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缺省现象的认知透视和翻译策略*
2014-03-25邹幸居
邹幸居
(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唐诗当中遍布空白,这些“失踪的环节”的存在要求读者不能够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必须利用脑海中的背景知识把这些失踪的信息补充完整,创建文本的意义。从认知的角度看,这些空白属于缺省(default)现象,必须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加以分析才能认识其本质,并找出恰当的翻译策略。缺省现象的存在,往往成为译入语(英语)读者阅读的障碍。为了帮助他们重构连贯的译入语文本,译者要么采取显译的方法增加词语,明示信息,填补空白;或采取隐译的方法,继续隐含信息,保留空白同时达到传播文化信息的目的。
一 缺省的认知解读
文本的实质是由语言符号连接起来的语言材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意义隐藏在认知结构之中,这些认知结构包括了框架、脚本、隐喻、转喻。缺省的实质就是读者阅读过程中所激活认知结构的空位,而缺省的填充内容就是空位的默认填充信息,读者通过填补缺省获取文本意义。
框架[1]是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是含有若干节点和联接的网络系统。框架的下层结构当中有许多空位(slots),有待于具体情景的细节内容来填补,如果没有具体的情景提示,空位就由默认值(default value)来填补,即“在没有提供明确的语篇信息的情况下的槽孔值”[2],例如,“老虎”框架的默认值为“有条纹”、“金”的默认值为“黄色”。“默认值是就正常情况而言的,特殊情况下又可取消”[3]。只要提到“老虎”和“金”这些字眼,“老虎”和“金”框架就被激活,人们马上调用默认值填补空位,得到“有条纹”、“黄色”等信息,然而,如果有语境的提示,例如见到的是“白虎”、“白金”,那么空位的填充值就会是具体的语境信息“无条纹”、“白色”等,而不是默认值。
脚本是描写特定情境中事件恰当程序的结构,可用来限定一个熟知的情景[4]。脚本具有动态性和程序性等特点,Schank[5]把脚本模式看成是有着一些空位(slots)和随时可以填入空位的必要信息的图式,因此,脚本可被用于解释语言中的信息缺省现象。每个脚本由许多分事件和“人物”、“道具”等成分组成,共享的分事件和成分是可以缺省的,表现为文中缺省,由读者调用默认的脚本序列和成分填充。
隐喻[6]指的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认知现象。转喻[7]是指在同一个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来理解整体或整体的一部分的认知现象。对于隐喻模型而言,目标域通常会隐含,成为文中缺省,需要读者利用背景文化知识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去填补。在转喻模型当中,次域或主域都有可能隐含,同样需要读者利用背景文化知识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去填补。
二 认知视角下唐诗缺省现象的翻译
(一)缺省的填补或保留
如果文本没有任何提示信息,缺省的填充值就是空位的填充值——默认值、缺省序列、目标域、次域或主域等。译者的任务是帮助译入语读者找到恰当的填充值填补空位,获取恰当的意义,获得与源语(汉语)读者同样的反应。
缺省填充值是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跟认知结构一样,它们也和文化息息相关。在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这些认知结构分为共享、空缺、相异几种情况,对应地,缺省填充值也分为上述几种情况。因此,当认知结构和填充值是共享的,译者就可以直接把缺省移植到译入语文本,让读者自己寻找填充值,在填充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当认知结构和填充值空缺或相异成为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障碍时,译者就需要明示默认值;如果填充值可以通过语境获取,译者就让译入语读者自己发现默认值,以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帮助读者挖掘诗意。这就是认知视角下唐诗缺省翻译的总思路。
(二)缺省的填补
文中缺省如果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源语的语言符号和译入语的语言符号就会激活不一样的认知结构及其空位默认值,这时候,为了避免误解或是解除译入语读者阅读的障碍,译者需要明示缺省的填充值,揭示缺省背后的意义。
1.框架默认值的显译
(1)框架角色空位的填补
角色空位是认知框架的重要结构,“商业事件”框架的基本角色包括“买者、卖者”等,而“危险”框架的基本角色包括“受害者”等[8]。跟西方诗歌不一样,唐诗的角色空位在诗中大都保留,表现为缺省:
1)长相思,在长安。——李白·长相思
Yearn for(one)/Who’s in Changan[9].
