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矛盾论》和《实践论》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哲学启示

2014-03-25王汝坤

关键词:矛盾论特殊性矛盾

柯 芳,王汝坤

(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31;2.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矛盾论》和《实践论》(以下简“两论”)写于20世纪30年代,7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世界形势,还是社会发展的状况,都已大大改观。那么,《矛盾论》和《实践论》还有没有它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答案是肯定的。哲学理论作为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很强的普适性和概括性,适用时间跨度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矛盾论》和《实践论》中所阐明的基本原理,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都不会过时。“‘两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则,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诸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好矛盾转化工作’等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中国梦是对“两论”哲学思想新的运用和发展,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两论”哲学思想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哲学指导。“两论”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哲学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矛盾论》中阐述的哲学原理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矛盾论》的精髓就是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说。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集中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懂得了这个问题,就懂得了辩证法的根本问题。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致命的弱点就是不懂得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生搬硬套到中国革命的实际中来。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全面阐述了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一系列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问题。研究这些哲学问题的主要目标就是扫除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对这些哲学问题的分析,对实现中国梦也有很多启示。实现中国梦既要坚持以普遍原理为指导,吸收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1)当今中国,社会不再是高度同质的社会,而是价值观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因此实现中国梦,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包括个体利益的特殊性和事物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告诉我们,认识和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中国梦,首先要解决当代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但是只有认识了这些矛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它们。《矛盾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能区别事物。事物之间彼此依存,但同时彼此存在区别,它的本质由其特殊的矛盾所规定。

实现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内涵之一,而要想实现人民幸福,首先要分析人民诉求的特殊性。“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因此可以说中国梦包含两个层次,即从整体上看,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对个体来说,则是人民生活的幸福。中国梦的主体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中国人,民族富强梦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个体梦想实现上,亿万民众梦想的实现共同汇集成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但是,为人民造福,不能忽略人民群众中利益诉求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级不断分化,社会涌现出众多新的社会群体,传统的阶级划分已经不适应现实,各个群体的思想诉求也在分化。要满足不同群体的诉求,实现他们的利益和愿望,就要关注不同群体的特殊性,关注点、线、面、多层次、多范围的特殊性。对点的特殊性的分析,就是对个体特殊性的分析,这是当前多元思想分析的前提,分析了不同种类个体的特殊性,才能分清不同对象的诉求,实现中国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对线的特殊性分析,就是分析不同人群的价值观。人群不同,价值观不同,价值观只在人群内保持群体性的统一。不同人群分享不同的价值观,当然诉求也不一样。关注面的特殊性,即关注传统阶级划分中的面在新时期的分化与变化,回应他们的诉求和愿望。只有关注社会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不同组织的多层次、多范围的特殊性,才能真正实现协商民主,构建诉求达成、共识达成的平台。点、线、面,不同层次之间,同一层次的不同种类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如果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就会忽略他们的真实声音和感受,这样是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

(2)实现中国梦,既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又要研究新事物、新问题,补充、丰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矛盾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然后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是从特殊的事物和个别的事物开始,然后概括出事物的普遍性。以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知识为指导对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并丰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才不至于使本质的认识变成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死知识。教条主义错误的根源就是不懂得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普遍性的必要条件,也不懂得在认识了事物的普遍性和共同本质以后还要继续研究那些新冒出来的具体事物。

在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道路的上,因为时代背景和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一定会有很多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是前人所没有遇到的,也没有研究过的。对于这些新问题、新矛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地研究以前的理论没有研究过的事物,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补充、丰富和发展旧有的理论。实践在发展,理论也要发展,不能一成不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形成了不同种类的问题,如权力腐败、生态恶化、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弱势群体等问题。要想认识这些问题,就要研究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弄清这些问题彼此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形成和发展的根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现中国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才能化解分歧,凝聚共识,建立诉求达成的平台。

