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现路径探析*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

2014-03-26杨中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资助论文

■柴 玥 杨中楷

1)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116024,E-mail:chaiyue@dlut.edu.cn

2)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116024,E-mail:Email@dlut.edu.cn

1 引言

开放获取运动在国内学术出版领域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12]。开放获取在世界范围内大势所趋已经成为共识,各国、资助机构[5]以及图书馆[2]等也纷纷制定了推进开放获取的战略[3]和政策建议[4]。这些政策建议对推进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虽然开放获取的理论和实践如火如荼,但是仍面临着不少的挑战[4],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8,13-20]。从这些研究中可见,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影响开放获取的最核心和本质的问题是利益问题,是个人创造的新知识进入公共知识系统过程中各个主体成本分担和利益均沾的问题[21]。因此,要解决开放获取的难题,核心是解决其中的利益难题。

有学者从经济运行机制角度阐释了“作者付费”机制在中国的运作[22,23],也有学者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国外的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中的多元行动者的利益博弈,他们都对开放获取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24,25]。鉴于国内外出版体制的差异,本文试图依据积极推进、试验递进、开放评估的[4]原则,主要针对我国的作者、科技期刊、商业数据库、图书馆、读者等现实情况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以专利制度作为借鉴对象,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从“金色”和“绿色”两种道路的区别来看,本文属于“金色”开放存取研究范畴。相比于“绿色”道路,“金色”道路中涉及的利益主体更为复杂,在我国开放获取实现过程中的研究意义也相对较丰富,值得我们深入而系统地进行研究。

2 传统知识传播过程中各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从我国传统的以科技期刊为核心的知识传播体系来看,存在着如下基本的主体和行为链条(如图1所示),首先,作者撰写论文,将其投给期刊,期刊经过同行评议程序,发表该论文。然后,期刊将论文递送至数据库,图书馆购买数据库,读者通过数据库检索论文。当然,读者也可以通过直接购买期刊和数据库使用权检索论文。这个基本的链条是由利益(包括潜在的)来驱动。贝尔纳就曾指出:“科学出版物……其所以能出版,是由于与科研事业的真正利益完全无关的经济考虑。科学工作者的地位过于依赖他所发表的科学论文的数量……。这本身就是科学界内部存在不必要的生存斗争的标志”[26]。就是说,无论是否是科学研究的主旨所在,将自己的论文出版成为科研工作者立足进而获得更高的学术地位的基本条件。当然,学术地位与经济收益还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这给论文发表提供了更强烈的直接动机。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发表论文的主观目的首先在于将自己创造的新知识传播出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于现有的出版系统并支付相应的费用。作者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是因为将自己的创造的新知识传播出去势必会给他带来一定的收益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来自于学术地位的提升,也可能来自于对科研项目完成的需要。无论是哪一种因素,都会对其未来的学术发展以及其中蕴含的潜在收益起到正向和积极的作用。而且,与贝尔纳时期不同的是,现代社会作者所支付的出版费用多数来自于课题项目的资助,而并非来自于自己的私人收入。间接的佐证来自于孙金伟等人的研究[27],在中国人2011年发表的SCI论文中,接近80%的论文受到了项目资助,这个比例位于世界首位。其中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比例接近60%,是资助科技论文发表的主要力量。可以说,作者对成本相对不敏感,预期收益对其具有强大吸引力。

图1 知识传播体系中主体及行为链条

从期刊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科技期刊主管单位多种多样,相当比例的期刊由科协、高校及科研机构拥有,资金来源相对稳定。这也导致了依据主管单位的级别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分级方法的出现。期刊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日常运行、印刷出版等方面,收益则来自版面费收入、期刊订阅和机构拨款。由于我国科技人员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发表论文的诉求强烈,因此知名度较高的期刊生存压力相对较小。当然,被中信所等评价机构看重会提升期刊的收益水平,入选了北大核心期刊、CSCD等数据库名单的期刊,其生存状况要比一般期刊理想得多。可以说,期刊对成本相对不敏感,预期收益对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从数据库的角度来看,当前广大科研工作者获取数字化论文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几大商业数据库,比如万方、维普和知网。这些商业数据库是纯粹的成本收益的执行者,他们希望以较低的成本从期刊获取数据源,经过加工整理之后再以较高的价格提供给读者。数据库运营商是成本收益敏感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学术出版并不排斥商业运作,也不应排斥商业资本的介入。商业数据库提供了大部分期刊所不能提供的便捷的检索平台和全面的知识服务,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从图书馆和读者的角度来看,付费阅读依然是学术出版的主流。不论是期刊订阅还是数据检索,都需要支付相应费用。作为大学等科研机构,所谓的学术出版二次投资问题依然存在——不但支付研究经费和学者工资,还要花钱从数据库运营商那里把自己学校学者写的文章买回来。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支付成本所发表的论文并没有给他带来无偿使用其他论文的权利,由于既是作者也是读者使得他们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虽然获取知识集为他们带来了创造新知识的契机,但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对于图书馆和读者来说,他们是成本敏感的,收益是不确定的。