诗人出于唐诗的写作习惯,省略了人称代词,源语读者可以轻易地调用所激活的“相思”框架角色空位默认值“我”、“你”填补空位,获取意义。但是译入语读者由于框架差异无法做到这一点,于是,译者采取了明示角色空位(I,me)的译法,帮助读者建构诗歌意义:我相思的人远在长安。
如果填补角色空位的是具体人物,译者就需要明示具体人物,例如,刘长卿的诗句“风雪夜归人”中人物就表现为缺省,而语言符号所激活的“归家”框架中角色空位填充值应为“某人”,考虑到译入语的框架差异,译者明示了角色空位填充值,译为“As(someone)heads home this windy,snowy night”[10],这样就既填补了缺省,又留下了模糊美,读者不禁浮想联翩:是谁在风雪中归来?
(2)文化框架框架触发器的添加
文化框架是指只存在于汉语或英语文化中的框架,为了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译者一般会添加框架触发器帮助译入语读者建立框架:
2)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Wangdi’s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11].
源语词句激活了读者脑海中关于“望帝”的文化框架:蜀主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暮春啼苦。由于是诗人和读者的共享信息,表现为缺省,但是译入语读者脑海里没有类似的框架,因此,完全移植的框架不能引起译入语读者同样的反映,于是,译者添加了框架触发器cry,这样,Wangdi、cuckoo这些原本没有关联的概念在触发器cry的帮助下,在译入语中建立了全新的“Wangdi”框架,使读者理解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2.脚本隐含序列的显译
3)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禹锡·春词
She comes downstairs in a new dress becoming her face,/(When looking up),e’en spring looks sad in this lonely place./She counts up flowers in mid-court while passing by,/On her lovely hair-pin alights a dragon-fly[12].
源语能够激活读者脑海里的“下楼赏春色”脚本,包括了“穿衣—化妆—下楼—抬头—欣赏美景”等序列,由于是诗人和读者共享的知识,诗人省略了不重要的序列“抬头”,该序列表现为文中缺省。然而,译入语读者脑海里没有类似的脚本,因此,译者明示了隐含的脚本序列:抬头(When looking up),重构诗歌的连贯,读者仿佛体会到佳人精心打扮下楼欣赏满园春色,但是寂寞难耐的心情。
3.隐喻的显译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The candle has a wick just as we have a heart,/All night long it sheds tears for us before we part[13].
“蜡烛泪是情人泪”为唐诗常见的概念隐喻,“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一个例子,由于是诗人和读者的共享信息,表现为缺省。然而,英语文化中并没有类似的隐喻模型,因此,“蜡烛有心”这个源域不能起到激活对等的作用,于是,译者明示了它的目标域:我们有心(we have a heart),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到:诗人内心受着离别的煎熬,仿佛蜡烛也有心为他们垂泪。
4.转喻次域或主域的显译
5)今夜漉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Tonight the moon(shines bright)in Fuzhou,/And she is gazing at it alone in her bower[14].
“月”这个转喻模型的主域可指代象征团圆的满月和离别的残月等次域,由于是诗人和读者的共享信息,表现为缺省。尽管英语文化中“月”的映射机制也是一样的,为了避免“月”主域映射到错误的次域,译者明示了语境中的次域“满月”,与下文的“清辉玉臂寒”(the bright gleam will make her arms cold)遥相呼应,读者明白到诗人想象到妻子忆己的场面:夜凉如水,玉臂生寒。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A cold rain mingled with the Eastern stream at night;At dawn you leave the Southern hills lonely in haze[15].
“吴”、“楚山”次域分别代替主域“东江”、“南山”,由于是诗人和读者的共享信息,表现为缺省。然而,没有汉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译入语读者无法完成该转喻的主次域间的映射,无法获得同样的感受。译者只能采取明示主域的方法,让读者明白“吴”、“楚”指代的对象,让他们体会到诗人看到友人的扁舟在寒雨中消失在楚山后感到的孤寂心情。
转喻形成的一个重要理据是符号之间的邻近性,因此双关语和典故也是转喻的成因之一[16]。其中代表谐音和典故的词语分别是它们所替代的主域的次域,由于是诗人和读者的共享信息,它们往往表现为文中缺省,译者通常使用译出主域的方法明示隐含的缺省信息。例如,李白《赠孟浩然》中“高山安可仰”源自《诗经》“高山仰止”的典故,该次域指代主域品德高尚的人,译者明示了该主域“High mountains symbolize your noble mind”[17]。而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次域)是“思”(主域)的谐音,译者明示了主域“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18],明示的主域love-sick和次域silk前后呼应,揭示了女子悠悠无尽的思念到死方休。
(三)缺省的保留
如果语境提供了足够的线索,或者是译入语中对应的语言符号所激活的认知结构及其空位默认信息是汉英文化间共享的,译者可以保留文中缺省,让译入语读者自己填充缺省,体会到其中的美感。
1.框架空位的保留
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In a solitary boat,/straw hat and cape,/an old man fishes alone/Cold river in the snow[19].