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一个过程都有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教条主义不懂得这个道理,只用一种方法到处生搬硬套,结果只能到处碰壁。用《矛盾论》的方法论思想,回答当今社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应当从当今时代的变化、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和面临的国际环境,开展深入的研究,回答人们理论上的困惑与实践中的问题。要具体分析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敢于摒弃过时的旧思想、旧方法,才能应对社会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解决当今时代的问题,只能通过现在的人了解现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也日益多元化。原有的阶级划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日益分化,城市工人下岗,农民工取而代之,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各种社会群体出现,不同群体在利益、需要、价值、观念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面对这些差异,如果不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只会激化矛盾,制造社会分歧,造成社会动荡,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反映。如何引领社会思潮,化解分歧,凝聚共识,是摆在当今中国共产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梦的实现,只有落实到个体梦想的实现上,才能汇聚成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只有了解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他们的诉求,回应他们的需要,构建诉求达成、共识达成的平台,才能弥合社会分歧,整合社会不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

(4)实现中国梦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不仅包含矛盾的特殊性,而且还包含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离不开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

中国梦包含两个层次的梦想,也就是民族梦和个人梦,既强调各族人民共同的梦想,也兼顾每个个体的福祉。民族梦和个人梦的关系就相当于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联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个人梦想的实现,个人的梦想是中国梦的具体实施。民族复兴实现,有利于为个人梦想的实现创造更多的机会,更有利于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而没有个人坚实的努力,也就没有民族的复兴和繁荣。因此,实现中国梦,要处理好各族人民共同的梦想和每一个人具体的梦想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既不能过于强调个人梦想,而置共同利益于不顾,也不能强调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中国梦就是要提供一种理想的生活,这种理想的生活,既要充分尊重个人的追求,重视个人的社会存在,让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做到个人和集体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加强个人和集体相互关系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个体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树立正确的个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观念。其次,加强对社会舆论和价值观的引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引导个体的价值观选择,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协调发展,既造福民族,也实现自我。

二、《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实践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阐明了认识与实践之具体历史统一的科学原理。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树立了实践高于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理论正确与否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只能是来源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并且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他批判了那些只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却不懂中国革命实际的党内领导人,批评他们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不懂得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基本原理。

(1)认识来源于实践,有什么样的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

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提出,就是来源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逐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实践。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更替每一代都利用了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3]中国梦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基本问题,即“需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的基本问题的回答,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实践论》指出,认识依赖于实践来了解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深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们的社会实践与以往相比已经大大不同,生产力水平、广度、深度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代在不断地向我们提出新的问题,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相继在实践基础上诞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分别回答了当时的社会实践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一系列基本问题,体现了认识随着实践不断变化的辩证思想。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提出,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我们现在比近代以来的任何时刻都更接近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个时候更要谨慎、清醒、冷静地面对和处理我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一切工作要围绕这个中心,要做有利于民族复兴的事情,不做不利于民族复兴的事情。

(2)实现中国梦要靠身体力行的实践,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无论是民族梦还是个人梦,是民主梦还是法治梦,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中华民族追逐中国梦的足迹就是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和总结的过程。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实践才能实现。通过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通过实践,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当人们的思想合乎客观规律,工作就能得到预想的结果;否则,就会失败。人们能够做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使思想合乎客观规律,就能变失败为胜利。理论和认识一刻也不能脱离实践,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必须从实践中寻找。在发展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诸如权力腐败、生态恶化、社会不公等等,我们不仅要有直面问题和矛盾的勇气,同时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只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人民的安康幸福。

(3)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关键靠实践,关键在于让梦想照进现实。

共同的理想和梦想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但是伟大的理想如果没有制度和实践相匹配,理想就可能会落空。崇高的理想使人们对现实和体制的要求更加苛刻,而且拔高人们对生活的预期,一旦社会实践与人们的预期相背离,就会降低人们对政治体制和崇高理想的认同,从而使社会稳定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使我们距离中国梦越来越近,但同时也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国际政治形式的复杂多变,国内深层次矛盾层出不穷,会给中国梦的实现增加不少的阻力。中国梦是当下最具号召力、最激动人心的理想,理想越崇高,就越需要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和制度发展相匹配,不断弥补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为了弥补制度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执政党要继续以大无畏的勇气直面体制的弊端,促进制度的成长和进步,缩小现实制度和人们预期之间的差距。当下集中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矛盾和问题,都指向政治问题,因而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公平、公正的民主法制体制,把权力关进笼子,用制度巩固和保障权利。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崛起。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就是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属性和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所形成的主流精神和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依托,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的典范,对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有借鉴意义。