3 开放获取过程各主体的成本收益作用机制

开放获取模式的主旨是读者免费。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从图书馆和读者角度来看,不再需要在不确定的收益与高昂的成本之间做出抉择,他们是开放获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是开放获取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尽管可能存在着“知识非买不能用也”的风险,但与默顿科学知识公共性的观点是一致的[12]。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开放获取的大势已经难以阻挡,业界要做的是在开放获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推进开放获取更加有序的展开。

从作者角度来看,如果实行开放获取,作者不但要支付在期刊发表论文的费用,还要再支付在数据平台传播的费用。从权利义务统一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合乎情理的。作者如果要使得自己的论文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理所应当的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这与开放获取所带来的更大的学术影响力是统一的。由于多数作者都受到基金资助[27],而且,由于大多数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在发表阶段多支付的费用会在检索阅读阶段得到抵充。因此,作者应该能够接受开放获取所引起的成本的提高,他们不会成为开放获取的阻力。

从科技期刊角度来看,如果实行开放获取,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期刊的收益。已经实行开放获取的期刊,或多或少都产生了订数波动的问题。但正如上述分析,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的办刊经费来源渠道有限,主要是依靠主办(承办)单位拨款,广告、发行等收入较少[28]。相比国外期刊多数隶属于商业出版集团,国内科技期刊的资金虽并不充裕但来源相对稳定,其差强人意的境况并不会因为开放获取而变得更差。尤其是那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等机构资助的期刊,其生存状况相对较好,在开放获取进程中可发挥带头引领和示范作用。另外,开放获取会使得期刊论文更加广泛地得到扩散,这无疑会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期刊运行虽会受到开放获取的影响,但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开放获取的冲击,兼之存在收益提升的可能性,期刊也不会成为开放获取的主要阻力。

从资助机构的角度来说,我国资助机构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以及相关部委、地方政府以及专业的学会等等。这些资助机构的资金来源都是国家的财政收入,作者所支付的开放获取的费用,也多从这些机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973项目等基金项目成为资助作者发表论文的重要主体。在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时候,经费预算里面总有一项就是论文发表费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机构资助作者和支持开放获取,是一举两得的双赢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是希望推动开放获取的,他们也是推动期刊开放获取的重要力量。

综上可以看出,图书馆(读者)、作者、期刊、资助机构等都不是开放获取实现的主要障碍,目前开放获取遇到的阻力,主要是来自于数据库出版商,如何平衡数据库出版商的商业利益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美国与欧盟政府都在研究迫使商业出版商开放内容的法案[16]。比如说,由国家科研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也就是公共投资的项目,被期刊录用和发表后其研究成果必须对公共开放,等等。但正如前所述,开放获取触动了数据库出版商的核心利益,而如何调和这一利益,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性。从微观来看,知识传播的主线是作者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作者支付费用使自己的成果得到传播,进而获得了诸如署名权等人身权利以及其他经济权利,同时扩大自己在学术圈的影响力。从宏观上来看,国家和政府致力于将作者的知识传播到公共知识储备中,依靠公共知识的外部性来提升本国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交杂着公共部门和企业的复杂的利益关系。尽管数据库出版商的垄断已经使公共服务机构忍无可忍,但是也不能否认:商业数据机构进军学术期刊出版领域,运用商业经营模式使学术出版成为大规模的国际化产业,为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旦商业机构在商业出版中无利可图,那么受伤害的不仅仅是数据库出版商,也包括学术传播事业本身。

