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期刊定位 优化办刊模式*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色办刊实践
2014-03-26吕文红吕海亮高丽华
■吕文红 吕海亮 高丽华
山东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 266590,E-mail:xbgjcl@126.com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大学学报就因其内容的“综合性”和编排上“大拼盘”的模式而饱受诟病[1],此后,学报特色化的讨论一直是学报研究的热点。虽然学报特色并未有统一的界定,但毋庸置疑的是,特色的目的是凸显学报的差异性,摆脱千刊一面的学报形象。在学报特色办刊实践中,成功的案例一种是走专业化道路,把特色和专业化等同起来,甚至改变了刊名,使期刊变成名副其实的专业期刊[2-5],从而,大学学报嬗变为大学主办的专业期刊[6],这种情况,只能说学报成功实现了转型,因为背离了学报的功能而不再具有学报的属性;另一种是依托主办学报的大学所拥有的地域特色、历史传统、学科优势,形成特色栏目带动出版,这种情况多见于社科版学报[7],而对于理工类学报,则存在更多的约束条件,使得栏目策划步履艰难[8]。
在保持学报固有属性的同时,打造学报的个性化魅力,其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明确学报定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在特色办刊过程中,通过探索资源优势,明确期刊定位,突出技术研究的前沿性和专题性,围绕“工程与技术科学”中的热点问题组织稿件,凝练特色栏目群;在栏目定位上,依托但不拘泥于学校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办刊风格,取得了良好效果。
1 确定办刊原则明确期刊定位
山东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山东矿业学院,在矿业工程和地质学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同时在测绘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方面也得到长足发展。在矿业工程方面,矿山岩层控制、矿井水灾害防治、矿井瓦斯与火灾治理等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建有“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地质学方面,承担了大量能源地质、沉积地质、矿产地质等领域的科研任务,建有“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学报始终坚持立足科大、开放办刊的宗旨,为进一步发挥学报“服务教学科研,推动学科发展”的功能,2010年,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尝试出版“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专刊。2010年学报所发文章被引量共309次[9](统计时间2014-07-31),其中“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专刊稿件被引78次,充分说明学校优势学科对学报的支撑作用。
2011年学报确定了“收缩出版内容,突出学科特色”的办刊原则,以学校优势学科和创新团队为依托,以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和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方向,打破以学科设置栏目的窠臼,压缩“自然科学综合”类内容,重新凝练办刊特色、规划栏目格局,突出技术研究的前沿性和专题性,围绕问题组织稿件[10],推出“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专栏,打破学科界限,广泛吸纳来自科研院所和矿山现场的相关稿件,内容涉及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震与冲击地压的预防与控制、煤尘及瓦斯防治等相关研究。从初步运行来看,来稿踊跃,稿件质量较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012年以后,以“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专栏的实践为基础,陆续推出“沉积·资源·环境”,“机器人与智能技术”,“能源与环境材料”,“矿山物联网技术”等研究专栏,形成学报围绕“工程与技术科学”问题组织稿件的出版定位,以研究专栏带动出版的运行模式,逐步改变学报综合性、无特色的现状,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新出版模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 特色栏目对学报的促进作用
2.1 促进学报网络传播
因为研究专栏有相对明确和集中的受众群体,因此,以全文上网的素材为蓝本,分别结集发布了2012年和2013年 “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沉积·资源·环境”和“机器人与智能技术”研究专辑[11](图1),并通过电子邮件有针对性地将专辑向相关专家和目标作者群推送,进一步扩大研究专栏的学术影响力,促进了专栏的良性发展。
研究专辑的网络发布,不仅拓宽了学报的传播渠道,宣传了学报的出版理念,更为现有专栏的稳定发展和新专栏的策划奠定了基础。
图1 研究专辑全文检索界面(部分)
2.2 激发学科编辑主体意识,提高学科编辑学术素养
在“自然科学综合”的内容定位下,学科编辑习惯于根据自然来稿进行编辑加工,这种等米下锅的模式不仅严重阻碍了期刊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容易使编辑产生职业疲劳,影响编辑的个人成长[12]。
围绕“工程与技术科学”研究热点,以研究专栏组织稿件的出版方式,要求学科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专长,通过相关领域的调研,发掘研究热点,判断研究专栏的可拓性和持续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科编辑的研究热情。同时,研究领域的选取、专栏的策划、稿件的选取能够充分体现学科编辑的办刊理念,反映编辑的编校水平,成为编辑体现个人价值的园地,有效地消除了编辑的职业疲劳现象。
2011年至今,学报3位学科编辑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15篇(包括编辑学研究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2篇,CSSCI论文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学报编辑在为他人做嫁衣的过程中,不断取得学术研究成果,充分体会到“编学相长”的乐趣。
学术素养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编辑同相关学科专家的沟通能力,对于延揽优质稿件,稳定高水平作者群,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学报特色建设效果
表1中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4],统计截止日期2014-06-26。可以看出,2011、2012年重点推出的两个研究专栏的文章,被引次数都远高于当年总发文的篇均被引次数。
表1 专栏稿件被引情况
2012-2013年共发表特色专栏稿件125篇,占总发稿量的62.5%。其中,校外稿86篇,占专栏稿件的86.8%。
