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竞争力培育的路径探索
2014-03-25陈薇沈洋
陈 薇 沈 洋
(1.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 200003)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已经占到本科院校序列的三分之一[1]。新建本科院校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公平与合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其自身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办学定位不清、模式趋同;学科专业实力不强,特色缺乏;教育资源不足,持续发展乏力等[2]。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一、人才培养做到“求同存异”
1.人才培养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主、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样也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如专科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本科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作为本科教育层次的新建本科院校,她的培养目标与老牌本科院校也应有所区别,不能模式趋同,千校一面。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朝着专业性、应用型高等教育这条道路发展[3],这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2.学科专业设置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与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注重对地方性、应用型的理解。为此,不能像老牌本科院校一样,他们某个学科专业火,我们就准备发展某个学科专业,新建本科院校应有自己的特色,需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沉下身子去调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并预测地方市场所需的人才数量、规格,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得到地方的认同,提升学校自身的影响力。
3.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是要靠课程体系来实现,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照搬老牌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课程体系也应有所区别,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要面向就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注意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招聘的人才多数为985、211等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新录用的人才一到岗就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在他们的授课过程中,难免带有重理论、重学术、重研究的色彩,忽视甚至完全不理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了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外,还要加强对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包括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与指导思想,认真思考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送他们去工厂、企事业单位一线挂职锻炼,推进“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与认定等。
二、科学研究崇尚“实用主义”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新建本科院校也不例外。而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水平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处在劣势,如教师科研意识稍显薄弱、科研方向缺乏凝练、科研团队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社会服务能力差等[4],如果新建本科院校不整合自己的科研团队,凝练自己的科研方向,建设科研服务平台,那么不管在课题申报上还是在论文论著上,多数都将会是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更难有较高的科研成果转化率。美国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曾指出:“在大学面临的所有挑战中,其中一个挑战就是发展并维持大学的特色”[5]。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同样需要特色,怎样才能培育出特色,笔者认为必须要崇尚“实用主义”,也即要致于学校的办学定位,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特别要注重对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1.注重对实用性问题的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整合校内科学研究资源,建设科研平台,将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各级各类实用性科研问题进行课题立项,内容包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对提高教学水平与方法的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的路径探索等等,通过对实用性问题的研究,来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标。
2.注重对地方性问题的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多数都设立在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地方。为此,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必须要注重对地方性问题的研究,需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立足地方需求,寻找自己科学研究的契入点,努力建成科研面向特色[6]。河南安阳师范学院的殷墟研究、吉首大学的猕猴桃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的孔子研究等都是开展有地方特色研究的成功例子[7]。
3.注重对应用型问题的研究
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来说,每类高校的科学研究应有所侧重,如研究型大学可以承担大量的基础性、前瞻性、纯学术性的研究工作,成为国家最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其他的大学,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应该在应用研究层面发挥作用[7]。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在理性分析内外部科研环境与竞争对手的基础上,错开老牌本科院校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避开自己的劣势,找寻到与师资水平相适应的应用型研究领域,努力建成科研领域特色[6、8]。
三、社会服务坚持“互利共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之外,还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更需要通过社会服务这一途径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主体是师生员工,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足,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还较低,在这一窘境下如何开展社会服务,需要认真地思考。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必须要坚持“互利共生”的理念,即新建本科院校要与所在地方政府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克服相互掣肘的因素,努力做到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一是要转变观念,建立激励机制,给予师生员工在职称评定、价值塑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地方经济政策研究、项目评估,到相关单位挂职等,给予学生在学分认证、毕业实习、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实习等,建立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是要修炼内功,建设信心保障机制。首先,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广的应用型人才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途径。应用型本科绝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而是要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要特别注意两点:①要进行市场调研,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②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9];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符合区域产业、行业需求的热门专业教师优先参加教育培训、挂职锻炼等,提高教师为区域经济献计献策的能力,增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学校的信心。第三,整合资源,服务地方。要利用学校一切可用的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如采购与消费,招聘物业管理人员等向地方倾斜,开放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进行文艺演出等等。
对地方政府来说,一是要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信心保障机制,包括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予以认可,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合作等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包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中的小瑕疵,等等;二是要加强舆论宣传与引导,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包括通过新闻发布会、专项推荐会、招商引资会以及对外交流活动等,广泛地向社会各界宣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让社会公众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前景及潜在优势等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知名度,广泛吸引海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学术机构、社团组织的优质资源联合参与办学,从而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与社会互动发展的过程中获取多元化的源动力[10];三是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项目决策咨询、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等全方位的合作,共建共享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充分发挥新建本科院校智囊团、思想库、文化集聚地的作用。
四、文化传承凝聚“地方特色”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高校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11]。高校在引领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具有层次性,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文化,中国一流大学引领中国文化,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12]。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位于省会城市之外的地级市,引领地方文化上也需要有特色。凝聚地方特色,包括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和凝练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品牌两个方面。
1.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最高学府、优秀人才集聚地,不仅有实力而且有义务去研究和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包括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增强社会科学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和引领;建立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机构,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科研团队和必需的活动经费,让特色文化理论和社会服务的研究成为现实;积极参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把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等[13]。
2.凝练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品牌
高校文化品牌是高校在社会立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建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也需要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由于办学历史较短,文化积淀不够,想要与其他老牌本科院校在同样的项目或领域内树立文化品牌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寻找地方文化特色,从地方特色文化中凝练自己的文化品牌。一是建设学科专业品牌,新建本科院校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依托地方文化,培育学科方向,同时组织学术团队,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经过孕育、积淀和发展,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品牌学科;二是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文化节、艺术节、学术节、社团活动以及各种重大活动,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树立校园文化品牌[13]。
[1] 顾永安,等.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2] 刘智英.大众化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2(2):74-77.
[3] 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服务地方[EB/OL].中国青年报,2011-11-07.
[4] 高振环,等.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5):98 -101.
[5] 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43-148.
[6] 朱中华.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水平的战略思考[J].高教探索,2008(2):68-70.
[7] 叶飞帆.如何准确定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15-17.
[8] 任初明.地方高校竞争力培育面临的问题与战略应对——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1(5):72-73.
[9] 韩宝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3-7.
[10] 孙健.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29-32.
[11] 徐显明.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0 -11.
[12] 夏跃平.地方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引领地方文化[J].浙江社会科学,2007(6):112-115.
[13] 肖建中.新建本科院校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互动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2 -33.