现有的以成本换取权利的体系中,专利制度是一个成熟的参考案例,可以为解决开放获取提供机制参考。在专利体系(如图2所示)中,专利申请人通过支付申请费用获得相应的权利,通过支付维持费用保证权利的延续,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专利申请人提供的专利文献经数据平台传播出去,被研发用户获取,产生新的技术和专利申请,形成了一个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反馈体系。与论文出版系统粗略对照,专利申请人可以对应论文作者,专利审查部门可以对应期刊审稿,相应的专利数据库与论文数据库也是对应的。两套体系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为公民(法人)提供了一个通过支付相应成本传播知识并获得相应权利的组织机制和实现途径。但在专利体系中,最基本的数据传播平台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搭建的,而并非商业机构,这是国家出于对技术信息公开及时披露的考虑所决定。在这个体系中,商业机构存在的理由在于他们搭建了更加便利和集成的检索系统,能够为企业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这也是他们的盈利点所在。如汤森路透、DELPHION等平台已经展现出非常好的商业价值,为客户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服务。反观论文出版系统,商业机构大行其市,缺乏公益属性平台的存在。专利体系启示我们,应该有公共属性的数据平台与商业属性的数据平台错位发展,共同满足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

图2 专利制度中的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

4 我国开放获取的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从理论上得出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基本思路:首先,作者支付费用发表和发布成果;其次,期刊负责遴选和评价成果;第三,搭建公共属性的数据平台,满足基本的数据检索和获取需求;第四,推动商业平台功能的集成和提升,与公共属性的数据平台错位发展。

具体来说,第一要明确作者支付费用。在实行开放获取后,作者不但要支付期刊发表相关的费用,还需要再支付发布在数据平台的费用。当然,是否愿意发布在数据平台,可由作者选择。但对公共资金资助完成的研究论文在期刊发表的,应实行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在发表后一定期限内,提交给国家指定的开放获取数据平台保存。如前所述,作者不但具有一定的经费来源,且广泛传播后存在着更大的预期收益,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基本合理,从权利义务角度来看也基本统一,所以此举符合开放获取的发展方向。

第二,期刊负责遴选和评价成果。多数期刊作为公共部门的附属机构,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在开放获取中应承担论文的遴选和评价,并负责将符合发表条件的论文递送至公共数据平台。尤其是中科院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主要学术机构支持的期刊,应该承担起在知识传播系统中的责任和义务。那些已经有条件实行开放获取的期刊,只需略作调整就可以实现与数据平台的对接,实施难度并不大。可以发挥这些期刊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快开放获取在我国的全面实现。

第三,搭建公共属性的数据平台。要破解开放获取的主要难题,不是逼迫商业平台强制性开放,而应该是搭建具备基本条件的公共属性的数据平台,满足一般的检索和获取需求。从目前的国内现实情况来看,整合现有的开放获取平台和机构知识库也许是一个可行且省时省力的办法。如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hina Open Access Journals, COAJ),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AS-OAJ),是一个开放获取、学术性、非营利的科技文献资源门户,于2010年10月上线运行。考虑到中科院强大的运行能力,此平台的建设理论上具有较好的绩效。但事实上,尽管已建立4年有余,平台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在国外诸多实施开放获取政策的案例中,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是政府推动实施的典型案例,已经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2004年7月,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做出了NIH资助的科研成果开放获取的政策建议,并且指导NIH制定了相应的开放获取草案,建议接受NIH实质资助的科研论文提供给国家医学图书馆联机档案库(PubMedCentral,PMC),并且规定了 6 个月的时滞期。2009年,奥巴马总统签署的《全面拨款法案 》中将NIH的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作为一项永久制度确立下来[29]。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实施之后,截至2011年6月PMC收录的文章已逾200万篇。NIH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解构了出版商垄断科学知识产品的特权地位,但并不排斥出版商的存在[12]。这种立足于国立研究机构公共服务属性所构建的平台,为读者提供了基本的需求满足,与商业机构形成了互补关系。相较而言,我国开放获取工作最缺乏的并非资金和硬件,而是宏观政策的引导。期刊之所以愿意与商业平台合作,看中的并不主要是经济效益,而是商业平台的影响力。相信如果能够搭建起公共属性的数据平台,加上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开放获取的实现并非不可想象。

