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模拟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2014-09-20林旭耀
林旭耀
(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福州 350000)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企业经营模拟沙盘为代表的仿真模拟实训开始被各高校所重视。模拟仿真实训在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实习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一方面,模拟仿真实训解决了高校普遍存在的实训基地不足、实训组织困难等棘手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参加企业实训提供了必要的准备,缩短了学生实习的适应期。可以说,模拟经营管理实训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二、经营管理模拟实训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经营模拟实训受到各方的推崇。但是,经营管理模拟实训也并非是完美无暇的。由于经营管理模拟实训是源于企业内部的培训项目,并非针对高校教学所设计,因此在引入高校教学后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实训考核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
(一)考核方法缺乏针对性
经营管理模拟最初是一种对抗性的游戏,后来被运用于企业内部的培训。因此经营管理模拟比较重视竞争对抗的结果,即经营的结果,而不重视对抗的过程以及参与者在对抗中的学习过程。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企业工作人员不同,大学之前,很少涉及专业领域。因此,学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对象“企业”的认识很少,有些学生甚至对企业的一些基本构成和运作都缺乏了解[1]。同时学生对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及相关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没有多少概念。因此,经营管理模拟的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学生在参与经营管理模拟时,更加关注模拟经营的趣味性,而不重视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法,能对学生起到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参与模拟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合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模拟经营实训的效果和意义。
(二)考核的主体单一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一项操作性、互动性很强的实训课程。课程的主导是学生,教师仅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然而,受到原有教学体系的影响,目前高校开展经营管理模拟实训,评价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评价考核的视角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模拟经营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管理过程,教师只是从外部进行观察,而对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得到,如决策中的争论、团队协作中出现的不和谐状况等。另一方面,单一主体的评价考核方式也给实训教师带来巨大困恼。同传统教学不同,经营管理模拟实训是一个不可重复的过程。学生每次的实训结果都不同,即使结果相近,操作的过程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对实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需要实训教师对理论知识有很好的造诣,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也要有深刻的认识[2]。
(三)考核的指标简单
受原有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各高校在进行模拟教学时,通常是以经营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实训表现的依据。评价考核的指标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学生要正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外,经营决策的效果通常还受到其他小组决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简单的以一次模拟经营的结果来衡量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不客观。此外,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经营结果是团队工作的综合体现,并不能反映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三、经营管理模拟实训考核体系建立的原则
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训起导向性的作用,在实训考核评价过程中直接影响模拟经营实训的效果。因此,科学合理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在模拟实训评价模式构建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模拟经营实训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管理过程,复杂程度不亚于实际的经营管理。建立一个能客观、合理、全面地反映学生实训效果的考核体系,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经营管理模拟实训的教学环节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实训中不仅完成了一个特定任务,同时也是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因此考核学生的实训表现不能仅依据任务完成的情况,还要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通过过程评价的导向,可以鼓励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尝试一些新颖的想法和思路。尽管有些想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因此,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才能更为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实训表现,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经营管理模拟实训评价中同时存在主观评价的指标和客观评价的指标。如所有者权益、市场排名、产品数量等这些指标是学生在模拟经营实训过程中产生的客观指标,是实训中学生操作产生的,是学生主观规划、客观市场状况和各团队博弈后产生的结果。而战略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指标需要通过主观评价来获得。合理地把握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关系,将它们有机结合,才能使整个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3]。
(三)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经营管理模拟实训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训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既能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想法。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自评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对自己在实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互评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也有助于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提升自身的能力。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5]。
(四)总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
经营管理模拟实训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最终结果反映的是整个团队协作的成果。但是,团队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如两个团队在模拟经营中成绩相当,但是一个团队是因为营销成绩突出,而另一个团队是战略布局较为突出;在同一个团队中,学生个体所作出的贡献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以团队成绩来评价每个学生的成绩不够全面,还应该考虑个体特点和贡献。所以,要对学生实训给出合理全面的评价,即要考虑团队的总体评价,也要对个体的表现进行评价,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训表现。
四、经营管理模拟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
依据建立经营管理模拟实训考核体系的原则,在构建经营管理模拟实训考核评价体系中首先把考核内容分为团队表现和个人表现两个部分。
(一)团队表现
团队表现指标反映了实训中学生构成团队的总体表现情况,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包含以下具体指标:
1.经营业绩
经营业绩是模拟经营管理中综合反映学生组成团队表现的主要指标,主要包括所有者权益、总营业额和总利润。这些指标属于客观性评价指标,由学生在模拟经营过程中形成。为了能反映不同班级之间的经营成绩,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反映了在相同资源条件下,模拟经营的业绩状况。
2.市场地位
市场地位反映了学生在模拟经营中市场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市场数量和市场排名。这两项指标也属于客观性评价指标,由学生在模拟经营过程中形成。市场数量和市场排名都可以用相应的分值标度。
3.竞争能力
竞争能力反映了学生模拟经营中企业的竞争能力,主要包括:生产能力、质量体系和产品种类。这些指标都属于客观性评价指标,由学生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生产能力可以用生产线的数量和质量按一定的分值来标度。质量体系和产品种类也都可以用相应的分值来表示。
(二)个人表现
个人表现指标反映了实训中学生个人表现情况,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包含以下具体指标:
1.知识
知识主要指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包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这一指标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表明学生是否具备进行模拟经营的基础。这一指标包含掌握知识和知识结构。
2.能力
能力指标主要说明学生在模拟经营过程中是否能将学习到的知识有效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同时也说明模拟经营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程度。这一指标包含:战略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领导能力。
3.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反映了学生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素质和专业修养。这一指标包含:责任心、创新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团队意识、适应性、主动参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这些指标都是些主观性较强的指标。
(三)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结合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构成经营管理模拟实训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五、基于AHP的考核体系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依据模拟经营管理实训考核评价指标建立AHP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权向量
运用德尔菲法请专家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用Matlab软件计算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1.一级指标
U U 1 U 2 ω U 1 1.00 3.00 0.7509 U 2 0.33 1.00 0.2491 λ max=1.9950 C I= -0.0050 C R=0<0.1
2.二级指标
?
?
3.三级指标
?
?
?
?
?
?
(三)评价指标的重要度分析
从权向量的比重可以看出:在一级指标中,团队表现重要度明显高于个体表现,这说明模拟经营实训作为一项以团队为单位的活动,团队的表现综合反映了学生在实训中的主要表现。在二级指标中,团队经营业绩和个人的能力表现较为重要,经营业绩是团队表现的主要指标,个人能力是个体表现的主要指标。在三级指标中所有者权益、生产能力、沟通能力、战略能力较为重要。
六、结论
经营管理模拟实训是高校实训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实训,提高实训效果,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高校经营管理模拟实训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制定出一套较为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从构建的AHP考核体系指标的重要性分析中可以看出,经营管理模拟实训的评价体系突出了团队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和引导[6]。
[1]刘霞.借鉴管理控制研究,构建控制机制体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3-47.
[2]姚红云.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1-13.
[3]隆平,陈志雄,夏丰.高职生实习实训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6):70-72.
[4]孙业明.浅析高职数控实训教学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4-56.
[5]张筱.校企合作共建医药职校质量标准实践研究——药物制剂实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192.
[6]童登峰.基于AHP方法的职业人才素质结构维度分析——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