响高水平稿源的可持续性。所以,编辑部成员的高素质也是期刊品牌的必要条件,他们对期刊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包括学术质量、期刊服务质量、编辑出版质量等,为稿件质量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快期刊运作进程,及时发表我国优秀科研成果,从各个方面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最大化发挥品牌效应。
4.2 充分发挥平台作用
《核聚变》通过国际化平台——英国物理学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宣传本刊,收揽稿件,再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筛选出最后发表的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两个平台的作用。在我国,科研机构是科技期刊的主要办刊主体,应该加强各机构间的合作力度,增加学科间各学协会期刊间的交流机会,加强联合,成立学科期刊协会,构建电子期刊平台,包括同行评议、网上投稿系统等的开发[13]。编辑部要利用平台对期刊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增加知名度,努力扩大核心作者群。同时,与国内数据库和电子期刊进行链接,增加期刊网站点击率,对热点文章开放获取,能够让用户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虽然高起点、国际化平台并不是所有学术期刊都能具备的条件,但是《核聚变》与时俱进的办刊经验可以作为借鉴,值得国内物理学领域的期刊和同类科技期刊的学习。我国科技期刊应结合国情,不断改进和提高期刊质量,努力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1 张建军,李春风.新形势下学术期刊编辑的不足与提升途径.编辑学报,2013,8(4):394-396
2 梁欣.浅析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辽宁经济,2014,5:76-77
3 Scientific&Technical Publications.[2014-04-07].http://www-pub.iaea.org/books/IAEABooks/Nuclear_Fusion
4 Nuclear Fusion.[2014-04-07].http://www.bioxbio.com/if/html/NUCL-FUSION.html
5 Editorial board.[2014-04-07].http://iopscience.iop.org/0029-5515/page/Editorial%20Board
6 蓝华,肖湘,杨钰红.科技学术期刊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 (17):293-295
7 Benefits.[2014-04-07].http://iopscience.iop.org/0029-5515/page/Benefits
8 陈冬梅,栾冠楠.期刊范例研究——《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农业网络信息,2014, (3):70-73
9 欧阳钟灿,周善贵.21世纪物理学必须面对的转变.物理教学,2014,2(2):4-5
10 孔青青.《化学评论》范例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00-1103
11 陈汐敏,丁贵鹏,接雅俐等.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79-1084
12 刘艾琴.树立品牌意识,促进期刊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594-596
13 张满年,武小茜,乔晓东.日本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33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