第四,推动商业平台的功能调整和提升。要实行开放获取,并非要排斥商业平台的作用。商业平台对学术出版和传播的作用,具备其自身的优势和特征。要构建商业平台与公共属性的数据平台错位发展的远景框架,推动商业平台的功能调整和提升。商业平台可以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论文检索服务,可面向集团用户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商业平台还掌握着博硕士论文、年鉴、报纸、图书、音像数据库等一系列公共属性平台所不掌握的资源,一定时期内仍具有相当程度的比较优势。国内科学数据库出版商业平台应借鉴汤森路透等国外数据出版商的经验,利用文献计量和分析工具为客户提供可视化服务,提升其作为学术研究加速器的服务水平。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实现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基本的物质条件,科研人员、期刊也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我们急需的是全局性的谋划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从宏观上调控公共属性的数据平台和商业数据平台的发展方向,从微观上引导科研人员和期刊在开放获取时代的学术行为。我们已经在科技期刊出版的整体水平上落后于国外,希望在开放获取时代能够趁势追赶,而不是落后的更多。目前虽然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出台了开放获取政策,也正在积极制定和策划开放获取的实施细则,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推进。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对我国科技期刊实行开放获取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要解决开放获取的问题,核心是要平衡各个主体从传统出版方式到开放获取方式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的实现共赢。我们认为,要在我国实现开放获取,核心是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协调。因此,可以借鉴专利制度,在搭建公共属性平台的基础上,重视商业平台的重要作用。要实现作者责任和权益的统一,要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及其所属的期刊在知识传播系统中的基本作用。

当然,开放获取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本文仅从成本收益分析角度在理论上探讨了如何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我们的研究还十分粗线条,仅是提供一种设想。要改变当前的出版模式,利益难题的现实解决绝非想象般容易,需要多个主体进行利益的协调。除了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站在公共知识传播的宏观角度,出台宏观政策和具体措施外,还需要各个主体在微观层面上进行利益调整和配合,加速全面推进我国开放获取的实现和发展,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推动力。

1 张晓林.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开放获取政策与机制的若干思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教授采访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 24(1):150-153

2 张晓林,刘细文,李麟等.研究图书馆推进开放获取的战略与实践——以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 15-19,48

3 张晓林,刘兰,李麟.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内涵演变、责任意义和实施战略.图书情报工作,2009,53(5):28-33,114

4 张晓林,李麟.资助学术论文开放出版的挑战与政策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9):1093-1099

5 张晓林.实现开放获取支撑科技创新——有关国家和机构支持科技期刊开放出版的政策与措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3): 378-385

6 李麟,张晓林.传统出版社的开放出版政策.图书情报工作,2013, 56(1): 26-31

7 李麟,初景利.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研究.图书馆论坛,2005,25(6): 88-93

8 初景利,李麟,沈东婧.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态势——基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调查.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 43-48

9 初景利.开放获取的发展与推动因素.图书馆论坛,2006,26(6):238-242

10 宋婧怡.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的实现途径研究.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4

11 潘以锋,盛小平.强关系视角下的开放获取合作行为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3, 57(23): 73-78,84

12 丁大尉,钟灿涛.NIH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实施中的利益博弈——基于多元行动者交互作用的分析视角 .图书情报工作,2013, 56(6): 43-48

13 陈振英,何小军,陈益君.开放存取在中国的困境及对策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 (2):35-40,67

14 麻思蓓.开放获取在我国实施的难点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12,33 (9): 235-238

15 渠竞帆.中国的开放获取何以推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11-08(006)

16 任翔.开放获取能否拯救学术专著出版.出版广角,2013,(23): 20-22

17 苏金燕.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探析——由使用学术期刊数据库引起的思考.情报资料工作,2012,(3):65-68

18 田海江,李若溪.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瓶颈问题分析.编辑学报,2013,25(1): 64-66

19 武学良,肖宏,刘清等.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问题分析与发展探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26-529

20 闫卫平.简析 OA期刊的发展及困境.图书情报论坛,2014,(1):61-63

21 赵大良,葛赵青,刘杨.开放存取中的利益平衡与机制构建.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 (6):12-14

22 王咏梅,张文德.开放获取模式下“作者付费”机制在中国运作探析.新世纪图书馆,2010, (6):44-47,56

23 王咏梅,张文德.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的经济机制构建.图书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 33(5):43-46

24 Scholze F.Internationalisation of infor mation services forpublishers'open access policies[EB/OL].2014-10-16].http://www.peh-med.com/content/3/1/19

25〛 Suber P.SPARC open access newsletter,5/2/2006[EB/OL].[2014-10-16].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newsletter/05-02-06.htm#frpaa]

26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7 孙金伟,刘迪,王贤文等.科学基金资助与SCI论文产出:对10个国家的比较分析.科学学研究,2013,31(1):36-42

28 汪争.我国学术期刊市场化路径探讨,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5) :96-98

29 NIH.Enhanced public access to NIH research information[EB/OL].[2014-10-16].http://grants.nih.gov/grants/guide/notice-files/not-od-04-064.html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资助论文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