(1)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精神基础和源头,实现中国梦,必须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梦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之上,这正是中国梦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梦想的独特之处,中国梦具有典型的中国气质和中国风范。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民族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强大和复兴,而且是中国精神的强大和复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光大。中国精神经过五千年的绵延发展,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主流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截物”,告诫人们要勇敢有为、积极进取、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增加美德、容载万物。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孔子就是刚健有为思想的身体力行者,一生周游列国,梦想以周礼匡扶乱世,“知其不可而为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了中国仁人志士追求家国理想的精神动力。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天人合一,同时“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思想对处理现代国际关系也有很多启发意义,世界多元共存、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但是有些国家却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对于弥合现代中国社会的裂痕与分歧有着重要的哲学意义。扬弃“斗争哲学”,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谐统一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思想文化基础。《矛盾论》的最大历史局限是强调斗争、强调对抗。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扬弃“斗争哲学”,坚持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辩证法。社会和谐应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和谐并不表示没有矛盾,而是用和谐的思维来看待和认识事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矛盾、取消斗争,而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使社会保持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5]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阶级对抗,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所以应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把双赢互利作为在一定条件下解决矛盾的一种普遍形式。总之,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精神源头,也是我们历经劫难却总能转危为安的生命力所在,是我们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

(2)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在中国生根,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源泉。

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的中华文明,能够实现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地方,经过改造、继承,是能够为现代的中国人提供精神给养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继承的典范。例如,《实践论》多次使用“知行”这个中国的哲学范畴,“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296,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知”和“行”的概念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和“实践”的内涵。《矛盾论》也融入了我国古代辩证法的宝贵遗产,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6]333,在这里毛泽东用“相反”阐述矛盾的斗争性,用“相成”阐述矛盾的同一性。“两论”在多处使用中国人熟悉的成语、预言、故事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容易被中国人理解和接受,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比如说,用“吃一堑,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人的认识不能离开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哲学原理,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说明要看到矛盾的各方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的辩证法观点。因此,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列主义指导地位并不矛盾,传统文化和马列主义相结合,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更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使马列主义体现了中国气派、中国作风。

(3)中国梦要想成为世界梦,必须要有为世界主流意识所认可的精神文明,要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

“必须以中国的方式为中国想象一个社会理念,一种生活理念,一套价值观,而且还需要想象一种中国关于世界的理念,因为中国必须成为一个为世界负起责任的大国”;“假如中国没有能够发展出一套概念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就不存在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精神,就是说,中国精神的根基必须是一个能够普遍化的思想体系,而不可以仅仅满足于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文化”[7]。中华文明中的道德理性和天下情怀,赋予中国梦以世界主义情怀。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等思想,正是医治现代文明弊端的一种路径。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维护世界和平,同时发展自己,致力于一条与其他世界大国崛起不一样的道路,建立一个共同繁荣、长期和平的和谐世界。中华文明本质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不排斥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文明,有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怀,这样的文明一定会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重视道德修炼和人文精神,极强的集体主义传统和个体责任感的中华文明,在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一定能够有一番作为。总之,中华文明当中蕴涵着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思想和价值,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全球视野,对于这些思想要好好挖掘和传承,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1]邢贲思.读懂《实践论》和《矛盾论》[J].求是,2007(17).

[2]谢东樱,刘洪侠,谢维.习近平解读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EB/OL].[2013-03-17].http://news.youth.cn/gn/201303/t20130317_2988865.htm.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雍涛.《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哲学研究,2007(7).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许纪霖.中国如何走向文明的崛起[N].文汇报,2010-07-25.

猜你喜欢

矛盾论特殊性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