源语的意象孤舟、老翁、钓鱼、雪等激活了“江雪独钓”的框架,上述意象是该框架的空位,默认值除了具体的物品外,还包括诗人所寄托的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情感。由于语境提供了足够的线索让译入语读者猜测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译者采取了直译法,保留了框架空位,读者能够运用所激活的框架空位默认值填补缺省,理解到诗人借老翁独钓不受干扰的境况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志向。
2.脚本隐含序列空位的保留
8)远上寒山石径斜……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After(I)climb chill mountain’s steep stone path…(I)stop mycarriage,because Iadmire the maple grove at nightfall…[20]
源语所激活的“登山”脚本是汉英文化共享的,也是诗人和读者共享的信息,其中包括了(出发)—爬山—观赏景色—停下休息—(到达)等序列,由于括号所示序列是次要信息,诗人采取了留白的做法,成为了缺省,在翻译时,译者只是明示了具有汉英文化差异的角色空位“我”,保留了隐含序列空位,译入语读者通过填补缺省,仿佛看到诗人登山赏秋景的画面。
3.隐喻中目标域空白的保留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As though a gust of spring wind swept past overnight,/Bringing thousands upon thousand pear trees into bloom[21].
源语激活了隐喻模型,从源域“梨花开”映射到目标域“下雪”,尽管译入语中没有类似的隐喻模型,但是,译入语读者根据上文的语境“胡天八月即飞雪”可以猜到其中的映射关系,因此,译者直接把转喻模型移植到译入语,保留目标域空位的空白,读者根据语境填充后,可以想象到遍地雪景像是春风过后盛开的梨花。
4.转喻中主域或次域空白的保留
10)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邤·送魏万之京
Unbearable will seem the wild goose cry,the mountains veiled in cloud[22].
源语“鸿雁”源自典故《汉书·苏武》,说苏武以雁传书至汉庭,是转喻模型的次域,代替“思乡之情”这个主域,尽管译入语中没有类似的隐喻模型,但是,译入语读者可以根据上文的语境“不堪愁、客”猜到其中的替代关系,因此,译者保留了该转喻模型的主域空位,让读者自己填补wild goose背后的缺省空白,从而体会到诗人羁旅困苦、听到鸿雁叫声激发的思乡之情。
11)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The flowers will fall just likethe beauty tumb ling down[23].
本诗描述的金谷园是晋朝富豪石崇所建,里面金碧辉煌,住着爱妾绿珠,后来石被害,绿珠也坠楼而亡。因此,“坠楼人”源自典故,作为主域,它指代了次域绿珠。由于译入语读者不熟悉该典故,译者保留了次域(划线处),让读者更好地明白诗人想到绿珠像花儿一样跌落香消玉殒感到无限哀伤的感情。
认知语言学认为,文本本身没有意义,意义隐藏在文本所激活的认知结构里。唐诗的文中空白即缺省,是语言符号所激活的认知结构的空位,读者需要调用所激活的框架默认值、隐含的脚本序列、隐含的隐喻目标域、隐含的转喻次域或主域的默认信息填充空位才能填补缺省,获取其中的意义。汉英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源语和译入语读者脑海里拥有的认知结构及其空位默认信息存在差异,译者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在翻译中增加或减少词语,而是选择最恰当的译入语符号在译入语中激活对等的认知结构,使读者能够获取正确的默认信息填补缺省,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反应。
[1]Minsky M.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A].Metzing Dieter.Frame conceptions and text understanding[C].Berlin:Walter de Gruyter& Co.,1989.
[2][3]Lakoff,George.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Schank R C,Abelson R P.Scripts,plans,goals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Erlbaum Associates,1977.
[5]Schank R C.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Erlbaum Associates,1982.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8]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3).
[9][10][12][15]许渊冲.唐诗 300 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13][18][23]许渊冲.唐诗 300 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14]丰华瞻.丰华瞻译诗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6]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7]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19][22]张廷堔.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20][21]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