总体上看,2012-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基金项目资助的达176篇(其中国家级项目资助的123篇),占发文总数的88.9%;第一作者具有高级职称者86名(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25名),占论文总数的42.9%;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第一作者124名,占总人数的62.2%。论文基金资助的比例和层次显著提高,作者学位、职称层次结构不断得以优化,反映了学报质量和被认可度的稳步提升。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2013版中,《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影响因子如表2所示。较出版模式调整前的2010年,期刊指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已处于学科排序的前25%,特别是在技术研究类期刊中排名已进入前18%。说明与同类期刊比较,《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传播能力已处于较高水平。
表2 学报影响因子(2011、2013版)
研究专栏的运作模式促进了学报总体学术质量的提高,扩大了学校优势学科在相关领域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学报的开放性,使学报特色更加鲜明。
4 研究专栏运作的几点思考
在综合性学报的办刊实践中,创办特色栏目已是一种共识,但是仅依靠个别的特色栏目还是难以实现期刊的个性化。以特色栏目群引领学报出版能够更有效地突出期刊的个性,同时兼顾学报的综合性。在办刊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专栏设置要依托但不拘泥于高校的优势学科[8]。充分发掘学校的优质出版资源,有利于确保稿源的稳定性;同时,超越本校的研究方向,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栏目规划和布局,有利于提高栏目的可读性,增强栏目的生命力。以“机器人与智能技术”栏目为例,在栏目设置时,涵盖移动机器人及自主导航技术、机器人传感技术、智能传感器、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智能系统建模与控制、机器人结构设计、多机器人系统、特种机器人、机器学习等涉及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各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包含了山东科技大学主要集中在智能控制、特种机器人、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长项研究,另一方面延揽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相关研究论文,丰富了稿源,提高了栏目的学术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正确处理人工约稿和自然来稿的辩证关系。专栏建设初期,责任编辑必须先进行有目标的约稿,否则难以贯彻编辑的思想,无法体现栏目的学术品位,对期刊来说,特色和个性化就无从谈起。但是,若仅依赖约稿来维持栏目的运行,则很容易走到死胡同里,栏目难以持续稳定地发展。在办刊实践中,采取“开拓新稿源,留住老稿源”的措施,实现人工稿源向自然稿源的转变。具体做法是,在不断开辟新稿源的同时,对编辑部已掌握的目标作者群体(如审稿专家,作者)持续地发送学报相关栏目的信息,如(本期)专栏导读、研究专栏专辑等,让这些学者了解研究专栏的进展、研究的内容、感兴趣的稿件等信息,一旦这些学者或他们的同事、学生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就会想到学报的专栏,由此增加自然来稿的比例。
(3)综合性学报多专栏运作的必要性。综合性学报产生于综合性大学,其特点是多学科综合发展,特别是对于非“211”、“985”的学校来说,要通过某一个栏目来提高学报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常常会出现稿件难以为继的现象[8],多个特色栏目的共同作用有助于缓解栏目编辑的压力,保持学报持续的竞争力,有利于学报长期稳定的发展。
(4)栏目的发展和调整。栏目策划和运行之初,当然是希望栏目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但不排斥栏目运行中做适当的调整,这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①随着时间的推移,栏目聚焦的研究内容逐渐被新的研究取代,或栏目稿源难以为继,无法形成持续出版,此时需要果断调整出版内容,寻找新的突破口。②栏目设计之初,为兼顾稿源数量,通常研究范围会设置得宽泛一些,遇有研究内容较集中的选题,可以单独组织专题,如“沉积·资源·环境”栏目针对中国石化先导研究项目“中国北方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组织的“东北地区岩相古地理研究”专题,“机器人与智能技术”栏目组织的“多机器人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专题。
1 佘斯勇,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之虞.咸宁学院学报,2006,26(2):146-148
2 何先刚.专业化特色化赋予学报生存力发展力:《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办刊实践.编辑学报,2007,19(6):464-465
3 叶红波.打破综合性内向型办刊模式走专业特色化发展之路:《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6(6):849-852
4 邱芬,国荣,赵大良.综合性大学学报英文版向专业期刊转型之路: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的创办和国际化探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83-1086
5 康存辉,周莉.从学报到专业学术期刊的转变:析《服饰导刊》办刊思路.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1):92-94
6 吕文红.特色还是综合?应从大学学报的功能论起.编辑之友,2013(4):36-38
7 江河.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现状与建议.编辑之友,2013(11):42-44
8 陈北宁.理工类大学学报栏目策划的约束条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491-493
9 中国知网[DB/OL].[2014-07-31].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10 刘娟.“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综合性学报办刊模式探究.编辑之友,2013(3):46-48
11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2013年“机器人与智能技术”专辑目录[EB/OL].[2014-07-31]http://xuebao.sdust.edu.cn/onews.asp?id=2940
12 谢文亮.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疲劳成因分析及其对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7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